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3445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6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3445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6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34451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6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16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6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O2的产生 B.H2O的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2.(3分)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3.(3分)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B.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
C.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
D.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
4.(3分)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5.(3分)三倍体西瓜由于含糖量高且无籽,备受人们青睐,如图是三倍体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图中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较高
B.14:00后叶片的Pn下降,导致植株积累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C.17:00后叶片的Ci快速上升,导致叶片暗反应速率远高于光反应速率
D.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6.(3分)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7.(3分)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B.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需要消耗ATP
C.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D.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
8.生长抑素(SS)是一种14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由下丘脑合成释放,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
(1)合成1分子SS可产生 分子H2O;下丘脑分泌的SS经 的运输到达靶器官;
(2)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进而影响TSH的分泌,有人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浆中TSH水平,结果如图所示(注:TSH为促甲状腺).
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 将减少;
②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 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 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较 ,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 作用,从总体趋势看,与药物A相比,急性高血糖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 ;
④设置处理组3的目的是探究 .
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无害)
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氨转变为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吸食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
10.如图所示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 为唯一,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 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 色;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 ,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 ×108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 ;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 ,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含 个氨基酸.
11.油菜物种I(2n=20)与II(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I的染色体和II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 (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 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 性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 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 。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2016年四川省高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O2的产生 B.H2O的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A、O2的产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
B、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也能生成水,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B错误;
C、暗反应过程也消耗[H],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没有膜结构,还有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也消耗[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都能产生ATP,其中呼吸作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
2.(3分)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膜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因为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且真核细胞的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正确;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蛋白质且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3分)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B.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
C.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
D.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胡萝卜素的提取:
(1)胡萝卜素的性质: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2)胡萝卜素的提取来源: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荻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
(3)萃取剂: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
(4)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石油醚)→过滤_→浓缩→胡萝卜素→鉴定(纸层析法).
【解答】解:A、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那会导致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起始时间不同,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A正确;
B、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降低醋酸含量,B错误;
C、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C正确;
D、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分析,需要考试熟悉高中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及实验原理和试剂的作用,难度适中.
4.(3分)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分析】分析题图: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两重性,但是不同的植物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A正确;
B、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正确;
C、与对照组相对比,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正确;
D、不同的植物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不一定抑制其生长,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借助于考查了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要注意审题.
5.(3分)三倍体西瓜由于含糖量高且无籽,备受人们青睐,如图是三倍体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图中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较高
B.14:00后叶片的Pn下降,导致植株积累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C.17:00后叶片的Ci快速上升,导致叶片暗反应速率远高于光反应速率
D.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分析】分析图解:随着时间的变化,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升高,到正午由于出现午休现象,光合速率下降,然后上升,直到下午,光照减弱,净光合速率又逐渐下降。
【解答】解:A、13:00时胞间CO2浓度低,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C3的来源减少,含量相对较少,A错误;
B、14:00后叶片的Pn下降,有机物合成减少,但净光合速率大于0,说明有机物还在积累,B错误;
C、17点后,叶片的Ci快速上升,是由于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释放出二氧化碳在胞间积累,C错误;
D、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第一次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叶片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第二次下降是由于光照减弱引起,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从图形中去思考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注意的是在正午时,绿色植物的“午休”现象也在图象中得到体现,考生注意仔细推敲,大胆想象。
6.(3分)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分析】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调节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它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解答】解:A、吡罗红染液能够将细胞中的RNA染色,而小肠上皮细胞本身就含有RNA,因此不能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
B、由于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双链RNA中也有氢键,因此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多,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核酸的结构和复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以及水平衡调节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呢能够识记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原理,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等知识。
7.(3分)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B.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需要消耗ATP
C.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D.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2、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特征为:(1)能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解答】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A正确;
B、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均为耗能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B正确;
C、BAX蛋白为凋亡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故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属于原癌基因,C错误;
D、姜黄素能诱发癌细胞凋亡,而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癌变的特征及细胞凋亡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区别,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
8.生长抑素(SS)是一种14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由下丘脑合成释放,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
(1)合成1分子SS可产生 14 分子H2O;下丘脑分泌的SS经 体液 的运输到达靶器官;
(2)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进而影响TSH的分泌,有人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浆中TSH水平,结果如图所示(注:TSH为促甲状腺).
