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10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9化学实验基础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9化学实验基础,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代中国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转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
A.升华 B.过滤
C.萃取 D.蒸馏
2.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中正确的是( )
3.实验室制备“引火铁”(反应活性很高的铁粉)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稀硫酸中加入少量CuSO4可加快反应速率
B.②和④的主要作用均为吸收水蒸气
C.实验过程中,③中固体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D.点燃酒精灯前,应先在⑤处收集气体并验纯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5.环己醇被高锰酸钾“氧化”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eq \(――→,\s\up7(KMnO4/OH-),\s\d5(S,正确。
14.D Br2具有强氧化性,在溶液中将SO2氧化为H2SO4,发生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Br2氧化SO2放出很多热量,液溴、氢溴酸易挥发,混合①使用冰水降低温度,防止Br2和HBr挥发,然后蒸馏得到硫酸和氢溴酸粗品,粗品中可能含有挥发出的Br2,加入Na2SO3,除去粗品中未反应完的溴,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使反应生成SO eq \\al(\s\up1(2-),\s\d1(4)) 转化成硫酸钡沉淀,再进行过滤分离,无色溶液中含有HBr及NaCl,再蒸馏得到精制的氢溴酸。由流程图可知,混合②后过滤生成硫酸钡,滤液蒸馏产生NaCl溶液,故钡离子、氯离子应是加入试剂a引入的,故试剂a为BaCl2溶液,故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加入Na2SO3的目的是以除去粗品中的Br2,但用量需要防止过量,因为Na2SO3过量,能与HBr反应,会导致氢溴酸的产量降低,故B错误;蒸馏过程中用的冷凝管为直形冷凝管,故C错误;溴单质具有挥发性,工业氢溴酸常带有淡淡的黄色,可能含有挥发出的Br2,故D正确。
15.D 水蒸气发生装置中安装安全管的目的是防止压强过大,A正确;二氯甲烷的密度比水的大,萃取分液时,二氯甲烷需从下口放出,B正确;无水Na2SO4是干燥剂,作用是除去水分,C正确;分析题中实验流程可知,二氯甲烷挥发出来被冷凝接收,因此二氯甲烷的沸点比柠檬烯的沸点低,D错误。
16.答案:(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D右端导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微热A中烧瓶,导管口出现气泡,冷却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水柱
(2)少量浓硫酸 NaCl固体
(3)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团围到出气口处 (4)干燥氯气 (5)abd
(6)拆开AB连接处用洗耳球持续往装置中吹气,直到装置没有颜色为止,将D装置中产品倒入试剂瓶中密封,拆除其它装置将有用的试剂倒入指定的试剂瓶,没用的试剂倒入指定的垃圾桶
解析:本实验是利用实验室制备的Cl2和Sn粉加热反应来制备SnCl4,故A装置为实验室制氯气的发生装置,反应为MnO2+4HCl(浓) eq \(=====,\s\up7(△)) MnCl2+Cl2+2H2O,B装置是用饱和食盐水来除去Cl2中的HCl,C装置是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D装置为制备SnCl4的发生装置,反应为:Sn+2Cl2 eq \(=====,\s\up7(△)) SnCl4,E装置是收集SnCl4,由于SnCl4与水易发生水解,故F装置为干燥装置,防止G中的水蒸气进入E中,G装置是尾气处理装置,据此分析解题。(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可知,本试验中检查制气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D右端导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微热A中烧瓶,导管口出现气泡,冷却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水柱;(2)装置A中用浓盐酸的原因是增强MnO2的氧化性,即MnO2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更强,故在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浓硫酸有氯气产生,证明①正确的,增强Cl-的还原性,即Cl-浓度越大,Cl-的还原性越强,故在反应后固液的混合物中加入NaCl固体有氯气产生,证明②正确的;(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B、C装置少量漏气,由于Cl2有毒,故需及时处理,利用Cl2能与碱性液体反应的性质,可采取的措施是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团围到出气口处;(4)由分析可知,C的作用是干燥氯气;(5)由分析可知,装置F的作用为防止水蒸气进入E中引起发生水解反应,由实验图可知F为U形干燥管,其中需装入固体干燥剂,故F中可装的试剂可以是CaCl2、CaO、CuSO4,不能是浓硫酸;(6)制备反应停止熄灭酒精灯后,将G中导管移出溶液并使导管口靠近液面,装置冷却,此时整个装置中还有大量的氯气,如不处理将污染环境,故之后的操作是拆开A、B连接处用洗耳球持续往装置中吹气,直到装置没有颜色为止,将D装置中产品倒入试剂瓶中密封,拆除其它装置将有用的试剂倒入指定的试剂瓶,没用的试剂倒入指定的垃圾桶,清洗仪器,摆放整齐,擦干净桌面。
