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三)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文学的功能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B.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C.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政治空间有相当的自由度,吴越名流不再需要假托于梦幻的作品。
D.小说在18、19世纪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缩小范围观察文学功能作为讨论前提,有助于集中论述文学功能的变化。
B.文章以众多作家为例,论述文学的社会性内容长期受宗教压抑,论证充分严密。
C.文章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功能,梳理文学功能的发展脉络,突出了其演变过程。
D.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功能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我们无法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做出明确解释。
B.悲剧重点从“幸福与苦难”转向“成功与失败”,意味着文学越来越重世俗生活。
C.文学以全新面貌出现后,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其社会功能超越了宗教。
D.准确认知现代意义的文学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应该围绕某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聪明理论主张,从信息加工的动态过程来看,感知敏感性、相似性判断与辨别、表征的形成与操作、分类、工作记忆等反映了认知信息由输入、表征到转变为备用状态等初级的、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其中,感知过程制约着认知信息的输入,感知过程的速度、精度和准确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所输入的信息存在量或质的差异。辨别是比较两个客体之间异同的过程,是建立关于客体的表征的前提。认知信息的表征是信息内化的阶段,可分为表征形成和操作两类加工。表征形成的速度、所形成表征的适宜程度、表征操作的速度、表征操作的方式和表征操作的准确性等因素都制约着认知信息的表征质量,既可能形成封闭性表征,也可能产生开放性表征。认知信息转变为备用状态主要反映在记忆过程中。工作记忆负责认知信息的存储与提取,存储速度和提取速度是反映认知信息存储质量的指标。由于每个个体都存在识记和提取的超速极限,存储速度和提取速度又是个体认知基本能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智力开发是指最大程度上开发个体的智力潜能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全面地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的过程,也不是通过训练,让个体熟悉问题情境从而提高认知加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的过程。由于智力开发是一种对潜在的一般能力的开发,一般能力的提高应反映在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认知训练才是较好的智力开发方案。智力开发是潜能开发,不是超前发展。超前发展是个体的认知能力早于同龄人发展的现象。一般而言,增强某种刺激、增加在固定时间段内训练的次数以及丰富个体的经验都能够促使个体在这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高于同龄人。但当同龄人也获得了这些经验后,其该方面的能力同样会达到被训练者的水平。智力开发是促进能力发展,不是增长知识和技能。个体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有利于个体这个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并没有相应地获得发展,这就可能使个体发展成一个“专才”,而不是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摘编自阴国恩、郑金香、安蓉《一种基于认知基本成分的新的智力开发观》《智力开发的聪明理论》)
材料二:
医学临床实验证明了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却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个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
(摘编自韩延明《试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
材料三:
智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早期智力开发应该抓,而且要抓早抓好。因为大脑的开发潜力是递减的,开发越晚,收获就越小。但家长要明白两个原则。首先,智力开发也要全面,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智力的开发才是成功的。其次是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3到6岁的孩子最需要玩,哪怕是玩沙子、玩水,也能让他们获益良多。另外,不少家长给孩子早期定向,小小年纪就学这学那,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点在不在那儿。极端的望子成才,达不到的过高期望,家长就很容易用横向比较“你瞧人家多好,你看看你”之类的消极评价挫伤孩子的信心,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摘编自于巍、张嘉《开发幼儿智力小心透支》)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半球控制着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是人脑处理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
B.左、右半球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说话、图形识别、空间定向思维等智力活动要受右脑控制。
C.智力开发要抓早抓好,要抓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
D.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智力开发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早期定向或做横向比较。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掘个体的智力潜能是一个长期、全面地提高个体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就像种树一样,是通过一定的措施“揠苗助长”的过程。
B.智力开发是特殊潜能的开发,通过增强某种刺激、增加在固定时间段内训练的次数以及丰富个体的经验,可使个体特殊潜能高于同龄人。
C.美育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拓展孩子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激发和调动大脑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D.长期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
6.怎样让学生的大脑两个半球协调发展?请结合材料和实际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失楼台
王鼎钧
每当我看到平面上高耸的影像,就想起外祖母家的堡楼,黑色的砖,青色的石板,层层堆起,屋脊高出一切,露出四面锯齿形的避弹墙,像戴了皇冠一般。是外祖父的祖父建造了他的家园。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支,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
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土匪的枪打得堡楼的上半部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但没一个土匪能进院子。舅舅就是在那次枪声中出生的。枪战的最后一夜,洪亮的男婴的啼声由楼内传到楼外。土匪听到生命的呐喊,头目对手下说:“这家人添了壮丁,有后了。我们已抢到不少的金银财宝,何必再和这家结下子孙的仇恨呢?”土匪撤退,舅舅也停止哭泣。
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二十几年来外祖母没再到楼上去过,让许多鸽子在楼上繁殖。楼顶不见人影,垛口上经常堆满了这种灰色的鸟,在金黄色的夕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好像是皇冠上镶满了宝石。
外祖母经常在楼下抚摸黑色的墙砖,担忧这座建筑能支持多久。砖已风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石灰多半裂升,楼上的梁木被虫蛀坏,夜间隐隐有像是破裂又像摩擦的咀嚼之声。每天傍晚,她搬一把椅子,对着楼抽地的水烟袋。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好像她老人家跟这座高楼在亲密地交谈。
一天,里长来了,指着砖上的蜂窝对她说:“这座楼到了它的大限,随时倒塌,为什么还不把它拆掉呢?”里长又说:“这座楼很高,连一里外都看得见。要是日本鬼子老远先看见你家的楼,一定要开炮往你家打。他怎么会知道楼上没有中央军或游击队呢?”
