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产业区位与产业发展-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展开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修订版)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地球和经纬网
- ☆经纬网的应用
- ☆地理位置分析
- ☆地图三要素
- ☆等值线地图的基本特征
-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
-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 ☆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
-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
-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星行
-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星行
- ☆月相位置及形状
-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 ☆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 ☆太阳能的优缺点
- ☆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基本思路
- ☆太阳能发电重大意义
-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各层代表太阳活动
-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 ☆地层和化石的关系
- ☆地球的演化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地球自转的意义
- ☆地球公转的意义
-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两个作用
-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 ☆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 ☆等温线分布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 ☆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
- ☆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 ☆我国夏季避暑旅游途径(北上、下海、上山)
- ☆大气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大气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 ☆风向的判断
-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 ☆“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
-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
- ☆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 ☆信风带移动与季风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A→N名称、成因、分布及特征
- ☆根据气候特征(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 ☆气候特征的描述
- ☆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 ☆天气特征描述
- ☆冷锋与暖锋对比
-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 ☆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
- ☆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 ☆锋面气旋
-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 ☆影响降水的因素
-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 ☆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 ☆水循环的意义
-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河流的补给类型
- ☆河流的水文特征
- ☆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 ☆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 ☆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 ☆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 ☆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 ☆湖泊水文特征
- ☆咸水湖的成因
-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 ☆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 ☆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 ☆海浪(波浪)的类型
- ☆潮汐
- ☆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 ☆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
-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特性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海洋渔场条件分析
-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 ☆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
-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 ☆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 ☆火山地貌
-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 ☆矿物富集的原因
- ☆外力作用
- ☆常见的风化作用
- ☆常见的风化地貌
-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 ☆河流侵蚀地貌
- ☆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 ☆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 ☆喀斯特地貌
- ☆风沙(风成)地貌
- ☆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 ☆风沙活动的危害
- ☆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 ☆地貌与方向
- ☆冰川地貌
- ☆海岸地貌
- ☆海岸线后退原因
- ☆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湖泊按成因分类
- ☆岛屿按成因分类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 ☆植被特征描述
-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土壤及土壤剖面
- ☆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土壤肥力分析
-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 ☆土壤的保护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陆地自然带概念
-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 ☆地方性分异规律
- ☆气象灾害
- ☆洪涝灾害类型
- ☆地质灾害类型
- ☆海洋灾害类型
- ☆台风
- ☆寒潮
- ☆干旱灾害
- ☆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 ☆地震
- ☆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 ☆防灾减灾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人口分析要素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 ☆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中心商务区特征
- ☆城镇化标志
-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 ☆逆城市化问题:
-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生态城市建设)
-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 ☆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 ☆农作物品质高的自然原因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 ☆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 ☆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劣势
- ☆工业集聚的优势、劣势
-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 ☆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 ☆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 ☆交通布局特征描述
-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 ☆交通线区位的评价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环境问题的表现
-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
- ☆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湿地的成因及环境效益
- ☆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 ☆水土流失的原因
- ☆水土流失的危害
-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资源开发的评价分析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 ☆城市的辐射功能
- ☆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影响
-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 ☆产业结构的描述
-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 ☆流域综合开发思路
- ☆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价
- ☆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 ☆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 ☆黄河断流原因、措施
- ☆湖泊面积缩小原因
- ☆缓解资源紧张的途径
