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2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3735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2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3735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训练题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2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
展开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2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大气分层叙述正确的是,此时天气最可能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频考点12 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地球表面
2.下列关于大气分层叙述正确的是( )
A.极光现象出现在平流层
B.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C.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D.高层大气的极光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
[2023·陕西安康联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高度与近地面的受热程度有关。下图为“1979~2008年华北某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3~4题。
3.1979~2008年,华北某地区( )
A.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B.对流层高度年际变化明显减小
C.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D.对流层传向高层大气的能量增大
4.下列关于华北某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的成因及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流层高度总体变化趋势反映气候变冷
B.利于生物繁育,生物多样性增加
C.导致华北地区变得湿润,利于农业增产
D.矿物燃料使用和植被破坏等是其变化的主要成因
读“大气组成表”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5~6题。
大气组成 | 主要作用 | |||
干洁空气 | 主要 成分 | N2 |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
O2 |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 |||
微量 成分 | CO2 |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另外,因甲使气温升高 | ||
乙 | 吸收丙而使大气增温,对生物有保护作用 | |||
丁 |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
固体杂质 | 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
5.关于表中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吸收大气辐射的能力强
B.乙:氧原子
C.丙:吸收地面辐射
D.丁: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6.关于大气层中各层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纬度越低,A层层顶越高
B.大气质量约99%都在A层
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高层大气对流运动明显,天气多变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气压值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8.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的气压值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
A.晴朗、无风 B.阴雨、无风
C.晴朗、大风 D.阴雨、大风
10.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
11.图示大气现象( )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2021·广东卷]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2~14题。
12.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13.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14.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高频考点12 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
1~2.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 km的高空。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 km,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 km,在高纬度地区为8~9 km。而平流层则是位于对流层顶部至50~55 km高空。故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中。第2题,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中;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
3~4.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1979~2008年,华北某地区对流层高度线性趋势趋于增加,说明对流运动趋于旺盛,A错误。对流层高度年际变化,没有明显减小,B错误。据图可知,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C正确。对流层高度增加,说明近地面气温升高,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滞留能量增加,对流层向高层大气传输的能量减少,D错误。第4题,华北某地区对流层高度趋于增加,对流强度增加,说明对流层升温,进一步说明气候在变暖,A错误。气候变暖会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不能确定是否利于生物繁育,B错误。气候变暖导致中纬度蒸发加剧,华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C错误。矿物燃料使用和植被破坏等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对流层温度升高,空气对流作用增强,对流层高度升高,D正确。
5~6.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CO2因甲使气温升高,所以甲为地面辐射;乙属于大气组成中的微量成分,吸收丙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推测丙为紫外线,乙为O3;丁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为水汽,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D正确。第6题,A为对流层,所包含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纬度越低,对流层厚度越厚,对流层层顶越高;B层为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而增温;高层大气密度很小,天气稳定。故选A。
7~8.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在垂直方向上,一般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减小幅度越大,说明对流层顶的高度上升幅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4~5月气压值变小幅度最大,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上升幅度最大,B对。第8题,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层顶的高度也越高。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的气压值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D对;植被恢复、雨季来临、全球变暖不是主要原因。
9~11.答案:9.A 10.C 11.B
解析:第9题,图示中炊烟明亮,说明阳光充足。炊烟竖直升起,说明无风。此时天气最可能是晴朗、无风,A正确。阴雨天能见度不高,炊烟应是灰暗的,大风时炊烟是倾斜的,B、C、D错误。第10题,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说明这一高度出现了逆温现象,即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气温下部冷上部热,大气对流运动减弱,烟柱难以上升。故选C。第11题,图示大气现象是一种静风天气,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正确。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空气应对流旺盛,与图相悖,A错误。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炊烟不能上升,会积聚在近地面,C错误。无风环境下,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D错误。
12~14.答案:12.C 13.D 14.B
解析:第12题,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的时候,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则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逆温效应,C正确。山峰被周围大气包围,山峰与大气的接触面小,大气的交换频繁,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形成逆温,A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错误。故选C。第13题,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近地面温度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D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温度较高,A、B错误;浓云密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C错误。故选D。第14题,黄河源地区冬季地面温度低,气流冷却下沉,下沉气流盛行,地面冷空气堆积,导致辐射逆温多发,B正确;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均多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A、C错误;冬季气温低,热力对流弱,D错误。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48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4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共5页。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34河流地貌,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乙两河,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影响壶穴中央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下列关于沙洲的推测,最合理的是,图中各阶地黄土层形成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