外祖母抽着她的水烟袋,没说话。这时,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把水烟袋的声音吞没,把鸽子的叫声压倒。里长往天上看,我也看,我们都没看见什么。只有外祖母不看天,看她的楼。
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麦。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狂吠。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
里长的脸比纸还白,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警告:“危险呀!要是飞机丢个炸弹下来,—定瞄准你这座楼。”
这天晚上,舅舅用很低的声音和外祖母说话。我梦中听来,也是一片咕噜。
“不行!”偶然,我听清楚了两个字。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
唉呀!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鹿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昨晚没有地震,没有风雨,但是这座高楼塌了。不!它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也没有弄脏院子——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
外祖母在这座大楼的遗骸前点起香,喃喃祷告。然后她对舅舅说:“你年轻,我不留下你牢守家园。男儿志在四方,你既然要到大后方去,也好!”舅舅听了,给外祖母磕了一个头。外祖母任他跪在地上,居高临下,把责任和教训倾在他身上:“你记住,在外边处处要争气,有一天你要回来,在这地方重新盖一座楼……”
舅舅走得很秘密,他就像平时在街上闲逛一样,摇摇摆摆。外祖母依着门框,目送他远去,表面上就像饭后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但等舅舅消失以后,她回屋里哭了一天,我陪着她哭,院子里的鸽子也发出哭声。
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
(有删改)
文本二
脚印
王鼎钧
万簌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外祖母家高楼兴败为线索,从威严坚固,到衰朽落寞,再到一夜倒塌,其境遇是与外祖母家族命运紧紧关联的。
B.本文没有具体的年代地点,但读者可由土匪抢劫、日军飞机和游击队等联想其背景,这反而使文章拥有了历史场景感。
C.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她无奈的克制。
D.文章结尾写到“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这句话结构上呼应了首段内容,也深化了本文的情感主旨。
8.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呼噜呼噜”和“咕噜咕噜”两种声音,请分析其作用。
9.请概括文本一和文本二中“高楼”的象征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B.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C.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D.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句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的“及”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及”字含义不同。
B.“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中的“却”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中的“却”字含义不同。
C.“其来持两端”中的“持”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持”含义相同。
D.“若之许我”中的“若”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
(2)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②二首(其一)
张祜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注】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咫尺”两字点明山水这一画题,“匠心”直接点明王维作画重精思巧构。
B.颔联言足不出户,便可欣赏自然界的山川美景,领略居于山水之间的隐逸乐趣。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
D.尾联直抒胸臆,虽懂得画中所含之意,但才思贫乏,难以尽情表达画家的志趣。
15.作为一首题画诗,诗人张祜是怎样表现王维画作之精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苏洵认为战国时燕国的灭亡与其采用的刺秦策略有很大关系,他在《六国论》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雪为喻描摹汹涌澎湃的波涛,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体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 ① 。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甲)大湖中包小湖。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之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 ② 。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景观,宜静观盘桓。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 ③ ,“好花须映好楼台(乙)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颐和园乐寿堂四周的廊屋同样是绿化中的佳作,与堂前的海棠共同形成了玲珑绚烂的画面。江南的园,明洁悦目,又 ④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丁)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7.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添加标点,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体诗一般有严格的声韵等格律要求,让不少现代人望而生畏。机器人写旧体诗,尽管多有瑕疵,但大体骨架和形貌基本能做到像模像样,不会有碍观瞻。 ① ,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比较简单,可对机器人来说,恰恰是容易让其迷糊“乱码”的无形障碍。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毕竟只是被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主体。这不仅表现在人工智能无法自主产生创作冲动, ② ,其核心价值观只能依赖人的确定和指引。将水泊梁山的聚义故事作为内容或标题,让人工智能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它究竟是像《水浒传》那样把梁山好汉看作豪杰,还是像《荡寇志》那样把他们写成贼寇? ③ ,因为它所安装的是“芯”,缺少此项功能。这就是说,让人工智能进行人世间稍微复杂一些的观念权衡和价值取舍,不啻对牛弹琴;而透析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向背,恰恰是作家驾驭文学之舟破浪前行不可迷失的方向。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1.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相同的是( )
A.文学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公务人员要有服务意识,要深入到百姓中去,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C.我们要学会和人沟通,学会理解,这样才能打破两代人之间那一层厚厚的障壁。
