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晋城市第一中学2021级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对应题号的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经学研究兴起,一时蔚为潮流。这一思潮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学术转向”有关。
当然,经学研究的强劲复兴,还是新世纪到来以后的事情。经学视野浸染到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明的自信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其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其三,近代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局限和问题,试图在经学系统中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答案,也成为回归经学的动力之一。
在当代经学思潮中,辐射范围最广的经典是《礼》《春秋》和《易》。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确立和安顿。《春秋》学,特别是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传统的兴起,强调《春秋》大义,试图以天下观重新构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的理解,有相对突出的政治指向。对《易经》和《易传》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内,而且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
(摘编自杨立华《新子学时代》)
材料二
何为哲学?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如德国著名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定义:“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它不是哲学,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这套思想系统,缺乏概念式思维,没有对概念的定义,也没有对概念的思辨推论,没有对概念与其对应事物两者关系的考察。在大部分西方哲学家眼里,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特别是缺乏定义、推论、反诘等思辨过程,只是一些感觉和体悟。但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且是内容精深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蕴藏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学问体系。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思考成果的记述和表达,不过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的。说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的,大多以西方近代以后的哲学形态来比拟中国哲学。中华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涉及“哲学”的,包括天地万物的发生、运化及其普遍法则;人在万物中的地位及天人、物我关系;人如何认识客体世界,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成机理,人的运思过程及其规则;人如何构建社会,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职能架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其和谐运行;人作为既单个又群体的动物,靠什么维持其生存繁衍;人从草昧到文明有什么样显性的、隐性的、精神的、物质的改变,这些改变靠什么实现;有无终极者,作为有限者的人能否与终极者为一。中国历代累积的思想中关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当然是哲学。
由于独特的文化特性、思维习惯、概念系统和表述方法,特别是经学总揽其他学科门类,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重视精神修养及其实践工夫,宗教精神即蕴涵在学问体系中,形上形下体用不二等特点,中国哲学呈现独特面貌。中国哲学本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丰富的内容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相较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传播更久远、广泛,内容更具有普遍性,所用概念范畴更加系统、深刻,特别是有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最有说服力、带来最多实际功效和思想变革的产儿,更助生了它作为典型哲学、普遍语言的力量。中国哲学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来掘发中国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识,增加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
(摘编自张学智《哲学与中国哲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世纪到来后,经学研究开始强劲复兴,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转向”有关,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B. 最受当代经学研究者青睐的是《礼》《春秋》和《易》,研究者试图以此来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并面对时代的课题。
C. 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只是些感觉和体悟,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不是哲学。
D. 中国哲学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其丰富的内容却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想利用经学来解决,这是经学复兴的原因之一。
B. 当代人伦面临各种危机,礼学研究直指这些危机,因而儒家经典《礼》受到推崇。
C. 中国哲学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导致被很多西方哲学家轻视。
D. 西方哲学因其所用概念范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助力,从而压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邓秉元《新经学》:“只有重新回到经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经济之学,这是新经学的应有之义。”
B. 刘增光《文化纵横》:“当代学者研究经学,回应了时代需求,为国人寻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和价值奠基。”
C.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 钱基博《经学通志》:“经学的要害,不过是‘五常之道,六艺之教’。”
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许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在西方哲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应如何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D 3. B
4.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
②这一原则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损人利己”等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危机,体现了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人,达到推己及人、和谐共生的境界。
③现实生活中,帮助别人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让这样的人取得成功,是众望所归。
5. ①借鉴吸收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以展现中国哲学的“哲学”性质。
②进一步掘发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雅的过去
田洪波
①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
②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你能猜得到。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施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③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
④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刚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
⑥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上,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我没有看到借钱的情景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
⑦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忌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
⑧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
⑨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的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⑩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
⑪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
⑫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
⑬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
⑭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
⑮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
⑯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
⑰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喊出一声“爸”!
