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9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9群文通练战国策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9群文通练战国策,共7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跽,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
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
C.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D.五帝,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雎在游说秦昭襄王时,一开始对秦昭襄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襄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襄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以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襄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译文: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译文:
5.秦昭襄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捐躯”或“使丧命”等意思。
C.五尺,代指未成年的儿童,与《陈情表》中“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五尺”含义相同。
D.弊邑,文中指的是偏僻的小城镇,也常用于向他国称呼自己的国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齐国使者来楚索地,楚襄王向群臣询问对策,在给或不给的问题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的意见一致。
C.楚国群臣所献三策,使楚襄王陷入两难的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了危机。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译文:
(2)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译文:
10.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
练案9 群文通练 《战国策》
1.D 原文标点: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2.A 文中的“跽”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
3.D “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错。
4.答案:(1)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解析:(1)得分点:“收功”,取得成功;“卒”,终于,最终;“擅”,占有,拥有;“收功于吕尚”,介词结构后置。(2)得分点:“身蹶”,身死;“杜口”,闭口;“裹足”,停步;“即”,到。
5.答案:①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襄王关系疏远。②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襄王的过失和其至亲。③范雎不知道秦昭襄王内心的想法。
解析:题干涉及第二段“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原因可从它前面的文字“今臣……而未知王心也”寻找。而这段又分三小层,分层提取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他),恭敬地执守宾主的礼节,范雎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恭敬地坐直身体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就是这个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国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恭敬地坐直身体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6.A 原文标点: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7.D 文中指的是自己的国家。
8.B 子良与昭常、景鲤的意见不一样,子良主张给,昭常、景鲤二人主张不给。
9.答案:(1)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
(2)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去楚国,向西出使秦国,解除了齐国的战祸。
解析:(1)得分点:“隘”,阻止;“乃”,才;“归”,使……归。(2)得分点:“乃”,就;“道”,取道;“患”,祸患。
10.答案: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
解析:答题区间在“乃遣子良……索救于秦”,概括时应准确、完整,不得翻译。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怀王去世,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进入,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便让太子回到楚国。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进入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千乘之实了,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进入拜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即使这样,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去楚国,向西出使秦国,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4群文通练红色沉思,共8页。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30群文通练草原春天,共9页。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练案28群文通练标题分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