D.那根很老的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界”的认识,有人说,心有底线,守住边界;也有人说,科学无界,大爱无疆;还有人说,人无高下,界有高低,当自我修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错。由原文“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并没有说“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C.“政治空间有相当的自由度,吴越名流不再需要假托于梦幻的作品”错。由原文“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可知,原文说的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吴越名流“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而不是“不再需要假托于梦幻的作品”。
D.“必然结果”表达绝对。原文第二段明确说“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错,颠倒因果。依据“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是先有“代偿的功能”,再“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作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这表明我们无法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做出明确解释”错。依据文本,都在谈文学的社会功能。所以,不能说“我们无法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做出明确解释”。
C.“其社会功能超越了宗教”错。依据“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并没有说“其社会功能超越了宗教”。
D.“应该围绕某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错。依据“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并没有说应该围绕某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故选B。
4.B 5.C 6.①上级主管部门要科学配置教科书,科学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大脑两个半球开发并驾齐驱。②教师、家长要在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基础上,重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两种思维训练密切配合,不可偏废。③学生自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右脑,重视图形识别、音乐感知、形象记忆、艺术欣赏等训练,形成形象的、直觉的、具体的思维模式。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说话……要受右脑控制”错误,由材料二“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可知,说话受左脑控制。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它就像……‘揠苗助长’”错误,“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而此处发掘个体的智力潜能、全面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帮助扎根,应将“揠苗助长”改为“帮助小树根深叶茂”。
B.“智力开发是特殊潜能的开发”错误,原文是“智力开发是一种对潜在的一般能力的开发”;“可使个体特殊潜能高于同龄人”错误,原文“……都能够促使个体在这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高于同龄人”中的“这方面的能力”应指“潜在的一般能力”。
D.“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错误,由材料可知,因左脑主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具体形象思维,映入右眼的物象会投射在左半球上,所以应将“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改为“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属于措施性的问题,一般要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就本题而言,要想“让学生的大脑两个半球协调发展”可以从上级主管部门、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思考具体做法。
由材料二对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介绍来看,“医学临床实验证明了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两个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这说明,需要开发两个半球的潜力,这就需要合理科学配置教科书,借助相关的课程来开发大脑两个半球的潜力。
由材料二可知,左半球控制抽象逻辑思维,而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维,而材料三明确说明“智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智力开发也要全面,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智力的开发才是成功的”,这说明教师和家长应将两种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由材料二“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可知,右脑与人的形象思维有关,所以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自己可以有意识训练自己的右脑,重视在识别图形、感知音乐、记忆形象这些形象思维方面的训练。
7.C 8.①两种类似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事物,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②飞机声与祖母的水烟声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③“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同时,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 9.文本一: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既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文本二:高楼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错。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写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是比拟,不是比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是外祖母水烟袋的声音,“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是鸽子的叫声,这两种声音是作者童年记忆里两种类似的声音,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
