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性质及其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有世界。下列过程中一定理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三峡大坝利用水力发电机发电
B. 中国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C. 滑雪场利用缩空气型造雪机人工造雪
D. 天宫课堂”在轨演示油水分离实验
2.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材料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A. 陶瓷 B. 塑料 C. 铝合金 D. 玻璃钢
3. 某同学用月季花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苏打水酸碱性,部分操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研磨花瓣 B. 浸取色素
C. 取用苏打水 D. 滴入自制指示剂
4. 学习化学的重要目的是学会用化学观点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下列法,不合理的是( )
A. 在食盐中加量碘酸钾,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
B. 运动出汗后可适量补充含无机盐的饮品
C. 日常生活中,只喝纯净水,更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D. 从着火的室内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低身子迅速离开
5. 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 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 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6. 千金藤素(C37H38N2O6)对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下列有关于全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
A. 千金藤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B. 千金藤素由37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 千金藤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3
D. 千金藤素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7. 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
选项
归类
内容
A
常见单质
液氧、钢、金刚石
B
常见合金
铝合金、生铁、氧化铜
C
常见溶液
葡萄注射液、碘酒、生盐水
D
可燃气体
氢气、氧气、天然气
A. A B. B C. C D. D
8. 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溶液性质模型
B. 地壳中元素含量
C. 物质的构成
D. pH与溶液酸碱性
9.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 稀有气体气体可以作保护气,但可作保护气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
D. 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10.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从表示方法看:甲的化学式为NH3
B. 从反应类型看:该反应类度为置换反应
C. 从微粒数量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D. 从物质质量看: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9
11. 下列有关除象实验设计中正确的一项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法
A
除去CO中少量HCl
先通入足量的NaHCO3溶液,再通入浓硫酸
B
FeSO4溶液含有少量CuSO4
加入过量铁屑履,充分应过滤
C
除去NaCl溶液中少是Na2CO3
加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为止
D
铜粉含有少量碳粉
在空气中灼烧固体混合物
A. A B. B C. C D. D
12. R是硝酸钾和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无法判断R是硝酸钾还是氯化铵
B. 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依次为②>③>①
C. 烧杯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 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13. 验证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小明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通过实验①②,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
B. 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X可以是Cu,Y为AgNO3溶液
C. 该实验可以替换为将铜丝分别放入盛有Al(NO3)3溶液和AgNO3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D. 通过实验①②③即可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Ag
14.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B. 表示向等质量的镁条和铝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C.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D. 表示向一定温度下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固体
15. 将没有打磨的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析出较多红色固体,产生大量无色无味气体,测得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CuCl2溶液的pH<7 B. 实验中镁条的氧化膜不参与反应
C. 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可能是氢气 D. 镁条表面出现的红色物质是铜
16.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 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 对比①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对比①②③④,②的反应速率最慢
17. 善于理化学知识,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以下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
A.化学与能源
B.化学与生活
①化学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理想的制氢方法是利用太阳能分解水
①汽油去油污与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相同
②涂油漆可以防止钢铁生锈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安全
①人体缺钙可以导致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②人体缺碘易引起贫血
①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可以用NaOH溶液中和
②炒菜时油祸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A. A B. B C. C D. D
18.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 若实验前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发现活塞前沿向左移动到8mL处
D. 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8mL处
19. 如图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向装有20gFe2O3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CO,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15.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装置甲中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类型 B. 甲中硬质玻璃管内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C. 该装置没有进行尾气处理,会污染空气 D. 参加反应的Fe2O3占原总质量的80%
20.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A. KCl、BaCl2、CuSO4、NaNO3
B. BaCl2、AgNO3、MgCl2、CuCl2
