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 列国纷争 | 华夏认同 |
概况 |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国先后建立霸权 (2)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 (1)春秋时期: 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相邻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
★特别提醒:列国纷争的背后实际反映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权力下移 |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农业 |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 |
手工业 |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 | |
商业 | 货币流通广泛; 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 |
★特别提醒:铁犁牛耕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社会主要阶级由贵族和奴隶转变为地主和农民 | ||
(二)变法运动
必然性 |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阶级:社会结构改变,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或巩固政权的需要 (3)现实需求:列国纷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赢得竞争优势 |
代表 |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什伍连坐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
性质 |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
影响 | 推动了社会转型(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
★特别提醒:伴随着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最终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小农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特点 |
三、百家争鸣
背景 | 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阶级: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 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推动了学术繁荣 |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 1. 儒家 (1)孔子:“仁”;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 (3)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 2. 道家 (1)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 法家 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4. 墨家 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5. 阴阳家 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
意义 |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
1.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3.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后,周边的戎狄蛮夷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楚国国君熊渠也兴兵于外,取得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封其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少子为越章王。这反映了( )
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度瓦解
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宗法制度崩溃
3.汉成《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
4.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古代中国“利用畜力拉犁”大约开始于(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5.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等广大地区,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而且种类、数量部很多。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开始出现铁农具 B.各地均衝发展
C.农耕技术成熟 D.生产力提高
6.下列水利工程不属于先秦时期的是( )
A.邗沟 B.芍陂 C.郑国渠 D.通惠河
7.《管子·治国》中写道:“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它包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是( )
A.富国强兵 B.重农抑商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民
8.在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扩大兵员的是( )
A.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B.强制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C.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D.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9.《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0.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儒学复兴 D.西学东渐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井田制的逐渐瓦解 D.铁农具的使用
12.《汉书·艺文志》中写道:“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
A.兼并战争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变法运动
13.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长幼有序 C.民贵君轻 D.以德治国
1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
A.兼爱 B.仁政 C.法治 D.无为
15.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提出“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对此启发较大的是( )
A.孔子 B.商鞅 C.老子 D.墨子
17.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8.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荀子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族自称“华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这表明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态度,得不出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之间的冲突,得不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扩大诸侯国领土,私自封王,反映了西周晚期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排除A项;瓦解说法绝对,分封制瓦解是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民族心理认同,蛮夷民族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正确;A项错在“撰写方式”,材料强调民族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B项错在“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宗法分封制”,材料强调“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铁犁牛耕,改变了单纯依靠人力耕作的历史。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体现的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多地出现战国时期的铁器,说明当时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D项正确;“开始”一说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各地均衝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未体现农耕技术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通惠河是元朝的,不属于先秦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春秋时期,吴国开凿邗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时期,楚国修建了芍陂,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修建了郑国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的意思是凡属于治国的急务,一定要禁止奢侈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这些禁止了,人民便不能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治国理政思想,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兵、依法治国、以德治民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服兵役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只需要一人服役,赋税亦是如此,因此商鞅变法时期将大家庭变为一个个的小家庭,户数能够增加,服役人口和赋税人口自然也就增加,有利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扩大兵员,B项正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剥夺限制贵族特权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及扩大兵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私有土地大量出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商鞅承认土地私有,征收赋税,奖励耕战,极大地推动了秦国农业生产发展。因此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项正确;材料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被称为百家争鸣。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排除B项;唐朝中期掀起了复兴儒学运动,排除C项;近代中国开始的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D项正确;诸侯争霸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体现了分封制的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井田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是根本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从材料中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以判断是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取合诸侯,反映了百家争鸣,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兼并战争、变法运动,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九家之术蜂出并作”,排除C项。故选B项。
13.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D项正确;“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长幼有序的内容,排除B项;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是仁政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法治,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主张,A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解析】根据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这正好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谋而合,C项正确;孔子提倡“仁”和“礼”,不涉及到辩证法,排除A项;商鞅是法家代表,提倡严刑峻法,不涉及辩证法思想,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提倡兼爱非攻,不涉及辩证法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解析】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两句话是强调同一个意思,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 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因此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这与百家争鸣的法家提倡“法治”不谋 而合,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排除A项;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排除B项;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兼爱”“非攻”“尚贤”可知,这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孟子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框架,知识梳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9课 辛亥革命——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19课 辛亥革命——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框架,知识梳理,学习聚焦,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精讲精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框架,知识梳理,学习聚焦,考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