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C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但他们并没有发现细胞,细胞是由虎克发现的,A错误;
    B、细胞学说并没有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B错误;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但并没有揭示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2.杜鹃是长沙市的市花。下列从细胞水平对杜鹃描述错误的是(    )
    A.可经由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
    B.体内的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C.杜鹃花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
    D.每个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D
    【分析】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详解】A、杜鹃为高等植物,可进行有性生殖,是由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A正确;
    B、结合细胞学说的内容可知杜鹃体内的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B正确;
    C、杜鹃是多细胞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分泌产物所构成的,C正确;
    D、杜鹃属于多细胞生物体,需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3.对下列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向右移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图③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若图④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的图像。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4个
    【答案】D
    【分析】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详解】A 、图①由a转换成b。即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应减少,A错误;
    B、图②要找到c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同向原则,B错误;
    C、在显微镜下发现图③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C错误;
    D、图④显微镜物镜10×转换为40×。放大倍数是原来的4倍,则面积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16倍,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1/16,即4个,D正确。
    故选D。
    4.草履虫、衣藻、变形虫和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都具有(    )
    A.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
    D.细胞膜、细胞质、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
    【答案】D
    【分析】草履虫、衣藻、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具有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是原核生物,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细菌是原核生物,草履虫、衣藻、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二者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草履虫、衣藻、变形虫是细胞核,细菌是拟核),D正确。
    故选D。
    5.某同学在配制植物培养液时,准备的材料有NH4NO3、KNO3、CaCl2、MgSO4、螯合铁液、微量元素溶液,但缺少了一种必需的大量元素,为补充这种元素,应添加的化合物是(    )
    A.Ca (NO3)2 B.KC1 C.KH2PO4 D.K2SO4
    【答案】C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题中显示,培养基中含有的成分有NH4NO3、KNO3、CaCl2、MgSO4、螯合铁溶液、微量元素溶液。由于其中含有微量元素,因此只分析其中的大量元素即可,其中含有的大量元素是H、O、N、S、K、Ca、Mg,由于二氧化碳可从空气中获得,因此对比大量元素的种类可知,培养基中缺少的是P元素,因此可通过向培养液中加入KH2PO4来满足植物的需求,C正确。
    故选C。
    6.如图所示为6支试管,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3、4号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某种耐高温的淀粉酶,保温一段时间后,在1、2号试管中滴加适量碘液试剂;3、4号试管中滴加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水浴加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1号试管不呈蓝色,2号试管呈蓝色,说明小麦种子匀浆样液中含有淀粉
    B.3号试管呈蓝色,4号试管出现砖红色,说明小麦种子匀浆样液中含还原糖
    C.若先在5、6号试管中加入大量蛋白酶,再加双缩脲试剂,5、6号试管均呈紫色
    D.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均是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分析】小麦种子中富含麦芽糖和蛋白质,麦芽糖属于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呈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详解】A、1号试管加入2mL蒸馏水,2号试管加入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1、2号试管中滴加适量碘液试剂,淀粉遇碘变蓝,若1号试管不呈蓝色,2号试管呈蓝色,说明小麦种子匀浆样液中含有淀粉,A正确;
    B、3号试管加入2mL蒸馏水,4号试管加入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3、4号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某种耐高温的淀粉酶,同时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水浴加热,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呈砖红色沉淀,若3号试管呈蓝色,4号试管出现砖红色,说明小麦种子匀浆样液中含淀粉,不含有还原糖,B错误;
    C、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性质不变,若先在5、6号试管中加入大量蛋白酶,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正确;
    D、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都含有NaOH溶液和CuSO4溶液,D正确。
    故选B。
    【点睛】
    7.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边界,④是其主要成分
    D.⑤为肌糖原,其基本单位为葡萄糖
    【答案】D
    【分析】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题图分析,①是单糖,②是二糖,③是多糖,④是纤维素,⑤是肌糖原。
    【详解】A、根据图中显示的结构层次分析可知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二糖和多糖均可继续水解,单糖不能水解,A错误;
    B、①是单糖,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②是二糖,其中的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B错误;
    C、④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细胞壁尽管在植物细胞的最外部,但因为其具是全透性,因此,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C错误;
    D、图中⑤代表肌糖原,作为多糖,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D正确。
    故选D。
    8.“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和无机盐,适时适量地灌溉和追施各种肥料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保障。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
    B.结合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直接参与光合作用过程
