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宁都白莲味美清香,从采摘到我们手上经过一系列步骤,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剥莲蓬 B. 褪莲壳 C. 挑莲心 D. 炭火烘莲子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硅 B. 铝 C. 氧 D. 铁
3. 下列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A. 试管 B. 量筒 C. 滴瓶 D. 烧杯
4.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元素。已知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则它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 )
A. 0 B. 1 C. 2 D. 3
5. 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6. 赣南脐橙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果糖(C6H12O6)而备受青睐,下列关于果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糖属于氧化物
B. 果糖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 果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D. 果糖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7. 2021年两位科学家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如图为加入了催化剂后的某反应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保持不变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和原子个数都发生了改变
8. 火锅燃料“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固体酒精”就是固体状态的酒精 B. “固体酒精”属于化合物
C. “固体酒精”中酒精分子静止不动 D. “固体酒精”具有可燃性
9.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分子不带电,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相似
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含氢元素的可燃物燃烧一定生成水,所以燃烧生成水的可燃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10. 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a 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B. N点对应的固体为黑色
C. 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
D. 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11. 下列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______
A.太阳能
B.氢能
C.天然气
D.______
1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对应正确的是
A.金刚石常用作玻璃刻刀——金刚石坚硬无比
B.石墨常用作电极材料——石墨具有滑腻性
C.固态二氧化碳常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13. 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应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水
C
鉴别CO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D
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蒸馏水
14. 我县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学校开展了各种演练、宣传和比赛活动,同学们发现了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
(1)消防安全演练。消防员演示用干粉灭火器灭火的操作,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 ______。
(2)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宣传。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产生一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的是 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若不注意通风也会发生中毒,燃气燃烧时可发生的化学反应为4CH4+7O2−点燃2CO2+8H2O+2X,则X的化学式是 ______。
(3)乒乓球比赛。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的原因是 ______。
15.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 ,a、b两试管气体的体积比大约是 。
(2)将“嫦娥一号”送上太空的火箭推力巨大,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则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实验小组从小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水样浑浊,呈黄色,有异味,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步骤:
①加入 吸附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②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除去了水样中的固体小颗粒,若进行完该操作后,发现滤液仍旧浑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4)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
16. 某同学用相同的两个玻璃罩探究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Ⅰ:如图甲所示,将三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编号,并等距离固定在铁丝上。在铁丝两侧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铁丝处于正中位置。三个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如表所示。
实验Ⅱ:如图乙所示,将三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置于玻璃罩内的不同位置。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的示数明显增大,A、C示数增大不明显。
容器编号
1
2
3
时间/s
3.2
5.0
11.1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Ⅰ中,先熄灭的是 (填“高”或“低”)蜡烛。
(2)通过上述实验,解释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的原因是 。
(3)结合实验及相关知识分析,高层楼房着火时,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有 。
A.排队乘电梯依次撤离
B.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17. 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极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产CuCl2的流程图如图。
(1)操作1:粉碎。粉碎的目的是 。
(2)操作2:熔烧。高温条件下,通入空气,CuS和NaCl反应生成了CuCl2和Na2SO4。请计算Na2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
(3)操作3: (填操作名称)。
(4)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18.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②的名称是 。
(2)实验室选用装置A制备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D装置来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端进入(填“a”或“b”)。
(3)装置B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用图2进行检查,判断不漏气的现象是 ;装置C与装置B比较,其优点有 (写一条)。
(4)若用装置B和装置E组装一套气密性好的装置来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偏小得多,其原因是 。
19. 已知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设计实验】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 装置(填序号)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A−E装置中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
①D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② 。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生成物中有CO和CO2两种气体。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问题讨论】
(1)C装置的作用是 ,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 。
(2)如D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g,实验后质量为109.3g,则参与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 g。
20.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取20g鸡蛋壳,捣碎,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80g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鸡蛋壳中除CaCO3外的其它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烧杯中反应剩余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当反应进行到B点时,所用盐酸刚好消耗了加入量的一半。
(1)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 ______g。
(2)20g该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请读图分析,B点表示的意义是 ______(双选)。
①Ca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刚好进行到一半
②CaCO3与稀盐酸反应已结束
③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是93.4g
④CaCO3已全部反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剥莲蓬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褪莲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挑莲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炭火烘莲子,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剥莲蓬、褪莲壳、挑莲心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判断方法考虑。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金属元素的判断方法,掌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
【解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氧、硅、铝、铁、钙,汉字中带钅字旁(汞和金除外)的属于金属元素,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故选:B。
3.【答案】A
【解析】解:A、试管可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器,可直接加热,故A正确;
B、量筒是用于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仪器,不能加热,故B错误;
C、滴瓶不能加热,故C错误;
D、烧杯可用于溶解、配制溶液的容器,也可用作反应器,但不能直接加热,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仪器的使用。
4.【答案】B
【解析】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氚的质子数为1,故其核外电子数为1。
故选:B。
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答案】A
【解析】解:A、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表示阳离子,故A正确;
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为原子,故B错误;
C、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表示阴离子,故C错误;
D、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D错误.
