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生物 试卷
一、单选题
1. 无机盐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或细胞内( )
A. 分子 B. 离子 C. 原子 D. 分子和离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故选B。
2. 下列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 )
A. C、H、S、O B. C、H、Fe、N
C. C、H、Zn、S D. C、H、Cu、O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量元素包括C、H、O、N、S、P、Ca、Mg、K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o、Cu等。
【详解】A、C、H、S、O 属于大量元素,此外,大量元素还包括N、P、Ca、Mg、K等,A正确;
BCD、Fe、Zn、Cu属于微量元素,BCD错误。
故选A。
3. 真核细胞中双层膜构成的结构是( )
A. 线粒体、叶绿体、液泡 B. 细胞膜、核膜、线粒体
C. 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D. 线粒体、叶绿体、核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膜结构,对细胞器进行分类: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膜);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和细胞膜);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详解】A、液泡具有单层膜,A错误;
B、细胞膜为单层膜,B错误;
C、内质网、细胞膜和高尔基体均为单层膜的结构,C错误;
D、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均为双层膜的结构,D正确。
故选D。
4. 下图甲、乙依次为蛋白质、核酸的单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可为羧基或氨基,R基的种类决定氨基酸的种类
B. 若④是脱氧核糖,则图乙是SARS病毒核酸的单体
C. 图甲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影响蛋白质的多样性
D. 若⑤是胞嘧啶,则图乙可代表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①和②是氨基和羧基;乙是核苷酸,③是磷酸,④是五碳糖,⑤是含氮碱基。
【详解】A、①可为羧基或氨基,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不同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不同,即氨基酸分子中R基的种类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性质等,A正确;
B、若④是脱氧核糖,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SARS病毒的核酸是RNA,B错误;
C、蛋白质的结构影响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图甲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有关,C正确;
D、若⑤是胞嘧啶,图乙可代表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也可代表胞嘧啶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5. 在下列细胞结构中,能产生ATP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 B. 细胞核和细胞膜 C.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 中心体和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与均能产生ATP;其中细胞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和叶绿体均能产生ATP,A正确;
B、细胞核和细胞膜都不能产生ATP,B错误;
C、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不能产生ATP,C错误;
D、中心体和核糖体都不能产生ATP,D错误。
故选A。
【点睛】
6.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种群
B. 木棉在个体水平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 一只飞翔的鸽子属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
D. 生命系统各个层次各自独立,各层次之间无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些层次。
【详解】A、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许多杂菌,它们共同构成群落,A错误;
B、木棉是植物,没有系统层次,B错误;
C、一只飞翔的鸽子是属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C正确;
D、生命系统层层相依,D错误。
故选C。
7.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B. CO2一定是在线粒体内产生
C. 有氧呼吸的场所主要为线粒体
D. 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有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但无氧呼吸中有机物是不彻底氧化分解,A错误;
B、人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CO2一定是在线粒体内产生,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主要为线粒体,C正确;
D、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A。
8. 下图表示细胞质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质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B. 细胞质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①种类和数量有关
C. ②是静止的,①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
D. 细胞质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3)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蛋白具有润滑、保护和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细胞膜表面还含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图中①是蛋白质分子,②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图中①是蛋白质分子,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②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
B、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质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质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①种类和数量有关,B正确;
C、②磷脂分子是运动的,大多数①蛋白质分子也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细胞质膜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细胞质膜是选择透过性膜,D正确。
故选C。
9. 下列现象中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是( )
A. 植物细胞过度失水死亡
B. 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消失
C. 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的过程
