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得分 |
|
1. 生物都能够表现出一些生命现象。有关生命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B. 一粒杉树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生物能生长发育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D. 含羞草的叶子一碰会收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2. 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放大100倍看到的细胞比放大300倍看到的细胞大而少
B. 字母“P”放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字母“b”
C.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镜
D. 观察时欲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3. 许多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拓荒者,它们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是植物的先锋之一。这说明( )
A. 环境能影响生物 B. 生物能影响环境 C.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物
4. 图一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示意图,图二是图一的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物学上,把二氧化碳、光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非生物因素
B. 图一中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能
C. 图一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D. 图二中C、D对应图一中的生物分别是草和鹰
5. 关于“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影响”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改变水温的方法要正确,减少对金鱼的刺激
B. 注意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C. 金鱼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D. 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10℃
6. 如图是关于呼吸作用的概念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B. 图中Y可表示氧气
C. 呼吸作用过程合成了有机物 D. 呼吸作用释放了能量
7. 家庭种菜可以采用无土栽培,因为无土栽培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其中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是( )
A. 氮、磷、钾 B. 氮、锌、磷 C. 铁、锌、钾 D. 硼、铁、磷
8. 如图所示,当膈肌由B状态向A状态变化时,人体的呼吸状态及膈肌运动情况分别是( )
A. 吸气,膈肌舒张
B. 呼气,膈肌舒张
C. 吸气,膈肌收缩
D. 呼气,膈肌收缩
9. 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 通过手术变成双眼皮 B. 风吹日晒后皮肤变黑
C. 贫瘠土壤中的庄稼瘦弱 D. 选育品质好的太空番茄
10.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B. 原始大气成分中有氧气
C. 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 生物的进化和遗传、变异无关
11. 艾滋病(AIDS)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艾滋病、淋病和乙型肝炎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B. 艾滋病病毒攻击和杀伤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C. 已感染艾滋病的妇女不会通过分娩、哺乳等方式把病原体传给胎儿或婴儿
D. 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应以预防为主,我们要远离艾滋病患者,避免感染艾滋病
12. 如图为基因、细胞核、染色体、DNA关系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依次是染色体、基因、DNA B.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多个DNA分子 D.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基因和蛋白质
13. 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 ()
A. 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 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 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14. 掌握一定的正确用药和急救常识非常必要。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 做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B. 感冒药一般都属于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
C. 打120电话时,必须要说明家庭住址,但没必要说明病情
D. 动脉出血时,应在伤口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15. 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其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相违背的是( )
A. 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处理
B. 工业废水不能直接排放,要经过处理后排放
C. 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 人口过度增长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16. 如图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用黑色的纸片将天竺葵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进行遮光,与见光部分形成 ______ 实验。
(2)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叶脉和茎中的 ______ 运输到根部。
(3)步骤G中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你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 。
17. 2022年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为“知营养、会运动、防肥胖、促健康”。图1是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午餐食谱,图2是淀粉、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吸收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1中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食谱,合理的是 ______ 。
(2)图2中淀粉、蛋白质的消化终产物a、b分别是 ______ 。
(3)图2中过程①、②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 ,其内表面有许多的 ______ ,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18. 斑马鱼易于饲养、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透明,斑马鱼已成为生命科学实验和研究的“新宠”。斑马鱼的体表有条状纹和豹状纹两种斑纹,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25对。根据表格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 | 亲代 | 子代 |
1 | 条状纹×豹状纹 | 条状纹(60尾)豹状纹(60尾) |
2 | 条状纹×条状纹 | 条状纹(90尾)豹状纹(30尾) |
(1)斑马鱼体表的条状纹和豹状纹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 ______ 。
(2)根据表中第2组实验结果,可推断体表斑纹的 ______ 是隐性性状。
(3)斑马鱼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______ 条。
(4)若用D和d表示控制斑马鱼体表斑纹的基因,则第2组中子代的条状纹鱼基因组成可能是 ______ 。
19. 每年冬春季节是甲流、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甲流是指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诺如病毒感染会引发感染性胃肠炎,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公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甲型流感病毒、诺如病毒以及新冠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如上图为新冠病毒结构模式图,其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里面包裹着的遗传物质——[ ______ ] ______ 组成。
(2)《苦疫行》中“一旦查有病疫者,閤[hé]家闭之至七日。七日之中或再病,牢守严防必二七。”这段话所述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______ 。
(3)新冠疫情期间,使用抗原检测试剂盒自行检测“阳没阳”,推测测试盒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______ ,它能与新冠病毒发生反应。
(4)接种甲流疫苗能够抵抗甲型流感病毒,保护易感人群,其原理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鲸常露出水面进行换气,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能进行呼吸,A正确。
B、一粒杉树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体现了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正确。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子代和亲代具有相似的性状,属于遗传现象,C错误。
D、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是含羞草对碰触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D正确。
故选:C。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C
【解析】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范围越小,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细胞体积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显微镜放大100倍看到的细胞比放大300倍看到的细胞小而多,A错误。
B、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载玻片上写的是字母“p”,则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d”,B错误。
C、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整理存放,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偏左上方,向左上方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右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D错误。
故选:C。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整理和存放等。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许多苔藓植物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表明生物影响改变环境。
故选:B。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答案】D
【解析】解:A、在生物学上,把二氧化碳、光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非生物因素,A正确。
B、图一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实现了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物质循环;②是光合作用,C正确。
D、根据图二中的有机物总量关系,D有机物最多,为生产者,故食物链为:D→A→B→C,图一中食物链为:草→鼠→蛇→鹰。图二中C、D对应图一中的生物分别是鹰和草,D错误。
