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贝日阿托菌利用氧化H2S产生的能量固定CO2合成有机物,下列微生物与贝日阿托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同一组成成分的是( )
A.乳酸菌 B.大肠杆菌 C.蓝细菌 D.酵母菌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生产者是指能将CO2转变为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自养型细菌、蓝细菌等。
【详解】贝日阿托菌利用氧化H2S产生的能量固定CO2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蓝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乳酸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属于分解者。
故选C。
2.20世纪上半叶,DDT在防止农业病虫害和蚊蝇传播疾病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它不易被分解,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使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DDT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B.DDT的使用使蚊蝇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C.DDT使蚊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D.DDT可通过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各地
【答案】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DDT不易被分解,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称为生物富集,A正确;
B、抗药性变异在DDT出现之前即已经出现,DDT的作用是相当于自然选择,筛选并保存抗药个体,B错误;
C、DDT相当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会保存抗药性强的个体,从而使蚊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正确;
D、DDT沿食物链(或食物网)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且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说明这种现象具有 全球性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3.我国研究团队发现,两种常见水体污染物双酚A和雌二醇会造成雄鱼雌性化(如图),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代谢雌性化的概念。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雌性化的雄鱼体型会比正常雄鱼的体型偏大
B.雌性化的雄鱼雄性激素分泌比正常雄鱼减少
C.雌性化的雄鱼性染色体组成会由XY变为XX
D.双酚A和雌二醇污染会导致鱼群出生率改变
【答案】C
【分析】雄性激素主要是指由性腺(睾丸)合成的一类内分泌激素。睾丸合成雄性激素的细胞是间质细胞。此外,肾上腺皮质也能合成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卵巢也能合成微量的雄性激素。
【详解】A、雌性化的雄鱼体内脂肪积累,因此体型会比正常雄鱼的体型偏大,A正确;
B、雄性激素由雄性生殖器官精巢分泌,雌性化的雄鱼精巢萎缩,因此雄性激素分泌比正常雄鱼减少,B正确;
C、雄鱼体内脂肪积累导致雌性化,因此雌性化的雄鱼性染色体组成还是XY,C错误;
D、双酚A和雌二醇会造成雄鱼雌性化,会导致鱼群出生率改变,D正确。
故选C。
4.研究人员对草原上若干样地进行监控,记录每块样地中植物物种数量,并连续11年测量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情况,绘制如下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为植物总生物量
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
C.植物物种数量越多,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越小
D.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还会受到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答案】A
【分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详解】A、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样地的总能量,生产者包括植物和其他微生物,故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只是植物的总生物量,A错误;
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总生物量波动程度越小,B正确;
C、根据分析B项分析,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植物物种数量越多,C正确;
D、气候等条件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故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还会受到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丰富度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间关系属于寄生
C.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使得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分析】生物群落是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的物种数量越多,其丰富度越高,A错误;
B、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供给豆科植物利用,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营养,二者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错误;
C、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错误;
D、群落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使得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D。
6.研究人员将红隼的雏鸟转移到不同的巢中,形成雏鸟数量减少的巢(3~4只)、正常的巢(5~6只)和扩大的巢(7~8只)。统计冬季雌、雄亲本的存活比例,结果如下图。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推论不合理的是( )
A.雄性亲本在抚育雏鸟过程中不发挥作用
B.养育较多后代对双亲成活率有负面影响
C.育雏规模的改变会影响红隼的性别比例
D.育雏规模的改变会影响红隼的种群数量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④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⑤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雏鸟数量的增多,雄性亲本的存活比例均降低,说明雄性亲本在抚育雏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A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着雏鸟数量的增多,双亲的存活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养育较多后代对双亲成活比例有负面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随着雏鸟数量的减少或增多,雄性亲本的存活比例均比雌性增加,说明育雏规模的改变会影响红隼的性别比例,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育雏规模的改变会影响亲本的存活比例,从而影响红隼的种群数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
C.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O2
【答案】D
【分析】图示分析: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③④表示捕食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向。
【详解】A、图中黑色箭头②③④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⑤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A正确;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B正确;
C、通过分析可知,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碳在③④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
故选D。
8.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
A.通过样方法调查北塔公园某片草地上马兰花的数量
B.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
C.研究释放不育雄蚊对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出生率的影响
D.调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深色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B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详解】A、通过样方法调查北塔公园某片草地上马兰花的数量,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错误;
B、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是种间关系问题,属于群落的研究内容,B正确;
C、研究释放不育雄蚊对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出生率的影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错误;
D、调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深色基因的基因频率,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D错误。
故选B。
【点睛】
9.稻鸭共作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种养模式,在水稻栽种后至抽穗前将鸭子放养在水稻田中。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稻田可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等生活条件。下列对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学优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饲料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
B.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C.稻鸭共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稻鸭共作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C
【解析】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详解】A、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鸭粪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利用,即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饲料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A正确;
B、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使害虫、杂草的数量维持在较少的水平上,控制了害虫的数量,较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 多效益、 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正确;
C、稻鸭共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
D、人类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遵循自然界 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因此稻鸭共作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点睛】
10.若某湖泊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B.三种生物中甲更适于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
C.乙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
D.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的能量相对值可以判断,该食物链关系为甲→乙→丙,其中甲为生产者,主要受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其分布,而乙、丙则由于食物需求,随甲的分布变化而变化。
【详解】A、由图可知,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主要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因为该区域光照较强,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乙捕食甲,所以甲同化的能量可传递给乙,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乙同化的能量不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
D、任何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水深变化,光照越来越弱,生物种类会有变化,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C。
1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似,但T3 时纵坐标大于m
B.T3时,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最少,环境阻力最小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大小对调查结果无影响
