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展开这是一份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39页。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标目标】
1.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结合案例,说明城市内、外部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路线+运输工具+站点)
2.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
3.交通工具的特点: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
4.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思考: 1.历史上以水运为主的时期,城镇分布和聚落形态有何特点?
提示:城镇多沿江河、湖泊以及沿海港湾伸展,聚落形态多呈条带状分布。
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城市外部交通布局: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还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2.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1)作用: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
(2)特点:具有运输速度快、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等特点。
3.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
①合理规划道路、扩大路网规模,还要加强交通管理。
②调整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多核心的形成。
③减少出行距离,错峰出行以及建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等。
思考: 2.首都北京和全国最大城市上海之间修建了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为什么还要修建京沪高铁二线?(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京沪线已经饱和,为缓解旅客运输压力,修建京沪高铁二线。同时,二线沿途所经地区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二线的修建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三、案例: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时期
交通变化
城市发展
古代
扬州
春秋
邗沟水运
繁华都市:全国最大的海盐集散地
隋唐
京杭大运河漕运
明清
水陆交通发达
近代扬州
19世
纪初
海运兴起,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淤废
逐渐衰落:内河水运枢纽地位衰落
20世
纪初
海运取代运河漕运,津浦铁路建成通车
今日扬州
1949年以来
整治京杭大运河,改善通航条件
重新焕发活力:“宁镇扬一体化”建设
21世纪
“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已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方法技巧】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运输对象
发展
铁路
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造价高,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量、笨重、长途货运(如矿石、牲畜、金属等)及客运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高速化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长途运输成本高,运费高
短途货运和客运,承担集散转运任务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运价低(尤其是海运)
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等)及客运
历史最悠久,目前国际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以客运为主,货运多轻型、贵重、急需的物品
大型化、高速化
管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长时间向一个方向大量运送气体、液体或粉末状、颗粒状固体货物
用新材料替代铜管铺设管道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客运
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考虑,例如远距离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风光,又可乘船。
(2)货运
首先要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费用是贵还是便宜,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用对比法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3. 运输方式的改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扩大地区影响力
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
(2)影响聚落分布与形态
不同历史时期,运输方式不同,对聚落的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
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扩展,即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同时,某种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3)河流运输功能与城市的分布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
沿
河
设
城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河流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急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货物在此转运
赣州
河流汇合处
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宜宾、重
庆、武汉河口处
上可与河流相通,下可转向海外,河海联运便利
上海、广州、加尔各答
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中
伦敦、布达佩斯、金边
5.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原则
内容
案例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便准,以及交通运输网密度等,都应根据运输需求而定。
我国根据运输需求把普通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同级别。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其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预计到2022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并预留了2050年1.3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成为各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为了减缓坡度,公路盘山而建,呈“之”字型分布。
尽量少占土地原则
交通线、站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高速铁路的建设一般都采用高架的形式进行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占用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除了飞机外,还集合了多种交通工具替换中心将公路,高铁,公交,以及地铁全部归纳在一起。形成一张世界上最为高效的地下交通运输网络。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求等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
6.影响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限制因素,交通建设遇到的困难)
角度
参考术语
自然
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山丘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
山区“之”字形线路营运里程长、成本高
地质
稳定的地质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
气候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酷热的干旱区;
多雨的湿润区,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复杂的海洋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均不利于线路建设
水文
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
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
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野生动物侵袭、蚊虫侵袭、生态保护压力大
(2)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铁路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其通过城市时多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3)科学技术条件(保障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7. 交通运输站点布局
项目
选址要求
航
空
港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飞;坡度适当,以利于排水;
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有利于飞机逆风起降;
不应布局在雾日和低云较多的盆地和低地;
航空港噪音较大,应与城市有一段距离,并与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海
港
水域
条件
【航道】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
【避风】位于海湾,背风、避浪
【结冰】终年不冻(冻结时间较短等)
陆域
条件
【地形】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港口规划建设;
【经济腹地】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
【联运条件】海陆联运或河海联运;
【政策】政策支持(自由贸易港);
河港
要求河宽水深(河流凹岸),位于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练习小测】
2016年2月6日,中国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当地政府通过飞机向灾区运送药品等物质。下图表示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运输量和速度。
1:字母a、b、c、d分别代表哪种交通运输方式?
