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3799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3799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3799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一课一练
展开一、基础习题化细练
1.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闲游遇到了冷子兴,二人在聊起贾府时,冷子兴有如下一段话:
“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1)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红楼梦》前6回中,安排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带着读者走进贾府,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和紧随其后几回中到贾府 (事件)的 (人物)以及到贾府 (事件)的 (人物)。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2)下列选项中,对贾府人物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惜春之父是宁国府贾敬,她与贾珍是兄妹关系
B.贾赦与贾政是亲兄弟,他们和贾敬是堂兄弟关系
C.贾宝玉与贾兰一起在家塾读书,他们是兄弟关系
D.贾环很喜欢与贾兰一起玩耍,但他们是叔侄关系
(3)冷子兴说贾府安享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很多,而“运筹谋画者无一”,读完全书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答: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呈现了“醉眠芍药裀”这一经典场景:
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 ① 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1)选文中①处应该填写的人名是( )
A.林黛玉 B.薛宝钗
C.晴雯 D.史湘云
(2)该人物的朋友圈中最不可能出现的人物是( )
A.贾宝玉 B.探春
C.尤三姐 D.袭人
(3)请结合选文,并另举一个具体情节,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
3.阅读《红楼梦》节选材料,完成题目。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第二十三回)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
(1)曹雪芹用“痴公子”评价贾宝玉,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宝玉“痴”的理解。
答:
(2)有人说“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的其他相关情节,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宝玉挨打”把一个日常生活事件与整个家族、家庭的兴衰有机地联系起来,确实有极高的概括性。 ① ?采取了间接略写和直接正写的办法,对与宝玉挨打关系不太紧要的,没有用大篇幅去写,如宝玉见贾雨村,宝玉对金钏的同情。这些如果正面去描写,势必会冲淡主要矛盾。
这里直接、正面、详细描写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和琪官交朋友,还有贾环进谗言。因为这是揭露矛盾的最关键因素, ② 。作者虽是正面描写,但也是点染,组织得很巧妙。不早不迟金钏投井的事这时来了,就在宝玉见贾雨村时,忠王府找戏子琪官,偏在这个时候来了,他父亲送走客人,不早不晚贾环来…… ③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集中。作者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都要体现巧,但也要有高低之分,巧得要自然,要合情合理地巧,不管怎么巧都要符合生活逻辑。
(1)在上面两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2)请把文中划波浪处改写成整句。
答:
(3)小说《红楼梦》中,金钏投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答:
二、文本高考化精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
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样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香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输,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是: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
(有删改)
文本二 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
B.作者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
C.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D.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B.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C.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
D.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
7.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
