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兵入关
一、明朝的制度变化、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
明朝建立 |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421年明成祖迁都至北京 | |
明朝政治 制度的变化 | 废除宰相制度 | 1. 原因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个人因素:朱元璋个人经历与性格 2. 影响 废丞相,权分六部,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推动内阁制度的出台 |
设立内阁 | 职能: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内侍顾问机构 | |
宦官专权 | 表现:代理皇帝“批红”,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性质: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 |
沿海形势 | 郑和下西洋 | 1.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2. 影响 ①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②积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外的交流 ③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
海防新问题 | 1. 东南沿海倭寇问题: 为应对日本海盗,实行海禁,最终反而导致破产海民沦为海寇、走私严重;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局势稳定后,隆庆年间开关 2. 欧洲殖民者问题: (1)租借澳门 1557年,葡萄牙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官员取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2)占据台湾 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南部 1626年,西班牙侵占台湾北部 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
内陆边疆 | 蒙古 | 重修长城、土木之变,鞑靼首领为顺义王 |
西藏 | 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 |
东北 | 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
二、明清易代
清朝 崛起 |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后金) 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
明朝灭亡 | 明朝后期政治黑暗,天灾不断。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清除农民军和南明残余势力,最终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
1. 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的权力
2. 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3. 长期以后,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蛮族崛起,并最终取代明朝建立清朝
1.“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内阁制度确立后,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以致“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六部执行效率不断降低
C.宰相制度得到重建 D.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
3.明仁宗即位后,把内阁阁臣从五品提为三品,大学士杨士奇与吏部尚书蹇义同样享有密封奏事权。这说明内阁( )
A.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C.已经正式取代六部 D.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明初严禁宦官干政,但明朝中期开始皇帝把繁重的批答奏章事务交给了司礼监。由此推知,明代中后期( )
A.宦官权力完全失控 B.宦官加入中枢决策
C.内阁票拟职能改变 D.皇帝决策权力弱化
5.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一书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 者。”由此可知,海禁政策( )
A.维护了政权安全 B.促进了贸易流通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激化了社会矛盾
6.“生我今父母。长我今疆土。 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遗倭寇侵辱……”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 )
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 B.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C.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7.阅读下图,该图可以说明明朝政治形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西方殖民者侵略的侵略
C.北方势力威胁明朝统治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加强
8.明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在藏区设置了管理军民事务的机构。该机构是( )
A.行都指挥使司 B.奴儿干都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9.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10.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直接领导六部长官,深刻影响此后的明清两朝政治。这一举措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专制皇权
C.维护国家统一 D.防止宦官专权
【参考答案】
1.C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根据“今我朝罢主相”等信息可知,“我朝”指的是明朝,C项正确;汉朝存在宰相,排除A项;唐朝也有宰相,排除B项;清朝一直没有设立宰相,也就不存在废除宰相,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内阁又获得了票拟权,阁权之重很像汉唐的宰相,比较可知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即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与六部的效率无关,排除B项;宰相制度得到重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把内阁阁臣从五品提为三品,大学士杨士奇与吏部尚书蹇义同样享有密封奏事权”,可知内阁阁臣的品级得到提升,还享有密封奏事权,这说明内阁的地位得到提高,A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没有真正的决策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内阁没有取代六部,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明初严禁宦官干政,但明朝中期开始皇帝把繁重的批答奏章事务交给了司礼监”可知,明朝中后期,皇帝为牵制内阁而让宦官参政,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皇帝把繁重的批答奏章事务交给司礼监的现象,说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加入中枢决策,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加入中枢决策,但不代表宦官权力完全失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的异变,没有体现内阁职能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宦官加入中枢决策体现了皇权的加强,而不是弱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材料反映严厉的海禁政策促使沿海的商民变为贼寇,社会矛盾激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社会矛盾激化,威胁政权的安全,排除A项;海禁政策限制贸易流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戚继光是明代的抗倭名将,他的主张功绩是抗击骚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C项正确;平定准噶尔叛乱和打败沙俄侵略军的是康熙帝,排除AD项;赶走荷兰殖民者的是郑成功,排除B项。故选C项。
7.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明朝长城,根据所学可知,为了防范北方鞑靼、瓦剌的南下,明朝重修了长城,C项正确;图片只反映了明朝北部边疆的形势,无法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A项;明朝重修长城与西方殖民者侵略无关,排除B项;明朝重修长城,目的是防范北方鞑靼、瓦剌的南下,无法体现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继承了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在藏区设置了管理军民事务的机构行都指挥使司来管理军民事务,A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管理机构,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始创于清朝皇太极年间,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驱逐荷兰,A项正确;戚继光是抗倭英雄,排除B项;郑和的主要成就是七次下西洋,排除C项;林则徐是禁烟英雄,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朱元璋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直接领导六部长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B项正确;废除丞相制度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维护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宦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文件包含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巩固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太祖曾说,《明史》载,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