C. K2CO3、BaCl2、K2SO4、HCl
D. KOH、Ba(NO3)2、KCl、MgSO4
21. 工业上常以CH4为原料生产H2,其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H4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交换塔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有C、H、O等元素
C. 常温下,洗涤液的pH=7
D. 转化炉中,理论上消耗16g甲烷能够得到6g氢气
22. 如图是依据物质类别和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构建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间的转化),已知A−M是氢、碳、氧、氮、钠、钙、铁七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常用作干剂,A→B的过程放出大量的热
B. F的化学式为HCl,D的化学式是NaCl
C. D→C反应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D. 若E溶液中混有少量B,可加适量F溶液除去
23.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学习的价值之一是能用化学的视角去看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1)今年五一节淄博烧烤火出圈,淄博烧烤最常见的食材有羊肉串、鸡翅,茄子、小饼等,羊肉,鸡翅提供的主要有机营养素为 ______ 。
(2)在古代人们把烧红的生铁放在铁砧上反复抽打最终使生铁转化为钢,这就是“百炼成钢”的来历,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的 ______ 元素的含量。
(3)现代社会,新能源使用越来越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主要材料是铜,这主要利用铜的 ______ 性,太阳能属于 ______ (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4)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业生产中,种植时需适当施肥,下列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KCl
B.CO(NH2)2
C.(NH4)2HPO4
D.NH4NO3
(5)“赢盛唐密盒”、“西安旅游无淡季”,继“不倒翁”后大唐不夜城又推出问答活动与游客互动,如能顺利通关会获得塑料密盒。塑料属于 ______ (选填“复合”或“合成”)材料。
24.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水。
(1)某家用净水机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PP棉俗称填充棉,其净水的原理是 ______ ,颗粒活性炭可有效去除异味和余氯,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良好的 ______ 性。
(2)环保部门对某市水质进行长期监测,将水质从“优”到“劣”分为Ⅰ一Ⅴ类。由如图二可知,该市主要水域的水质在 ______ (选填“变好”或“变差”)。
(3)洗涤剂洗去油污的原理为 ______ (选填“乳化”或“溶解”)。次氯酸(HClO)可除去废水中的NH3,发生的反应为:2NH3+3HClO=X+3HCl+3H2O,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三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减少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25.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是a ______ ,b ______ 。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MnO2制取较纯净的O2时,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______ (填字母),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3)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CO2,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______ ,若用D装置收集CO2应从 ______ (填“d”或“c”)口通入气体。
26. 杀菌消毒剂也是生活中常用的物质。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消毒剂。以粗盐水(含可溶性杂质MgSO4、CaCl2)为原料,制取ClO2的工艺流程如图:
Ⅰ.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试剂Ba(OH)2的目的是将粗盐水中的 ______ (填离子符号)除去,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
Ⅱ.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
Ⅲ.判断步骤③中加入的盐酸恰好适量的方法是 ______ 。
Ⅳ.步骤⑤涉及的物质中含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物质是 ______ 。
27. 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铁锈蚀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
(1)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
(2)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定性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取四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A、B、C、D中,进行如图实验,现象如表。
试管
一周后现象
A
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D
铁钉表面有较厚铁锈
(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主要是与空气中的 ______ 发生化学反应。
(2)对比A、D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生锈快慢还与 ______ 有关。
(3)被锈蚀后应及时除铁锈的原因是 ______ ,写出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实验二: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检查气密性,将5g铁粉和2g炭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后,再将只装有5mL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
(4)据图1,推测铁生锈过程是 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变化。
(5)据图2,对比AB段和BC段,压强快速变小的原因是 ______ ,分析t3时刻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 ______ 。
28. 钠是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在实验室,小元先取一定量的氯化铁溶液于烧杯中,再取一小块钠投入氧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红褐色滤渣,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NaOH
猜想三:NaCl、FeCl3和NaOH
(1)小明认为猜想 ______ 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明认为滤液中溶质成分还有种可能是:猜想四 ______ (填化学式)。
(3)实验与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
猜想四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溶液为无色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三
常温下再取少量滤液,用pH试纸测溶液pH
______
猜想一成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______ 。
29. 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E为非金属单质,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产生无色气体E的原因是 ______ 。
30. 有一瓶未知浓度的BaCl2溶液,某同学取出10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Na2CO3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配制10.6%的Na2CO3溶液200g,需要水的体积为 ______ mL(水的密度为1g/cm3)。
(2)通过计算可知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 。
(3)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利用水力发电机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有新物质淀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滑雪场利用缩空气型造雪机人工造雪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天宫课堂”在轨演示水油分离实验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D