8.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素养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塑造众多女性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深受读者所喜爱。她于姑苏钟鼎世家出身,因母亲去世无人做伴,外祖母接她来荣国府。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词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她生性 、纯洁率真,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 功名权贵,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却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她天生丽质、 ,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憾。贾宝玉——《红楼梦》中另一位封建叛逆者,平日里常做些荒诞之事,说些 ,和林黛玉真诚相爱。宝黛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
1.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文中横线处。
孤傲 傲慢 藐视 漠视 顾盼神飞 顾影自怜
不经之谈 不易之论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吱——前面一个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
C.“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D.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可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 ① ,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看似虚幻莫测, ② ,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
而作为“对立”呈现的形象, ③ ,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终被削籍为民。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的身份出现,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体悟人生真谛,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5.下图是根据上面第二段制作的内容结构图,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7个字。
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节选)
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不敢再隐,只得回明。贾母道:“我料到必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大家听贾母如此说,都默无所答。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三四个人为热闹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近来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听了,忙说:“你既知道,为何不早回我们来?”探春道:“我因想着太太事多,且连日不自在,所以没回。”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你自为耍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殊不知夜间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作不出来。况且园内的姊妹们起居所伴者皆系丫头媳妇们,贤愚混杂,贼盗事小,再有别事,倘略沾带些,关系不小。这事岂可轻恕。”探春听说,便默然归坐。凤姐虽未大愈,精神固比素常稍减,今见贾母如此说,便忙道:“偏生我又病了。”遂回头命人速传林之孝家的等总理家事四个媳妇到来,当着贾母申饬了一顿。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
林之孝家的等见贾母动怒,谁敢徇私,忙至园内传齐人,一一盘查。查得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聚赌者通共二十多人,都带来见贾母,跪在院内磕响头求饶。贾母先问大头家名姓和钱之多少。原来这三个大头家,一个就是林之孝的两姨亲家,一个就是园内厨房内柳家媳妇之妹,一个就是迎春之乳母。这是三个为首的,余者不能多记。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入官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打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打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又将林之孝家的申饬了一番。林之孝家的见他的亲戚又与他打嘴,自己也觉没趣。迎春在坐,也觉没意思。
一时贾母歇晌,大家散出,都知贾母今日生气,皆不敢各散回家,只得在此暂候。
迎春正因他乳母获罪,自觉无趣,心中不自在,忽报母亲来了,遂接入内室。邢夫人因说道:“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迎春低着头弄衣带,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邢夫人道:“胡说!你不好了他原该说,如今他犯了法,你就该拿出小姐的身份来。”迎春不语,只低头弄衣带。邢夫人见他这般,因冷笑道:“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接着又有探春的小丫头来报说:“老太太醒了。”邢夫人方起身前边来。迎春送至院外方回。绣桔①道:“如今我有个主意:我竟走到二奶奶房里,将奶妈偷拿攒珠累丝金凤的事回了他,或他着人去要,或他省事拿几吊钱来替他赔补。如何?”迎春忙道:“罢,罢,罢,省些事罢。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