提示:铁路、水运、航空、公路。
2:通过飞机向地震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是否合理?
提示:合理。运送贵重或急需的物资(如药品、急救物资)可以通过航空运输。
京杭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元至元廿年),京杭运河纵贯济宁全境,全长约230公里。元明清三代,朝廷负责治理运河的河道总督署均设在济宁,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成为全国漕河管理中心,被称为“运河之都”。但由于黄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积等原因,如今只有山东济宁以南的河段可以通航。
1:明清时期,济宁市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全国主要的航运通道,沿线人流、物流集中,济宁依靠大运河漕运而兴盛。
2:明清以后,济宁市曾一度衰落,在全国的地位也明显下降,这是为什么?
提示:大运河淤塞,运河运输地位下降;京沪铁路建成。
因京汉铁路经过石家庄,后来石太、石德两条铁路又在石家庄与京汉线交会,石家庄由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如今是河北省的行政中心。2015年年末,石家庄市常住人口超过1 000万。
1:石家庄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铁路的修建和发展。
2: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区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有何影响?
提示:一个地区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兴衰。
【相关图表】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课标目标】
1. 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认识其基本概况。(区域认知)
2.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
3.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况。(地理实践力)
4.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
2.地位: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3.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注意: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流域的区别,后者还包括青海、西藏,后者干流没有流经浙江省。
思考: 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提示:有利:长江水运能力大;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各种交通运输衔接程度好;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不利: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东西向铁路不足,影响运力。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思考 据图推断,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哪个城市群经济最发达,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人口、产业结构等角度说明该城市群发展的地理背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水热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口稠密,高素质人才多;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产值高。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
(1)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长江水资源利用及保护:
(1)
(2)主要问题:中下游地区水污染及富营养化。
(3)保护措施: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措施:
(1)机制: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措施
地形区
具体措施
西部山区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坡耕地和石漠荒山的治理
中东部
平原区
加强湖泊、湿地保护,疏浚水道,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建设各级自然保护区
思考: 3.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示: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保意识。
【方法技巧】
1.长江上游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①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
③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中
游
地
区
农业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②气候温暖湿润;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
①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②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下
游
地
区
农业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工业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评价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
4.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之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河道;②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练习小测】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下图为长江流域地形图和经济带示意图。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的高大峡谷,陡然降到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提示: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并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下图为长江流域及其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1:资料A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草原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源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草场退化。
2:资料B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湖泊面积不断减小,蓄水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3:资料C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森林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乱砍滥伐森林。
4:为什么要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的发展理念?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相关图表】
1.提示:三峡大坝的双线五级船闸,即是水上高速公路。无论是上水还是下水,都是独立通过,互不干扰。当船通过五级船闸时,船就像上(下)楼梯一样,以上水为例:船队从下游水面进入到第五级闸室,下游闸门关闭,通过输水廊道向闸室注水(船随着水位的升高而升高,反之亦然),当水位和第四级闸室水位相平时,第四级闸门打开,船队开到第四级闸室里面。之后再把第四级闸门关闭。以此类推,直到船队进入到第一级的闸室。当第一级闸室的水位和上游水位一样高时,上游闸门打开,船就可以驶出闸室,进入长江主航道了。
2.提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沿岸地区经济发展;促进长江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等。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课标目标】
1. 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和范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我国海洋发展的相关战略及其内容,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
3.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等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1.概念
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是属于主权性质的权利和由此衍生的部分利益,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及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
2.范畴
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
[特别提醒] 从领海到公海,沿海国在不同海域管辖权限不同,权限逐步缩小。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
1.海洋大国
(1)我国海域辽阔,岛屿众多。
(2)我国在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也都拥有海洋权益。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2.南海诸岛
(1)范围: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以及岛、礁、沙、滩等。
(2)中国领土: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_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3)权益: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在南海拥有一系列重要权利。
