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霸笔记-生物
展开衡水重点中学状元笔记
——生物
一、常考基础知识清单 2
(一)必修一 2
(二)必修二 6
(三)必修三 11
二、生物经典大题题型案例 21
三、经典实验题汇总 34
一、常考基础知识清单
(一)必修一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肽键:—NH—CO—_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肽链数_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数 - 水分子数 ×18
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含有碱基为A、G、C、T;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贮能物质动物为脂肪,植物为淀粉。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__多糖。
11、脂质包括:油脂、磷脂 和 固醇、植物蜡。
12、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C (1种)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 流动镶嵌 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脂质 、蛋白质 。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 。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具有流动性 ; 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 线粒体 ;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 叶绿体 ;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 核糖体 ;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 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 中心体 。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物质转运系统的细胞器是 高尔基体 。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 核膜 、核仁和 染色质。
细胞核的功能:是 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是 细胞代谢和遗传 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核膜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 协助扩散;
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 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者包括胡萝卜素 和 叶黄素 。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类囊体薄膜 上。
29、叶绿素主要吸收 蓝紫光和 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
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 H ]和ATP。
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检测还原糖用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 紫 色络合物。
45、“观察DNA和RNA”中,用甲基绿和派若宁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膜。
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 一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 二 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54、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 小 ,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55、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56、有丝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有丝分裂分裂期各阶段特点如下:
前期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__; 中期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特点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57、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其无氧呼吸为酒精途径。
6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61、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在于其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 细胞分化。
63、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6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二)必修二
1、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2、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
3、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进行的杂交,叫测交。
4、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通常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如D与d可看作一对等位基因。
5、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 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6、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7、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减半__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
8、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卵细胞。
9、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0、一个四分体包含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11、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12、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3、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4、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X;
男性精子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 或 22条常染色体+Y; 女性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
15、红绿色盲是由 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Y染色体上没有这种基因.
17、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患者中_男_性多于__女_性;多有__交叉遗传_现象。 女性若患病,其__父亲__、_儿子__必患病。
18、格里菲思实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菌有转化因子。
艾弗里实验结论:DNA是使R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8、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注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进入细菌体内。
19、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呈双螺旋。其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20、DNA分子中碱基的对应关系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互补配对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
21、凡由细胞组成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也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2、DNA复制的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2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24、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5、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它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
26、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_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遵循的碱基配对关系是A-U、G-C、C-G、T-A。
27、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8、密码子是由存在于mRNA上的3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63个。在翻译过程中,它们可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29、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上脱氧核苷酸数目:mRNA碱基数目:氨基酸数目=6:3:1。
30、中心法则图解:
31、基因对生物体性状的控制有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两种方式。间接方式是指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直接方式是指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3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3、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若发生在配子中,可传递给后代。
35、基因突变易于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_DNA过程中。基因突变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__随机性、低频 性、有害性、不定向性。
36、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产生新的 基因型 。
37、可遗传的变异有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8、猫叫综合征是由5号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
39、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40、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41、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42、由未受精的配子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体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
43、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_幼苗。
44、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丝,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45、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弱小,高度不孕。
46、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7、育种上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48、三倍体无籽西瓜是根据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而成的。
49、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三大类,如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__遗传病,先天性愚型属于染色体异常传染病。
50、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51、根据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回答:
(1)该果蝇为雌性果蝇,判断的依据是有两条X染色体。
(2)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有2个染色体组。
52、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分子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有专门的工具。被称为“基因剪刀”的是限制性内切酶,被称为“基因针线”的是DNA连接酶,常被用作基因运载体的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54、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55、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56、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57、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5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___突变___和___基因重组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9、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60、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可分为__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种类型。
61、马和驴属于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6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63、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必修三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细胞内液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细胞外液__组成。
2、由__细胞外液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内环境__,主要包括__血浆__、__组织液__和__淋巴___等。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含有较多的蛋白质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盐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渗透压__、__酸碱度__、__温度__。