谁知迎春乳母之媳王住儿媳妇正因他婆婆得了罪,来求迎春去讨情,说:“如今还要求姑娘看从小儿吃奶的情常,往老太太那边去讨个情面,救出他老人家来才好。”迎春先便说道:“好嫂子,你趁早儿打了这妄想,要等我去说情儿,等到明年也不中用的。我自己愧还愧不来,反去讨臊去。”王住儿家的听见迎春如此拒绝他,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太太吩咐一个月俭省出一两银子来与舅太太去,这里饶添了邢姑娘的使费,反少了一两银子。常时短了这个,少了那个,那不是我们供给?谁又要去?我们这一向的钱,岂不白填了限呢。”迎春听见这媳妇发邢夫人之私意,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什么的,你出去歇息歇息倒好。”绣桔听了又气又急,因说道:“姑娘虽不怕,我们是作什么的,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一行说,一行就哭了。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②来看。
可巧宝钗、黛玉、宝琴、探春等因恐迎春今日不自在,都约来安慰他。探春从纱窗内一看,只见迎春倚在床上看书,若有不闻之状。探春也笑了,坐下便问:“才刚谁在这里说话?倒像拌嘴似的。”迎春笑道:“没有说什么,左不过是他们小题大作罢了。何必问他。”(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有删改)
【注】 ①绣桔:迎春的丫鬟。②《太上感应篇》:书名,晋代葛洪(自号抱朴子)托名道家始祖太上老君之名所作,旨在劝善惩恶,宣扬因果报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独探春”笑着回应贾母,详细告知贾母园内的人“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的情况,写出了探春的大胆机敏,管家称职。
B.小说通过“偏生我又病了”“回头命人速传”“当着贾母申饬”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责任心强。
C.小说借邢夫人之口“两口子遮天盖日”道出了贾琏夫妇在贾府内外掌权的事实,同时,写出了邢夫人借题发挥,表达对王熙凤的不满。
D.王住儿媳妇反责迎春的一番话语,不仅反映了贾府内人际关系的复杂,同时也写出了下人对主子的盘剥不堪忍受,奋起反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语简洁精当,如“忙说”“忙道”“命”等词语,写出了贾母对事态发展的关心,表现了贾母关心晚辈、精明果断,达到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效果。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详细地叙述了贾母雷厉风行地清查聚赌事件,要求“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对参与者不论身份,一概不留情面地严厉处罚,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C.小说对于次要人物的描写,常通过几笔速写就勾勒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又气又急”出谋划策、忠心护主的绣桔,平日倚仗哺育之恩作威作福、嗜赌成性的迎春的乳母。
D.小说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照描写,来突显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形象特征。例如,迎春和探春作为姐妹,却性格迥异,对比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曹雪芹在拟本回标题时,用一个“懦”字来突显迎春的品性,称其为“懦小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迎春之“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9.脂砚斋对此回评注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得捕”。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场景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答:
《红楼梦》
基础积累练
1.答案:(1)①投靠外祖母 ②林黛玉 ③借钱(或寻求帮助) ④刘姥姥
(2)C
(3)同意这一说法。在贾府中能够继承父辈衣钵的子弟都难当大任,皆是只求享受不懂建设的纨绔子弟(答出“没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没有在经营持家方面用心的人”可视为解释正确)。比如“富贵闲人”(宝钗语)贾宝玉,从小就不爱读书考学,对贾府的事务一概不过问,终日只知道沉浸在姐姐妹妹的温柔乡中,不问世事/在为晴雯请医生、付诊费时连一两银子多重都不知道/在黛玉都为贾府感到危险时,宝玉却说不用管,总之少不了他俩的……他作为最被看重的继承人,今后又怎么有能力去持家管事呢?(再如贾赦,作为贾府世袭爵位的大老爷,天天只知道美色与喝酒,凡事不管不问,甚至还为了十把古扇花去两千两银子等等)
不同意。在贾府中还是有后辈为家族未来谋划的人。贾探春就曾在协理荣国府时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革,让大观园中闲置的花草树木都有了用处,不仅能为贾府省钱,一年下来还有节余。这一举措正是对贾府未来的运筹谋划,虽然没能最终坚持下去,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
解析:(1)《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第六回,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表现的行为写出大观园之大、豪华和美丽;写活了许多人物;暗示了贾府未来的处境,为日后贾府败落后巧姐被刘姥姥救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2)“兄弟关系”错,贾宝玉与贾兰是叔侄关系。(3)冷子兴说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可见,这是评价贾府中的人都会安享富贵,没有为贾府命运进行筹划。这也是贾府必败的因素。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结合对名著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结合具体人物的言行分析。如果同意,从贾母到宝玉,从贾赦的“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到贾政的“不以俗务为要”再到贾珍的“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从贪婪吝啬的邢夫人到专以打击狐狸精为要事的王夫人到弄权好事的王熙凤,大家都在享受着自己的乐趣,而没有谁肯为贾府的未来命运考虑;如果不同意,比如探春,就冷眼看出种种弊端,并且试图改革。但这个严守主子小姐本分、时刻不忘身份的未嫁少女,只能在大观园的有限范围内进行破旧立新。除了精神层面,物质效果仅仅是每年四百两银子。