⑱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
⑲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
(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3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
B. 苏雅要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 小说有许多语句富含深意,“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那酒杯里盛着,一定是复杂的涟漪”,这样的用语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D. “我”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小说却通过结尾“我的喟叹”深化了中心思想,使苏雅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7. 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有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的意思。
B. 小说中父亲的许多表现能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在借钱时遇到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
C. 小说第③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这既表现了苏雅复杂的心理,也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甘于牺牲的爱。
D. 小说在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比如“他不再与我眼神碰触”,表达出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
8. 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9. “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包含的深刻意蕴。
【答案】6. A 7. C
8. 小说通过苏雅来讲述苏雅自己的往事,在讲述过程中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这样安排可以使故事更真实、感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另外,这样安排有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
9. 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抱怨父亲,而是为父亲的付出感动,也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愧疚;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意识到父亲为了“我”已经老去,“我”决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父亲对“我”的付出: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懂得了感恩,“我”会将爱洒播出去,将小爱变为大爱,这一夜是“我”以后资助学生的助推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时赵鼎为相,延之馆塾,奇之。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巳。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上甚异之。应辰少受知于喻樗既擢第知张九成贤问之于樗往从之游所学益进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力主和议,金人欲以河南地归我。应辰上疏,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患,异议息矣,而上下相蒙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场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张九成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通判袁州,凡所予夺,人无异词。始至,或以其书生易之,巳乃知吏师所不能及。丞相赵鼎死朱崖,应辰为文祭之,吏付之火。明年,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母老乞外,丞相苦留之,应辰曰:“亲老矣,不可缓。”乃出知婺州。郡积欠上供十三万缗,朝廷命宪漕究治,应辰谓急则扰民,乃与诸邑蠲宿逋,去苛敛,定期会,窒渗漏,悉为补发。寻丁内艰去,庐于墓侧。服阕,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忠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塑显仁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巳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裁之。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有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好贤乐善,出于天性,尤笃友爱,尝以先畴逊其兄衢,虽无屋可居不顾也。
(节选自《宋史·汪应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辰少受知/于喻樗既擢第/知张九成贤/问之于樗/往从之游/所学益进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
B. 应辰少受知于喻樗/既擢第/知张九成贤/问之于樗/往从之游/所学益进/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
C. 应辰少受知于喻樗/既擢第/知张九成贤/问之于樗/往从之游/所学益进/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
D. 应辰少受知于喻樗既擢第/知张九成贤/问之于樗/往从之游/所学益迸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举,即乡试中式。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乡试,-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 幕府,指古代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是重要的军事指挥机关,也作“莫府”。幕府之中,一般有参军、主簿等官职。
C. 秘书省,官署名。东汉始置秘书监--官,典司图籍;南北朝始定名为秘书省,主官称秘书监,监以下有少监、校正郎、正字等官。
D. 请祠,请求担任祠禄官。在宋代,官员年老退休后被任诸宫观置使、判举、提点等职位,无职事,只领俸禄,被称为奉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应辰勤奋好学,读书天资聪颖。家贫没油点灯,他常常拾柴草点火看书;汪应辰向别人借书看,一过目就不会忘记。
B. 汪应辰敢于进谏,具有政治远见。曾觐见皇帝,要求皇帝勇于自省:面对秦桧的议和主张,提醒皇帝要有内忧外患的防备。
C. 汪应辰执政有方,注重政风建设。在担任婺州知州时,补交了郡里积欠的赋税;暂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时,上书提倡节俭。
D. 汪应辰重情重义,本性忠厚友善。听说丞相赵鼎去世,汪应辰写文章祭奠;曾把祖先的田地让给其兄,没房子住也不后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上甚异之。
②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14. 汪应辰的孝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皇上看了他的回答,猜测他是年高德重之士,等到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皇上认为他很奇异(对他感到很惊异)。
(2)等到张九成遭父丧,言官仍抨击他,而汪应辰不远千里前去慰问,人们都认为他很正直。
14. ①汪应辰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到地方任职;
②母亲去世后,汪应辰离职在母亲墓侧搭房而居。
参考译文: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洲玉山人。家庭贫家,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亮作灯)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汪应辰未成年,首先参加乡试考中,参加礼部考试,居于前列。当时赵鼎为宰相,招他到自家的馆塾任教,认为他很独特。绍兴五年,(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汪应辰少年时受学于喻樗,已经考中进士后,了解到张九成贤良,问过喻樗后,就跟随张九成游学,学问更加长进。汪应辰初任职,赵鼎为将帅,幕府的事全部询问于他。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烩主张和谈,金人想把河南一带归还宋朝。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通判建州,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的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认为他很正直。汪应辰任袁州通判,经他处理的事情,人们都没有不同意见。他刚到袁州时,有人因为他是书生而轻视他,到这时才知道吏师也比不上他。丞相赵鼎死于朱崖,汪应辰写文章祭奠他,官史把祭文放入火中烧掉了。第二年,汪应辰被召为吏部郎官,升为右司。汪应辰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一朝外官职,丞相苦苦挽留他,汪应辰说:“母亲老了,不可以等了。”于是他离朝担任婺州知州。郡里积欠上供钱十三万缗,朝廷令宪司、漕司调查处理,汪应辰说操之过急就会干扰百姓,于是让各县蠲免百姓过去拖欠的钱,去除苛捐暴敛,定期统计,堵塞漏洞,全部补交了上供款。不久汪应辰遭母丧去职,在其母墓侧搭房而居。守丧期满除服,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做户部伺郎兼伺讲。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两。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流落岭桥十七年。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应辰生性喜欢做好事,喜好贤能的人,尤其对朋友友善,曾经不顾及自己没房子住也要把祖上的田地让给兄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诗人寓居于此。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B.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C. 第二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D.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16.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三)(本题每空1分,共6分)