9、__内环境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血浆_和_组织液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淋巴__和__组织液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神经-体液-免疫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有一定限度 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正常生命活动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紊乱_。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反射__,其结构基础是__反射弧_。
14、反射弧包括_感受器_、_传入神经_、_神经中枢、_传出神经_和_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单 _向的。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双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单__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内负外正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内正外负___。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未兴奋__部位流向__兴奋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兴奋_部位流向__未兴奋_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突触小体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细胞体树突_相接触而形成。其组成包括:__突触前膜__、__突触间隙_、__突触后膜__。
19、由于__神经递质_只存在于__突触前膜 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__突触后膜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单__向的。
20、一般来说,位于__脊髓_的低级中枢受_脑__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____大脑、小脑和脑干__。
25、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_食物中糖类 _的消化、吸收;(2)_肝糖原_的分解;(3)_脂肪等非糖物质_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1)氧化分解成_ CO2和H2O__,释放_ 能量__;(2)合成__肝糖原、肌糖原_;(3)转化成___脂肪、某些氨基酸等_。
26、胰高血糖素是由__胰岛A_细胞分泌的,具有__升血糖__作用,胰岛素是由__胰岛B__细胞分泌的,具有__降血糖_作用。它们之间相互__拮抗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7、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反馈调节__。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__维持稳态_具有重要意义。
28、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__促甲状腺激素释放_激素,该激素能作用于__垂体__,使之分泌__促甲状腺 _激素,此激素作用于__甲状腺__,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___全身所有细胞__都能起作用。
29、激素调节的特点:(1)__微量__和__高效__;(2)通过__体液 _运输;(3)作用于___靶器官__、___靶细胞__。
30、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神经__和__体液_的调节。其中__神经__调节是主要的。
3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二道防线属__非特异性_免疫,第三道防线属__特异性__免疫。
3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___B细胞__增殖分化成___浆细胞___,再由__浆细胞__产生__抗体_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靠_T细胞__增殖分化成___效应T细胞__,再由__效应T细胞___接触__靶细胞 _发挥作用。
33、过敏反应是指已__免疫 _的机体,在__再__次接受__相同_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_过敏原__。
34、过敏反应的特点:(1)__发作迅速__、__反应强烈___、__消退较快___; (2)___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___,___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__;(3)___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__。
35、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_防卫_功能、__监控和清除_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6、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尖端_,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尖端__,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尖端以下__。
37、生长素属__植物__激素,而生长激素则属于__动物__激素。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细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激素则由___垂体__合成。
39、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两重__性,即低浓度时___促进___,高浓度时___抑制__。
40、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___顶端优势__。
41、植物激素是由__植物体内__产生,能从___产生_部位运送到__作用 _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__显著__影响的___微__量有机物。
42、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__生长素分布不均匀__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___背光_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_向光__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__不均匀__,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3、常见的植物激素有__生长素_、__赤霉素_、__细胞分裂素__、__脱落酸__、_乙烯__。其中__赤霉素 _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__乙烯__能促进果实成熟,___脱落酸___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4、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_孤立地_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__相互作用_共同调节。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 虽然也具有类同植物激素的功效,但因其是人工合成的, 不是植物激素。
46、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同__种生物的___全部___个体形成 种群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生物种群 的集合,构成__生物群落_。
47、种群在__单位面积__或___单位体积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__最基本__的数量特征。
49、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标志重捕__法。
50、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增长型_、__稳定型_、___衰退型__。
51、“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气候适宜__、__没有敌害__等。
52、“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食物和空间等有限___。
5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环境容纳量__,又称__K值__。
54、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环境__的影响。
55、种间关系包括__竞争__、__捕食_、__互利共生__和__寄生__等。
56、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垂直结构 _和__水平结构__时间结构。
57、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光照强度_有关。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食物种类__有关。
58、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_原生__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_次生__演替。
5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0、由_生物群落__与它的_无机环境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生物圈。
6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_生产者__、__消费者__、_分解者__。 其中,__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_分解者_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生产者_和_分解者__。
6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_食物链和食物网__。
6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强__。
6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__ 渠道进行的。
65、 草 → 蚱蜢 → 蛙 → 蛇 → 鹰
成 分: _生产者_ _初级消费者_ 次级消费者_ 三级消费者_ 四级消费者_
营养级:_第一营养级_ _第二营养级_ _第三营养级_ _第四营养级_ _第五营养级_
6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能量流动__。
6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生产者固定太阳能_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_
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10%-20%_。
6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4-5_个营养级。
70、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1)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呼吸作用消耗__;(2)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_;(3)还有少数能量被__分解者_利用。
71、在能量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第 __一__营养级,含能量最__多__。最上端的是最__高__营养级,含能量最___少__。
72、从能量金字塔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多__。
7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_关系,使能量___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______。
7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___全球性__、___循环性___。
76、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__各种含碳有机物_。
77、大气CO2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__光合作用__、__化能合成作用__。
7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__生物群落__和___无机环境__之间。
79、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 CO2__。
80、在生态系统中,将CO2 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___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___。
8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__同时进行_、__相互依存_、___不可分割__;物质是能量的__载体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动力__。
8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大气CO2库之间的联系图解:
生 产 者
大气CO2库
消费者 分解者
8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1)__生命活动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__生物种群__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__生物的种间__关系,以维持__生态系统__的稳定。
84、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保持__或__恢复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5、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自我调节__能力。该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86、__反馈调节__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87、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_保持原状__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__单纯__,营养结构越__简单__,自动调节能力就越_小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低_。
88、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来干扰因素___破坏__以后__恢复_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__负相关__。
89、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稳定性越__低__。
9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等。
91、 生物多样性包括___遗传___多样性、___物种__多样性和__生态系统__多样性。
95、今天,___可持续发展 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的含义是“在__不牺牲未来的几代人需要__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___持久而协调__的发展。
.