    C.叶绿素含有Mg,在真核细胞中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可以吸收光能
    D.无机盐只有溶解于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
    【答案】B
    【分析】1、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作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详解】A、叶绿体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P元素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A正确;
    B、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直接参与光合作用过程,如水的光解,B错误;
    C、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可吸收红光和蓝紫光,C正确;
    D、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D正确。
    故选B。
    9.蓖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中脂肪含量达70%,如图是蓖麻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物质的含量变化,种子干重在萌发第1~8天增加,随后开始下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直接水解为葡萄糖而含量下降
    B.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蓖麻种子萌发时耗氧比小麦种子多
    C.萌发第8天种子干重开始下降可能是分解糖类用来供能
    D.种子的饱满程度和活性可能会影响该实验数据的测量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为蓖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下降,葡萄糖、蔗糖含量上升,可见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脂肪酸,然后再转变为葡萄糖、蔗糖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原料。
    【详解】A、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脂肪酸,然后再转变为葡萄糖、蔗糖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原料,A错误;
    B、蓖麻种子萌发时主要消耗脂肪,小麦种子萌发时主要消耗淀粉。然而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脂肪的C/H比例高,耗氧量相对较高,B正确;
    C、萌发第8d种子干重开始下降可能是分解糖类用来供能,有机物消耗增加,干重减少,C正确;
    D、种子的饱满程度和活性可能会通过影响有机物的含量和呼吸强度而影响该实验数据的测量,D正确。
    故选A。
    10.从某些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可以用来制作手术缝合线。手术后过一段时间,这种缝合线就可以被人体组织吸收,从而避免拆线的痛苦。下列关于胶原蛋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作为缝合线的胶原蛋白之所以被人体吸收是因为已被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
    B.被分解成的氨基酸种类最多有21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如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
    C.分解后的蛋白质与变性后的蛋白质都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在核糖体上合成胶原蛋白时,产生的水分子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答案】C
    【分析】胶原蛋白是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属于大分子化合物,经人体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胶原蛋白的组成单体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没有生物活性,多肽经加工折叠成具有一定空间的蛋白质才有活性。
    【详解】A、作为缝合线的胶原蛋白成分是蛋白质,之所以被人体吸收是因为已被分解成其基本单位——小分子的氨基酸,A正确;
    B、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种类最多有21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如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故胶原蛋白被分解成的氨基酸种类最多有21种,B正确;
    C、分解后的蛋白质形成氨基酸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但变性后的蛋白质破坏的是空间结构,依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C错误;
    D、胶原蛋白成分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时,产生的水分子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D正确。
    故选C。
    【点睛】
    11.研究发现一类称做“分子伴侣”的蛋白质可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内“分子伴侣”发挥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内质网
    B.“分子伴侣”介导加工的环状八肽化合物中至少含有8个氧原子和8个氮原子
    C.蛋白质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则一定不可逆转
    D.“分子伴侣”折叠蛋白质的过程中可能涉及氢键的形成
    【答案】C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天然蛋白质因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使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蛋白质变性不涉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即由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并不发生改变。
    【详解】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分子伴侣”发挥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内质网,A正确;
    B、每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环状八肽化合物由 8 个氨基酸脱去8个水形成,其中 8 个氨基酸中至少的氧原子数为 8×2=16,至少的氮原子数为 8×1=8,8分子水(H2O)包含的氧原子数 8,氮原子数为 0,则环链八肽化合物至少有氧原子 8×2-8=8,氮原子 8×1=8,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分子伴侣在发挥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空间结构,并可循环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以逆转的,C错误;
    D、“分子伴侣”折叠蛋白质的过程中,即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形成,其过程中可能涉及二硫键、氢键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
    12.如图是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1)DNA 与 RNA 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处            
    (2)③在细胞结构生物体中共有8种
    (3)若③为腺嘌呤,则④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4)若②为核糖,则④为 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
    (5)若③为尿嘧啶,则 DNA 中肯定不含④这种化合物      
    (6)SARS 病毒的④有 8 种,②有2 种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A
    【分析】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分析题图:图示为核苷酸的模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五碳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核苷酸。
    【详解】(1)DNA与RNA 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除了在②五碳糖不同(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外,在③含氮碱基方面(分别是A、T、G、C和A、U、G、C)也不完全相同,(1)错误;
    (2)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③含氮碱基在细胞结构生物体中共有5种(A、T、G、C、U),(2)错误;