-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 ☆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可行性
- ☆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国际产业转移的典型表现
-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 ☆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安全问题
-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 ☆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 ☆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
- ☆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意义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危害
- ☆环境安全问题
-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环境安全的措施
-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 ☆跨国污染物问题的应对措施
- ☆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措施
-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分类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对象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9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186--☆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农业区位要注意,气候土壤水源地,机械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科技
【自然因素】:(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1.气候(光照、热量、风力、降水、昼夜温差)→按季节分析。
2.土壤 (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质量、产量)
3.水源(灌溉水源)→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田与旱地。
4.地形 (农业类型:农、林、牧、副、渔)(农业规模)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
1.市场(对农业生产影响突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3.劳动力数量(抛荒)和劳动力质量(农业技术的普及)
4.政策 (农民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生产规模、产量)
5.机械化水平 (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成本)
6.科技(温室大棚、培育良种、灌溉技术、保鲜、冷藏等)
7.工业基础(农产品加工)、化肥、农药等。
8.种植历史、农业旅游、生活水平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187--☆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积温:影响熟制 2.水:降水,灌溉水源
3.热量:与作物喜好有关(暖湿,温凉)
4.昼夜温差:影响有机质积累,影响品质
5.光照条件:影响品质 6.自然灾害:旱涝,寒潮
188--☆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市场:市场竞争/供应过剩/市场扩大→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2.交通:铁路,公路,高速,航空→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3.科技:保鲜,冷藏→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改善耕作制度、培育良种→农产品质量、产量。
温室大棚、修筑梯田、培育土壤。
4.劳动力:劳动力素质/数量→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普及。
5.政策:政策支持/国际合作→农产品种植规模、销售范围。
6.地价:地价上升。单位产值:花卉>乳牛>果园>粮棉。
189--☆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1.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证高产、稳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90--☆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1.农业地域类型。
2.主要农作物的种类、熟制及分布。
3.农业结构(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副业的比重)
4.生产水平(规模大小、商品率、机械化水平、专业化水平)
5.劳动力、资金投入多少、集约化程度等。
6.生产经营方式是分散还是集中。
191--☆农作物品质高的自然原因
1.多晴天,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3.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期长。
4.环境优美污染小,水源洁净,水质好
5.土壤肥沃,化肥使用少
6.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
19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雨热同期;热带季风区和亚热带季风区)
2.商品谷物农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
3.大牧场放牧业(草场广阔;地广人稀)
4.乳畜业(牛奶及其制品;城市人口密集、交通便利)
5.混合农业(谷物、牲畜;规模较大;面向市场)
6.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7.热带种植园农业(橡胶、咖啡、可可;商品率高)
8.园艺业(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
9.地中海农业(葡萄园和油橄榄、无花果、柑橘类)
10.热带迁移农业(刀耕火种)(自给性农业、粗放农业)
11.游牧业(自给性农业、粗放农业);
193--☆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用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工业区位要牢记,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科技,居民住着别受气。
【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
2.资源因素:1.原料、2.燃料(动力) 3.水源 4.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
1.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2.交通通信(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3.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4.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5.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高新技术工业对环境的要求)
6.历史因素:工农业基础(产业基础)、传统经验、工业惯性。
7.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8.社会协作:基础设施完善,工业部门齐全,社会协作条件好。
9.个人因素:个人偏好和情感(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区位因素变化】: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和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交通、信息的通达性、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环境敏感企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194--☆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与农业相比,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经济效益】→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1.运输成本:
①原料容易腐烂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多建在原料产地附近。
②产品容易变质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多建在靠近市场附近。
③需要大量运进原料,建在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地方。
2.能源成本→多建在能源供应地附近
3.劳动力成本:
①需要劳动力数量多,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②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环境因素】:
1.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
2.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环境政策(环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社会因素】→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收、适当的补贴、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措施
【其他因素】→文化、个人偏好等(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建厂)
195--☆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劣势
【分散原因】:
1.充分发挥各地方区位优势,寻找最优区位。
2.原地区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
3.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
4.接近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丰富、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
5.交通条件改善,可以减少市场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分散的有利影响】:
①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②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占领市场 ③减少污染
【分散的不利影响】:
①不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不利于信息交流与协作;
②运输成本加大; ③集聚、规模效益低
196--☆工业集聚的优势、劣势
【集聚的有利影响】:
①充分利用土地和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降低成本。
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市场营销成本。