“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用“呼噜呼噜”形容飞机的声音,让我们联想祖母的水烟声,可见二者声音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中“咕噜咕嗜声”,这是外祖母与舅舅在夜里说话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联想到鸽子的叫声,可见其不清晰,从小孩子来看,他们在秘密商量着重要的事情。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结构上,下文写“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内容上,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舅舅走得很秘密”,披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文本一,结合“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支,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还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可知,文章写外祖母家的堡楼从兴建、保护家人安全到最后坍塌,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同时外祖母家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关联,也象征着国家的兴我。可见,“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
文本二,结合“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可知,高楼是故乡的象征,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我一旦回到故乡,会忧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我从乡间父老的故事中感悟到了独特且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10.A 11.C 12.C 13.(1)(解扬)路过郑国,郑国和楚国关系亲密,就逮捕解扬献给楚国。
(2)国君制定命令要讲义,臣子执行命令要讲信,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完成任务,宁死也不能放弃君命。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君王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哀怜他们,不忍心断绝他们的祭礼,您就赐给我们贫瘠荒凉的土地,使我们能够再改过事奉您,这是我的愿望,却又是我不敢奢望的。
“厉宣王”指的是周厉王和周宣王,“桓武公”指的是郑桓公和郑武公,须断开,据此排除BD;
“锡”通“赐”,意为赏赐,后带宾语“不毛之地”,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句式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到;比得上。句意:让您生气地来到这个残破的地方/才能比不上中等人。
B.后退;使退却,击退。句意:楚庄王为这些话让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李牧接连几次击退了他们。
C.“含义相同”错,“持两端”中的“持”是持有,怀有的意思,而“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持”是拿着的意思。句意:晋军出发时,晋国意见不统一/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D.都是代词,你。句意:你已经答应了我/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错误,原文为“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解扬假意答应是为了想用来完成晋国国君的命令。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过郑“,补充主语“解扬”;“过”,路过;“亲”,关系亲密;“执”,逮捕。
(2)“制”,制定;“为”,将求;“承”,执行;“陨”,放弃。
参考译文:
襄公七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结盟。八年,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来讨伐郑国,围困郑都三个月,郑国举国降楚,楚王从皇门入了城,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来迎接楚王说:“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让您生气地来到这个残破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我哪里敢不听从您的命令?你把我迁徙到江南,把郑赐给诸侯,我也一定只听从你的命令。如果君王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哀怜他们,不忍心断绝他们的祭礼,您就赐给我们贫瘠荒凉的土地,使我们能够再改过事奉您,这是我的愿望,却又是我不敢奢望的。我斗胆说出心里话,一切听从您的命今。”楚庄王为这些话让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楚国群臣说:“我们千里迢迢从郢都来到这里,上上下下的大夫官兵们也劳累很久了。现在已经打下的国家又放弃,为什么?”庄王说:“我们之所以讨伐,是讨伐不驯服的国君。今天人家已经服服贴贴了,还有什么要求的呢?”楚军终于撤去,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派军救援。晋军出发时,晋国意见不统一,所以来迟了,等到了黄河,楚军已经离去。晋国将帅有的想渡河追击,有的想班师回国,但终于渡过黄河。庄王听说后,反转身攻击晋军。郑国反而帮助楚国,在黄河上把晋军打得火散。十年,晋国又来攻打郑国,因为郑反对晋却亲近楚国。
襄公十一年,楚庄王讨伐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景公想派军救助宋国,伯宗进谏晋君说:“上天正保佑楚国,不能攻打楚,”晋国于是找到一位壮士,是霍国人解杨,字子虎。晋国让解扬欺骗楚国,让宋国不要投降,解杨路过郑国,郑国和楚国关系帝密,就逮捕解杨献给楚国。楚王赏赐给解扬一份厚礼并与他立约,让他说反话,叫宋国赶快投降,楚王多次要挟解扬,解扬才勉强答应。于是楚王让解扬登上观望敌军的楼车,让他向宋军喊话。但解杨竟违背与楚人的相约,传达了晋君给他的命令,大声喊:“晋国正聚集全国的军队来援救宋国,宋国虽然形势紧迫,但千万不要投降楚国,晋军马上就要赶到了!”楚王大怒,要杀死解扬。解扬说:“国君制定命令要讲义,臣子执行命令委讲信。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今出国完成任务,宁死也不能放弃君命。”庄王说:“那么,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解扬说:“我所以答应您,就是想用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楚王的众兄弟们都进谏楚王赦免解杨,于是楚王教免了他,让他回晋国。晋国授予他上卿。
14.C 15.①伏笔和铺垫: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写画作精妙做铺垫。
②侧面描写:颔联通过观者的感受表现画作之精妙。
③联想与想象,化静为动: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以此说明面作境界之精妙。
④反衬:尾联以“诗思残”反衬画作技艺精妙,难以用言语表达。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错,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并非眼前所见之景。以山水画产生的艺术效果写画,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借对王维画的观感,通过侧面描写、铺垫、化静为动、联想想象以及衬托等手法,表达了对王维绘画技艺之高、境界之深的赞美。
首联,“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意为把自然之妙付诸于笔端文字容易,但是在咫尺大小的画作之中确实非常难。起笔即交代了文写容易,绘画难,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表现“山水障”画的精妙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颔联,“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意为画中有日、月、山、水。咫尺之间表现如此多,如此宏达的景象,而且通过画作,即使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也可感受到自然之美。极言画作之惟妙惟宵,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特色,而是通过观者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王维绘画技术之高妙。