故选A.
熟记规律: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
6.【答案】C
【解析】解:A、果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果糖是由果糖分子构成的,1个果糖分子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
C、果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12+16×6=180,故C正确。
D、果糖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6)=3:4,故D错误。
故选:C。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果糖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解:A、一定条件下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H4+O2− 催化剂 2CH3OH,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或2:1,该选项不正确。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不正确。
C、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该选项正确。
D、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改变,原子个数不变,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A、一定条件下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甲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C、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D
【解析】解:A、“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固体酒精”不是固体状态的酒精,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固体酒精”中酒精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能作燃料,则“固体酒精”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题意,火锅燃料“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结合酒精具有可燃性、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了解酒精具有可燃性、分子的基本性质、混合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分子不带电,但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中子等,推理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二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推理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氧气与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也只含一种元素,但它不是单质,推理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含氢元素的可燃物燃烧一定生成水,所以燃烧生成水的可燃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粒子的带电情况来分析;
B、根据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
C、根据单质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0.【答案】C
【解析】解:A、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至N点恰好完全反应,则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有碳、氧化铜、铜三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B、N点对应的固体为铜,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b)g,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0~t2min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煤(或石油)
【解析】解:A、太阳能属于新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错误。
B、氢能能用水制取,属于新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错误。
C、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D、煤或石油,均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
故答案为:
C;煤(或石油)。
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沉积矿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知识,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答案】A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解:A、金刚石坚硬无比,因此金刚石常用作玻璃刻刀,对应正确;
B、石墨具有导电性,因此石墨常用作电极材料,与石墨具有滑腻感无关,对应错误;
C、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固态二氧化碳常用于人工降雨,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无关,对应错误;
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故答案为: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答案】C 向液体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解析】解:A.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虽然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但由于二氧化碳为主要被提纯的气体,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因此除去CO2中少量的CO,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可以用灼热氧化铜进行除杂,故错误;
B.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应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水,软塑料瓶变瘪了,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故错误;
C.鉴别CO和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上出现小液滴的原气体为甲烷,无有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可以鉴别,故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而水不能;所以鉴别方法:向液体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
C;向液体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A.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和甲烷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等相关知识,掌握各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
14.【答案】隔绝空气(或氧气) 化学 CO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析】解:(1)干粉灭火器灭火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密度;故填:隔绝空气(或氧气);
(2)碳不充分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式4CH4+7O2− 点燃 2CO2+8H2O+2X可知,反应前有:4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和14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和12个氧原子,所以2X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即X的化学式为CO;故填:化学;CO;
(3)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填: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1)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2)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3)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5.【答案】氢气 2:1 活性炭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煮沸
【解析】解:(1)图示的装置中,a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且产生气体明显多于b试管,可判断a试管内得到的气体为氢气;试管b与电源正极相连且产生气体明显少于a试管,可判断b试管内得到的气体为氧气;两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约为2:1;
(2)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颜色和异味;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仪器不干净,都会造成滤液仍然浑浊;
(4)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加热煮沸。
故答案为:(1)氢气;2:1;
;
(3)①活性炭;
②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4)煮沸。
