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
展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特别喜欢旅游吧?谁来介绍一下你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学生交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诗如画。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
(板书:三峡 郦道元)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旅游景点的讲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作品背景:《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亲自给《水经》作注,称为《水经注》。其中,《三峡》一篇原本只是注释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而独立成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 (yǎn) 长啸(xià)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2.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重点句子节奏划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学提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文学习,尤其应重视朗读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请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教师从旁协助引导。
4.关注以下文言现象。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古义:升到高处 今义:帮助)
良多趣味(古义:甚,很 今义:好)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省略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注释
(1)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的时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9) 良:实在,的确,确实。
(20)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四、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六、品语言,赏美景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使文章摇曳生姿。除了写景,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春冬之景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因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七、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先从山写起。另一方面,先写山的高峻挺拔,为下文写水的水势作了铺垫。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而春冬之时的水势较为平缓,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分析,单元课标要求,单元教学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设计,共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视频,知三峡,诵华章,读三峡,赏奇文,析三峡,品雅言,赏三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