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2022-2023学年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0分)
1.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2.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 )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3.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 B.商战决定各国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4.下图是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产量统计图,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民主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
B.重工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主导
C.美国逐渐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加剧
5.19世纪的美国,社会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女工”在当时是一个贬义词。纺织厂为了大规模雇佣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采取一些举措保障女工的利益,工厂代替家庭为女工提供一种父权式“保护”。这反映了( )
A.工业化促使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B.工厂制度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C.工厂制度推动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D.工业化提高了女工的社会地位
6.与唐朝相比,宋代家训中关于家族产业的经营管理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明显增多。《袁氏世范》载:“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传统观念发生动摇
C.四民结构出现异变 D.世家大族日益崛起
7.有学者就18世纪后期英国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险活动指出,征服从不是英国的主要目的,占有金银等硬通货也并非英国人制订计划的主要动机……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该论述( )
A.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夸大了英国的世界影响
C.揭示了英国扩张的动力 D.美化了英国的殖民侵略
8.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明万历四年,“至万金”;万历二十一年,“累增至二万有余”;万历二十二年,“骤溢至二万九千有奇”,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现象说明( )
A.朝贡贸易获利丰厚 B.海禁政策遭到废弃
C.关税成为经济支柱 D.海外贸易有所扩大
9.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至此,“职业女性”与“真正的女性”逐渐分道扬镳。导致“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制度的废除 B.女性具有道德优势 C.女权运动的兴起 D.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10.18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而这些糖是由非洲奴隶在西印度地区生产的。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人们富足的生活 B.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11.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 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B.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C.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12.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是在A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B.B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13.古代中国的“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体现“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扬州
14.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A.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C.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
15.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极大地转变;卫生观念得到更新;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
A.证明了神学理论的荒诞 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D.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16.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 )
类别 | 享受对象 | 资金来源 |
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 | 主要是农民 | 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 |
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 | 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 | 企业福利费留成 |
公费医疗 (国家保健服务制) |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高校学生等 | 国家预算支出 |
A.国家重视全民卫生健康意识 B.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
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建构(节选)
时间 | 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 |
1949-1992年 | 注重数量安全,不断加大自主粮食供应阶段。中国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加大自主粮食供应来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
1993—2012年 | 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并至,逐步开放的粮食安全保障阶段。中国在对内积极提高产量.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也适当利用进口贸易满足居民改善性消费需求的增加。 |
2013至今 | 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政策阶段。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缓解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
——摘编自仇焕广、雷馨圆、冷淦潇、刘明月《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策略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对建构粮食安全体系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从船舶登记法川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水路运输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中海示意图 | 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 |
材料二
大西洋示意图
请以地中海的称呼为例,围绕历史上的大西洋,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共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
——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参考答案:
1.D
【详解】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时,那么材料中的更新世是旧石器时代,全新世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所以出现了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这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表现,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A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时代,农业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剩余少,因此粮食保存技术不会高,排除B项;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即距今五六千年才会出现的情况,时间与题干不对应,材料没有强调人类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时期时代,人类农业取得一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D项正确;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A项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产量统计图”可知,1870年至1913年英国的煤钢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下降,美国和德国的煤钢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迅速上升,而且美国和德国的煤钢产量大幅增加,这说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法德美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加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信息,无法得出民主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英法德美煤钢产量的变化信息,无法得出重工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主导,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英法德美煤钢产量的变化信息,无法得出美国逐渐确立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纺织厂为了大规模雇佣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采取一些举措保障女工的利益,工厂代替家庭为女工提供一种父权式保护”,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女性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之前的顺从持家,变为进工厂务工,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女性角色的影响,并不能得出工业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颠覆传统家庭观念”,表述夸大,排除B项;女性角色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家训与前代相比出现的两个新现象,一是注重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传统“士农工商”的观念有所突破,认为从事各行各业都不至于辱没祖先。