D. 因创伤引起的细胞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过度失水死亡不是基因调控的结果,属于细胞坏死,A错误;
B、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细胞的死亡是细胞编程性死亡,即细胞凋亡,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细胞的死亡保证了蝌蚪变态发育过程的完成,B正确;
C、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不是细胞凋亡,C错误;
D、创伤引起的细胞坏死是外伤引起的细胞死亡,是细胞坏死,不是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
10. 洪涝灾害发生时,农作物根系往往会发黑甚至坏死,进而导致整株植物的死亡,其原因主要是( )
A. 湿度大,病菌繁殖快,植物体被感染
B. 长期的阴雨天气导致植物体营养匮乏
C. 无氧呼吸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组织坏死
D. 植物吸水过度,导致部分细胞涨破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3)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4)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详解】洪涝灾害会使土壤中溶解氧浓度降低,植物根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农作物根系受损、甚至会发黑甚至坏死。
故选C。
11. 蓝细菌是一类古老的原核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 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核仁 D. 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能进行光合作用,有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A、蓝细菌属干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蓝细菌属干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染色体,C错误;
D、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中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D正确。
故选C。
12. 某同学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置于甲、乙、丙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绘制图像如下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B. 三种蔗糖溶液浓度大小为甲<乙<丙
C. 甲浓度下的细胞没有水分子的进出
D. 丙浓度下1处的溶液为蔗糖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植物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相当于半透膜,A正确;
B、从图中看出,甲细胞中液泡体积增大,说明在吸收水分,而在乙和丙的细胞中,发生了失水,且丙失水更多,所以三种蔗糖溶液浓度大小为甲<乙<丙,B正确;
C、甲浓度下,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所以也有水分子进出,C错误;
D、1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的间隙,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1处的溶液为蔗糖溶液,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关于DNA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可能不同
B. 核酸的彻底水解产物是核苷酸
C. 判断核酸种类可依据五碳糖或碱基的种类
D. DNA一般是双链,RNA一般是单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A、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可能不同,如精原细胞中的核DNA是精细胞中的二倍,A正确;
B、核酸的初步水解产物是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为含氮碱基、五碳糖、磷酸,B错误;
C、构成DNA与RNA的核苷酸除了五碳糖不同外,含氮碱基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判断核酸种类可依据五碳糖或碱基的种类,C正确;
D、DNA一般是双链,RNA一般是单链,D正确。
故选B。
14. 已知①血红蛋白②胰岛素③抗体④糖原⑤磷脂⑥RNA都是细胞内具有重要作用的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生物大分子
B. ①②③的生理作用体现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C. ④⑤⑥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
D. ①②③不可能共同存在于同一种类型的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详解】A、①②③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生物大分子,A正确;
B、血红蛋白具有运输作用,胰岛素具有调节作用,抗体具有免疫作用,三者体现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B正确;
C、④糖原的组成元素是C、H、O;⑤磷脂和⑥RNA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C错误;
D、具有血红蛋白的是红细胞,红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和抗体,故①②③不可能共同存在于同一种类型的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15. 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方式之一是胞吞。该过程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及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形成囊泡转运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部。以下对胞吞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只转运大分子进入细胞。
B. 该过程需要大分子物质与膜上的蛋白质相互识别结合
C. 该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D. 该过程需要磷脂分子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胞吞属于非跨膜运输,而跨膜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膜流动需要消耗能量;小分子物质和离子是通过跨膜运输进行的。
【详解】A、胞吞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进出通道,但有些小分子物质比如小分子神经递质也可以通过胞吞进行,A错误;
B、该过程需要大分子物质与膜上的蛋白质相互识别结合,也具有选择性,B正确;
C、该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该能量一般是由ATP直接提供的,C正确;
D、该过程涉及膜融合,需要磷脂分子的参与,D正确。
故选A。
16. 如图是某种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①②③
B. 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大液泡内的细胞液有关
C. 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腔内加工
D.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在图中的生物膜内或膜表面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细胞核,②是线粒体,③是叶绿体,④是液泡,⑤是高尔基体。