颈联,“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意为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此为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以此说明面作境界之精妙,同时让诗人产生浓浓的秋意,可见王维绘画境界之高妙。
尾联,“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意为诗人虽然懂得画家的心境,却无法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正好与首联中“精华在笔端”形成一层对照,以“诗思残”反衬王维画作之高妙,难以用言语表达。
1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博、参省、知明、荆卿、速、卷、堑、涯、凛。
17.①独树一帜 ②耐人寻味 ③相得益彰 ④别具一格 18.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画面,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 19.A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空,前语境说“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体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是独特而新奇的,后语境中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可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第二空,前语境中说“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之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可填“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第三空,语境中说互相衬托“使宾主分明”,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都很好的意思,可填“相得益彩”。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第四空,语境前举颐和园为例说中国园林的一般风格,接着讲江南的园林的又一特点,风格又不同,故可填“别具一格”。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加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其一为搭配不当,“颐和园乐寿堂四周的廊屋同样是绿化中的佳作”中主体对象“廊屋”不能是绿化中的杰作;
其二为不合逻辑,“与堂前的海棠共同形成了玲珑绚烂的画面”逻辑上说不通,因为“海索”本身就是玲珑灿烂的画面。
这里可以让海棠与廊屋做主语,画面为宾语,共同构成佳作。改为: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画面,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甲)大湖中包小湖”中应该用逗号表并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大湖中包小湖”;
②“好花须映好楼台”(乙),应该和前引号组成完整的引用,用后引号。——“好花须映好楼台”。
③“配以葱茏的花木(丙)拔的竹石”中并列短语间应该用顿号。——“配以葱茏的花木、清拔的竹石”。
④《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丁)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一组排比说完应该用句号,这是直接引语,其后用后引号。——“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故选A。
20.示例:①而现代诗由于没有固定字数和声韵格律的要求 ②更体现在它不具备创作的主导思想 ③这对机器人来说就力不从心了 21.C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前“旧体诗一般有严格的声韵等格律要求,让不少现代人望而生畏”和后文“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比较简单”可知,应该是将旧体诗与现代诗在声韵格律方面作比较,现代诗在这方面比较自由,故可填“而现代诗由于没有固定字数和声韵格律的要求”。
第二处,语境前写“人工智能毕竟只是被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主体”“人工智能无法自主产生创作冲动”,后面“其核心价值观只能依赖人的确定和指引”,是说人工智能没有创作的主导思想,用“更”与“不仅”承接,故可填“更体现在它不具备创作的主导思想”照应上文。
第三处,语境后举例说明机器人做不到像小说作家那样根据自己的态度来看待梁山好汉,“缺少此项功能”是说没有能力有自己的好恶、观点,故可填“这对机器人来说就力不从心了”。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作家写作比喻成“驾驭文学之舟”。
A.借代修辞手法。“哈姆莱特”代指读者读后的感受思想天马行空,各不相同。
B.比拟修辞手法。“生根开花”以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来比拟人物的存在状态。
C.借喻修辞手法。“厚厚的障壁”是喻体,本体是两代人之间的隔膜。
D.拟人修辞手法。“惨叫了一声”赋予扁担以人的特点。
故选C。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层次清晰,开门见山提出关键词——“界”,然后举出人们对它的三种认识。材料中第一种认识的指向是:有界。于人而言,守住底线是基本,是出发点,古今社会都存在守不住基本边界底线的人,简单说“底线”,就是根据社会契约,一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同领域的人各有该尽的职责本分(该有的作为),越过了这条边界,就出现了道德上的瑕疵,甚或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材料中第二种认识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无界”。人生短暂,面对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追求,要向更高处攀登,突破身体、界域的限制,敢牺牲,能奉献,就会收获赞誉。材料中第三种认识则是辩证分析“有界”与“无界”,认为人无高下贵贱之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把握好做人“有界”和修养“无界”两者关系,都可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界”的定义可以是实在的,如边界、疆界、国界、界域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底线,境界等。如何定义“界”,反映考生的思考方向。如何思考界,则反映了考生的价值取向。
写作时可以先理解“界”的多重内涵,然后思考“有界”与“无界”的辩证关系。做人、行事要“有界”,否则就失去了底线;追求“无界”,不然学习就会浅尝辄止,理想也很难实现;有些“界”需要勇敢突破,而有些“界”则需要死死坚守,绝不妥协一豪;最后可以论述把握好“界”,何时“有界”何时“无界”是人生的大智慧,青年应该修炼适度之“界”,处理好各种复杂情况,如此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立意:
1.把握界的尺度,追求充实的人生价值。
2.为人做事,守住底线是根本。
3.树立底线思维,守住道德底线。
4.做人“有界”,修养“无界”。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五)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五)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三5月模考(四)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三5月模考(四)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中的毒雾,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