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20页。
必修一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课标目标】
1. 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危害、成因、分布、措施。
2.常见的气象灾害(洪涝)、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灾损的影响因子: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按损失程度排序: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知识点二、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地震
1. 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 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3.指标
(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4.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5.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大洋中脊地带。
6.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与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及京津唐、青藏高原及其边缘、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等。
7.我国东西部地震多少与灾情比较
西部
东部
情况
原因
情况
原因
地
震
多
亚欧与印度洋板块相互作用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活跃
少
除沿海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地壳相对稳定
灾
情
较
轻
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灾情相应较小
严
重
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集
(二)洪涝
概念
洪
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称为洪水。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涝
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危害
直接危害
对城市和工农业等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人员伤亡
间接损失
冲击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
发生
机制
自然因素
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地势高低有关
人为因素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变暖、城市化等也会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
分布
多发地区
台风暴雨区:孟加拉湾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大江大河下游:我国东部季风区江河中下游平原
关系
联系
同时发生在同一地区,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和区别
(三)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特点
都具有突发性特点
灾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发生
机制
不稳定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
发生
过程
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阶段
【方法技巧】
一、地震
(1)震级和烈度的比较
震级
烈度
定义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大小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2)地震的预报
①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准确预报的水平。
②地震前兆:如地下水变浑浊、动物狂躁不安、地面变形等。
(3)防灾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可以无水的参与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山区沟谷中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三、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
形成原因
主要影响
流
域
状
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自
然
原
因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
易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
系
状
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扇形水系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
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坡度
河谷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
为
原
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加剧水土流失河道淤积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河道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以长江流域为例:
【问题探究】
1.现实中的等震线为什么不是规则同心圆?
提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相同的各点其受地震波冲击破坏程度并不相同。
2.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组成、房屋结构等。
3.地震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4.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内部断层众多。
5.我国东部地区多发生洪涝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排水不畅。
6.人类哪些不合理活动会加剧洪涝灾害?
提示:对生态的破坏以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7.为什么我国洪涝灾害严重?
提示:自然原因:我国降水集中程度高,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
8.泥石流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提示:导致人员伤亡、损坏交通、通信、建筑等基础设施,阻塞河道、摧毁农田等财产损失。
9.说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提示: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由暴雨、冰雪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
10.此类地质灾害的可能诱发因素还有哪些?
提示:其他如地形、地质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都是产生滑坡、泥石流的诱因。
【随堂练习】
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解析: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答案:1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D.干热风、寒潮、冻害
3.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第2题,读图,冬季冷空气强盛会形成寒潮,故乙为寒潮。由于接近沙源地,在快行强冷空气的作用下会形成沙尘暴,故丙为沙尘暴。在降水总量少且变率大的情况下,春季用水增多会导致春旱,可推出甲为春旱。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平原冬季多发寒潮、沙尘暴,且春旱严重。
答案:2.A 3.C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课标目标】
常见自然灾害防避的措施。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社会行动与个人行动
1.社会行动:如下图所示:
2.个人行动:“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
知识点二、 地震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1)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2)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3)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
(1)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
(2)在地震多发区准备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3)地震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
(4)地震后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知识点三、洪水灾害的防避
1. 社会行动
(1)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挖分洪区、分洪道等。
(2) 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减灾意识;建立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防洪减灾科技研究;严禁乱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 。
2.个人行动
(1)洪水前:预判自身所处地点是否处在洪水警戒水位以下,选定通向高地的最佳路线;留意洪水预报,沿门框和窗框码放沙袋,关闭燃气和电路,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2)洪水中:洪水包围时,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户外突遇洪水,立刻向高处躲避;在室内转移到上层房间或屋顶,充分利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材料逃生。
(3)洪水后: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败的食物,饮用水煮沸后饮用,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知识点四、 滑坡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对易发多发地区,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对潜在的重大滑坡进行监测或采取工程整治措施。
(2)根据滑坡体后缘山坡上地裂缝的扩展、滑坡体前沿坡脚处的泉水(井水)水量水位的异常变化和地面上隆变形等临滑迹象及时发出预警。
2.个人层面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发现坡体松动要尽快离开并报告。
(3)在软弱面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
(4)对潜在的滑坡体采取削坡减载、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
(5)滑坡发生时:①在滑坡体上,保持冷静,向滑坡体的两侧逃离。
②无法逃离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
③可能影响的地带,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
知识点五、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特点:发生过程与暴雨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突发性。
2.社会层面
对于泥石流易发区,要开展泥石流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一些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3.个人层面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4)雨季或者暴雨时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方法技巧】
1.地震灾害的防避
位置
正确的避震方法
注意事项
室内避震
室内门
口或平
房的窗
口附近
来得及
应充分利用10多秒的时间,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能跑则跑,要掌握时机,但不能乱跑
来不及
最好的选择就是就地躲避,躲避要选择较安全的地方
室内避震
室内
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这样的地方容易形成三角空间,利于避震
不能乱跑,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单元
楼房内
厕所和厨房承重墙性能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家中
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能跑则跑,要掌握时机,但不能乱跑
车站、商店等公共场所
保持镇静,就地躲避
切忌拥向出口,以避免踩伤、挤伤
室外避震
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山区的居民还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2.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3.洪水灾害的防御措施——以长江为例
需要从宣传、管理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入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同时实施。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中游兴修水利,裁弯取直,退耕还湖,开辟分蓄洪区;下游加固堤坝,疏浚河道。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
4.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可提前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5.减轻滑坡灾害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例如:加固岩体——通过岩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岩体或土体。
(2)非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如加强预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
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管理;加强公众的减灾教育。
6.发生滑坡、泥石流时的自救
(1)山体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滑动方向两侧跑。
(2)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注意保护好头部。
【问题探究】
1.试分析长江某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
提示: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和不合理的增加建筑用地,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2.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提示: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通河道,开辟分洪区与分洪道,裁弯取直。
3.在山区遇到山洪时,应如何自救?