【详解】A、图中①是细胞核,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
B、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大液泡内的细胞液有关:液泡内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多肽在内质网腔内加工的过程不需要经过囊泡运输,C错误;
D、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的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并不都是在图中的生物膜内或膜表面进行,D错误。
故选B。
17. 图1表示甲、乙两种无机盐离子处于不同浓度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钙对某种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宜浓度的钙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
B. 乙的浓度为e时,对提高产量最有利
C. 在一定范围内,钙的浓度对花粉萌发率无影响
D. 同一种作物对甲、乙两种无机盐离子的需求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对于甲离子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离子浓度升高,农作物产量升高,超过一定的浓度,随浓度升高,农作物产量降低,浓度为a时,作物的产量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宜a,作物的产量都会降低;对于乙离子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离子浓度随离子浓度升高,农作物产量升高,超过一定的浓度,随浓度升高,农作物产量降低,浓度为c时,作物的产量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宜c,作物的产量都会降低。
分析图2:钙离子浓度影响花粉管的生长速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花粉管生长速率升高,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随钙离子浓度增加,花粉管生长速率下降。
【详解】A、分析图2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花粉管生长速率升高,A正确;
B、分析图1可知,乙的浓度为c时,农作物产量最高,对提高作物的产量最有利,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钙离子浓度对花粉萌发率无影响,C正确;
D、由图1可知,同一种作物对甲、乙两种无机盐离子的需求量不同,D正确。
故选B。
18. 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取第10d,20d,30d、40d成熟的种子制成匀浆编号甲、乙、丙、丁,每次取少量匀浆进行还原糖和蛋白质的检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可能转化为脂肪
B. 检测花生子叶中是否含有脂肪,需用蒸馏水洗去浮色再观察
C. 甲、丙中均加入斐林试剂并50~65℃水浴加热,甲中砖红色更深
D. 甲、乙、丙、丁中均加入等量双缩脲试剂,均能观察到溶液呈紫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由图可知,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糖类减少,脂肪增多,说明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可能转化为脂肪,A正确;
B、检测花生子叶中是否含有脂肪,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再观察,B错误;
C、由图可知,甲中可溶性还原糖多于丙,因此甲、丙中均加入斐林试剂并50~65℃水浴加热,甲中砖红色更深,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中都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甲、乙、丙、丁中均含有蛋白质,因此它们加入等量双缩脲试剂,均能观察到溶液呈紫色,D正确。
故选B。
19. 研究人员为生产出可再生能源,从菠菜中分离类囊体,将其与16种酶等物质一起用单层脂质分子包裹成油包水液滴,从而构建半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该体系在光照条件下可实现连续的CO2固定与还原,不断产生乙醇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
B. 该反应体系能不断产生NADPH,该物质的作用就是释放能量
C. 类囊体产生的O2参与CO2固定与还原
D. 与叶绿体相比,该反应体系不含光合作用色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A正确;
B、该反应体系能不断产生NADPH,该物质的作用既是还原剂,还是能源物质,B错误;
C、类囊体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与暗反应无直接关联,C错误;
D、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D错误。
故选A。
20. 下列为有关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关系图,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若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有可能使b点右移
B. 图2中,若CO2浓度适当增大,有可能使b点右移
C. 图3中,与b点相比,a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相对较多
D. 图4中,当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和矿质元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详解】A、图1中,a为光合作用的补偿点,b为二氧化碳饱和点,若光照强度适当增强,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利用二氧化碳能力增强,所以b点右移,A正确;
B、图2中,a为光补偿点,b为光饱和点,若CO2浓度适当增大,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强,所以所以b点右移,B正确;
C、图3中,在光照未达饱和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由于a点CO2浓度比b点高,CO2固定速率加快,产生C3的速率加快,所以a点与b点相比,a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相对较多,C正确;
D、图4中,图中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温度为25℃时,净光合量最高。当温度高于25℃时,呼吸作用增强,净光合量仍大于0,因此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仍在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睛】
21. 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0种
B. 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则3是相同的
C. 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种
D. 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核糖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中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
3、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淀粉、纤维素、糖原的连接方式不同。
【详解】A、如果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3表示R基团,其种类约21种,A错误;