<熟记以上过程>
A 光反应阶段:条件:一定需要光;场所:类囊体薄膜(光合膜),
产物:NADPH、ATP、O2
过程:a.水在光能下,分解成NADPH和O2;
b .ADP+Pi+光能 酶 ATP
B 碳反应阶段: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a. CO2的固定:1分子RuBP(C5)和CO2生成2分子C3
b. C3的还原:C3在NADP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RuBP (C5)
24.光合作用中的氧气来自于水。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NADPH、ATP。
25.环境中CO2含量降低,叶肉细胞中的C3含量下降、C5含量上升、ATP上升。
26. 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光照长短、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二、生物经典大题题型案例
1. 解读下面与酶有关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酶降低的活化能可以用甲图中______段来表示。如果将酶催化改为用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__________(填“上移”或“下移”)。
(2)乙图中160 min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丙图曲线:
①对于曲线ABC,若x轴表示pH,则曲线上B点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
②对于曲线ABD,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则y轴可表示________________。
制约曲线BD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酶是胃蛋白酶,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10逐渐降低到2,则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将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甲图中可以用AB段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将酶换成无机催化剂以后,则B在纵轴上应该向上移动。
(2)乙图中160 min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已经消耗完。
(3)①对于曲线ABC,x轴表示pH,y轴可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则曲线表示的是酶促反应与pH之间的关系;B点表示该酶的最适pH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
②对于曲线ABD,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则y轴可表示酶促反应速率,制约曲线BD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酶浓度。
(4)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催化分解的底物应该是蛋白质,胃蛋白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10逐渐降低到2,则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将不变,原因是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2左右,pH为10时已经失活,再改变pH,反应速率不变。
【答案】(1)AB 上移
(2)底物已被完全消耗掉
(3)①在最适pH下,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②酶促反应速率 受酶浓度的限制
(4)不变 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pH为10时胃蛋白酶已经失活,再改变pH,酶的活性不会恢复
2. 花烛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喜温热多湿而又排水良好的半阴环境。如图表示其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b点时叶肉细胞内能够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理论上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产生O2的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线粒体消耗O2的速率。
(2)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即可)。
(3)由曲线可看出适当遮光能够增加花烛的净光合速率,某同学做出的推测为适当遮光可能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该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简单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b点时叶肉细胞可通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合成ATP,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M点时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对于整个植株而言,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所有细胞均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此时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产生O2的速率大于线粒体消耗O2的速率。
(2)一天中光照强度先逐渐增强,后逐渐减弱,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花烛的遮光情况、光照强度,无关变量有CO2浓度、温度、湿度等。
(3)验证适当遮光可能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可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花烛绿色叶片中的色素,观察并比较适当遮光条件下花烛绿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是否增加。
【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大于
(2)花烛的遮光情况、光照强度 CO2浓度、温度、湿度等
(3)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花烛绿色叶片中的色素,观察并比较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是否发生变化及发生何种变化
3.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____________的蔗糖溶液中。
(3)除蔗糖浓度外,如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的CO2浓度和温度等外界因素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实验结果的图示可看出,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若蔗糖浓度继续升高,则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为当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叶肉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时,会导致叶肉细胞失水,从而影响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进行。
(2)从图示可看出,叶肉细胞在浓度为0.2 mol·L-1的蔗糖溶液中具有最大的光合作用强度,此时便于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CO2浓度、温度、酶的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而酶的活性会受温度的影响。
【答案】(1)下降
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失水
(2)0.2 mol·L-1
(3)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
4. 水杨酸(SA)在植物体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选取黄瓜幼苗并分组实验。
检测结果如图所示(G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光合作用中需要的一种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该实验拟定研究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黄瓜幼苗并分组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组叶面应喷洒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测结果分析:与第1组比较,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__;G基因表达量的检测结果表明,SA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填“促进”或“抑制”)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合成,以达到使之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若该酶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则该酶参与光合作用中________过程。
【解析】(3)生物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据表分析,实验中第1组用H2O处理属于对照组。第2、3组是实验组,它们在第4~9天作为一组对照,故第2组叶面应喷洒(等量)H2O。(4)据题图分析,外施SA后,G基因表达量明显提高,SA的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促进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合成,以使之适应不良条件的胁迫。