【解析】解:A、陶瓷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塑料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C、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复合材料的特征,复合材料并不是简单搭配,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融合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3.【答案】D
【解析】解:A、研磨花瓣在研钵中进行,操作正确;
B、将研磨后的花瓣放入烧杯中,加入水浸泡,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管略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操作正确;
D、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操作错误。
故选:D。
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在食盐中加量碘酸钾,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说法正确;
B、运动出汗后可适量补充含无机盐的饮品,补充随汗液带出的无机盐,说法正确;
C、纯净水中只含人体所需的水,不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因此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体健康无益,说法错误;
D、从着火的室内逃生时,用湿毛中捂住口鼻,伏低身子迅速离开,以免有害气体和烟尘进入呼吸道造成窒息,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补碘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剧烈运动后要保持无机盐来分析;
C、根据人体所需营养素来分析;
D、根据室内着火的逃生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光热作用下,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不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千金藤素(C37H38N2O6)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A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千金藤素分子由37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
C、千金藤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1×38):(16×6)=19:48,故C错误;
D、千金藤素(C37H38N2O6)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12×37):(1×38):(6×16):(2×14)=222:19:48:14,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千金藤素(C37H38N2O6)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解:A、钢是一种铁合金,含有铁、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而不是单质,分类错误;
B、氧化铜是一种氧化物,而不是合金,分类错误;
C、葡萄注射液、碘酒、生盐水都是由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分类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气体,分类错误。
故选:C。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B、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C、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D、根据气体是否具有可燃性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是并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A错误;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含量约占一半,并且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得失电子变为离子,故C正确;
D、pH小于7为酸性且pH数值越小酸性越强,pH大于7为碱性且数值越大碱性越强,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溶液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含量约占一半,并且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原子、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得失电子变为离子进行分析;
D、根据pH小于7为酸性且PH数值越小酸性越强,pH大于7为碱性且数值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溶液的特点、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以及酸碱性与pH的关键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9.【答案】C
【解析】解:A.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水分子的质子数为10,氖原子的质子数也为10,二者不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选项推理错误;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有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杂质,选项推理错误;
C.稀有气体气体可以作保护气,但可作保护气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如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也可用于保护气,选项推理正确;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如燃烧属于化学反应,伴随发光、放热等能量变化,但是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但不是化学反应,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A.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催化剂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氨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点燃2N2+6H2O。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甲物质的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与3个氢原子构成的,即甲的化学式为NH3,说法正确;
B、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说法正确;
D、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28×2):(18×4)=7:9,说法错误。
故选:D。
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组成等,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A、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除去氯化氢带入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溶液,该选项正确。
C、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除去碳酸钠带入硫酸钠,该选项不正确。
D、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A、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C、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D、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B
【解析】解:A、t2℃时,硝酸钾容易的是60g,氯化铵溶解度小于60g,由②中可知,R是硝酸钾,该选项不正确。
B、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是60g180g+60g×100%=25%、60g100g+60g×100%≈37.5%、40g100g+40g×100%=28.6%(降温后析出20g硝酸钾),②>③>①,该选项正确。
C、杯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6%,该选项不正确。
D、①、②、③中,②③中上层清液都是饱和溶液,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3.【答案】D