本题设问为“本质上反映”,题干表面上反映的是经营理念和从业观念,但可持续发展、各行各业皆“可以养生”等信息,从本质上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是题干反映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四民结构出现异变”表述有误,且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日益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材料“……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要求自由贸易是推动其扩张的主要动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扩张的动力,非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与夸大英国的世界影响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美化英国的殖民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万历二十二年,‘骤溢至二万九千有奇’,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知,反映了明代万历时期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不断增加的信息,海外贸易税成为当地的重要财政来源,说明此时期明朝的海外贸易有所扩大,D项正确;朝贡贸易中,获利丰厚的是朝贡国而非明朝政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海禁政策的信息,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关税成为经济支柱的信息,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的工业化也相继推进,女性也因此走上了工作舞台,因此出现“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的现象,说明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D项正确;美国废除奴隶制度是在南北战争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非女性道德优势,排除B项;美国女权运动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可知这杯茶需要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协调合作才能做成功,体现了世界市场的拓展,也反映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B项正确;18世纪末,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茶叶得以大量低价运往欧洲,茶叶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因此工人们喝一杯茶无法说明工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元加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说明了世界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亟需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排除C项;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理论属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其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国家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B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非经济理论导致的,排除B项;B理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C
【详解】题干中的城主要指居住和办公等地点,市指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即是指原先的分隔状态被打破,根据史实,到了宋朝才打破时空上的限制,所以C项符合题意,AB时间不符,排除。D项不是早期阶段,排除。
14.B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和泉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等信息可知,清代从事漕运相关职业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多样、来源复杂,这些社会群体聚集在运河沿线,既依靠漕河为生,也是运河商品流通、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消费市场和商业环境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代漕运促进了区域消费的发展,漕运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看出从事漕运的人员数量多的信息,不能推断出漕运是否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排除C项;材料与交通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黑死病使得当时欧洲的经济、科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B项正确;神学理论的荒诞需要由科学理论证明,而非鼠疫,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推动理性主义兴起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表中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保障对象有农民、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高校学生等,受保障的人越来越多,涉及到农村和城市,由此可知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B项正确;材料涉及到部分群体,不是“全民”,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不能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市场化”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趋势:目标策略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到兼顾营养安全,再到数量、营养、生态、能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径上,从立足自主生产,到提高产量、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再到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综合保障体系。
认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重要基础;统筹利用国内国外农业资源,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安全),防范国际市场风险。(答出关键词“社会稳定或国家安全、经济发展、防范风险”)
【详解】变化趋势: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政策目标和保障路径的演进历程的变化的内容、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加强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主要特征:运河运输与海上运输有机结合;得到政府的扶持;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工业革命后衰落。
影响: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方便了商品运输和人们的出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不同之处:与外国航运公司相竞争;航运业发展地区不平衡;政府采取措施反对垄断。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认识:水路运输具有时代性;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和法律扮演重要角色;与国情有一定的结合等。
【详解】(1)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一“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可知主要特征有法律的保障,政府的扶持,运河运输与海上运输相结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工业后衰落。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商品运输和人们日常出行的便利、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角度阐述。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可知清政府采取措施反对垄断经营,中国近代水路运输要与外国航运公司的竞争。结合所学,由于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水路运输发展也表现地区不平衡。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等角度阐述。
(3)认识:综合两段材料,从两国水路运输发展反映各自的时代性、水路运输发展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和法律在水路运输发展中的作用等角度来阐述说明。
19.示例1:称呼:大西洋是“伟大的洋”。
论述:新航路开辟,大西洋航线把欧美非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如美洲玉米、甘薯传入欧洲,欧洲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大西洋贸易区取代地中海贸易区,大西洋沿岸诸国相继崛起,如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7世纪荷兰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称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19世纪末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崛起,二战后美国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近代英法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思想启蒙、文学艺术影响深远。拉美独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拉美国家如墨西哥、巴西崛起,给世界经济增添了活力。总之,1500年以来大西洋沿岸地区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引领世界的发展,大西洋是“伟大的洋”。
示例2:称呼:大西洋是“罪恶的洋”。
论述:新航路开辟,大西洋航线把欧美非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西欧进行三角贸易,贩卖黑人,给非洲带来灾难;在美洲传播了病毒、进行殖民抢劫、屠杀印第安人;美洲白银流向欧洲,引发价格革命,农民工人更加贫困。殖民者在环大西洋地区展开殖民争夺,西班牙、葡萄牙划分势力范围,1588年爆发英西战争,后来爆发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1763年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拉美、非洲进行资本输出,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总之,近代以来大西洋贸易区满足了殖民者的贪欲,给非洲、美洲带来了灾难,大西洋是“罪恶之洋”。
示例3:称呼:大西洋是“智慧之洋”。
论述:15、16世纪地理知识进步,受地圆学说影响,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经济全球化开始。17世纪英国发生启蒙运动,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思想家提出“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等理论,构建理性王国。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了启蒙思想,构建了民主代议制。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兴起,后来牛顿力学体系确立。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19世纪英国诞生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1500年以来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引领世界的发展,大西洋是“智慧之洋”。(说明: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观点,论证,结论升华。)
【详解】根据材料一关于地中海的称呼,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的称呼为:伟大的洋;接着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有关大西洋和大西洋沿岸地区的知识,紧扣“伟大”这一角度,从新航路开辟、大西洋沿岸各国的崛起(可提及大国更替、经济发展、科学革命、思想解放等方面)、拉丁美洲独立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还可以得出:大西洋是“罪恶的洋”; 接着紧扣“罪恶”这一角度,结合三角贸易、价格革命、殖民战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还可以得出:大西洋是“智慧之洋”;接着紧扣“智慧”这一角度,结合新航路开辟时期地理知识的进步、启蒙思想及其实践、科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
20.(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
(2)尊崇儒家伦理;聚族而居;族产共享;兴办族学,重视教育。
【详解】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经验和 劳动力,使南方得到开发。材料第一段“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反映出兴建土楼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据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点。材料中“同居共财”的传统反映出共同享有族产。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对教育的重视,兴办专门学堂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学考班)历史试题【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学考班)历史试题【试卷+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开放性试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