【答案】C
【分析】图为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T2→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增大,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值。T3→T4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减小,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
【详解】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为J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加,A错误;
B、T3时,种群数量为K/2值,在K/2之前即存在环境阻力,因此T3时,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不是最少,环境阻力也不是最小,B错误;
C、T5时种群的数量为K值,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
D、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大小可能会影响到鱼的生存,因此对调查结果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12.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
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
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A
【详解】A.甲、乙两种鱼都捕食小型浮游动物,说明它们有竞争关系,A正确;
B.生物群落应包括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
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使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但该湖泊中的群落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结合食物网模式图,考查群落特征、演替和种间关系,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图,根据食物链判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分析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哪种成分;并能准确判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B.在“草→兔→狼”这一条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C.若有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在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e表示第三个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或g)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g(或i)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A正确;
B、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狼(次级消费者)同化,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属于d,B正确;
C、g或i表示的是未被利用的能量或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
D、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100%,而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e表示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但不清楚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所以无法计算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答案】D
【分析】“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并不总是一直下降。草原上散养的牛在种群数量较少时,雌雄个体相遇的机会较少,导致种群增长速率较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增长速率增大;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种间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详解】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图示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收获,此时种群数量较大,且捕获后可使种群增长速率处于较高水平。甲、乙、丙三点均未达到种群最大增长速率,种群数量相对较少。
故选D。
1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不正确叙述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存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
B、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D错误。
故选D。
【点睛】
16.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答案】C
【分析】1、由图可知,甲可能为草本植物,乙可能为灌木,丙可能为乔木。
2、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造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植物:光照强度;动物:食物、栖息场所等。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详解】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甲可能为草本植物,乙可能为灌木,丙可能为乔木,均为生产者,所以有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
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丰富度会逐渐提高,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选C。
17.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在繁殖过程中雄鱼往往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鮟鱇鱼种群中雌鱼与雄鱼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改变
D.鮟鱇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详解】A、头顶发光的“钓鱼竿”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海底黑暗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A错误;
B、鮟鱇鱼种群中雌雄鱼是同一物种,而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
C、在生活条件稳定的时候,也可能会产生基因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鮟鱇鱼为真核生物,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都会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C。
18.某渔民远洋捕捞时捕获一条6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1/3来自植物,1/3来自食草鱼类,1/3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那么按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理论上该杂食性值从出生到被捕获共需要海洋植物( )
A.320kg B.310kg C.640kg D.160kg
【答案】B
【分析】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在此形成食物链有:海洋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海洋鱼;海洋植物→海洋鱼;海洋植物→草食鱼类→海洋鱼。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食物网中存在3条食物链:
①海洋植物→杂食性鱼,②海洋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③海洋植物→食草鱼→小型肉食鱼→杂食性鱼;
杂食性鱼的食物1/3来自食物链①,1/3来自食物链②,1/3来自食物链③。
该杂食性鱼从食物链①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1/3÷20%=10kg,
从食物链②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1/3÷20%÷20%=50kg,
从食物链③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1/3÷20%÷20%÷20%=250kg,
因此共需要海洋植物10+50+250=310kg,B正确。
故选B。
19.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
【答案】D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详解】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A错误;
B、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
D、蝗虫幼虫跳蝻活动力弱,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D正确。
故选D。
【点睛】
20.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
【分析】1、由图分析可知,能量①④为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同时伴随中二氧化碳的释放,能量②③为食物链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能量;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循环往返。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包括三部分: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详解】A、据图分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通过物质循环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
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正确;
C、图中生产者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且②中的能量已经包括了③以及④中的部分能量,所以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21.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选取样方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如果要调查其中某动物种群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_点,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一种群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在第1~5年间,种群增长模型呈___________型;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_年。
【答案】(1) S0 标记重捕法 偏高
(2) D B B
(3) J 20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3、题图分析,图1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图2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逐渐增加,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先增加后降低;图3中,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1时,种群数量减少;λ=1时,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1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而且会增加工作量,故选S0最好;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标记重捕法,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减少,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2)据图2可知,D点以前,种群的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即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而D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D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B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说明该点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处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因此若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B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图3结果显示,在第1-5年间,λ>1,且稳定,则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呈J型;λ在10-20年间,λ一直小于1,表示该时间段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而20年后λ=1,种群数量不变,因此种群数量在20年时达到最小值。