17. 名篇名句默写
(1)《陈情表》中形象表现李密形单影只,孤独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自己的苦楚不是蜀地官员能够体会的。
(3)《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里面有了书香之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茕茕孑立 ②. 形影相吊 ③. 臣之辛苦 ④.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⑤. 借书满架 ⑥. 偃仰啸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课内知识考查(每题2分,共12分)
18.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日,大母过余曰 人往,从轩前过
B.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D.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C
19. 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⑤⑦ D. ②④⑥⑧
【答案】C
20.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答案】D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答案】A
22. 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 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答案】D
23. 下列句中“而”字的词性归类恰当的一项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汝姊在吾怀, 呱呱而泣 ③余扃牖而居 ④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⑤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⑥外连横而斗诸侯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二)(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 ① 的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茶在中国种植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制茶技艺在口传身授中实现代际传承,为多民族实践所共享和珍视:茶叶作为“使者”,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一杯茶,千年香,万里传,为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创造力写下生动注脚。
品茶品味品人生。虽然不同的茶滋味相异,冲泡方式也 ② ,但每一叶茶,都汲取着大自然的养分,积淀着精益创造,映照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茶之道,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③ 、美美与共。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位英国导演在参与拍摄讲述“茶”故事的纪录片后说:“希望把我心中的茶叶王国介绍给世界。”近年来,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通过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建立研学基地等方式来增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活力从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如此,“活起来”的不单是技艺,更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24.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4. ①博大精深
②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③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25. ①拟人,把茶人格化,当作“使者”来写。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茶对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茶的喜爱之情。
四、作文。(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材料二:屈原的初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材料三: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遵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在人生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固守初心,永不放弃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今天,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
固守初心,处变不惊。
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44岁被迫创业,却成就“世界第一”,这与他坚守初心的思想和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华为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影响,坚守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初心。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企业内部应该始终坚持上下同心,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艰苦奋斗,如此才能迎来辉煌。正因这一份初心,华为在面对美国封杀、暂停合作的严峻局势下,任正非也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使得华为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初创企业,成长为中国今天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之一。
固守初心,越挫越勇。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青年时期就抱定科研报国的初心。1935年他赴美留学,并在留学期间取得优异的成绩。美国政府设下重重关卡也无法阻止他回到祖国的渴望,为了祖国,他多次接受各种审问,被特务跟踪,甚至成了南太平洋岛上的无辜囚徒。但他越挫越勇,义 无反顾并机智地与特务周旋,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科研报国的初心。钱学森回国效力,使得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他因此获得“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固守初心,创造奇迹。
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面对世界性难题坚守初心,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提取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的光阴,为了科研她曾将孩子寄养,为了实验更是以身试毒,在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青蒿素得以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以三流的条件创造了一流的成就,其间艰辛难以言表。正是由于屠呦呦不忘治病救人的初心,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探索,最终才创造了奇迹,为人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执着的初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是岳飞坚定的初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而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许多中国人的初心,无数人的初心凝聚成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勇往直前。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携着这份初心加入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中。
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晋城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城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