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5 我与地坛(节选)第一课时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15 我与地坛(节选)第一课时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流程,归纳总结,堂清措施,个人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与地坛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重点难点】重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难点: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导学流程】一【导】 二【学】(一)知识链接1.作者档案【简历】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作品】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评价】 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2.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3.知识储备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史铁生《病隙碎笔》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生《命若琴弦》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史铁生《消近的钟声》(二)自学教材(基础感知)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信息。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三 【测】(一)认读字音1.单音字(1)坍圮(tān)(pǐ) (2)亘古(ɡèn) (3)截瘫(tān) (4)窸窸窣窣(xī)(sū) (5)颓墙(tuí) (6)窥看(kuī) (7)荒芜(wú) (8)猝然(cù) (9)蝉蜕(tuì) (10)剥蚀(shí) (11)炫耀(xuàn) (12)焦灼(zhuó)(二)积累词语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2.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三)辨析词义1.以致 以至课本原句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巧辨巧析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 (1)过去, 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能源。(2)由于西南三省的冬春大旱导致瓜菜减产, 市场供应紧张。(五)整体感知1.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课文除了写自己、地坛之外,还写了什么?明确:母亲2.文章很长,但通过小标题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文章讲了两部分的内容,是哪两部分?明确: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1节为过渡段。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4至第9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10节结束回忆。 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我与地坛的故事);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在地坛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四【议】研读文章第一部分(一)“我”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入地坛的?(3、5)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3),“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5)。——颓废、迷惘(二)作者反复地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3、4)表现:①“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③“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⑤十五年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用:为下文作者在地坛的思考和感悟作铺垫。(三)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段落景物特点“我”的感悟第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古老、荒芜、冷落、沉寂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第5段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第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充满生命的激情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明确:第一处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的破败正烘托出落魄者的精神状态。(地坛是“我”的“难友”,接纳了“我”这个残废的人,它好像能够感受到“我”内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我”对地坛也产生同病相怜似的心灵共鸣,“我”与地坛一下子拉近了距离。)第二处通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萧条、荒凉中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家心头涌动。第三处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处处时时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包蕴着的永恒与瞬间、古老和信心、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的震动。 (四)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哪个问题是核心问题?明确:(1)关于死的事。结论: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出生)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我为什么要出生。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3)怎样活。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的母亲。 五【展】(一)口展:文章第一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例析)六【评】 七【归纳总结】1.知识点总结 2.易错点总结 3.思路规律方法总结【堂清措施】1. 2.3. 【个人反思】1.成功之处:2.遗憾之处:3.改进措施: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文件包含湖南师大附中数学附中3次pdf、湖南师大附中数学答案附中3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及答案,共25页。
这是一份15.《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