③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④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集聚的不利影响】→加剧资源、能源紧张状况;加剧环境污染。
197--☆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1.污染空气→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或垂直于盛行风向(季风)的郊外。
2.污染水源→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198--☆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1.概念: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类型:
①商业性服务业(营利为目的):零售、餐饮、金融等。
②非商业性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教育、公共卫生等。
199--☆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除旅游业,其他服务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
【人文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集聚、历史文化、政策等。
1.市场:考虑人口规模、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
2.交通(通达性)→人流量→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3.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素质要求不一样。
4.集聚:如:美食街、服装城、电器城以及大型购物商场。
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
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
5.其他因素: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社会安全。
【非商业性服务业区位因素】→根据需求,均衡公平分配。
200--☆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健康养老、文化创意设计等。
2.传统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提升、融合与分化。
3.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
4.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
5.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
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
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
20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1.增强产业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2.积极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
4.加快信息化建设。
5.促进高科技产业国际化。
6.加大高科技产业扶持力度。
20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 主要特点 | |
铁路 | 优点 |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
缺点 | 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 | |
公路 | 优点 |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适应性强 |
缺点 |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 | |
水路 | 优点 | 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 |
缺点 |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 |
航空 | 优点 | 速度快、效率高 |
缺点 |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 | |
管道 | 优点 | 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好 |
缺点 |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
20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1.地形(地形起伏→速度、工程量、安全、河流流速)
2.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特点。喀斯特地貌,防塌陷、
渗漏;加固地基,避开断层。地质灾害等)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大雾、湿热、干旱、大风、台风)
4.水文(避开沼泽,少跨河流,缩短桥涵总长度)
5.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决定因素)
1.人口城市:地方公路尽量多通过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2.经济因素: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尽量修筑桥梁、隧道,
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3.远离重要文物古迹(震动、尾气污染等)
4.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植被破坏、避免噪音污染扰民。
5.社会政策: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就业、扶贫、巩固国防;
6.技术因素: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延伸交通线的范围。
【目的】:合理布局,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原则】: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204--☆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需求量越大,交通线标准越高、场站规模越大。
2.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因此,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3.交通运输布局还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
运效率,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
4.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
布局变化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也决定
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5.资金(经济)、技术水平影响交通线和站点密度、质量。
①影响交通线的密度、走向、数量、质量等级。
②影响交通点的密度、规模、位置、综合性交通枢纽。
③山区公路布局的变化:早期,“之”字形盘山公路,
迂回前进;现代,直达运输,桥隧比例很大(经济技术
水平高,缩短线路长度,提高通车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④平原地区:早期,地面铺路;现代,以桥代路(经济技
术水平高,节约土地,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
20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实现经济各要素(资源、产品等)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缩短区域时空距离,促进区域经济活动辐射其他区域。
3.带动相关产业(原材料、能源、建筑等)的发展,增加就业。
①对农业的影响: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②对工业的影响:工业企业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③对城市的影响: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④对商业的影响: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布局在交通线沿线。
⑤对旅游业的影响: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206--☆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1.交通枢纽(客、货集散及制造业)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
①古代:沿河、驿站呈条带状或团块状(交汇处)。
②近代:沿铁路、公路,沿交通轴发展,呈星状形态。
③现代:综合运输网,多方向分散,形态更多,更灵活。
3.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影响聚落发展速度和空间形态。
①交通线发展,聚落发展速度加快,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
②交通线衰落,聚落发展速度变慢,空间形态基本不变。
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
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购物者,即交通最优原则。
207--☆交通布局特征描述(均匀状况、分布规律、极值、时空趋势)
1.交通网密集(稀疏):什么地方交通网密集,什么地方交通网稀疏。
2.布局的总体趋势(**多**少;由**向**递增/递减)
3.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单一)。4.连接什么地区和什么地区。时间上发展趋势。
208--☆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1.速度快(慢); 2.运量大(小);3.成本高(低);
4.灵活性好(差); 5.连续性好(差);6.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小)
209--☆交通线区位的评价
【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崎岖),地质条件复杂。
2.受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影响大(小)。
3.自然资源丰富,促进资源开发。
4.港阔水深,风平浪静。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3.促进人口迁移、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
4.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交通条件改善,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6.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
7.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8.促进物资运输,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不合理的交通建设,破坏地表结构,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