故选:D。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2)图中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①是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②是光合作用;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可以细菌真菌等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③是分解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答案】C
【解析】解:AD.金鱼是变温动物,不能适应水温剧变,温度急剧升高或下降,都可能危及金鱼的生命,所以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以内,改变水温的方法要正确,减少对金鱼的刺激,AD正确。
B.注意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以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B正确。
C.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1次,而不是2次,C错误。
故选:C。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他条件应相同。
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呼吸作用是生物的特征,只要有生命就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图中X表示二氧化碳,Y表示氧气,B正确。
CD、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错误,D正确。
故选:C。
植物细胞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图中X是二氧化碳,Y是氧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
7.【答案】A
【解析】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够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钾能促进植株茎秆健壮,改善果实品质,增强植株抗寒能力,提高果实的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因此植物营养的“三要素”是指氮、磷、钾。
故选:A。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解答即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氮磷钾即植物营养的“三要素”。
8.【答案】B
【解析】解: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呼出肺。由图可知膈肌由B状态向A状态变化,胸廓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故选:B。
呼吸运动是呼吸机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应重点掌握吸气和呼气时呼吸肌、胸廓、肺内气压的变化情况。特别注意的是: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导致了胸廓扩大而不是缩小。
9.【答案】D
【解析】解:ABC、此三项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D、选育的太空番茄品质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
故选:D。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区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主要看变异发生引起的原因是环境还是遗传物质。
10.【答案】C
【解析】解: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错误;
B、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B错误;
C、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C正确;
D、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进化,D错误。
故选:C。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生命的起源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
11.【答案】B
【解析】解: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的病原体是乙肝病毒,淋病的病原体是淋球菌,淋球菌是细菌,A错误。
B、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缺损,B正确。
CD、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关心、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也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CD错误。
故选:B。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此题考查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危害、预防并正确对待艾滋患者。
12.【答案】B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①是染色体、②是DNA、③是基因,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一个DNA分子,C错误。
D、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①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②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③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图中,细胞核内含有①染色体,染色体由②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③基因。
解题关键是掌握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引起肺炎的细菌从空气到达患者肺的“旅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解:A、心肺复苏时,每做30次按压,需做2次人工呼吸,然后再在胸部重新定位,再做胸外按压,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协助抢救者或专业医务人员赶来,A正确;
B、在普通药店自行购买的感冒药基本上都是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购买,B错误;
C、打120电话时,必须要说明家庭住址、患者的姓名、性别、大致年龄、病人的简要病情、电话号码等,C错误;
D、动脉血管出血时候血色鲜艳、量大、速度快,应在近心端按压止血,因为动脉血是从心脏泵出的,流动方向是从近心端到远心端,按压近心端就可以停止血液输送,起到止血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1、心肺复苏是当呼吸及心跳停止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
2、处方药是指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解答此题要掌握必要的急救方法。
15.【答案】D
【解析】解:A、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处理,既能节约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符合“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主题。A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不能直接排放,要经过处理后排放,防止污染水源,有利于净化环境。符合“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主题。B不符合题意。
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有利于净化环境。符合“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主题。C不符合题意。
D、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有:过度消耗地球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和能源的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破坏地球生态,引发各种灾害和生态危机。与“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主题相违背。D符合题意。
故选:D。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远影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人类活动队环境的影响。
16.【答案】对照 筛管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解析】解:(1)用黑纸把天竺葵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的目的是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2)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叶脉和茎中的筛管运送到植物的茎和根部。
(3)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观察现象,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故答案为:(1)对照
(2)筛管
(3)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7.【答案】乙 葡萄糖、氨基酸 小肠 皱襞和绒毛
【解析】解:(1)图1中甲同学设计的食谱,缺少维生素。乙同学设计的食谱,米饭中富含淀粉,红烧鲫鱼和肉丝富含蛋白质,青菜和青椒富含维生素,所以较合理的是乙。
(2)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可见图2中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
(3)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小肠。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中有肠腺分泌的肠液,并含有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等有多种消化液,这是小肠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故答案为:
(1)乙
(2)葡萄糖、氨基酸
(3)小肠;皱襞和绒毛
(1)合理膳食利于人体的健康成长,否则偏食等不合理的膳食习惯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2)食物的消化过程:
图2中①是消化,②是吸收,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8.【答案】相对性状 豹状纹 25 DD或Dd
【解析】解:(1)斑马鱼体表的条状纹和豹状纹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根据表中第2组实验结果,可推断体表斑纹的豹状纹是隐性性状,条状纹是显性性状。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斑马鱼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25条。
(4)若用D和d表示控制斑马鱼体表斑纹的基因,它的后代中出现豹状纹,因此亲代都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它们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为:
由遗传图可知,第2组中子代的条状纹鱼基因组成可能是DD或Dd,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
(2)豹状纹;
(3)25;
(4)DD或Dd。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9.【答案】② 核酸(或RNA) 控制传染源 抗体 接种甲流疫苗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抵抗甲型流感病毒
【解析】解:(1)甲型流感病毒、诺如病毒以及新冠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由①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②核酸(或RNA)。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一旦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閤[hé]家闭之至七日”是指全家要在家隔离七天,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
(3)(4)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试剂盒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抗体,它能与新冠病毒(属于抗原)发生反应。接种甲流疫苗能够抵抗甲型流感病毒,保护易感人群,其原理是:接种甲流疫苗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抵抗甲型流感病毒。
故答案为:
(1)②;核酸(或RNA)。
(2)控制传染源。
(3)抗体
(4)接种甲流疫苗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抵抗甲型流感病毒。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传染病的预防及免疫的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活中,有些动物“名不符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