【答案】(1)探究水杨酸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2)各组幼苗长势相同;每组选用等量植株的幼苗 (3)(等量)H2O
(4)(明显)降低 促进 C3的还原
5. 如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图甲装置中隔在灯与反应瓶之间的盛水玻璃柱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
此种处理是在调整实验的__________变量。
(2)若实验中每隔5 min缩短一次反应瓶与盛水玻璃柱之间的距离,随着两者间距离的减小,水银柱的高度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某同学利用两套图甲所示装置中的部分器材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两装置内的小麦种子质量相等;开始时水银柱a、b高度一致)。将装置放在适宜的条件下使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会发现a与b的高度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等,根据对实验装置的分析可以推测,盛水玻璃柱的具体作用是避免光照引起温度的改变而违背单一变量原则;若温度不是人为控制的自变量,又与光合作用有关,则温度就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2)反应瓶中有NaHCO3溶液,可以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释放的O2造成了反应瓶中气体体积的增大,最终使水银柱的高度下降;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水银柱的高度下降的速度越快。
(3)图乙中左边装置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右边装置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故一段时间后两者水银柱高度的关系是a 【答案】(1)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反应瓶内的温度造成影响 无关
(2)下降加快
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产生的O2增多
(3)a 6. 美国决定将斥资180亿美元耗时25年来防止五大湖遭到“亚洲鲤鱼”的入侵。请结合图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回答问题:
(1)“亚洲鲤鱼”是美国人对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鲢鱼等8种鱼的统称。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从中国进口这些鱼类,以改善生态环境。但随着“亚洲鲤鱼”数量的增加,“亚洲鲤鱼”已在五大湖水域出现,并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亚洲鲤鱼”初期疯狂增长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调查“亚洲鲤鱼”的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________法。
(3)依据自然界“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人类进行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控制在图中________点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曲线Ⅱ可用于表示某地蟑螂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蟑螂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蟑螂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蟑螂数量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亚洲鲤鱼”被引入美国初期,由于食物、空间充足,且缺少天敌,此阶段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成是“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Ⅰ所示。(2)“亚洲鲤鱼”活动范围较大,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标志重捕法。(3)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进行海洋捕捞作业时,在e点后进行,可获得较高的产量。(4)有效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的关键措施是增加有害动物的生存环境阻力,从而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Ⅰ 食物、空间充足,且缺少天敌
(2)标志重捕 (3)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后进行捕捞,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4)增加蟑螂生存环境阻力(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均可得分),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答案合理即可)
7. 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当草原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时,优势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此时决定某种野兔种群密度的主要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_稳定性。例如从群落层次看,人们可以利用________规律,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以改造盐碱化草原,这样就可以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该操作主要是依赖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调节。
【解析】(1)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2)当草原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时,优势动物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年龄结构类型为稳定型。出生率和死亡率(或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某种野兔种群密度。
(3)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以改造盐碱化草原,从群落层次看,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的规律。该操作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1)间接 (2)稳定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或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恢复力 群落演替 自我调节 负反馈
8. 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了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了实验,实验组放置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图,请回答:
(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该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种群的________,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某片稻田及灌溉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被农民弃耕后,很快就会发展到__________阶段。由于气候持续干旱,该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可能是 __________阶段。
【解析】(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 ℃以上,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化螟虫卵不能移动,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
(3)某片稻田及灌溉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被农民弃耕后,很快就会杂草丛生,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由于气候持续干旱,该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很难是森林,可能是草本(植物)阶段或灌木阶段。
【答案】(1)对照组 生物 性别比例 出生率
(2)生物种群的繁衍 样方法
(3)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或灌木
9. 自20世纪中叶系统分析方法引入生态学后,它在解决复杂的生态学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图为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若图中组分1是获得系统外输入能量的成分,绝大多数生态系统获得该能量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生理过程)来完成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出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图中①②③双向箭头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示不同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及相互影响;用于表示能量流动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发生严重鼠害,农业部门在防治鼠害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投放高效鼠药;方案二:引入鼠的天敌。你认为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是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绝大多数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获得太阳能,生态系统主要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能量。