提示: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尽量逃向高处。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躲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伤害。
4.暴雨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提示:滑坡、泥石流。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如遇滚石,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5.为减轻川滇山地泥石流的危害,列举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提示: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6.在学校应当怎样避震?
提示:①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②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避开建筑物及危险物。③不要回到教室去。④震后应有组织地撤离。
7.地震和洪水中的救助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自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8. 地震逃生黄金12秒预警时间?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但这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大。然后,横波到达,房屋前后晃动并倒塌。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往往需要3~5秒,所以,留给人躲避的时间只有7~9秒。
【随堂练习】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下面几幅图为地震自救方法示意图。
1.总结下列各图中所反映的正确避震方法。(地理实践力)
A的避震方法: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
B的避震方法:在影剧院,可躲在排椅下;
C的避震方法: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D的避震方法:在行驶的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
E的避震方法:在百货商场里,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
F的避震方法: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
2.根据各图中反映的正确避震方法,总结在室内或室外避震的共性。
提示:室内避震的共性是“伏而待定”,迅速躲避到一个相对牢固的桌椅下或三角空间处,蹲或趴下,护住头部。室外避震的共性是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读某地地质灾害发生频次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②地表崎岖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4.该地防御图示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修建水利工程 ②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清除河道淤泥 ④修建护坡工程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3 C、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地表崎岖;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等。4 C、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修建护坡工程可以防御滑坡、泥石流灾害。
第四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课标目标】
1、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2、 结合案例,探究3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遥感及其应用
1.概念: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简言之,遥感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接收、处理、分析和应用。
2.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
3.应用: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知识点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
(1)组成:由卫星群组成,保证在任意时刻能同时观测到四颗卫星。
(2)功能:获取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
(3)优点: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
(4)应用:大地测量、地面监测、交通导航等。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概念:是对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应用: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规划、决策和管理等。
知识点三、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滑坡
1.监测地点:三峡库区的湖北省秭归县。
2.监测方法:在滑坡体和建筑物上设置多个卫星定位监测桩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位移分析系统,一旦变形量超过预警阈值,系统将实时预警。
3.意义:为研究滑坡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和危害程度等提供数据,通过监测预警的实时性为及时处置滑坡险情提供技术保障。
【方法技巧】
一、遥感技术的应用
应用
领域
具体内容
作用
资源评估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大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影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环境
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
预警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工程
建设
及规
划
指导大型水利枢纽、港口、核电站、路网等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等
促使规划和建设更合理
其他
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提供重要信息来源
[知识拓展] 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否则相反。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减灾
三、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举例说明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提供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布局及特色、城市道路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等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进行城市建筑物分布和城市地下管网分布的管理等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把有关道路状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信息显示出来,提供空间信息查询
查询某个加油站、立交桥的坐标位置或某个时间某路段的车流量
城市救灾防灾
实时跟踪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应急和恢复重建工作
建立防火区的火灾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救护路线模型和灾后损失评估模型等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报等
对城市环境信息(大气、水、土地、植被、噪声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实现环境信息的共享
【问题探究】
1、遥感卫星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与传统方式相比,利用卫星获取资料有哪些优势?
提示: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2、 天气预报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应用了哪些信息技术?
提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3、简述遥感技术在洪水灾害预报上的意义。
提示:遥感技术视野广阔,不受天气、地理条件的限制,能迅速获得地物信息,为及早部署防汛抗洪争取了时间,在洪水灾害预报上有重大意义。
4.该地图软件属于对哪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5.请指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提示: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课堂练习】
元旦期间,受北方冷空气扩散南下影响,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冻雨天气仍在持续,当地道路结冰,交通出行受到严重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冻雨天气抢险救灾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你就这一课题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方案。
提示:利用GPS对灾害发生地定位或在救灾中导航;用RS获取灾区的数据信息,了解灾情分布及变化;用GIS为抢险救灾建立决策指挥系统,制定抢险救灾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中有何作用?
提示: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以及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单元思维导图——网络构建
GIS图层叠加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像判读,较多的是通过叠加分析图的方式进行考查,叠加分析图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或属性的过程。在判读这一类示意图时,一般把握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GIS图层叠加示意图是由哪些专题图层组成的。
第二步:明确不同的专题图层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第三步:明确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以反映多个地理要素分布特征的新图层。常见的案例如下:
叠加图层
新生(应用)主体
人口密度与交通线路及规划图
新建商业中心选址
河流分布、坡度分布、土石分布
泥石流易发区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
耕地的分类和评价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水文地质、区域规划
深埋垃圾场选址
人口密度图、行政区划图、行政区人口基数
各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
坡向分布、岩石倾斜
滑坡易发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课时训练,共9页。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6页。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