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北京市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1】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释:【1】邻曲:邻居。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B.“怀此”两句是说诗人移居南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喜欣之情,不言而喻。
C.“敝庐”两句写的是只要有好邻居,即使房子不宽敞,只要能够住人也就行了。
D.“邻曲”两句是说经常有邻居来访,他们因对往事意见不同,会产生激烈争辩。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B.诗人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的情志和人格的表现。
C.诗人经常与邻居保持来往,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共同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D.《移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诗歌具有独特而亲切的情调。
3.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4.请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翠峰如簇 ②谩嗟荣辱 ③玉鉴琼田三万顷 ④尽挹西江
5.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似练:“练”,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本义是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得柔而洁白。这里形容江水清澈透明。
B.千古凭高对此:“凭”,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为“倚靠”。诗中的“凭高”是登临高处的意思。
C.玉鉴琼田三万顷:“鉴”,从“金”,“监”声。本义指“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引申比喻湖水明净光洁。为“镜子”。诗中用“玉鉴”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D.细斟北斗:“斟”,从“斗”,“甚”声。本义是“用勺子舀取”,引申为“考虑”。这里指作者仰望北斗星思考,希望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6.这两首词下阕的第一句都用了“念”字,但两位词人所“念”之事和借以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回答。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吏①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②。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③,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②西都:指长安。③桃林战:指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进攻潼关。守将哥舒翰本想据险固守,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之言,不断促战。哥舒翰被迫出战,大败,潼关失守。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潼关守军修关筑城辛勤备战的景象及潼关的雄姿。
B.“连云列战格”句,运用比喻手法,凸显了潼关的险峻。
C.本诗叙述中有问答,人物对话具体表现人物心理和形象。
D.本诗语言平实,用韵自由,与陶潜《归园田居》都属古体诗。
8.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潼关吏的形象,并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9.诗人以“慎勿学哥舒”作结,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和注释,简要概述蕴含的深意。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是年秋,陈与义流亡洞庭期间作此诗。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联以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洞庭湖巨变给作者的震撼。
B.陈诗第一句中以“东”“西”二字点明了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C.两首诗第二联都写到了古地名称,增添了洞庭湖的历史厚重感。
D.两首诗都通过描写登临所见之景,抒发了真切而又复杂的情感。
11.“夕阳”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下列诗句与陈诗中“夕阳”蕴含的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
A.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顾况《春游曲》)
B.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C.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张耒《和周廉彦》)
D.一溪绿水皆春雨,两岸青山半夕阳。(端木国瑚《沙湾放船》)
12.明人胡应麟评论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艺术风格说:“得杜调者也。”结合两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1】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2】,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1】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所建。欧阳修为政宽简安民,扬州政通人和,后来他作《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酬赠新的扬州知府:“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2】指欧阳修。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生弹指声中”,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形容半生时光如“弹指”般倏忽而过。
B.“老仙翁”写出欧阳修超然洒脱的形象,“十年不见老仙翁”则暗示其人已逝。
C.“壁上龙蛇飞动”,运用比喻描绘出墙上的墨迹犹如“龙蛇飞动”般雄健活泼。
D.上阕描写词人欣赏欧阳修留在平山堂的墨迹,感慨其书法的艺术高度难以企及。
14.本词下阕哪两句化用了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这两句的含义和情感。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
【宋】辛弃疾
郁孤台【2】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3】,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
注释:【1】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造口一名皂口,南渡之初,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2】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3】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4】鹧鸪:鸟名,啼声凄苦。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将延绵的“清江水”与“行人泪”联系在一起,写出南宋人民国破家亡之痛。
B.“望长安”表现了词人虽然对长安城有无限的向往与喜爱,却被重重山峦阻隔。
C.“青山遮不住”一扫围堵封闭之感,“毕竟”一词表现了词人坚强的信念。
D.“愁余”意即“使余愁”,词人借鹧鸪的凄苦啼叫来暗示国事之艰难和自身之愁苦。
16.古代诗歌中常借助鸟鸣声来传达诗人的情感,下列诗句中的鸟鸣声所蕴含的情感与“山深闻鹧鸪”不相似的一项是( )
A.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湘江秋晓》刘道)
B.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韦庄)
C.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赠崔郎中宗之(时谪官金陵)》李白)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17.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词人借所见山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1.D 2.D 3.①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作者移居求友,不为“卜其宅”,乐于与之“数晨夕”“谈在昔”,诗歌用词简单,语言非常朴素,无过多华丽辞藻,读来简单质朴。②但诗歌让我们进入一种安谧闲适的自然境界中,体会到作者的清高情志。在与“素心人”的交往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正可谓言简而意丰,内里美丽而丰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D.“他们因对往事意见不同,会产生激烈争辩”错。“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这两句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
D.“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错,这首诗写出了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生活的享受,并无“留恋过往”之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文中作者首先写移居求友,不为“卜其宅”,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诗人乐于与之“数晨夕”“谈在昔”,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他享受邻居朋友在一起畅所欲言,一同钻研诗歌的生活。总之,诗歌用词简单,语言非常朴素,无过多华丽辞藻,读来简单质朴。