【解析】解:A、通过①②实验可知,①中产生气泡,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铝能和稀硫酸反应,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该选项说法正确;
B、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X可以为Cu,Y为AgNO3溶液,X为Ag,Y为CuSO4溶液,根据能否反应,可以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强弱,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可以替换为将铜丝分别伸入盛有Al2(SO4)3溶液和AgNO3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根据铜不能与将铝置换出来能将银置换出来,能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D、通过①②③实验,可以证明铝最活泼,不能证明铜和银的活泼性强弱,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据此可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4.【答案】C
【解析】A、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中,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由Fe+2AgNO3=Fe(NO3)2+2Ag,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B、向等质量的镁条和铝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铝消耗的硫酸多,生成的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错误。
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当氢氧化钠反应完以后,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水、硫酸钠,所以开始加入稀硫酸无气体生成,此选项正确;
D、向一定温度下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的部分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所以溶质质量减少,当温度逐渐降低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有固体逐渐溶解,但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小于加入氧化钙之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此选项错误。
故选:C。
A、根据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铝消耗的硫酸多,进行分析判断;
C、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当氢氧化钠反应完以后,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水、硫酸钠,据此分析;
D、根据氧化钙的性质以及溶液质量的变化来分析。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5.【答案】B
【解析】解:A、CuCl2溶液的pH<7,能和镁反应生成氢气,该选项正确。
B、氧化镁能和酸反应生成镁盐和水,该选项不正确。
C、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可能是氢气,该选项正确。
D、镁条表面出现的红色物质是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的铜,该选项正确。
故选: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6.【答案】B
【解析】解:A、从图象对比①③可看出,①③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①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A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从图象对比②③可看出,钙片的形状不同,温度不同,因此无法比较;B错误,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从图象对比③④可看出,③④其他条件相同,只有钙片的形状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C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从整个图象可看出,在相同时间内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小;D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图象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本体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度不大。
17.【答案】A
【解析】解:A、①化学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则①正确,②理想的制氢方法是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则②正确,故A中说法完全正确;
B、①用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汽油去油污是溶解作用,则汽油去油污与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不相同,则①说法错误,②涂油漆隔绝了空气和水,可以防止钢铁生锈,则②说法正确,故B说法不完全正确;
C、①人体缺钙可以导致佝偻病或骨质疏松,则①正确,人体缺铁易引起贫血,而不是缺碘,则②错误,故C说法不完全正确;
D、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稀碳酸氢钠溶液,而不是NaOH溶液,则①错误,炒菜时油祸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则②正确,故D说法不完全正确;
故选:A。
A、根据化学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和理想的制氢方法是利用太阳能分解水来分析解答;
B、根据用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汽油去油污是溶解作用来分析解答;
C、根据人体缺铁易引起贫血来分析解答;
D、根据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稀碳酸氢钠溶液来分析解答。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8.【答案】BD
【解析】解: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否则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实验前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则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40mL×15=8mL,发现活塞前沿向左移动到20mL−8mL=12mL处,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若不使用弹簧夹,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则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40+20)mL×15=12mL,发现活塞前沿向左移动到20mL−12mL=8mL处;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反应后氧气被消耗,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后向左移动;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8mL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BD
【解析】解:A、装置甲不属于置换反应类型,故A错误;
B、甲中硬质玻璃管内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故B正确;
C、乙装置即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收集一氧化碳,故C错误;
D、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高温2Fe+3CO2△m
160 112 160−112
x 20g−15.2g
160160−112=x20g−15.2g
x=16g
参加反应的Fe2O3占原总质量:16g20g×100%=80%,故D正确。
故选:BD。
A、根据置换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乙装置即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收集一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Fe2O3+3CO=高温2Fe+3CO2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等,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0.【答案】C