2.(1)D (2)C (3)宝钗生日,凤姐说一个小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黛玉,却怕得罪她,都没有说出来,只有湘云说出是像林黛玉,可见其心直口快。
解析:(1)《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果香菱情解石榴裙”“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内容概括为:探春提出要大家众筹给平儿过生日,宴会结束后湘云醉倒在一块青石板上,芍药花洒了满身,宝玉和黛玉在芍药花下聊天,两人都对探春大加称赞。所以,根据文中的描写可知,这个人物是史湘云。
(2)A.贾宝玉是史湘云幼时玩伴“爱哥哥”,史湘云与宝玉的友情开始得比宝黛要早。B.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史湘云称探春为姐姐,一起在大观园玩耍。C.尤三姐虽在凤姐患病府里缺少人手时,随着尤氏的安排到贾府帮忙照料家中事务,但是她和史湘云没有交往,所以,尤三姐是最不可能出现在史湘云的朋友圈中。D.袭人是史湘云曾经的好姐姐。湘云最早的朋友,除了宝玉就是袭人。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红楼梦》中史湘云是大家闺秀,她醉卧在石凳子上,眠在天地间,并且在梦中还在行酒令,可见其天真豪爽,纯真可爱。史湘云在芦雪庵烧烤鹿肉,并呼朋引伴一起吃鹿肉,并说这是真名士自风流,讥讽黛玉是假清高。选文中表现了她是一个直率洒脱,性情急躁的人。她听见别人结社吟诗,就抢着参加,对自己的兴趣和才华不加掩饰。她吃了别人的酒,就要还席,也不计算自己有钱没有。得到了几个绛石戒指,就特地分赠给朋友们,也不管别人是否看得重。宝钗坐在宝玉床上拿着蝇帚子替宝玉赶蚊虫,黛玉在窗外叫湘云看,她为了宝钗对自己不错,便不忍加以嘲笑。可见史湘云是一个胸无城府,潇洒不羁的人。宝钗生日,凤姐说一个小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黛玉,却怕得罪她,都没有说出来,只有湘云说出是像林黛玉,可见其心直口快。
3.答案:(1)他很痴,是“千古情人独我痴”的绝世情痴。他痴迷《会真记》,细细赏玩;他爱美成痴,因此要让鲜花随流水而去。宝玉具有与生俱来的本真天性,善待外物,一视同仁,如他看水好像在跟鱼讲话,看天好像在跟鸟讲话。他的“痴”,表现在喜欢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并且达到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忘我境界,孜孜以求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2)黛玉的痴情,是对宝玉爱情的痴,痴情到为之生,为之死。小说第九十六回,她听到宝玉定亲的消息,便开始绝食,病得奄奄一息;当听说那只是误传时,她又出人意料地活转过来。直至宝玉宝钗成婚之际,她才彻底绝望,于是焚稿断痴情,呼唤着宝玉的名字,辞别了人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黛玉为情而生,因情而死,可见其痴情。
解析:(1)首先理解何为“痴”,即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此处指执着,执着于美,执着于爱。选文中,他先是痴迷《会真记》,因此细细赏玩,以至于因为该书中“落红成阵”,使他怜惜落花,放下书,将落花收集好,放入水中。他还对其它事物“痴”,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的这种“痴”是“抱朴含真”的自然本原之“真”,是道家主张的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也是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永葆赤子之心的本性。所以他最喜欢《庄子》,因为那里面有他寻找的心灵慰藉,有他欣赏的人生追求。所以痴情于一切美好的事物,孜孜以求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2)黛玉对宝玉的痴情表现在多处情节之中。小说前二十二回,亦即搬进大观园以前,宝黛爱情尚处在萌生阶段。二人初识,黛玉对宝玉一见钟情。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被那缠绵悱恻的曲词所感染,如醉如痴,确实坠入了情网。因为对宝玉的痴情,她曾经嫉妒宝钗、湘云;因为对宝玉的痴情,她无休无止地去试探宝玉的内心;因为对宝玉的痴情,她能够“体贴出手帕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第三十四回),百感交集,于是在帕上题诗三首。显然,这私相传递的旧手帕,就是宝黛定情的信物。最后,黛玉又因为宝玉订亲差点死去,听说是误传又意外转活,最后因宝玉成婚而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黛玉为情而生,因情而死,可见其痴情。
4.答案:(1)①作者是怎样艺术构思的呢 ②所以也是挨打的关键性问题 ③这些“巧”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2)要巧得自然,巧得合情合理,巧得符合生活逻辑
(3)金钏在王夫人午倦时与宝玉调情,被王夫人发现,贾宝玉逃跑,金钏被赶。
解析:(1)第一空:根据横线后标点符号“?”可知此处需要设置问题,再结合后文“采取了间接略写和直接正写的办法”推断空处内容属于艺术技巧或者构思方面的话题,再结合上文“把一个日常生活事件与整个家族、家庭的兴衰有机地联系起来,确实有极高的概括性”确定为构思技巧,于是得出答案:作者是怎样艺术构思的呢。第二空:结合上句“因为这是揭露矛盾的最关键因素”推断空处需要照应“因为”的关联词“所以”,同时给出一个结果,结合上一段和上文“两件事:一是和琪官交朋友,还有贾环进谗言”分析,这里谈论的话题重点为“宝玉挨打”,于是得出结论为:所以也是挨打的关键性问题。第三空:结合上文“作者虽是正面描写,但也是点染,组织得很巧妙。不早不迟金钏投井的事这时来了,就在宝玉见贾雨村时,忠王府找戏子琪官,偏在这个时候来了,他父亲送走客人,不早不晚贾环来……”分析,空处需要强调这些“巧合”的巧妙组织和安排,再根据后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集中”“作者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都要体现巧……”确定空处话题为作者对于“巧”的艺术处理技巧,于是得出答案为:这些“巧”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2)体现整句的方式为对偶、对仗、顶针、回环、互文、排比、反复等修辞,这里的句子关涉三个,可以借力排比修辞,三个分句采用相同的表达模式即可。