    (3)若③为腺嘌呤,则④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3)错误;
    (4)若②为核糖,则④为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是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4)正确;
    (5)尿嘧啶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中特有的碱基,若③为尿嘧啶,则④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DNA 中肯定不含这种化合物,(5)正确;
    (6)SARS 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体内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其含有的④核苷酸有4种(4种核糖核苷酸),②五碳糖有1种(核糖),(6)错误。
    以上(1)~(6)的叙述中,正确的是(4)和(5)共两项。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核酸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明确DNA与RNA 两种核酸在构成上的异同。
    1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科学家迅速对新冠病毒进行核酸测序并不断深入研究病毒的 致病机理。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外存在一层病毒包膜,该包膜主要来源于病毒最 后所在宿主的细胞膜。病毒包膜上存在很多糖蛋白,其中糖蛋白S可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 蛋白ACE2结合,从而使病毒识别并侵入其宿主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征符合流动镶嵌模型
    B.糖蛋白S与受体蛋白ACE2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受体蛋白ACE2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识别功能
    【答案】B
    【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病毒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故病毒外包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征符合流动镶嵌模型,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新冠病毒能进入细胞致病,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正确;
    D、受体蛋白ACE2是糖蛋白,病毒通过与受体蛋白ACE2结合而后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能体现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识别功能,D正确。
    故选B。
    1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
    A.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一暗一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B.提取肌细胞中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肌细胞表面积的2倍
    C.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欧文顿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
    【答案】C
    【分析】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详解】A、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A错误;
    B、肌细胞中除了细胞膜以外还有其他具膜细胞器,提取的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肌细胞表面积的2倍,B错误;
    C、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和发红色荧光的染料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脂质,不能确认具体的脂质成分,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和白细胞都有细胞骨架 B.发菜和水绵都有叶绿体
    C.颤藻、伞藻和小球藻都有细胞核 D.黑藻、根瘤菌和草履虫都有细胞壁
    【答案】A
    【分析】1、科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2、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以及多种细胞器,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真核生物;
    3、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白细胞是真核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有关,A正确;
    B、发菜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水绵细胞中具有叶绿体,B错误;
    C、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伞藻和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它们细胞中具有细胞核,C错误;
    D、黑藻是植物,其细胞具有细胞壁,根瘤菌是细菌,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不具有细胞壁,D错误。
    故选A。
    16.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则a、c只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细胞结构中含有核酸,则a、c一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色素,则a、c不可能是叶绿体和液泡
    D.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答案】D
    【分析】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都具有双层膜结构,核糖体、中心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只含有RNA一种核酸。
    【详解】A、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和细胞核中的任意两种,A错误;
    B、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核中都含有核酸,若b表示细胞结构中含有的核酸,则a、c可以是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中的任意两种,B错误;
    C、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液泡,故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色素,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液泡,C错误;
    D、磷脂是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核糖体和中心体均无膜结构,故若b表示磷脂,则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
    【答案】A
    【分析】生物膜的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上面镶、嵌、贯穿蛋白质;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就越复杂。
    【详解】A、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B正确;
    C、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C正确;
    D、细胞膜上的受体是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而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D正确。
    故选A。
    18.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答案】B
    【详解】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提供,而叶绿体形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A错误;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B正确;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故“组件”是氨基酸,不可能为核苷酸,C错误;中心体没有生物膜结构,故无法形成囊泡,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会识别细胞器的结构,知道细胞器的功能。总结如下:
    名 称