【解析】解:A、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B、CuCl2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Cl2溶液;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溶液,AgNO3溶液与BaCl2、MgCl2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能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溶液;与碳酸钾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K2SO4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D、MgSO4液与KOH、Ba(NO3)2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本题难度较大,解此类题的思路是:先用物理性质,一般先看颜色、闻气味;再用化学性质,用已鉴定出的药品依次去鉴别其他物质,有不同现象时方可鉴别。
21.【答案】D
【解析】解:A、CH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交换塔中发生的反应为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一定条件CO2+H2中,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化合价升高;氢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化合价降低,则变换塔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有C、H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常温下,洗涤液中含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碳酸,碳酸的pH大约为5.6,故C错误。
D、转化炉中,甲烷与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高温CO+3H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每消耗16份质量的甲烷,生成6份质量的氢气,则理论上消耗16g甲烷能够得到6g氢气,故D正确。
故选:D。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通常称这些有机物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根据交换塔中发生的反应为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转化炉中,甲烷与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工业上以CH4为原料生产H2的工艺流程,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AC
【解析】解:A、A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故A正确;
B、F是盐酸,盐酸化学式是HCl,D是碳酸钠,故B错误;
C、碳酸钠转化成碳酸钙,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故C正确;
D、E是氢氧化钠,B是氢氧化钙,如果氢氧化钠中含有氢氧化钙,加入盐酸,虽然除去了氢氧化钙,同时盐酸也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氯化钙,不符合不增、不减、易分离的原则,故D错误。
故选:AC。
根据A~M是由氢、碳、氧、氯、钠、钙、铁七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物质,G中有元素化合价是+3,说明G是氧化铁,氧化铁可以转化成铁,H是铁,M是铁盐,A是+2价元素的氧化物,并且可以转化成碱,以上元素只有钙元素符合题意,因此A是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以转化成氢氧化钠,E是氢氧化钠,钠元素化合价是+1,氢氧化钠可以转化成碳酸钠或氯化钠,氢氧化钙可以转化成碳酸钙、氯化钙等物质,因为氯化钠不能转化成氯化钙,二碳酸钠可以转化成氯化钙,C是碳酸钙,D是碳酸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答案】蛋白质 碳 导热 可 C 合成
【解析】解:(1)羊肉,鸡翅提供的主要有机营养素为蛋白质;故答案为:蛋白质;
(2)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在古代人们把烧红的生铁放在铁砧上反复抽打最终使生铁转化为钢,这就是“百炼成钢”的来历,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的碳元素的含量;故答案为:碳;
(3)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主要材料是铜,这主要利用铜的导热性,太阳能属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导热;可;
(4)A.KCl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钾元素,属于钾肥;
B.CO(NH2)2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属于氮肥;
C.(NH4)2HPO4中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D.NH4NO3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答案为:C;
(5)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答案为:合成。
(1)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2)根据生铁炼钢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用途、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4)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5)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24.【答案】过滤 吸附 变好 乳化 N2 BC
【解析】解:(1)净水机中,PP棉净水的原理是过滤,颗粒活性炭可有效去除异味和余氯,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
(2)由图中信息可知,近年来某市Ⅱ~Ⅲ类优良水质百分比明显呈上升趋势,由此可推断,该市主要水域的水质在变好;
(3)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洗涤剂洗去油污的原理为乳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氮、氢、氯、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9、3、3,反应后氮、氢、氯、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9、3、3,则X中含有2个氮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 N2;
(4)A、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则右侧海水中的溶质质量不变,故A错误;
B、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进入左侧淡水池,则右侧海水中的溶剂质量减少,故B正确;
C、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由A、B分析可知,右侧海水中的溶液质量减少,故C正确;
D、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减少,则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D错误;
故选:BC。
故答案为:(1)过滤;吸附;
(2)变好;
(3)乳化;N2;
(4)BC。
(1)根据PP棉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来分析解答;根据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作用来分析解答;
(2)根据Ⅱ~Ⅲ类优良水质百分比明显呈上升趋势来分析解答;
(3)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走来分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解答;
(4)根据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知识结合题干的信息进行解答。
25.【答案】铁架台 水槽 BF 2H2O2=MnO22H2O+O2↑ CaCO3+2HCl=CaCl2+H2O+CO2↑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d
【解析】解:(1)仪器a是铁架台,仪器b是水槽,故答案为:铁架台;水槽;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不需要加热,采用B作为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故答案为:BF;2H2O2=Mn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D装置收集时,气体从d口通入,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d。
(1)根据常见的仪器进行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
26.【答案】Mg2+、SO42− MgSO4+Ba(OH)2=Mg(OH)2↓+BaSO4↓ 完全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 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若pH=7,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二氧化氯