B、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结构不同,有的有侧链结构,有的没有,所以当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3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如果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DNA中的碱基含有A、T、C、G共4种,C错误;
D、如果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RNA中的碱基含有A、U、C、G共4种,D正确。
故选D。
【点睛】
22. 鲤春病毒病是一种由弹状病毒引起,常在鲤科鱼类中流行且在春节暴发的疾病。该弹状病毒有一层囊膜,内含一条单链RNA(由M个核苷酸缩合而成)和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等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
A. 该弹状病毒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P
B. 该弹状病毒的RNA聚合酶可催化核糖核苷酸链的形成
C. 鲤科鱼类的遗传物质与该弹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同
D. 该弹状病毒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和RNA比较: ①化学组成上的区别:碱基不同:DNA含有碱基T,而RNA含有碱基U;五碳糖不同: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②结构上的区别:RNA通常为单链而DNA通常为双链。
【详解】A、该弹状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含有C、H、O、N、P五种元素,故病毒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P,A不符合题意;
B、该弹状病毒的RNA聚合酶,能以其RNA为模板合成核糖核苷酸链,B不符合题意;
C、鲤科鱼类的遗传物质是DNA,与该弹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同,C不符合题意;
D、该弹状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23. 将植物根尖组织从有氧条件下转移到无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会( )
A. 释放较多的热能
B. 细胞各种代谢速率均加快
C. 产生较少的ATP
D. 产生较少的NADPH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产生少量还原氢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产生大量还原氢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还原氢和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
【详解】将植物根尖组织从有氧条件下转移到无氧条件下,则细胞呼吸方式由有氧呼吸转为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为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少,产生的ATP少,由于细胞合成的ATP减少,因此消耗能量的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呼吸形成NADH,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 酶对细胞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C. 酶都是有催化作用蛋白质 D. 高温和低温会使酶发生变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A、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
B、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生物体外也能发挥作用,B错误;
C、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错误;
D、高温可使酶变性失活,但低温不会使酶变性,D错误。
故选A。
25. 将叶面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温度恒定且适宜的密闭透明玻璃小室内,给予充足光照,定时测定CO2含量。一段时间后,甲、乙装置内CO2含量均达到平衡且甲装置内CO2含量较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甲、乙两植物的呼吸速率相同且一直保持不变
B. 达到平衡时,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均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 达到平衡时,甲、乙两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相等
D. 若两植物放在上述同一密闭装置中,甲植物可能先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共同决定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升高,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
【详解】A、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甲、乙植物的呼吸速率大小,且因为氧气含量的变化,呼吸作用的速率也是变化的,A错误;
B、当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B正确;
C、甲、乙装置内CO2含量均达到平衡且甲装置内CO2含量较低,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比乙高,故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量大于乙植物,C错误;
D、甲、乙装置内CO2含量均达到平衡且甲装置内CO2含量较低,说明甲植物二氧化碳的补偿点低,因此若两植物放在上述同一密闭装置中,乙植物可能先死亡,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26.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就是科学发现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科学发现需要先从实验人手
B. 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C. 科学发现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参与推动以及技术的支持
D. 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说明科学发现需要从观察入手,A错误;
B、科学发现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B正确;
C、细胞学说的建立离不开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列文虎克、施莱登、施旺、魏尔肖等多位科学家的参与,故说明科学发现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参与推动以及技术的支持,C正确;
D、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D正确。
故选BCD。
27. 某生物小组统计了胡萝卜根尖细胞内的核DNA含量,并将核DNA含量不同的细胞分为三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丙组细胞为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B. 若要观察染色体形态,则应从甲组细胞中选取
C. 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
D. 细胞板形成于乙组细胞中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根尖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在该过程中核DNA数目会加倍,分析可知甲图的细胞是属于不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或者处于有丝分裂间期(DNA还没有复制),乙图的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DNA正在进行复制,丙图细胞的DNA已经完成复制,因此可能是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末期开始的阶段,细胞还没有一分为二时)。
