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重庆市高考生物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14年重庆市高考生物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4年重庆市高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分,满分36分)1.(6分)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2.(6分)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C.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3.(6分)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4.(6分)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C.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5.(6分)如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乙醇乙醛乙酸→CO2+H2O.A.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B.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C.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D.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6.(6分)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4分)7.(20分)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加剧.(2)通过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8.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刺激类型刺激强度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针刺激较小刺痛较弱较大较强热刺激较低热感较弱较高较强(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9.(20分)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某肥胖基因发现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①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实验材料: 小鼠;杂交方法: .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正常小鼠能合成一种蛋白类激素,小鼠肥胖是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CGA”中的一个C被T替换,突变为决定终止密码(UAA或UGA或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变后的编码链序列是 ,这种突变 (填“能”或“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③在人类肥胖症研究中发现,许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其原因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 .(2)目前认为,人的体重主要受多基因遗传的控制.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从遗传角度分析,其子女,体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为 ,体重超过父母的概率是 .(3)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10.(14分)棉花幼铃(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为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某课题组选择生长整齐的健壮植株,按图1步骤进行实验,激素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上述处理不影响叶片光合与呼吸强度)。(1)该放射性物质中被标记的元素是 。光合作用过程中,含标记元素的化合物被光反应提供的 还原成糖类。在适宜温度下测得叶片光饱和点,若其他条件不变,进一步提高温度,则该叶片光饱和点的变化是 。(2)由实验结果推断,幼铃脱落显著减少的是 组。B组幼铃放射性强度百分比最低,说明B组叶片的光合产物 。为优化实验设计,增设了D组(激素处理叶片),各组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是 。由此可知,正确使用该激素可改善光合产物调配,减少棉铃脱落。(3)若该激素不能促进插条生根,却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其最可能是 。
2014年重庆市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分,满分36分)1.(6分)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分析】细胞分裂受温度影响,一天中不同时刻细胞分裂能力不同,处于分裂期细胞数目不同,要能会影响实验的观察.【解答】解:A、细胞核中有DNA,甲基绿可将DNA染成绿色,所以细胞核呈绿色,故A选项正确;B、一天中不同时刻细胞分裂能力不同,所以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在光镜下不一定能观察到有丝分裂所有时期,故B选项错误;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快,故C选项错误;D、光镜下只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形状不能看到其结构,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现象,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6分)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C.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分析】(1)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包括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三个方面.(2)伦理问题主要在克隆人的问题上出现争议.【解答】解:A、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减少人们对转基因食物安全的担忧,故A选项正确;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特别是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故B选项正确;C、试管婴儿可以设计婴儿的性别,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故C选项正确;D、生物武器是指有意识的利用微生物、毒素、昆虫侵袭敌人的军队、人口、农作物或者牲畜等目标,以达到战争目的一类武器,干扰素为淋巴因子,并非生物武器,故D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热点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 3.(6分)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分析】口服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作为抗原,其目的是促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多次注射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的数量,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据此答题.【解答】解:A、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故A选项错误;B、口服的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故B选项错误;C、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故C选项正确;D、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明确重复口服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再选出住哪个区的答案即可. 4.(6分)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C.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农杆菌特点: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大部分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才能确定其是否导入或成功表达.【解答】解:A、重组质粒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参与,DNA聚合酶一般用于DNA复制过程,A错误;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上的T﹣DNA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B错误;C、如果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但不代表该基因就一定成功表达,因此不能确定⑤是否表现出抗虫性状,C错误;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酶;能够区分识记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识记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需要检测与鉴定. 5.(6分)如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乙醇乙醛乙酸→CO2+H2O.A.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B.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C.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D.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分析】在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代谢过程中至少经历两个步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当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不再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乙醇经代谢后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H],与氧气结合后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不影响体内温度,不会影响分解乙醇的速率.【解答】解:A、酶具有专一性,在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代谢过程中至少经历两个步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故A选项错误;B、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当达到一定值后,由于酶量有限,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故B选项错误;C、乙醇经代谢后可参与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H],与氧气结合后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故C选项正确;D、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不影响体内温度,不会影响分解乙醇的速率,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乙醇的转化过程考查了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6.