【点睛】熟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种类以及两种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明确种群数量变化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2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若选取的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株/平方米。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填图中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是因为_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如图中所示,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理想(食物或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a(1+m)n C 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分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虚线表示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实线表示S型曲线,到达D点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详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所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N1+N2+N3+N4+N5)÷5株/平方米。
(2)①图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食物或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条件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每一代的种群数量都是前一代的1+m倍,则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中实线表示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于K/2时,即图中的C点。
②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则某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明确C点时种群增长率最高,D点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23.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____
(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
(3)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型曲线。
(4)与cd段相比,ef段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
【答案】(1)竞争
(2)水平分布
(3) 次生演替 S
(4)复杂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首先先出现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最后是乔木。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详解】(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都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2)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这是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3)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后,植物的根系等保留在土壤,b~f段,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演替。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S型曲线。
(4)与cd段相比,ef段的植物种类多,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ef段植物的垂直分层比cd段复杂,故与cd段相比,ef段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24.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 kJ/(m2·y)〕,请分析回答:
同化能量
储存能量
呼吸消耗
A
900
200
700
B
180
60
120
C
14
2
12
D
100
18
82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2)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生物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的________________ 过程输入到由图中 A、B、C、D 等生物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中,E 表示________________(成分)。
(3)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 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一定的___________ 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________________ 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还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A 光合作用 群落(生物群落)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②③④⑦ 14% 自我调节 负反馈 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C和D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E是无机环境;①是光合作用,②③④是呼吸作用,⑤是D摄食A,⑥是C摄食D,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呼吸作用。
【详解】(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即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2)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图中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输入到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即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E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所有生物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即图中①②③④⑦。
(4)图中A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C和D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为A→D→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4÷100=14%。
(5)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同一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替代等作用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6)舞蹈是动物一系列的动作所形成的行为,释放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小鱼分泌的化学物质是信息素,由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5.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下图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_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点。
(2)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2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____个。
(3)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__个。
【答案】(1) 衰退 b
(2) 抽样检测法 1.92×108
(3)2.4×108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分析图2:对图2中细胞计数时采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记两边及顶点的方法进行。
【详解】(1)由图1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种群数量继续减少,因此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点前λ一直大于1,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2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2÷25×400×104×100=1.92×108个。
(3)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5÷25×400×104×100=2.4×108个。
26. 水稻属禾本科,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追求粮食的高产,大量化肥农药等被施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鸭有旺盛的杂食性却不喜食禾本科植株,利用此特点,我国多地采用稻鸭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
(1)水田中的稻、鸭等生物及阳光、土壤等成分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写出稻鸭共作田里可能存在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
(2)为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稻单作和稻鸭共作的比较试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稻鸭共作每公顷投放300只20d龄的麻鸭,共育75天。只在稻鸭共作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最终统计经济效益如下表(单位:元/hm2)。
处理
主要支出
主要收入
生产资料费
人工费
稻米
稻田鸭
净收益
化肥
农药
鸭苗
饲料
施肥
管护
稻单作
1566.8
1147.5
-
-
2250
750
55672.7
-
49958.4
稻鸭共作
1302.5
306.5
699.0
6154.2
750
1425
85113.0
18029.6
92505.4
①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稻单作模式下的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低。
②据表可知,与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稻米产量增加,推测鸭在稻鸭共作中的作用包括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除此之外,鸭也能增加农民收入。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此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最终实现了______________效益的双赢。
(3)CH4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最大的人为排放源。在厌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CH4。研究表明,稻鸭共作使稻田的CH4排放量明显降低,请你从产甲烷杆菌代谢类型的角度思考,解释稻鸭共作降低CH4排放量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 生态系统 稻→食稻昆虫→鸭(杂草→鸭) 营养结构简单 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鸭在稻田间的觅食活动,起到吃草、捕虫、踩草等作用;同时鸭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 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土壤、水环境的污染 生态和经济 产甲烷杆菌为严格的厌氧型微生物,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鸭通过觅食和游动,增加水体与大气交换面积,增加水中溶解氧;抑制产甲烷杆菌的生长活性,减少CH4的排放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详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水田中的稻、鸭等生物及阳光、土壤等成分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稻鸭共作田里可能存在的一条食物链如稻→食稻昆虫→鸭(杂草→鸭)。
(2)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稻单作模式下的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
②据表可知,鸭在稻田间的觅食活动,起到吃草、捕虫、踩草等作用,减少了虫吃水稻以及水稻和杂草的种间竞争;同时鸭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因此,与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稻米产量增加。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的优点是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鸭吃虫、吃草),减轻土壤、水环境的污染。此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最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产甲烷杆菌为严格的厌氧型微生物,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鸭通过觅食和游动,增加水体与大气交换面积,增加水中溶解氧;抑制产甲烷杆菌的生长活性,减少CH4的排放,因此稻鸭共作CH4的排放量降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比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仙游县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