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三单元《进化》_苏教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3535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三单元《进化》_苏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三单元《进化》_苏教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做捡豆子的实验,讨论,揭示自然选择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进化》教案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三、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的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制作化石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化石。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
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探究化石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识活化石。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要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科学知识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难点是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20颗,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补充例子: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伦海岛上发现,550多种昆虫中有200种无翅或翅不发达(包括蝴蝶类、蚊类、蝇类等23个属)。经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的形成是昆虫在与强大的海风进行生存斗争中,海风对它们进行选择与淘汰的结果。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三、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四、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五、人类的未来演化趋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还让学生尽量细致地把自己设想的人类未来的形象画出来。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提醒他们说明这样设想的理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教案洗衣服的学问_苏教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进行假设,讨论变量,制定实验方案,小组实验,收集证据,交流研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_苏教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有根据的分析辨别变化的所属,试验中观察,并分析得出所属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_苏教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