(1)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的气体为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的为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2:1;根据这些典型现象,可判断电解水时试管内气体或是电源的正、负电极;
(2)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解答;
(3)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进行分析,据此解答;
(4)根据降低水的硬度就是减少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解答。
根据电源的正负极或气体体积的多少,都可以判断水电解时管内的气体:正极、气体少,为氧气;负极、气体多,为氢气,考查了水净化过程中个操作的作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6.【答案】高 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CD
【解析】解:(1)由实验的结果可知,玻璃罩内高处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快,说明了玻璃罩内高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推测Ⅰ实验中高处烛焰先熄灭;故答案为:高;
(2)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故答案为: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3)A.高层楼房着火时,易发生停电,且在电梯内易形成烟囱现象使人发生窒息,所以不能排队乘电梯撤离,故A错误;
B.火灾一般会向上方进行,所以不能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故B错误;
C.发生火灾时,室内的上方有大量的烟尘和有毒的气体,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故C正确;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高;
(2)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3)CD。
(1)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推断;
(2)根据热的二氧化碳气体向上运动,冷却后聚集在玻璃罩的下部分析回答;
(3)根据实验信息以及火场逃生的做法来分析。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气体受热时,温度升高,密度变小。
17.【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6 过滤 氯化钠
【解析】解:(1)操作1:粉碎。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Na2SO4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解得:x=+6,则Na2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
(3)操作3是把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操作名称是过滤。
(4)由流程图可知,氯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则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钠。
故答案为:
(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6;
(3)过滤;
(4)氯化钠。
(1)根据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来分析;
(2)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来分析;
(3)根据把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是过滤来分析;
(4)根据氯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长颈漏斗 a 锥形瓶内的水流入长颈漏斗,在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液柱(合理即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②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棉花,应该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若用D装置来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进入;
(3)装置B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用图2进行检查,判断不漏气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装置C与装置B比较,优点有: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若用装置B和装置E组装套气密性好的装置来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偏小得多,原因是: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a;
(3)锥形瓶内的水流入长颈漏斗,在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液柱 (合理即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棉花,应该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3)根据利用装置内外的压强差检验装置气密性,C装置通过装置内压强的改变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9.【答案】A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 C中石灰水不变浑浊,E中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16
【解析】解:【实验探究】(1)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
①D装置中出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
②C中石灰水不变浑浊,E中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由题意可知,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问题讨论】(1)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2)如E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g,实验后质量为109.3g,则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112.5g−109.3g=3.2g,则参与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3.2g÷(1680×100%)=16g。
故答案为:【实验探究】(1)A;
(2)①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
②C中石灰水不变浑浊,E中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1)确认二氧化碳已经被完全吸收;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2)16。
【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加热条件下,氧化铜能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讨论】(1)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石灰水可用来检测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此题是检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存在,就要我们熟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特点。
20.【答案】6.6 ②④
【解析】解:(1)据图可以看出,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93.4g=6.6g;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6.6g
10044=x6.6g
x=15g
鸡蛋壳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15g20g×100%=75%;
答:20g 该鸡蛋壳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为 75%;
(3)①根据图示可以看出,Ca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说法错误;
②CaCO3与稀盐酸反应已结束,说法正确;
③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是:93.4g−5g=88.4g,不是93.4g,说法错误;
④CaCO3已全部反应,说法正确;
②④正确。
故答案为:
(1)6.6;
(2)75%;
(3)②④。
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使烧杯中的反应剩余物质量逐渐减小,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可解决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九上化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九上化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维生素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二中2022一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集中训练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二中2022一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集中训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范围,满分,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推理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D,【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