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52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3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三讲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3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三讲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23] 第一部分 第七章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第三讲 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选择题美国有一支用飞机追踪侦察飓(台)风的部队,被称为“飓风猎人”。他们驾驶飞机多次穿越飓(台)风,精确测定风速、风向、气压、温度等数值。下图是“飓风猎人”在“厄玛”飓风眼中拍摄的图片。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1~2题。1. “飓风猎人”在北大西洋执行任务时,飞行员( B )A.侦察飓风内部气流时应顺时针飞行B.进入飓风后,会感受到暴雨、狂风C.主要靠观察周围环境进行飞机导航D.可通过高速穿越破坏飓风现有结构2.帮助飞行员判断到达飓(台)风眼的指标是( D )①风速 ②风向 ③气压 ④温度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解析] 第1题,由于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侦察飓风内部气流时应逆时针飞行。进入飓风后,外围地区多暴雨、狂风天气。对飞机进行导航一般依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于飓风的结构不会产生影响。第2题,由于飓风眼地区多为晴朗天气,气流下沉,无风,所以应该根据风速的变化及气压高低判断,而风向及温度没有差异,①③正确。故选D。(2022·山东滨州二模)2014年8月云南牛栏江流域发生6.5级地震,地震引起山体崩塌,形成堰塞体。堰塞体位于红石岩水电站大坝与电机厂房之间,距离天花板水电站大坝约19 km,距小岩头水电站电机厂房(高程1 211 m)约26 km。堰塞体高度达96 m,堰塞体顶部高程1 216 m,形成了库容可达2.6亿m3的堰塞湖。经9天的快速抢险,红石岩堰塞湖险情化险为夷。后期为变废为宝,工程人员将红石岩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建成的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总库容1.85亿m3,年发电量达8亿度,远大于原红石岩水电站。下图为堰塞体与上下游电站平面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为了预防红石岩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滑坡发生后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B )A.天花板大坝蓄水,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B.在小岩头电机厂房下游修筑临时挡水堤C.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D.及时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4.在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 D )A.利用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形成落差,降低成本B.因小岩头水电站将被淹没,所以需要将其拆除C.天花板水电站因水位落差增大,发电效益提高D.堰塞体防渗是该水利枢纽建设的主要工程难题[解析] 第3题,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主要以溃坝引起的下游洪涝为主。天花板大坝位于堰塞湖下游,无法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A错误;小岩头电机厂房位于堰塞湖上游,修筑临时挡水堤可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B正确;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容易引起堰塞体溃坝,C错误;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会使堰塞湖水位上升,危险更大,D错误。综上,选B。第4题,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连通的是红石岩大坝上游,不是堰塞坝水库,故A错误;堰塞坝蓄水后,小岩头水电站是否被淹没,材料无法推断,B错误;天花板水电站若蓄水库容不变,水位落差不会增大,C错误;堰塞体由滑坡自然形成,容易透水溃坝,故堰塞体防渗是该工程的主要难题,D正确。综上,选D。(2023·辽宁鞍山一中模拟预测)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多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5~6题。5.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B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少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大6.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C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解析] 第5题,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服务范围小,救助人口少,D错误,B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故选B。第6题,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交通不易拥堵,D错误。故选C。(2023·浙江模拟预测)2021年8月23日,云南元江县气象局发出全县强降水天气预警,当地政府及时做好防灾减灾部署,使元江县风险隐患区域182人免受泥石流灾害。据此完成7~8题。7.实时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B )A.地理信息系统(GIS)B.遥感技术(RS)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8.与本次元江县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关联性最强的是( A )A.降水强度较大 B.岩层结构复杂C.土壤质地疏松 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 第7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用来定位的,C、D错误;实时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运用遥感技术(RS),获取实时的影像资料就可以,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侧重分析,A错误,故选B。第8题,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等3个条件。降水强度较大,关联性强,A正确;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泥石流,D错误;岩层结构复杂,土壤质地疏松与泥石流形成的关联性很小,B、C错误,故选A。(2023·河北模拟预测)2021年7月19日、20日,河南郑州因强降水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对城市居民造成严重影响。据此完成9~10题。9.推测郑州市开展灾情分析和救援工作时,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B )①GIS ②GPRS③RS ④AI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下列减轻城市内涝危害的做法,最可行的是( C )A.不断扩宽城市河流B.增加地下公路隧道里程C.合理规划防灾避难场所D.大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解析] 第9题,组织灾情分析和救援需要GIS(分析人口分布并规划救援线路)、RS(及时远程获取灾区状况),GPRS和AI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故选B。第10题,不断扩宽城市河流不可行,A错误;增加地下公路隧道里程,会增加地下集水区域,淹没交通线路,安全隐患大,B错误;规划合理的防灾避难场所和路线,可最大程度减轻内涝危害,C正确;大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对减轻城市内涝危害作用较小,且洪水过大时会造成淤塞,D错误。故选C。(2023·全国模拟预测)下图是某地典型滨海湿地植被影像特征指数时间序列模型图,植被物候特征指数的升降表示植物生长或衰败。据此完成11~12题。