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赠从弟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赠从弟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步赏析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赠从弟(其二) 》教学设计 课文名称赠从弟(其二)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20 分钟单位 教师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品析诗句,读懂松柏的品质,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意。学习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学习难点品析诗句,读懂松柏的品质,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意。学习准备学生通过预习解决词语注释、理解诗文大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介绍背景走近诗人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 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 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 以“三曹”“七 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形成了以“雄健深 沉,慷慨悲凉” 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 则是刘桢。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 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代表作《赠从弟》共三 首,分别以苹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 的性格,尤以第二首名盛于世。1.教师补充 资料交代写 作背景。2.学生阅读 材料并了解 作者及写作 背景。使学生 对“建安风 骨”有初步 了解,也便 于学生更好 的理解诗人 的写作目的 和思想感 情。 诵读诗歌知晓诗意(一) 诗题理解“赠”— 送,给予;“从弟”— 堂 弟。这是诗人刘桢写给堂弟的诗,是一首咏 物诗。(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读对节奏,读出感情。(三) 结合课文注释, 理解诗意。1.学生跟读 诗歌, 并有 感情地诵读 诗歌。 2.学生结合 注释疏通诗 意。 引导学 生通过诵读 诗歌感悟诗 意。
品读诗句感悟诗旨(一)赏析诗句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这首诗所咏的是 何物?明确:“松柏”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歌咏“松柏”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与 “谷中风”展开较量,诗句中“亭亭”一词 形象地展示松柏的高耸挺拔,傲岸姿态。“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连用两个“一何”,前者突出了风之 大,后者突出了松柏的挺拔,承接上两句, 本两句诗也运用对比手法,以风之凛冽来衬 托松柏顽强刚劲,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 表。“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 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 “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 端然挺立、正气凛然。这两句以冰霜的严酷 衬托松柏的“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一问一答中,将我们的眼光从“亭 亭”“端正”的松柏外在的形象引入到松柏 内在的本性,松柏之所以不畏严寒、傲雪凌 霜,是因为坚贞不屈的美好品格。(二)归纳诗歌结构一二句: 高耸挺拔三四句: 顽强刚劲五六句: 正气凛然七八句: 不畏严寒。写法上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柏的整体形 象。(三) 理解诗人情感诗人借松柏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 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 气节,表达自己志向之坚贞,同时勉励堂弟 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1.教师分析 诗句。 2.学生结合 对诗歌的初 步理解, 跟 随教师进一 步赏析诗 句。 引导学 生自主思 考,对诗文 的内容和结 构有更深刻 的理解,培 养学生自主 探讨的习 惯、增强自 学能力。 布置作业 作业:背默《赠从弟》,完成习题。学生课 后完成作 业。 巩固课 堂知识。
《梁甫行》教学设计 课文名称梁甫行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20 分钟单位 教师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诗意,积累诗句。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意,积累诗句。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准备学生通过预习解决词语注释、理解诗文大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纷乱的年代里仍保持着坚 贞意志的,除了刘桢,还有不少的文人志 士,比如在年少时便与刘桢相交很深的这一 位大诗人——曹植。1.教师联系 前文,过渡 下文。 2.学生聆听 并回顾对曹 植的已有认 识。 承接上一 首古诗的内容 与话题, 让学 生初步感知两 诗的共性。 介绍作者理解诗题(一) 介绍作者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 诗》等。(二) 解释诗题: “梁甫”“行”1.教师分享 作者简介。 2.学生搜集 并补充曹植 的相关资 料。 进一步认 识曹植以及了 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
诵读诗歌把握内容(一)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二) 结合课文注释, 理解诗意。1.教师播放 音频。 2.学生按要 求跟读诗 歌,并根据 注释,用自 己的语言疏 通大意。 锻炼学生 对古诗的语 感,把握读诗 节奏。让学生 学会自己总结 诗文的含义。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一)赏析诗句你能从诗中找出一个词语来高度概括百 姓生活的状态吗?“剧哉”。“ 剧”表示“艰难”。那边海贫民的艰难生活体现在哪几个方 面?如何体现的?“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 交代 边海人民生存环境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人民却要 长期与野兽同居。 突出边海人民居住条件极 差。“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边海民们妻子和孩子的整体形象 描写,他们如同野人禽兽一样过着粗俗艰苦 的生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自由自在,反衬 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咏叹家园荒芜 破败。(二)交代写作目的那么人民如此艰难的原因是什么?诗人 写此诗的目的是什么?曹丕即位后,诗人即被贬到贫困的海 边,目睹了下层人民为了逃避征调,过着颠 沛流离,贫困不堪的生活,因此他以这首慷 慨激愤之作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希望最 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三) 理解诗人情感诗人在诗中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 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 表达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教师进一 步分析诗 句。 2.学生理解 诗意的基础 上,进一步 探讨诗的写 作目的。 3.学生搜索 背景材料, 结合背景理 解主旨内 容。 培养学生 学会“提出问 题”“解决问 题”的探讨能 力,从而层层 推进,明确主 旨。 布置作业1.背诵和默写《赠从弟 (其二) 》《梁甫 行》。2.完成练习题。学生课 后独立完成 作业进一步巩 固今天所学。
课后答疑问题一:《梁甫行》中的“柴门何萧条,狐兔翔 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 么作用?明确: 意思是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 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2. 作用:扩大了全诗的内涵,扩大了全诗 的境界。问题二:《龟虽寿》《赠从弟(其二)》《梁甫 行》这三首古诗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 的 ?明确: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雄健深 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是建安文学的象 征。《龟虽寿》慷慨激越的抒情诗,体现了 “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赠从弟(其二)》诗歌意境高远,格 调悲壮崇高,体现了以刚健为特征的“建安 风骨”。《梁甫行》笔调深沉哀郁,体现了以慷 慨悲凉为特点的“建安风骨”。 1.教师引导 学生对问题 的思考,加 深对诗句、 对全文主旨 的理解。 2.教师搜集 整理资料。 3.学生自主 思考并搜集 更多资料补 充理解“建 安风骨”。 引导学生 拓展阅读,在 搜集与整理资 料中,提高对 问题的思考与 探讨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赠从弟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梁甫行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阅读下面文学文化常识,注释,译文,读通,感知诗歌内容,研读诗句,品味赏析,升华诗歌,感悟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