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第1页
    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第2页
    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第3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
    生 物
    1.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均充满组织液
    B.酵母菌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
    D.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   )
    A.细胞内酶活性正常发挥 B.体液中存在大量的缓冲物质
    C.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下列物质全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C.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D.Ca2+、载体、氨基酸
    4. 下列稳态失调与相应疾病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B.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C.中暑--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
    D.感冒发烧,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
    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6.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7.研究人员检测尿液渗透压与人体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
    B. 图中血浆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尿液渗透压增加
    C.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D. 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8.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传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此中枢会整合这些信息并与调定点比较,相应地调节散热机制或产热机制,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体温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正常人体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甲和激素乙都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
    B. 体温上升期,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有助于增加产热
    C. 体温升高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体温调节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相互联系的
    9.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消灭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C.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更快更强的反应
    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10.工作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下列有关措施与其生物学原理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呼吸机等设备提高患者的血氧水平—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需要氧气参与
    B. 为患者提供丰富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需要消耗有机物和能量
    C. 将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输入患者体内—康复者血浆中含有B细胞
    D. 为患者提供核苷类似物作为治疗药物—核苷类似物干扰病毒RNA合成,抑制其增殖
    11. 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粘膜
    影响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体液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 A B. B C. C D. D
    12.在SARS病毒引起的肺炎病人体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即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活化更多免疫细胞,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形成一个正反馈,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开始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为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临床上经常会采用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请分析这种激素属于( )
    A.抗细菌药物
    B.抗病毒药物
    C.免疫增强剂
    D.免疫抑制剂
    13.研究发现调节性T 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调节性 T 细胞的数量由 Mcl-l 蛋白和 Bim 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 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4.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不会引发哮喘
    B.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C.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释放来治疗哮喘
    15.从蛙体内分离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之后,在相距较远的a、b两点膜外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然后在图中①位置给予一适宜强度的刺激,在某一时刻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呈现如图所示的偏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指针偏转角度为最大值,则b点膜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B.a点钠离子通道一定为关闭状态,钾离子通道开放
    C.①位点收到适宜刺激,腓肠肌一定能发生收缩反射
    D.兴奋传至腓肠肌需要借助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16.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7.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
    B.“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的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发生替代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19.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种群的空间特征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中动植物都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20.北京北护城河是一条重要的景观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2007年河道发生了微囊藻水华,之后几年还出现过水绵疯长等环境污染现象。采取了充氧、投放鲢鳙鱼、安装植物浮床等手段进行治理,效果显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体氮、磷含量高是水华发生的条件之一
    B.水华发生时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
    C.投放鲢鳙鱼只减少浮游动物对水华的影响
    D.植物浮床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
    22.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中重要的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
    C. 若气候适宜,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 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23.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24.科学小组在喜马拉雅山深处发现了世界上最贵的兰花——幽灵兰,幽灵兰数量稀少,其叶片退化,依靠绿色丝带状的根依附在树干上,但不吸取养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幽灵兰的种群数量需扩大取样面积,
    B. 幽灵兰与依附的树构成寄生关系,对幽灵兰的生长有利。
    C. 幽灵兰与其他兰花品种体现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
    D. 幽灵兰以及周围环境中生活的各种生物构成群落
    25.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6.耕农田经过数十年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丛林。某学者对上述演替过程进行了多次调查,对丛林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已知在丛林中,动物甲和动物乙均喜食某蚜虫,且动物甲还能以动物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分布情况
    B. 甲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这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 从进化角度讲,甲和乙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这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D.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该学者需调查和研究的问题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27.水稻泥鳅共作是将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能对稻田杂草和害虫进行扰动和取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杂草、泥鳅和害虫构成一个群落
    B.引入泥鳅不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此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
    D.此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8.皇城根遗址公园以“绿色、人文”为主题,塑造了“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竹冬翠”四季景观。公园凭借其注重生态效益的绿化设计,在北京市精品公园评比中入选。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应尽量选用当地树种,为本地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B.遗址公园的生物群落由混栽的70多个树种组成
    C.公园绿化率高达90%以上,利于缓解城市污染状况
    D.各类植物混栽,合理布局,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9.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土壤中的农药等有机物
    B.该菌剂减少了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会阻碍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与未修复时相比,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
    D.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0.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31.如图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与捕食的只有鹰与鼬
    C.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
    D.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32. 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
    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
    33.在榕树花期,榕果由于有苞片,可以防止非传粉小蜂进入其内产卵。只有头部楔形的传粉小蜂才能钻过苞片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为一种非传粉小蜂,但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科研人员研究了进入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对榕果种子产量及小蜂产生后代数量的影响,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
    榕果内种子数量