【详解】A、丙组细胞的核DNA已经完成了复制,因此是处于分裂期的细胞,A错误;
B、若要观察染色体形态,应选取分裂期的细胞,要从丙组中去选取,B错误;
C、乙组细胞的核DNA正处于加倍状态,因此正在进行DNA的复制,C正确;
D、细胞板是在末期形成,应该在丙组细胞中,D错误;
故选ABD。
28. 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瓜的育苗期适当进行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
B. 微创手术后用氧气置换用于增大腹腔空间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C. 透气的“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有利于伤口细胞的有氧呼吸,促进伤口愈合
D. 污水净化池底微管增氧技术增加水体溶解氧,有利于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①二氧化碳气腹:利用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保持腹腔积气,可以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手术中使用。②中耕:指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倒、疏松表层土壤。目的:主要是松动表层土壤,一般结合除草,在降雨、灌溉后以及土壤板结时进行。③微管增氧技术: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也称纳米管增氧。管道底层充气增氧是直接把空气中的氧输送到水层底部,能大幅度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详解】A、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增加土壤中的氧气,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A正确;
B、患者进行微创手术后腹腔内缺少氧气,易受厌氧菌感染,可用氧气置换用于增大腹腔空间二氧化碳,以抑制厌氧菌繁殖,B正确;
C、选用透气的“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C错误;
D、污水净化池底微管增氧技术增加水体溶解氧,有利于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D正确。
故选ABD。
29. 主动运输的能量除来自ATP外,还可依赖浓度差提供能量。某动物细胞浓度外高内低、K+浓度外低内高的状态是由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维持的,载体蛋白甲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完成葡萄糖的运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进入该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B. 图中载体蛋白和钠钾泵均没有专一性
C. 动物CO中毒会降低钠钾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图中C6H12O6和K+的跨膜运输为主动运输
【答案】C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载体蛋白甲将Na+运入细胞的同时,将葡萄糖运入细胞,钠钾泵通过消耗ATP将Na+运出细胞同时将K+运入细胞。
【详解】A、载体蛋白甲将Na+顺浓度梯度运入细胞,所以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A错误;
B、载体蛋白甲只能运输钠离子和葡萄糖,钠钾泵只能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说明载体蛋白和钠钾泵均具有专一性,B错误;
C、动物CO中毒会减少身体氧气来源,因此细胞有氧呼吸降低,提供的ATP减少,所以降低钠钾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
D、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都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依靠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和ATP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D。
30. 植物螯合肽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能通过半胱氨酸的-SH络合重金属。研究发现,ABC转运蛋白能将盐分或重金属以植物螯合肽的形式转运到液泡中,并在液泡中区隔开。正确的是( )
A. 植物螯合肽的元素组成至少有C、H、O、N、S
B. ABC转运蛋白的存在能增强植物对干旱和重金属盐的抵抗力
C. 植物螯合肽在液泡中被区隔开有利于降低重金属对细胞的毒害
D. 络合了重金属的植物螯合肽进入液泡的方式最可能是主动运输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植物螯合肽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含有C、H、O、N、S等元素,可以将重金属或盐分转运进液泡中。
【详解】A、植物螯合肽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因此一定含有C、H、O、N、S五种元素,A正确;
B、ABC转运蛋白能将盐分或重金属以植物螯合肽的形式转运到液泡中,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因此能增强植物对干旱和重金属盐的抵抗力,B正确;
C、植物螯合肽在液泡中被区隔开,而细胞质基质是植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重金属分布在液泡中有利于降低重金属对细胞的毒害,C正确;
D、络合了重金属的植物螯合肽进入液泡的方式最可能是胞吞,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
31. 如图是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糖被分解为①的场所是_________。
(3)图中⑤和⑥所表示的能量,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_________中。
【答案】(1) ①. 丙酮酸 ②. 水 ③. 二氧化碳
(2)细胞质基质 (3)ATP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①表示丙酮酸,②表示水,③表示二氧化碳,④⑤⑥表示能量。
【小问1详解】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因此①表示丙酮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因此③表示二氧化碳;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因此②表示水。
【小问2详解】
葡萄糖被分解为①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小问3详解】
有氧呼吸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一部分形成ATP,因此图中⑤和⑥所表示的能量,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32.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暗反应包括___________和 C3的还原两个阶段。
(2)若突然停止光照,C5的含量在短时间内会___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实验(台灯为白炽灯)。实验的结果是:在距离为12cm、18cm、 24cm时,黑藻在1分钟内分别产生63个、41个、31个气泡。该实验可证明___________。
(4)若想利用该装置探究“不同的光质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好选择12cm、18cm、24cm中的哪个距离?___________。
【答案】(1)二氧化碳的固定
(2)减少 (或下降)
(3)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或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弱)