例如“要巧得自然,巧得合情合理,巧得符合生活逻辑”或“要巧得自然,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抑或“要自然地巧,合情合理地巧,符合生活逻辑地巧”。(3)金钏投井之谜在《红楼梦》的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里,金钏跳井原因有四:其一,是受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认为只有攀龙附凤才能出人头地,她被王夫人赶出去,要给她配小子。而一旦失去贾家这座靠山,接受不了那残酷的事实,只能去行求解脱。其二,迫于家庭和外界舆论的压力。其三,为了对命运的抗争,只有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来发泄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怒。第四,也是直接原因,金钏调戏宝玉吃嘴上的胭脂,在王夫人房里调情。
5.答案:C
解析:“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表述错误,原文是说,贾宝玉见了贾探春的上半首,“反倒动了兴,开了机”,意即内心有了触动。
6.答案:D
解析:“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表述不正确。
7.答案:①才华出众。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②心直口快(或纯真坦率)。看了宝钗写的《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③命运凄苦。《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这是她凄苦命运的象征。
8.答案:①语言形式陌生化。“好风凭借力”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②语意上重炼意翻新。用简洁的语言体现了薛宝钗从容不迫、春风得意的内心世界。③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能给人们以哲理启示。脱离具体的创作情境,可以给人们向上精神、竞争意识等多方面的启示。
素养提升练
1.答案:孤傲 藐视 顾盼神飞 不经之谈
解析:孤傲:孤僻高傲。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此处形容林黛玉的性格,并不是说林黛玉没有礼貌,且结合后文“纯洁率真”,应选“孤傲”。藐视:轻视;小看。漠视:冷淡地对待;不注意。此处是指对“功名权贵”的轻视,应选“藐视”。顾盼神飞:目光流动之间,神采飞扬。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此处描写黛玉天生丽质、容貌美丽,应选“顾盼神飞”。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前文说宝玉“平日里常做些荒诞之事”,所以与之对应的是说荒诞的话,应选“不经之谈”。
2.答案: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深受读者喜爱。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塑造众多女性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搭配不当,“塑造众多女性”不能修饰“人物”,应改为“众多女性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二是句式杂糅,“深受……所……”杂糅,应改为“深受……”或“为……所……”。
3.答案:C
解析:C项和文中破折号均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转变话题。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D项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4.答案:①贾雨村是人世间与贾府的交汇处 ②实则真实可感 ③他们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
5.答案:①葫芦庙比邻而居 ②看他虚无 ③热衷名利 ④经历世间纷扰 ⑤削籍为民
6.答案:C
解析:A项“管家称职”错,探春并非管家,从“‘偏生我又病了。’遂回头命人速传林之孝家的等总理家事四个媳妇到来,当着贾母申饬了一顿”可以看出,当时管家的还是王熙凤。B项“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责任心强”错,出了聚众赌博这样的事,王熙凤要撇清关系,于是说自己病了;见贾母生气,还当着贾母的面申饬管事的人,说明她惯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D项“下人对主子的盘剥不堪忍受,奋起反抗”错,王住儿媳妇敢给迎春话听,说明迎春平日性子太软弱,也说明这群下人不好管束。
7.答案:B
解析:“详细地叙述”错。关于清查聚赌事件,文中只有一句“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谈不上“详细地叙述”。
8.答案:①奶妈赌钱,作为主子的她却不敢大胆干涉和制止;②奶妈偷拿了她的攒珠累丝金凤,她知道了也不敢问一声;③丫鬟绣桔准备把奶妈的事告诉二奶奶,迎春因怕惹事而加以阻止。
9.答案:(1)由聚赌事件引出迎春乳母之事;由迎春乳母被罚引出邢夫人责备迎春及攒珠累丝金凤被偷拿,王住儿媳妇来求情;由求情被拒引出王住儿媳妇说她们填了银子,从而引出绣桔争辩。
(2)这样的情节设置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场景转换自然,矛盾冲突不断,引人入胜。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6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红楼梦》练习题</a>,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阅读《红楼梦》第3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测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