    传粉小蜂后代数量
    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数量
    传粉榕小蜂
    5.5
    108.5
    0
    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
    10.0
    10.5
    807
    A. 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
    B. 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
    C. 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
    D. 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34. 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与本实验相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本实验主要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
    C. 翠鸟在水蚤密度小的水域攻击三刺鱼的次数更多
    D. 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
    35. 北美水貂脚有蹼,夏季以捕鱼为生,能游泳;冬季以小型啮齿类、鸟类和昆虫为食。单只水貂可杀死整群地面营巢鸟类。由于北美水貂适应性强, 被作为毛皮兽引入我国,在东北、华东、新疆地区饲养,与当地水獭的生态习性相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美水貂脚上有蹼是进化的结果,有利于游泳和捕食
    B.北美水貂不同季节的捕食动物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北美水貂适应力强,放逐野外有利于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D.进入我国野外的北美水貂会与水獭形成竞争关系
    36.塑料是海洋、湖泊以及河流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长度小于5mm的塑料被称为塑料微粒,它们对觅食的海洋动物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方面的联合专家小组评估全球塑料微粒的报告结果显示,已有数万种生物受到塑料污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可通过正反馈调节降低塑料污染的危害,维持整个系统的稳态
    B.塑料还可能会成为某些难降解污染物的载体,增加了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风险
    C.生活中对这些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通往海洋的“道路”
    D. 塑料微粒被海洋生物取食后会沿食物链富集,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迁徙
    37. 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会使人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
    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
    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38.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只有温度。
    39.图示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血浆蛋白
    B.Ⅰ生态系统 Ⅱ组成成分 Ⅲ营养结构 Ⅳ食物链、食物网
    C.Ⅰ免疫细胞 Ⅱ淋巴细胞 Ⅲ吞噬细胞 ⅣT细胞
    D.Ⅰ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Ⅱ同化的能量 Ⅲ粪便的能量 Ⅳ呼吸消耗的能量
    40.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 属于神经调节
    B.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C.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
    D.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直接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

    第Ⅱ 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41.(10分)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药剂4次。
    (1)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梨园中__________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
    (2)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2分)

    (3)科研人员又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相对丰度
    营养类群
    0~20 cm
    >20 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①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各种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②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3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实验区__________,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③土壤线虫食性多样化,使土壤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这对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农药胁迫较重土壤浅层,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均受到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__________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由于__________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线虫的相对丰度上。
    42.(10分)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入淀污水增多,水体重金属污染加剧。研究人员发现可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地上部分,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
    (1)沉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________,净化水体,体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为筛选适合白洋淀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处理本地4种沉水植物4天后,检测其对镉(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表和图。
    沉水植物
    半数抑制浓度(mg•L-1)
    黑藻
    0.51
    狐尾藻
    0.81
    金鱼藻
    0.03
    菹草
    0.12


    (半数抑制浓度是指抑制沉水植物半数生长的外部Cd浓度)
    表数据显示4种沉水植物中对镉的耐受性最大的是________。结合图1的实验结果,选择黑藻和菹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不选用狐尾藻和金鱼藻的原因是_______。
    (3)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_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________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43(9分)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__________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__________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__________。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______。
    (4)综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群落变化
    44.(6分)
    种子萌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研究水稻中的 PLA3 基因在参与脱落酸(ABA)调控水稻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图 1 显示水稻种子在不同处理培养 16h 后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 ABA 作为一种植物激素能够__________种子萌发,它与赤霉素(GA)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存在拮抗关系。
    (2)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水稻(WT)种子和水稻突变体 pla3 (PLA3 蛋白没有生物活性)种子为材料,研究 PLA3 基因在参与 ABA 调控水稻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①将两种种子分别置于无 ABA 和含一定浓度 ABA 的环境中培养,观察并统计种子的萌发率(如图 2)。 由结果可知,在 WT 种子中,PLA3 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种子萌发。图中种子萌发后__________萌发率的差值可反映出ABA 处理对 pla3 种子的作用。综合图中四组实验结果,可推知 PLA3 基因功能丧失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16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进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残疾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______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一类细胞因子(甲类)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促进免疫炎症反应,另一类细胞因子(乙类)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______,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______,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

    (3)GC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且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将体重相同的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造模组进行如下处理,造模组前期处理需完成RA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前期处理完成后再分别进行后期处理。请完成实验方案(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组别
    前期处理
    前期处理后关节情况
    后期处理
    正常对照组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造模组
    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________
    模型组:________
    姜黄素组:________
    a.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b.注射生理盐水 c. 注射姜黄素 d.关节肿胀 e.关节不肿胀
    后期处理1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相对值,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________组高于________低于模型组 ,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2021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
    参考答案
    1.【答案】D
    【分析】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血细胞之间的内环境为血浆,组织细胞之间的内环境为组织液,A错误;单细胞酵母菌没有内环境,B错误;当外部环境变化剧烈时,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机体的内环境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细胞内的代谢活性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催化作用,所以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见,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全部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呼吸氧化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考点: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 【答案】A
    【分析】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引起疾病,例如:发烧、严重腹泻、严重的高原反应等。
    【详解】
    A、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和有毒物质,A正确。
    B、高原反应是由于血氧过低导致机体缺氧所致,B错误;