(2)生态系统不同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但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投放鼠药,在消灭鼠的同时,也会杀死鼠的天敌,鼠药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引入天敌,由于鼠与天敌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可以长期将鼠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光合作用 热能
(2)能 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方案二 投放鼠药,在消灭鼠的同时,也会杀死鼠的天敌,鼠药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引入天敌,由于鼠与天敌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可以长期将鼠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 在新几内亚有多种食果鸠鸽,在雨林生态系统中,每一调查区最多8种,其体重大小差别明显。其个体大小与取食果实大小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这些食果鸠鸽都是____________消费者,属于________营养级。食果鸠鸽从果实中同化的能量,一部分______________,另一部分___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这些食果鸠鸽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关系。鸠鸽个体大小影响取食果实大小是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2)食果鸠鸽属于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食果鸠鸽从果实中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
(3)图中这些食果鸠鸽的食物部分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鸠鸽个体大小影响取食果实大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
(2)初级 第二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3)竞争 自然选择
三、经典实验题汇总
1.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D.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答案】C
【解析】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A错误;高倍镜下可以清楚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C正确;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错误。
2.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答案】A
【解析】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葡萄汁液不能装满发酵装置,要留出1/3的空间,A错误;在DNA鉴定实验中,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B正确;用苏丹Ⅲ染液可以把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C正确;用龙胆紫染液能将细胞中的染色体染成深紫色,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清晰地观察到,D正确。
3.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4.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答案】C
【解析】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A错误;甲→乙变化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其内在的原因是:结构①所示的细胞壁的伸缩性比②所示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小,B错误;乙→丙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所致,C正确;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因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不会破裂,D错误。
5.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乙醇发酵实验”,装置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
B.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富氧环境
C.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D.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答案】B
【解析】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以便使酵母菌在混合液中均匀分布,A正确;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因此应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环境,B错误;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C正确;甲试管中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CO2,因此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D正确。
6.下列中学实验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外表皮、蔗糖溶液等
原生质层呈紫色,各组成部分结构清晰
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等
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液滴
③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龙胆紫溶液等
在高倍镜的同一个视野中,可见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时期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在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完成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计数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ACD
【解析】①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中,利用洋葱外表皮细胞、蔗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原生质层呈现紫色,可以清晰的可见细胞壁、细胞膜等,但是不能看清楚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A错误;②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Ⅲ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正确;③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不一定是正方形的,如正在分裂的末期细胞不是正方形的,C错误;④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该多次计数,求其平均值,D错误。
7.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答案】D
【解析】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
8.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答案】C
【解析】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不能转动物镜,A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可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花生子叶细胞含有脂肪,苏丹Ⅲ可将其染成橘黄色,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C正确;新鲜黑藻小叶中含有很多个叶绿体,显微镜下可观察其叶绿体形态,由于细胞是立体的,细胞中叶绿体数较多,会有重叠和掩盖,计数很困难,D错误。
9.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10.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备课素材知识点:高钠饮食与高血压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这是一份备课素材知识点:高钠饮食与高血压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4页。
高考生物:生物知识结构网络(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生物知识结构网络(一),共7页。
2022高考生物复习《现代生物科技》学案+练习: 这是一份2022高考生物复习《现代生物科技》学案+练习,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克隆技术,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