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1)范围: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
(2)中国领土:
①历史证据:早在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
②地质依据:钓鱼岛地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冲绳海槽相隔。
[特别提醒]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是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解决岛屿争端的基本原则,但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时,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三、关注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指沿海国通过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海上航行安全等,以获取最大海洋利益的指导性纲领。
2.海洋发展战略的地位: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主要措施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维护国家
海洋权益
对于海域化界: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的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
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在维护自身海洋安全和利益的同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保护海洋环境
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思考: 简述建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对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提示:有利于巩固我国的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有利于增加资源的保有量;有利于维护我国渔民正当的合法权益。
【方法技巧】
1.各类海域的划分及相关权益
海域名称
划分
相关权益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其领海上空,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内水
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毗连区
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专属经
济区
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公海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底区域
指国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2.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持领土完整,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
主要范围
我国的内水、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我国船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我国海域中的众多岛屿
意义
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
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3.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发展战略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主要战略
基本内容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战略意识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
优化资源开发的海洋经济战略
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解决海洋权益争议的海洋政治战略
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的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和平发展的海洋防卫战略
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在维护自身海洋安全和利益的同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并在钓鱼岛、南海、航行自由等重大问题上实现海洋维权
防治结合的海洋环境保护战略
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4.十八大报告提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练习小测】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位于25°N~26°N,123°E~124°E,面积约4.3平方千米。
2019年以来中国海警在每一个月份都实施了钓鱼岛海域巡航活动。图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具体范围图,图2为我国钓鱼岛照片。
1:图1中A点的领海线距我国的领海基线距离是多少?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12海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为什么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提示:在历史上,明朝初期钓鱼岛就已明确属中国所有,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水深2 000多米的冲绳海槽相隔。因此,钓鱼岛既不是所谓“归属不明”的无主岛,也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而是我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
3:请列举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
提示:加强海洋立法;加强海洋意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建立海上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海洋执法。
为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浙江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一岛”“一园”“一镇”“群沙”“多村”。
“一岛”即AAA级景区秀山岛,努力建成AAAA级景区和旅游产业聚集区。
“一园”即中国海岬公园。以燕黄线为纽带,通过景观节点、营地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燕黄线山顶登山步道、公路沿线自行车道、滨海慢行步道,形成立体慢行系统。
“一镇”即东沙古镇。依托古建筑、老街坊、名人故居、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商贸,挖掘东沙古镇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打响“中国唯一的海岛古渔镇”品牌。
“群沙”即以鹿栏晴沙、冷峙沙滩、沙龙沙滩、哞唬沙滩、九子沙滩为代表的优质滨海沙滩。
“多村”即以凉峙风情渔村、上船跳艺术渔村、三礁生态渔村为重点,田涂、叮嘴门、双合、小岙、小宫门、林家等特色村落为补充的一批特色“风情渔村”,做精岱山乡村旅游品牌。
下图为“浙江省舟山群岛及附近区域示意图”。其中乙岛自然风光秀丽,拥有“中国最美海岸线”。
1:据材料指出甲、乙两岛的主要开发方向,并说明理由。
提示:甲岛:港口物流;理由:避风港湾,可建大型集装箱码头;有跨海大桥和高速公路与宁波市相连。
乙岛:海洋旅游;理由:优美的海域风景;靠近普陀山;有跨海大桥和机场,交通便利。
2:说明渔业、物流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海洋环境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提示:问题:渔业资源减少;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措施: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或实行休渔期制度或发展海水增殖养殖和海洋牧场;控制旅游规模;加强入海污染源控制;强化管理,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宣传教育。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填出下列海域所属海洋权益的划分名称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⑤________。
(2)确定领海基线的方式有三种:________基线法、________基线法、混合基线法,其中我国采用的是________基线法。
(3)下列所属权利是其他国家在④区域内拥有的权利是(双选)( )
A.海洋科学研究 B.海洋环境的保护管辖权
C.航行、飞越的权利 D.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
答案:(1)内水 领海 公海
(2)正常 直线 直线
(3)CD
【相关图表】
提示:增强民族自信心;防御敌对国家从海上的打击和入侵;维护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海盗、走私和跨国犯罪等问题,营造和平、良好的地区海上安全秩序;维护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空间的质量等。
提示:海洋地理国情:我国大陆海岸线全长1.8万km,加上岛岸线,总长度为3.2万km;面积大于10 km2的海湾160多个,面积500 m2以上的海岛达6 536个,总面积为8.6万km2,均居世界前列。大陆架面积广阔,东海大陆架宽度达500 km以上。
我国的领海面积约为37万km2,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约为300万km2,但其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仅为0.31∶1,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列第108位;海岸线系数为0.001 8,居世界第94位,人均海岸线长度更小。
海洋事业发展成就:
在法制建设方面,我国有30多部涉海法律法规条例相继实施,建立起了基本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海洋经济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特征。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海洋事业正是伴随着海洋科技的进步,迅速发展起来的。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源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
踏上冰雪极地 航遍深海大洋。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目标】
1. 根据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表现形式
资源耗竭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态破坏
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原因
影响
酸雨、酸雾
煤炭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而形成
使草木枯萎、土壤及水体酸化、建筑物被腐蚀
全球气候
变暖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
加速了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并导致沿海低地遭海水侵扰,以及持续高温、干旱、飓风、特大暴雨与暴雪等灾害事件增加
臭氧层
空洞
氯氟烃等人造化学物质使大气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地区(如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威胁地球上的生命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1.概念: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
(1)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条件。
(2)社会可持续发展 是目的。
(3)生态可持续发展 是基础。
3.原则
公平性原则
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同代人之间、全球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平等
持续性原则
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
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
思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方面?(人地协调观)
提示:“金山银山”反映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反映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1.主要途径:技术途径、制度途径、经济途径、教育途径等。
2.国际合作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中国:中国政府针对本国国情提出“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并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
3.公众参与
(1)社会: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参与,有利于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2)个人: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方法技巧】
1.环境问题的产生
从产生的机理看,原因有: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表现
产生的原因
表现
具体内容
具体原因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产品的再生速度
生态
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及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资源
短缺
水资源短缺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水污染和水浪费
土地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公共交通建设占用土地
矿产资源短缺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能源短缺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资源浪费,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分集中
乡村
地区
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
国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
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如下所示
5.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和实施途径。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6.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7.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途径如下表所示。
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工业
清洁
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
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8.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9.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典型例题]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猪、稻、渔、蔗:单位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沼气池用来制沼气,提供清洁能源。
答案:B
【练习小测】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水污染严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追求绿色GDP ④禁止碳的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C 2.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总称世界环境保护日。2019年世界环境日已由中国主办,主场活动设在杭州。 当今世界各地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提示: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南美洲森林遭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2: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环境问题不只是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
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英文译“Worl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ference”或简写为WEC)的创建,源于2008年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绿色新政,并作为发起于中国的全球专业性峰会进行定位,构建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利双赢的政府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主导世界各国向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转变,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
2019年9月21日~9月22日,生态环保领域顶级盛会——2019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主题为“共建生态产业未来,共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由国家官员、多国政要、驻华使馆代表、丝路沿线区域政府代表、世界500强企业代表以及业界权威、专家院士共同组成。
1:大会的召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提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的主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内涵?
提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永嘉,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北靠缙云,全县总面积2 493平方公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青田县也拥有世界农业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该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下图为青田县“稻田养鱼示意图”。
1:“稻鱼共生”生产方式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其具体表现。
提示:水稻田为田鱼提供生存环境、食物;田鱼为水稻除草、吞食害虫、耘田松土;稻鱼共生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等。
2:“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可能对当地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提示: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就业;利于文化传承,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等。
【相关图表】
1.提示:水土流失。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山上栽种经济林,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山下淤地坝与河滩地联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22页。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36页。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