    形 态

    结 构

    成 分

    功 能

    线粒体

    大多椭球形

    外膜、内膜、嵴、基粒、基质

    蛋白质、磷脂、有氧呼吸酶、少量DNA和RNA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车间”

    叶绿体

    球形,椭球形

    外膜、内膜、类囊体、基粒、基质

    蛋白质、磷脂、光合作用的酶、色素、少量DNA和RNA

    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

    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

    游离于基质,附着在内质网,无膜结构

    蛋白质、RNA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内质网

    网状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等

    增大膜面积,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囊状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等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中心体

    “十”字形

    由两个中心粒构成,无膜结构

    微管蛋白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

    液 泡

    泡状

    液泡膜、细胞液、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盐、色素等

    调节细胞内环境,使细胞保持一定渗透压,保持膨胀状态

    溶酶体

    囊状

    单层膜

    有多种水解酶

    “酶仓库”、“消化车间”

    会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植物的高尔基体;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内液:包括细胞内细胞质基质和液泡所含的全部液体;细胞液:液泡里所含的液体。
    19.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膜相对稳定,没有流动性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核孔
    D.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RNA能通过核孔
    【答案】D
    【分析】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膜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B错误;
    C、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有的能通过核孔,如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C错误;
    D、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RNA能通过核孔,比如mRNA,D正确。
    故选D。
    20.生物的体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衰老死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为研究决定细胞衰老的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方案应是(    )
    A.去掉细胞核,观察单独的核、质存活情况
    B.核移植,并进行动物克隆,观察克隆动物的生活年限
    C.将完整的年幼和年老的细胞融合,观察重组细胞衰老的情况
    D.交换年幼和年老细胞的细胞核,观察交换后细胞的衰老情况
    【答案】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去掉细胞核,观察单独的核、质存活情况,由于破坏了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不能用于研究细胞衰老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决定的,A错误;
    B、核移植,并进行动物克隆,观察克隆动物的生活年限,不能排除细胞质的影响,不能用于研究细胞衰老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决定的,B错误;
    C、将完整的年幼和年老的细胞融合,观察杂种细胞衰老的情况,不能确定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作用,不能用于研究细胞衰老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决定的,C错误;
    D、分离出年幼的和年老的细胞核,分别移植于去核的年老细胞和年幼细胞的细胞质中,观察交换细胞核后细胞的衰老情况,可用于研究细胞衰老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决定的,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21.下图为某蛋白质(含有120个氨基酸)天然状态与非折叠状态的转化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蛋白质由1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有119个肽键
    B.用尿素处理时,蛋白质中的肽键断裂导致该蛋白生物活性丧失
    C.此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D.此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取决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
    【答案】ACD
    【分析】蛋白质相关计算公式:
    ①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水解需水数。
    ②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肽键数。
    ③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肽键数。
    ④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各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脱水数。
    ⑤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的总数。
    ⑥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的总数-脱水数。
    ⑦H原子数=各氨基酸中H的总数-2×脱水数。
    ⑧若是环状蛋白质:氨基酸数=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与链肽相差1)。
    ⑨-S-S-的形成:侧链脱去2个H。
    【详解】A、此蛋白质是由1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只有一条肽链,形成的肽键数是119个,A正确;
    B、用尿素处理时,断裂的是二硫键,B错误;
    C、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所以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在非折叠状态下无催化活性,天然状态下有催化活性,所以该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取决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ACD。
    22.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抗击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丙型肝炎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
    B.丙型肝炎病毒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
    C.丙型肝炎病毒虽然微小但也有严密的结构
    D.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ABC
    【分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
    【详解】A、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是RNA,只有A、U、G、C四种碱基,A正确;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生存,丙型肝炎病毒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B正确;
    C、丙型肝炎病毒虽然微小但也有严密的结构,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等,C正确;
    D、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23.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我国科学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其核酸碱基序列(基因组)的测序,并通过与其他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对比,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中的特异核酸序列。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
    A.其核酸的特异性体现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B.与大肠杆菌相比,其核酸特有的含氮碱基为尿嘧啶
    C.其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产物
    D.其核酸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AB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中的核酸为RNA,其核酸的特异性体现在核糖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为RNA,大肠杆菌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与大肠杆菌相比,其无特有碱基,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产物,即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为RNA,RNA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
    故选AB。
    24.叶绿体的结构与蓝细菌十分相似,科学家在研究叶绿体的起源时,提出一种假说,即原始真核细胞将蓝细菌吞噬后,蓝细菌生活于其内,形成共生体,原始真核细胞逐步演化为植物细胞,而蓝细菌演化为叶绿体。下列证据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叶绿体和蓝细菌都具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B.叶绿体和蓝细菌都具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
    C.叶绿体内存在与蓝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D.叶绿体膜的层数与蓝细菌相同
    【答案】ABC
    【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假说认为植物中的叶绿体起源于一种细胞:蓝细菌,因为叶绿体有一些细胞结构的遗留痕迹如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具有一定的自我复制能力,在结构和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详解】A、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两者均含光合色素,均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A符合题意;
    B、叶绿体和蓝细菌中都含有合成蛋白质的机器即核糖体, 都能合成蛋白质,故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B符合题意;
    C、叶绿体中含有DNA和RNA,其中的遗传物质是环状DNA,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蓝细菌细胞中也有环状DNA,故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C符合题意;
    D、叶绿体膜的层数为2,而蓝细菌细胞膜层数为1,不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5.真核细胞具备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请据图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等结构的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B.细胞核中合成的RNA,需穿过2层生物膜进入细胞质
    C.若对图中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用3H进行标记,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依次出现的顺序是②①⑥③
    D.结构⑥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不变
    【答案】CD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核糖体,③为细胞膜,④为线粒体,⑤为细胞核,⑥为高尔基体。
    【详解】A、②是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细胞核中合成的RNA是从核孔出细胞核的,不穿过生物膜,B错误;
    C、若对图中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用3H进行标记,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依次出现的顺序是②核糖体、①内质网、⑥高尔基体、③细胞膜,C正确;
    D、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⑥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D正确。
    故选CD。