诗歌让我们进入一种安谧闲适的自然境界中,体会到作者的清高情志。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诗歌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来自对人生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正可谓言简而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4.①cù ②jiē ③qǐnɡ ④yì 5.D 6.参考答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人念及六朝旧事,由此产生了对六朝统治者因奢靡荒淫而亡国的悲叹,以及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念奴娇·过洞庭》:词人念及自己岭海一年的生活,表达了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孤高之志,抒发了因谗言被罢却依然自信豪迈的情感。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簇”读作cù,意思是聚拢在一块儿;聚集成一团。
“嗟”读作jiē,意思是感叹。
“顷”读作qǐng,面积单位。
“挹”读作yì,意思是舀、汲水。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D.“引申为‘考虑’。这里指作者仰望北斗星思考,希望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错。“细斟北斗”意思是把西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表达作者的自信和豪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由此可见,词人念及六朝旧事,由此产生了对六朝统治者因奢靡荒淫而亡国的悲叹,以及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可见词人念及自己岭海一年的生活,表达了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孤高之志,抒发了因谗言被罢却依然自信豪迈的情感。
7.B 8.充满信心,英勇迎战。这是一个御敌守关者的形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透露着对坚固、险要的潼关城防的自信和乐观。“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句,表达了英勇不惧,奋勇杀敌的决心和气概。 9.(1)含有告诫之意。告诫防关将切记哥舒翰惨败的教训,谨慎守关,不要恃险轻敌;更是告诫“唐朝廷”,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含有对战死者的追念。“哀哉”深切地表达了对战死者的追念、痛惜之情;也有对现在守关将士的关爱之意。
(3)含有对国事的忧虑。包含了诗人对潼关防卫的担心以及对战事、国事的深切忧虑。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运用比喻手法”错,“连云列战格”意思是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意思是: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意思是: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诗人通过关吏嘱告关将,话虽未直说,但点出前次哥舒翰潼关(桃林)之败,提醒关将“慎勿学哥舒”,所谓“殷鉴未远”,讽诫之意却已甚明。
“哀哉”二句,表现了诗人对前次潼关兵败无限痛惜之情。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
“请嘱”,是请关吏转为嘱告。“慎勿”,乃谆谆讽诫之词,犹今说“千万不要”。“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对潼关防卫的担心以及对战事、国事的深切忧虑。
10.A 11.B 12.答案示例:
①陈与义这首诗风格沉郁雄浑,意境开阔宏伟,与杜诗相似。
②情感上,两首诗都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杜诗表达了国家边境动荡、自己处境孤危的哀伤忧苦,陈诗抒发了国家沦亡、自己沦落天涯的愤懑悲痛。
③内容上,两首诗描写叙事时空跨度阔大,多用雄壮之语。杜诗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跨关山,“坼”“浮”写出洞庭湖的浩茫无际;陈诗写景远近结合,将“岳阳楼”和“帘旌”置于洞庭湖、长江和夕阳的宏大背景下,以“吴蜀横分”的典故赋予眼前景物厚重的历史背景,“万里”“三年”写出辗转流亡的苦难愤懑之深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洞庭湖巨变给作者的震撼”错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意思是以前就听说过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以前听闻过洞庭湖,今天如愿以偿登楼观赏,是一种客观的记叙,并未写洞庭湖的变化。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A.句意:春天在田间采摘桑叶,夕阳的余晖里脚下是青青的绿草。
B.句意: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这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不仅预示着大唐帝国的行将灭亡,也是诗人悲恰情怀的折射。意象“夕阳”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C.句意:新月挂在天边,群鸟飞往巢穴,红日将落,霞光衬映着西边的天空。
D.句意:春雨初晴,一溪水都是新涨的雨水,斜晖尽染,青山含翠。
B项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这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不仅预示着大唐帝国的行将灭亡,也是诗人悲恰情怀的折射。意象“夕阳”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A项和D项都写的是春天的夕阳,格调轻快明朗,C项客观描写了夕阳西下月亮初升的景象,风格清新自然。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提到“明人胡应麟评论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艺术风格说:‘得杜调者也。’”意思是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艺术风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似,因此可以从风格意境、情感、内容方面对比分析。
杜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陈诗:“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
尾联,作者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13.D 14.“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化用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诗句。意思是: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表达了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D.“感慨其书法的艺术高度难以企及”错误,上片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感慨时光飞逝,恩师仙去,瞻望遗迹,感念老师恩德。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含义和情感的能力。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意思是: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手种堂前垂柳”“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描写欧阳修重柳、题字、饮酒等动作行为,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感念恩师,怜惜其遭遇、感慨自己。
15.B 16.B 17.(1)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采用比兴手法,“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2)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痛苦;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3)下片借景生情,既有收复国土的信念,又有困难重重的愁苦与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之情。以“毕竟东流去”的清江水坚定收复国土的信念,,又借深山鹧鸪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对长安城有无限的向往与喜爱”错,这里的“长安”代指的是宋都汴京,“望长安”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
“山深闻鹧鸪”中鹧鸪的鸣叫代表愁绪。
A.由“遗凄唳”可知雁叫代表秋思的愁绪和凄凉。
B.由“六朝如梦”和“空”可知鸟啼代表对六朝繁华如梦般消失的感慨。
C.由“时谪官金陵”可知,雁鸣代表被贬谪的忧愁。
D.由“孤馆”“斜阳暮”等可知杜鹃声代表愁绪。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 ,堪称词中的瑰宝 。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由此可见,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写眼前的景色。“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表达收复国土的坚定信念。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可见下片借景生情,抒发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采用比兴手法,“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痛苦;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
下片借景生情,既有收复国土的信念,又有困难重重的愁苦与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之情。以“毕竟东流去”的清江水坚定收复国土的信念,,又借深山鹧鸪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浙江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浙江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湖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湖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3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