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课前预习ppt课件
展开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 患:__________
有时同“饲" ,喂养面对担心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想与普通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哪里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这就是世上得不到(失去)贤能之士的原因。
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2分)
托物寓意 善求士
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4分)
命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得不到任用,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饱受各种屈辱;“宁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和重用,实现了抱负与价值。 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日:“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3)安能空其郡邪 安:___________(4)不为虚语矣 为:___________
等同,一样才能、才干怎么算作,算是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B.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C.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D.伯乐知马/遇其/人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 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算是假话了。
4、回答下列问题。(4分)(1)[甲]文中,说“天下无马”的人指什么人? (2)[乙]文中画横线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是什么?
指狂妄无知(埋没人才)的决策者。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策:_________(3)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_________(4)来岁不改其性也 岁:_________
同“现”,表现马鞭发出香味年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3、[甲]文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现兰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兰甚似乎君子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 [乙]文表明了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责治通鉴·唐纪八》)[注]上:皇上,指唐太宗。 封德彝;唐代官员。 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正:只。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1)故虽有名马 故: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________ (4)岂借才于异代乎 岂:_________
因此有时同“饲”,喂怎么(难道)
2、请把下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用“________”比喻有才能的人,[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
千里马 各取所长
4、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答出一点即可) 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答出一点即可)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________(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 (4)涓人对曰 对:________
并列 同“饲”,喂 用 回答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用马鞭赶它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3、[甲][乙]两文都借于里马表达了作者的人才观,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以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为主。(2分)
议论 记叙(叙述)
4、[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武帝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节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注] 奔踶:狂奔乱踢,指不驯服。 跅弛:放纵不羁。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 (2)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 或: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4)亦在御之而已 御:__________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有时才能、才干驾驭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
3、[甲][乙]两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
4、请简要概括[乙]文中的武帝和[甲]文中的“食马者”有何不同?(4分)
武帝渴望发掘人才,并重用人才,希望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而“食马者”却埋没人才、摧残人才,使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9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马说一等奖课件ppt</a>,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马说》,学习目标,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文体介绍,字词积累,疏通文意,文言积累,整体感知,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配套ppt课件,共32页。
八下语文病句精选题含答案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本册综合教学课件ppt,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