    三、实验题
    26.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就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生物中,与禽流感病毒H7N9有明显区别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肠杆菌     ②发菜     ③蓝藻      ④酵母菌   ⑤霉菌     ⑥HIV   ⑦水绵  ⑧SARS病毒  ⑨细菌
    某研究小组在培养甲型H7N9病毒时,应选用的培养基是:____(A、富集各种有机物的培养基;B、活鸡胚细胞),说明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的图象。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图乙转为图丙,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而且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一行细胞数为________个,若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能看到_____个细胞。
    ④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失水之后的细胞,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膜是否与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 )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⑤.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_____________移动玻片,方能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
    【答案】 ①②③④⑤⑦⑨ B 病毒营寄生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大 ②③⑤ 细准焦螺旋 16 4 D 左上方
    【分析】1、分析图甲: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其中①②上没有螺纹、表示目镜,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③④上有螺纹、表示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⑤中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较⑥小,说明⑤是高倍镜、⑥是低倍镜。
    2、分析图乙和图丙: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的图象,比较乙、丙两个视野,可知乙图中细胞体积小,视野中细胞数目多,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视野;丙图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详解】(1)禽流感病毒H7N9没有细胞结构,而①大肠杆菌、②发菜、③蓝藻、④酵母菌、⑤霉菌、⑦水绵、⑨细菌都具有细胞结构,与禽流感病毒H7N9有明显区别。病毒营寄生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应选用活鸡胚细胞进行培养,故选B。
    (2)①目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放大倍数大;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所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玻片间距离越短,故组合是②、③、⑤。
    ②从图乙转为图丙,即将显微镜由低倍镜转化为高倍镜,应先移动标本把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改用高倍镜,调节光圈调整视野亮度,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调整物像至清晰,即调节顺序是: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不是面积或体积),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若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该细胞的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因此此时视野中看见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1/4,即在该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应为64×1/4=16个;若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能看到64×(1/4)2=4个。
    ④白色洋葱表皮细胞颜色浅,而要看清颜色浅的物体需把视野调暗,所以要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故选D。
    ⑤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实际物体在右下方,所以要想把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点睛】易错点:要想把显微镜下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记住一个结论:物像在哪儿就向哪儿移动装片。