11.构建该模型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B )A.RS B.GIS C.GNSS D.BDS12.据图可知( C )A.茅草物候指数峰值最高,表明茅草生物量最多B.碱蓬物候指数变化最小,表明碱蓬生物量最少C.芦苇物候指数最早到达峰值,表明芦苇最早进入生长旺盛期D.互米花物候指数变化最大,表明互米花生长期最长[解析] 第11题,RS主要的作用是获取地表的景观现象,GNSS、BDS主要用来定位和导航,GIS主要用来数据分析,该模型反映的是不同植被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多种数据分析后的结果,B正确。第12题,植被物候特征指数的升降表示植物生长或衰败,不能反应生物量情况和生长期,A、B、D错误。芦苇的物候指数最早达到峰值,表明芦苇最早进入生长状况最好的时间,即生长旺盛期,C正确。二、综合题13.(2022·浙江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该工程修建环境复杂、难度大、工程量大、条件艰苦、效益巨大,充分体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沿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如何有效地防治沿线地质灾害,确保红旗渠的运营和旅游安全”是当代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2001年8月,红旗渠沿线豆口村附近发生了崩塌(下图),该地段崩塌易发与地形、地质和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1)分析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易发生崩塌的自然原因。(2)为防治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崩塌灾害提出合理建议。[答案] (1)紧靠陡崖,坡度大;砂质页岩较石英砂岩软,易被风化侵蚀(或容易造成其上部石英砂岩地层形成临空带/不稳定状态);上方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冻融作用破坏岩石稳定状态/水分渗入,容易诱发崩塌);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引发崩塌。(2)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崩塌主要与地形、地质和降水有关,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展开。从地形上看可知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起伏大,坡度大,以砂质页岩为代表的岩石结构疏松,风化作用强,破裂、松散碎屑物多,该地岩层顶部裂隙发育明显,水分渗入,冻融作用使得岩石结构不稳定,岩石遭破坏,且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第(2)题,针对崩塌等地质灾害,首先应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对危险性较高或者体积较小的岩体进行清除,可在坡上利用锚杆等建设固坡工程,固定岩体和坡面物质,阻拦坡面物质向下滑动,防止岩体下滑,同时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使岩层含水率增加导致崩塌,还应通过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减少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14.(2022·江西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风暴潮是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有确切发生日期的风暴潮共计388次(下图),其中发生在朔望日前后的有266次。材料二 上海是我国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区域之一,风暴潮严重影响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平均海拔为4 m左右,是我国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区域之一。上海占据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优越区位,许多重大工程或产业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滨海地区有约290 km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与风暴潮关联较大。(1)简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的时间规律。(2)分析上海风暴潮灾害风险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3)分析风暴潮灾害会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4)指出GIS在应对风暴潮灾害中可发挥的作用。[答案] (1)夏秋季节多发;8月份达到全年各月的最高值;朔望日前后多发。(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和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极端气候事件;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地面沉降;长江三峡等大型工程建设带来的剧烈河口冲淤变化。(3)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阻碍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土壤盐度、地下水盐度增加;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联通,造成盐分的回渗;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壤表层,加剧土壤盐碱化。(4)评估风暴潮灾害损失,包括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性和脆弱性,分析未来风暴潮灾害的趋势。[解析] 第(1)题,从图可以看出7、8、9月份风暴潮发生的次数较多,8月达到最大频次,由材料可知风暴潮其中发生在朔望日前后的有266次,占比68%。第(2)题,上海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海洋经济增速最快、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大;近些年来的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热量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等极端气候事件;快速发展城市化导致地面严重的沉降,加剧风暴潮的发生频率;长江三峡及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冲淤发生变化,增加了上海风暴潮风险。第(3)题,风暴潮发生时,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作用,阻碍河水入海,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导致海水倒灌,海水加大了土壤盐度、海水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增加,进一步加剧土壤盐碱化;另外风暴潮发生后,滞留的海水与地下水混合,使地下淡水含盐量增加,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盐分被带到土壤表层,水分被蒸发,盐分残留于土壤,加剧土壤盐碱化。第(4)题,GIS具有模拟、分析、评估的功能,所有利用GIS可以模拟风暴潮影响的范围,评估风暴潮带来的灾害损失,可以进行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系统分析风暴潮的危险性和脆弱性,模拟分析未来风暴潮灾害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减少风暴潮带来的损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4防灾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跟踪练21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寒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全国降温幅度预报图主要使用的是,形成该土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根据航拍图所见,可推测图中地区,运用遥感技术不能直接监测该地的,在野外,当发生泥石流时,应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七章自然灾害考点规范练30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新人教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