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将减少;
②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 垂体 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 甲状腺 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较 少 ,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 抑制 作用,从总体趋势看,与药物A相比,急性高血糖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 强 ;
④设置处理组3的目的是探究 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 .
【分析】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添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量的变化,看图可知,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后,受试者体内TSH含量升高;“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看图可以得出:SS抑制TSH的分泌,据此答题
【解答】解:(1)生长抑素(SS)是一种14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形成时应该脱去14分子水,产生14个肽键,丘脑合成释放的SS是一种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
(2)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②用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垂体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较少,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从总体趋势看,与药物A相比,急性高血糖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强.
④处理组3是TRH+葡萄糖+药物A共同作用,从坐标曲线得出TSH的变化,进而推出TRH+葡萄糖+药物A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故该组实验目的是探究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
故答案为:
(1)14 体液
(2)①胰高血糖素
②垂体 甲状腺激素
③少 抑制 强
④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
【点评】该题是一道信息类实验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组织语言准确作答的能力,难度适中.
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无害)
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样方 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 S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二、三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分解者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氨转变为 含氮的养料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互利共生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吸食 利马豆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 .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1)豌豆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故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故答案为:
(1)样方 S
(2)二、三 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
(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如图所示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 尿素 为唯一,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 酚红 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 红 色;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 ,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 1.75 ×108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 少 ;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 UGA ,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含 115 个氨基酸.
【分析】1、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产生脲酶,并分解尿素.
2、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解答】解:(1)脲酶能够催化尿素分解为氨,故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酚红作指示剂.由于尿素被脲酶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2)用于计数细菌菌落数的常用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应介于30~300之间,故选择细菌菌落数为156、178和191的平板计数.每克该土壤样品中的菌落数对应的应该是每毫升菌液中的细菌数目,所以每克该土壤样品中的菌落数为(156+178+191)÷3÷(10÷100)×105=1.75×108.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连接在一起时,往往统计的是一个菌落,所以用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少.
(3)密码子是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271个碱基和后面2个碱基一起共构成91个密码子,插入的70个核苷酸和后面2个碱基一起共构成24个密码子,后面是UGA,为终止密码,表示翻译结束,所以表达的蛋白质含有115个氨基酸.
故答案为:
(1)尿素 酚红 红
(2)稀释涂布平板法 1.75 少
(3)UGA 115
【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转录、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油菜物种I(2n=20)与II(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I的染色体和II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 纺锤体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 不会 (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 分生 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 76 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 隐 性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 R 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AARR ,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 植株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植株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油菜物种Ⅰ与Ⅱ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是异源多倍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油菜新品系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是9:3:3:1的变式,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体,所以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由于油菜新品系是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所以细胞中含有(10+9)×2=38条染色体。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分裂旺盛的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含有76条染色体。
(3)①由实验一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
②由实验二的F 1自交所得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可判断F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一中,由于F1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则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实验二中,由于F1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AaRr),则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F2中产黄色种子植株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RR、aaRR、aarr,占,所以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
③就R/r基因而言,实验二亲本基因型为RR和rr,F1体细胞基因型为Rr,而该植株体细胞中含R基因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可能是植株丙在产生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产生的配子为RR:Rr:R:r=1:2:2:1.因此,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A_rr)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故答案为:
(1)纺锤体 不会
(2)分生 76
(3)①隐 ②R AARR
③植株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植株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 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生物竞赛兴趣小组选拔测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竞赛生物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2021生物竞赛真题 1,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