    四、综合题
    27.识下图作答(题中[ ]填写图内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该细胞是________(动物/植物)细胞,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两种结构)。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当病毒侵入生物体后,会妨碍细胞的呼吸,从而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病毒作用的细胞器很可能是[  ]__________,该细胞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_______。
    (3)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来判断细胞的死活,这主要是利用了细胞膜_____________的功能;当外来的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时,首先与细胞膜上的_____结合
    (4)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存在于[ ]________中。
    (5)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如果该细胞为根尖分生区细胞,应没有________(填序号)。
    (6)图中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 植物细胞 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 差速离心法
    (2) ③线粒体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受体
    (4)⑥液泡
    (5) 中心体 ④⑥
    (6)③④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细胞壁,②是高尔基体,③是线粒体,④是叶绿体,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液泡,⑦是核糖体,⑧是细胞膜,⑨是内质网。
    【详解】(1)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
    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 心法。
    (2)当病毒侵入生物体后,会妨碍细胞的呼吸从而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病毒作用的细胞器很可能是③线粒体,该细胞器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来判断细胞的死活,这主要是利用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因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台盼蓝并非细胞需要的物质,故很难进入活细胞,而死细胞可以被染成蓝色,以此区别两种细胞。
    当外来的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时,首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4)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存在于⑥液泡的细胞液中,属于水溶性色素。
    (5)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
    如果该细胞为根尖分生区细胞,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应没有④叶绿体,分生区细胞属于分裂旺盛的幼嫩细胞,也不会有⑥大液泡。
    (6)图中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④叶绿体和③线粒体。
    28.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据图回答:

    (1)吞噬泡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的特点。图中自噬体由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线粒体的核酸含有的碱基有____种,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细胞的_____过程。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_______。
    (3)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_ (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 流动性 4 5 有氧呼吸 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核糖体 增强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吞噬跑吞噬作用存在膜形态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氧气进入线粒体后,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线粒体功能退化,细胞消耗的氧气量减少。
    【详解】(1)由题图可知,吞噬泡的吞噬过程存在膜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图中自噬体是两层膜包裹着线粒体,若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自噬体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
    (2)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含DNA和RNA,故含有A、T、C、G、U 5种碱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所以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由题意可知,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形成产物的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又被细胞利用,对细胞无用甚至有害的物质被排出细胞外;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以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的功能,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溶酶体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

    五、实验题
    29.阅读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并作答。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长青霉,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补充)
    实验结果:这种培养过青霉的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
    弗莱明在后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分析它的特征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15年后,在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青霉素提纯并量产,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人一起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回答下列问题:
    (1)青霉是一种__________(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
    (2)科学家探究细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时,推测可能是①青霉争夺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影响了细菌繁殖;②青霉产生了某种杀菌物质。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请你补充实验方案。
    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中加入青霉,B组(实验组)中加入___________,观察____________。
    (3)若____________,则说明推测①成立;若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推测②成立。
    【答案】(1)真核生物
    (2) 培养过青霉的培养液 细菌的生长情况
    (3) 若A组中细菌不能正常生长,B组中细菌能正常生长 若A组中细菌不能正常生长,B组中细菌也不能正常生长

    【分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1)原核生物常见的类群主要有细菌、蓝藻和支原体、衣原体等,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常见的类群有霉菌、酵母菌、蘑菇类等大型真菌,因此青霉是一种真核生物。
    (2)该实验属于探究实验,探究青霉菌产生某种杀菌物质还是与细菌争夺营养物质影响细菌繁殖,自变量为培养基加入的物质不同,加入青霉菌或者青霉菌培养滤液,因变量为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实验方案为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中加入青霉,B组(实验组)中加入培养过青霉的培养液,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该实验属于探究实验,实验结果有多种情况。
    若青霉争夺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影响了细菌繁殖,可以预测到A组(加入青霉)中细菌不能正常生长,B组(培养过青霉的培养液)中细菌能正常生长;
    若青霉产生了某种杀菌物质,可以预测到A组(加入青霉)中细菌不能正常生长,B组(培养过青霉的培养液)中细菌也不能正常生长。
    【点睛】本题以微生物青霉素的的发现为背景的考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和探究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