【解析】解:Ⅰ.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试剂Ba(OH)2的目的是将粗盐水中的镁离子、硫酸根离子除去,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gSO4+Ba(OH)2=Mg(OH)2↓ + BaSO4↓。
Ⅱ.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完全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
Ⅲ.判断步骤③中加入的盐酸恰好适量的方法是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若pH=7,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Ⅳ.步骤⑤涉及的物质中,氯气中的氯元素化合价是0,氯化钠中氯元素化合价是−1,二氧化氯中氯元素化合价是+4,因此含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物质是二氧化氯。
故答案为:Ⅰ、Mg2+、SO42−;MgSO4+Ba(OH)2=Mg(OH)2↓ + BaSO4↓。
Ⅱ、完全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
Ⅲ、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若pH=7,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Ⅳ、二氧化氯。
Ⅰ.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
Ⅱ.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完全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
Ⅲ.判断步骤③中加入的盐酸恰好适量的方法是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若pH=7,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Ⅳ.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7.【答案】水、氧气 氯化钠 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会加快铁的锈蚀 Fe2O3+6HCl=3H2O+2FeCl3 放热 NaCl会加快铁的锈蚀 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解析】解:(1)A试管中有水,还与氧气接触,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B试管中有水,不与氧气接触,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C 试管中无水,有包有氯化钠的棉花,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对比可知,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反应。
(2)D 试管中比A试管多添加了饱和氯化钠溶液,A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D铁钉表面有较厚铁锈,说明铁锈蚀还与氯化钠有关。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会加快铁的锈蚀,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3H2O+2FeCl3;
(4)温度呈上升趋势,说明铁锈蚀的过程中放热。
(5)AB 段只有铁粉与炭粉,BC 段加入了饱和氯化钠溶液,说明NaCl会加快铁的锈蚀;t3时刻后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故答案为:(1)水、氧气;
(2)氯化钠;
(3)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会加快铁的锈蚀;Fe2O3+6HCl=3H2O+2FeCl3;
(4)放热;
(5)NaCl会加快铁的锈蚀;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1)根据铁生锈条件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分析。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会加快铁的锈蚀。
(4)根据图3可知,温度呈上升趋势,说明铁锈蚀的过程中放热。
(5)根据题干信息及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8.【答案】三 3NaOH+FeCl3=Fe(OH)3↓+3NaCl FeCl3、NaCl pH=7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解:(1)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因此猜想三是不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NaOH+FeCl3=Fe(OH)3↓+3NaCl,故答案为:三;3NaOH+FeCl3=Fe(OH)3↓+3NaCl;
(2)反应过程中,若氯化铁过量,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是过量的氯化铁和生成的氯化钠,故答案为:FeCl3、NaCl;
(3)猜想一成立,则溶质是氯化钠,溶液呈中性,用pH测定时pH=7,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剩余,故答案为:pH=7;反应物是否剩余。
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只要生成气体或沉淀或水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都不共存,据此分析。
两种物质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判断从两个方面分析,反应物有一种过量或恰好完全反应。
29.【答案】化合反应 CuO+H2SO4=CuSO4+H2O 过量的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
【解析】解:(1)反应①是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2)反应②是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3)氧化铜和过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的X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铜和过量的稀硫酸,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则产生无色气体E的原因是:过量的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
故答案为:
(1)化合反应;
(2)CuO+H2SO4=CuSO4+H2O;
(3)过量的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
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E为非金属单质。A是红色金属单质,则A是铜;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B是氧化铜;氧化铜和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同时溶液中有硫酸剩余,X溶液和C能转化成铜、浅绿色溶液、无色气体,则C是铁,D是氯化亚铁,E是氢气;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30.【答案】178.8 20.8%
【解析】解:(1)配制10.6%的Na2CO3溶液200g,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200g×10.6%=21.2g,则需要水的质量为:200g−21.2g=178.8g,则需要水的体积为:178.8g÷1g/cm3=178.8cm3=178.8mL。
(2)设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a。
Na2CO3+BaCl2=2NaCl+BaCO3↓
106 208
10.6g 100ga
106208=10.6g100ga
a=20.8%
答: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8%。
(3)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100g,其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0g×10.6%=10.6g,
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碳酸钡的质量为y。
Na2CO3+BaCl2=2NaCl+BaCO3↓
106 117 197
10.6g x y
106117=10.6gx,106197=10.6gy
x=11.7g,y=19.7g
则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1.7g100g+100g−19.7g×100%≈6.5%。
答: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6.5%。
故答案为:
(1)178.8;
(2)20.8%;
(3)6.5%。
(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来分析;
(2)根据碳酸钠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3)根据碳酸钠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