(4)12cm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ATP,A是类囊体薄膜,I是光反应阶段,II是暗反应阶段。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NADP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小问1详解】
I是光反应阶段,II是暗反应阶段,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 C3的还原两个阶段。
【小问2详解】
图中①ATP的化学名称是腺苷三磷酸,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不能产生ATP和NADPH,C3还原形成C5减少,但CO2与C5结合形成C3暂时不变,因此C5消耗不变,生成减少,C5的含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小问3详解】
该实验装置是验证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白炽灯与植株的距离,即不同光照强度,因变量为黑藻产生O2量,实验的结果是:在距离为12cm、18cm、 24cm时,黑藻在1分钟内分别产生63个、41个、31个气泡,该实验可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小问4详解】
若想利用该装置探究“不同的光质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好选择适宜的光照强度,即在距离为12cm时,产生气泡最多的光照强度。
33. 幽门螺杆菌(Hp)是诱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在人体胃部存活依赖于自身产生的脲酶,该种酶能分解胃液中少量的尿素产生氨,在Hp周围形成一片“氨云”,中和胃酸,保护Hp不被胃酸杀灭。沙棘含有多种抑菌成分,某兴趣小组探究了其水提取物对尿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幽门螺杆菌合成脲酶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与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比较,Hp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共有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趣小组在探究沙棘水提取物对尿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包括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2点即可);尿酶活性的大小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3)据图分析可知,沙棘水提取物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核糖体 ②.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③. 细胞膜、细胞质、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
(2) ①. 温度、pH 、沙棘水提取物的用量、脲酶用量等 ②. 单位时间内氨的生成量##单位时间内尿素的消耗量
(3)沙棘水提取物能抑制脲酶活性,且一定范围内其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小问1详解】
脲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幽门螺杆菌合成脲酶的场所是核糖体。幽门螺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与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比较,Hp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它们都具有细胞结构,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
【小问2详解】
探究沙棘水提取物对尿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有无沙棘水提取物,因变量是脲酶的活性,无关变量包括温度、pH、沙棘水提取物的用量、脲酶用量等,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脲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可用单位时间内氨的生成量(或单位时间内尿素的消耗量)表示脲酶活性的大小。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随沙棘水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升高,脲酶的残留活性逐渐降低,说明沙棘水提取物能抑制脲酶活性,且一定范围内其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
34. 如图甲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已知洋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图乙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为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选择图甲中的细胞_____(填数字)。
(2)为了便于观察染色体,需要使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__________,大多数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周期的分裂间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的细胞①处于图乙中的_____(填字母)段,该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 (2) ①. 甲紫溶液 (或醋酸洋红溶液) ②. 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
(3) ①. FG ②. 着丝粒分裂,纺锤丝拉着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中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②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④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分析乙图: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C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F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粒的分裂;FG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小问1详解】
有丝分裂中期(②)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小问2详解】
为了便于观察染色体,需要使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甲紫(或“醋酸洋红”)。大多数的细胞细胞分裂间期所用时间远长于细胞分裂期,因此大多数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周期的间期。
【小问3详解】
图甲中细胞①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中FG段每条染色体上一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末期,因此图甲中的细胞①处于图乙中的FG段。FG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纺锤丝拉着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生物: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生物,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图为某蛋白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