17.答案:Ⅰ.(1)C→D→B (2)D装置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3)CC2O4·2H2O eq \(=====,\s\up7(890~920 ℃)) CO+CO↑+CO2↑+2H2O↑
Ⅱ.①2C(OH)2+H2O2===2C(OH)3
②2 C(OH)3 +6H++2Cl-===Cl2↑+2C2++6H2O
③C(OH)3、Cl2、C(OH)2[或C(OH)3>Cl2>C(OH)2]
解析:Ⅰ.(1)检验产物的顺序是检验水蒸气、检验CO2、除去CO2、干燥CO、检验CO、吸收尾气。C装置可吸收CO2并干燥CO。装置连接顺序为A、E、C、D、B。
(2)D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说明有CO生成。
(3)CC2O4·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3,n(C)= eq \f(3.66 g,183 g·ml-1) =0.02 ml,n(CO2)= eq \f(0.88 g,44 g·ml-1) =0.02 ml,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生成了CO,n(CO)=0.02 ml,剩余固体含钴、氧元素,剩余固体中含氧元素n(O)= eq \f(1.5 g+0.02 ml×59 g·ml-1,16 g·ml-1) =0.02 ml,故固体的成分为CO,依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Ⅱ.①根据实验现象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H)2+H2O2===2C(OH)3;②C(OH)3被浓盐酸还原为C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H)3+6H++2Cl-===2C2+ +Cl2↑+6H2O;③C(OH)2与浓盐酸混合,未见气体产生,说明C2+不能氧化Cl-,则氧化能力C(OH)3>Cl2>C(OH)2。
18.答案:(1)浓硫酸 浓盐酸 浓硫酸
(2)关闭K2,打开K1
(3)吸收过量的HCl气体,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中
(4)抑制AlCl3水解,同时带走水蒸气 (5)①偏低 ②4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及装置图可知,a、b、B三装置是用于制取干燥HCl气流,因为三装置中所用试剂均为酸的浓溶液,考虑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及稀释放热,因此可用浓盐酸与浓硫酸混合制取HCl气体。要“均匀、缓慢产生HCl气体”,需将浓硫酸逐滴加入浓盐酸中,反之,浓盐酸滴入浓硫酸中时,可能会使液体飞溅,且放出大量热,无法控制HCl的挥发速度。(2)实验时,需要先排尽装置中的空气,一是防止HCl与铝反应生成的氢气与氧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二是防止Al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关闭K2,打开K1,让HCl气体充满装置后,再加热D装置。(3)根据题干信息知,无水AlCl3极易潮解,F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HCl气体,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中。(4)AlCl3易水解,AlCl3·6H2O脱水需要在HCl气氛中进行,以抑制AlCl3水解,同时带走水蒸气。(5)①若沉淀未洗涤、干燥,则氯化银质量偏高,计算出的氯元素含量偏高,羟基含量偏低。
②根据氯元素守恒列出关系式:
Al2(OH)nCl(6-n) ~ (6-n)AgCl
54+17n+(6-n)×35.5 (6-n)×143.5
9.65 g 14.35 g
解得n=4。
19.答案:(1)Ⅰ 增大 (2)观察和控制气体的流速
(3)2NH3+3CuO eq \(=====,\s\up7(△)) N2+3H2O+3Cu
(4)A (5)①f、h、c、e ② eq \f(16(m3-m1),m2-m3) ③偏大
解析:(1)实验室用亚硝酸盐、铵盐的混合浓溶液共热制备N2,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NO2+NH4Cl eq \(=====,\s\up7(△)) N2↑+NaCl+2H2O,属于液体和液体混合加热制备气体的反应,则C装置应选用Ⅰ。Zn先与CuSO4反应置换出Cu,Cu、Zn构成Cu—Zn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所以制备氢气时,若在硫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硫酸铜固体,反应速率将增大。(2)装置B有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混合气体,还可以使氢气和氮气混合均匀,还可观察和控制气体的流速;(3)氨气还原炽热氧化铜生成氮气、铜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2NH3+3CuO eq \(=====,\s\up7(△)) N2+3H2O+3Cu。(4)干燥管F装置用于测定生成物水的质量,但不能吸收氨气,应该为碱石灰,无水硫酸铜只能检验水的存在;五氧化二磷和无水CaCl2均能吸收氨气,不能选,答案选A;(5)①根据图示装置及实验目的可知操作步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氨气排出装置中空气→加热反应→熄灭酒精灯、冷却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C的质量,即j.检验装置气密性、d.打开K1和K2、g.