(6分)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分析】在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中,有两种信号:(1)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2)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两个神经细胞间单向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解答】解:A、突触小泡在运输时所需的能量由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提供,故A选项正确;B、神经元细胞和其他体细胞均来自同一个受精卵,遗传物质相同,基因也都相同,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并不是神经细胞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故B选项错误;C、科学家发现的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在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蛋白质,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从而决定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故C选项正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为神经冲动的电信号转变而来的神经递质,其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故D选项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冲动传递过程中递质释放的原理,结合题目所给信息,意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知识迁移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4分)7.(20分)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者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种子或繁殖体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增强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竞争 加剧.(2)通过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整体性 原理.【分析】1、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生态系统改善后,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整体性原理.【解答】解:(1)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枝败叶和遗体残骸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人工林土壤中存在种子和繁殖体,会使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时,植物物种数量越多,促使生活在人工林中其他生物也越来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和种间个体间的竞争加剧.(2)生态系统改善后,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整体性原理.故答案为:(1)分解者; 种子或繁殖体; 增强; 竞争; (2)整体性(系统论);【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8.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刺激类型刺激强度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针刺激较小刺痛较弱较大较强热刺激较低热感较弱较高较强(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外正内负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神经冲动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感受器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频率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解答】解:(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损.故答案为:(1)外正内负; 神经冲动;(2)感受器; 频率;(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分)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某肥胖基因发现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①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实验材料: 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 小鼠;杂交方法: 正反交 .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正常小鼠能合成一种蛋白类激素,小鼠肥胖是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CGA”中的一个C被T替换,突变为决定终止密码(UAA或UGA或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变后的编码链序列是 CTCTGA(TGA) ,这种突变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③在人类肥胖症研究中发现,许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其原因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 受体 .(2)目前认为,人的体重主要受多基因遗传的控制.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从遗传角度分析,其子女,体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 ,体重超过父母的概率是 .(3)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突变、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数量性状的遗传、生物进化等,先明确知识点后,然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1)①由于产生了突变系肥胖小鼠,所以要确定其遗传方式,需要将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小鼠进行正反交,并根据后代表现型进行判断.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说明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由题意知,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为CTCCGA,因此编码链转录形成的密码子是CUC、CGA,突变后形成的密码子是UAA或UGA或UAG,因此最可能是密码子CGA→UGA,则编码链发生的变化是CGA→TGA;由于UGA是终止密码子,可以使翻译终止,不能使转录终止.③由于许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说明不缺激素,而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受体.(2)根据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显性基因越多,体重越大.由于该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含有两个显性基因,且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2Aabb、2aaBb、1aabb,其中其子女体重超过父母的概率是(1AABB、2AaBB、2AABb);体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3)由于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1)①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 正反交 ②CTCTGA(TGA) 不能 ③受体 (2)aaBb、Aabb、aabb (3)自然选择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14分)棉花幼铃(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为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某课题组选择生长整齐的健壮植株,按图1步骤进行实验,激素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上述处理不影响叶片光合与呼吸强度)。(1)该放射性物质中被标记的元素是 碳 。光合作用过程中,含标记元素的化合物被光反应提供的 NADPH([H]) 还原成糖类。在适宜温度下测得叶片光饱和点,若其他条件不变,进一步提高温度,则该叶片光饱和点的变化是 降低 。(2)由实验结果推断,幼铃脱落显著减少的是 C 组。B组幼铃放射性强度百分比最低,说明B组叶片的光合产物 输出减少 。为优化实验设计,增设了D组(激素处理叶片),各组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是 C>A>B>D 。由此可知,正确使用该激素可改善光合产物调配,减少棉铃脱落。(3)若该激素不能促进插条生根,却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其最可能是 赤霉素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为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利用外源激素处理,因变量为叶片和幼龄的放射性强度。图中A组不用激素处理,作为空白对照,而BC作为实验组,并且BC之间又可以进行相互对照。【解答】解:(1)题中研究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光合作用产物一般用碳元素标记。首先标记CO2,CO2被固定为C3,C3被光反应提供的[H]还原为糖类和C5.原光饱和点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若提高温度,酶活性减低,能固定的CO2量和利用的光能减少,光饱和点降低。(2)由题干可知,幼铃脱落是光合产物不足导致,对比A、B、C三组,发现C组幼铃中有机物占比最高,因而幼铃脱落显著减少。B组中叶片的放射性强度的百分比较高,说明有机物占比较多,输出较少。由题中数据可知,激素可抑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出,有利于幼铃有机物的输入,因而用激素处理叶片,导致叶片有机物输出明显较少,且小于B组,因而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C>A>B>D。(3)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但不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故答案为:(1)碳; NADPH([H]); 降低; (2)C; 输出减少 C>A>B>D;(3)赤霉素;【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的激素调节以及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够通过实验过程图解的分析并结合题意确定幼铃脱落显著减少的组别;识记赤霉素的生理作用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澄迈中学高一上学期学科竞赛生物试题含解析,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二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竞赛专题精练》纯题目版20200624,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