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开会啦第4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四课时
单元课时 | 第4课时 | 知识课题 | 开会啦 | 节次 | 1 | 设计者 | 陈茜 | 其它 |
| ||||||
所涉单元大概念(表述) | 减法的意义: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 ||||||||||||||
学习内容分析 | 用减法解决问题时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前面学生学习的减法都是从总体中去掉部分求剩余部分,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比较意义下的减法。 |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本节课主要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将这一类问题转化为用减法来计算,从而丰富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 ||||||||||||||
学习目标 |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2、巩固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 ||||||||||||||
评价设计(作业设计) | 课堂:
| ||||||||||||||
课后: | |||||||||||||||
学习活动关键问题 | 让学生理解“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解决,体会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 |||||||||||||||
学习环节 | 关键问题(或内容) | 活动形式 | 预设 | 引导策略 | 达成目标(或大概念) | ||||||||||
第一环节 | 情境创设: | 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 表述不完整 | 提问引导: 是有序观察了吗?能有序并完整的表述吗? | 能读懂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 ||||||||||
第二环节 | 问题: 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 提出后独立思考、完成 | 基本都能给出正确答案 | 11个人,才7把... 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 引出比较的必要性,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为下一问题的学习奠定基础。 | ||||||||||
第三环节 | 问题: 还缺几把椅子?
| 提出后独立思考、完成,再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 策略有: 画图; 借助已有活动经验,把实物抽象成图形,用已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 提问引导: 听懂了吗?能完整复述吗? 能完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吗? 有什么建议吗? 需要调整吗?怎么调整更合适呢? 问题解决了吗?怎么检查它对不对呢?
|
借助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把实物抽象成图形,用已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 ||||||||||
第四环节 | 问题: 你能列式解决问题吗?下面的列式你同意吗? 11—7=4 | 先独立解决再同桌交流 | 策略有: 用画图的方法,把数量关系找出来,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尝试列出算式 | 提问引导: 结合图形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 让学生理解“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解决,体会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
记录与反思 | |||||||||||||||
学生学习表现 | 建立比较意义下减法的概念是需要过程的,学习初期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表述也不够完整。 | ||||||||||||||
教师教学过程 | 1、提出问题 2、抽象概括出算式 3、步步深入理解“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用减法计算 | ||||||||||||||
反思与调整 | 建立比较意义下减法的概念是需要过程的,本节课初次接触,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应该再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执著于能说多完整,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较意义下的减法的理解。 |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开会啦第4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开会啦第4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探究体验,达标检测,课堂小结,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教案设计,共4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快乐的小鸭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快乐的小鸭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