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装置中充满NH3、a.点燃酒精灯,加热、b.熄灭酒精灯、f.冷却至室温、h.关闭分液漏斗活塞、c.关闭K1和K2、e.称量装置C的质量,则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排序为j、d、g、a、b、f、h、c、e;②CuO的质量为(m2-m1) g,该CuO中含有O的质量为:(m2-m3)g,n(O)= eq \f(m2-m3,16) ml,则n(Cu)=n(CuO)=n(O),Cu的质量为(m3-m1)g,则Cu的摩尔质量为 eq \f(16(m3-m1),m2-m3) g·ml-1,所以Cu的相对原子量为 eq \f(16(m3-m1),m2-m3) ;③在本实验中,若CuO中混有不反应的杂质,测定的m3偏大,根据Mr(Cu)= eq \f(16(m3-m1),m2-m3) 可知,测定结果偏大。
20.答案:(1)球形冷凝管 酸式滴定管 (2)C
(3)Ka1(H3PO4)与Ka1(H2SO3)相差不大,H3PO4与亚硫酸盐反应存在平衡:H3PO4+SO eq \\al(\s\up1(2-),\s\d1(3)) ⇌HPO eq \\al(\s\up1(2-),\s\d1(4)) +H2SO3、H2SO3⇌H2O+SO2,加热使SO2不断逸出,促进反应向生成SO2的方向进行
(4)检漏 蓝色 SO2+I2+2H2O===4H++2I-+SO eq \\al(\s\up1(2-),\s\d1(4))
(5)偏低 (6)80.8
解析:(1)装置图中a是用于冷凝回流的球形冷凝管,b带玻璃旋塞,为酸式滴定管。
(2)三颈烧瓶中加入400 mL水,由于三颈烧瓶盛放的溶液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eq \f(2,3) ,故选用1 000 mL,C正确。
(3)Ka1(H3PO4)与Ka1(H2SO3)相差不大,H3PO4与亚硫酸盐反应存在平衡:H3PO4+SO eq \\al(\s\up1(2-),\s\d1(3)) ⇌HPOeq \\al(\s\up1(2-),\s\d1(4))+H2SO3、H2SO3⇌H2O+SO2,加热使SO2不断逸出,促进反应向生成SO2的方向进行。
(4)滴定管使用前需检漏,在确认不漏液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淀粉遇碘变蓝,则滴定终点时,溶液呈蓝色;滴定过程中SO2被氧化为SO eq \\al(\s\up1(2-),\s\d1(4)) ,I2被还原为I-,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I2+2H2O===4H++2I-+SO eq \\al(\s\up1(2-),\s\d1(4)) 。
(5)若先加磷酸,生成的少量SO2被空气中的O2氧化,消耗的碘标准溶液减少使测定结果偏低。
(6)由离子方程式SO2+I2+2H2O===4H++2I-+SO eq \\al(\s\up1(2-),\s\d1(4)) 可得n(SO2)=n(I2),而V(I2)=V消耗+V预加-V空白=1.20 mL,则样品中亚硫酸盐含量为 eq \f(0. 010×1.2×10-3×64×103,95%×10×10-3) mg·kg-1≈80.8 mg·kg-1。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棕黄色待测液中滴加KI淀粉溶液,待测液变为蓝色
待测液中一定含有Fe3+
B
将一定量的SO3加入水玻璃中,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非金属性:S>Si
C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有沉淀出现
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D
将一长期放置的铝片插入CuSO4溶液中,铝片表面无变化
铝不能置换出铜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NaCl(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过滤
C
Fe(Zn)
加过量FeSO4溶液、过滤
D
H2SO4(HNO3)
加Ba(NO3)2溶液、过滤
选项
目的
操作
A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B
探究温度对Fe3+水解程度的影响
向25 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饱和FeCl3溶液,比较溶液颜色
C
证明甲苯中的甲基能够活化苯环
分别取甲苯和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观察酸性KMnO4溶液的褪色情况
D
证明非金属性:Cl>S
向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1
取少许粉红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 ml·L-1NaOH溶液,生成粉红色沉淀,并将该沉淀分成两份
实验2
取一份实验1中所得的粉红色沉淀,加入3%的H2O2溶液,粉红色沉淀立即变为棕褐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
实验3
向实验2得到的棕褐色沉淀中滴加浓盐酸,固体逐渐溶解,并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②
实验4
取另一份实验1中所得的粉红色沉淀滴加浓盐酸,粉红色沉淀溶解,未见气体生成
酸性条件下,Cl2、C(OH)2、C(OH)3的氧化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③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10有机化学基础,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7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2物质的量,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