    C、中暑不仅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同时中暑时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C错误;
    D、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D错误;
    故选A。
    【点睛】
    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及其相关疾病的典型例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6. 【答案】A
    【解析】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不能传导,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神经递质不能及时分解,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僵直。
    7.【答案】B
    【解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新吸收水分,减少尿量的排出,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A正确;
    B、图中尿液渗透压增加的原因是血浆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D正确。故选B。
    8.【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A、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所以激素甲和激素乙都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A正确;
    B、体温上升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有助于增加产热,B正确;
    C、体温升高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由图可知,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9. 【答案】C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而非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A错误;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只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
    C、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
    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答案】C
    【解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同时合成少量ATP,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合成少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3)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合成大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只有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需要氧气参与,A正确;
    B、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可以为增强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有机物和能量,B正确;
    C、康复者血浆中含有抗体,不含有细胞,C错误;
    D、新冠肺炎病毒遗传物质为RNA,为患者提供核苷类似物作为治疗药物—核苷类似物干扰病毒RNA合成,抑制其增殖,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免疫调节和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答案】A
    【解析】
    【详解】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进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
    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A。
    12.【答案】D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因子风暴是由于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人体消灭病毒的同时分泌了很多细胞因子,活化了更多的免疫细胞,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淋巴因子,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并攻击正常的细胞。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因子风暴是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功能过强的现象,免疫系统会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而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能够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属于免疫抑制剂。
    故选D。
    13.【答案】C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分题图分析: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详解】
    A、 若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则调节性T 细胞的数量减少,对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致使无法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A错误;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会导致免疫缺陷,与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无关,B错误;
    C、若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则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减弱,而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艾滋病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与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无关,D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A、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故A正确;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不需要识别抗原就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故B错误;
    C、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异常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故C错误;
    D、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故D错误。
    考点:过敏的相关知识
    点睛: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介质主要作用是稳定肺组织肥大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此外,尚可阻断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反射,降低哮喘患者的气管道高反应性。
    15.【答案】A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①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先后传导到b、a所在部位,电流表先后观察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详解】
    A、图示中指针向左偏转,说明b处膜外为正电荷,a处膜外为负电荷,即当指针偏转角度为最大值时,b点膜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A正确;
    B、a点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钠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通道关闭,B错误;
    C、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图示从①点到腓肠肌不能构成完整反射弧,且①位点受到适宜刺激产生兴奋,若该神经细胞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腓肠肌也不发生收缩反应,C错误;
    D、兴奋传至腓肠肌需要借助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错误。
    故选A。
    16.【答案】D
    【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17. 【答案】D
    【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即演替的过程优势种不断发生替代,B正确;
    C、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两者类型不同,C正确;
    D、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
    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19.【答案】A
    【解析】
    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详解】
    A、物种丰富度就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高大乔木不止一个物种,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
    C、环境容纳量就是,在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
    D、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中动物与光的利用无关,D错误。故选A。
    20.【答案】C
    【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继续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详解】
    A、水体中氮、磷含量高会引起水华,A正确;
    B、发生水华时,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藻类遮蔽水面,透入水中的阳光减少,使水下植物的光和作用减弱,氧气制造量减少,因此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B正确;
    C、鲢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能够减少藻类和浮游动物对水华的影响,C错误;
    D、浮床上栽培的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21.【答案】D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正确;
    D、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D。
    2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不会消亡,B项错误;若气候适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时间变短,C项正确;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石头的风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
    A. 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2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幽灵兰数量稀少,若取样的范围小,可能没有幽灵兰个体,因此需扩大取样面积,A项正确;幽灵兰不会从依附的树干中吸取养分,二者不是寄生关系,B项错误;幽灵兰与其他的兰花品种属于同一物种,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C项正确;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生物构成了群落,D项正确。
    25.【答案】B
    【解析】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31920=25%;B正确。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D错误。
    26.【答案】B
    【解析】
    A、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和食物,A正确;
    B、捕食和竞争关系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所以甲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
    C、甲和乙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这利于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在生态系统水平上,该学者需调查和研究的问题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D正确。
    故选B。
    27.【答案】D
    【分析】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详解】
    A、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
    B、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能对稻田杂草和害虫进行扰动和取食,属于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
    C、此模式没有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C错误;
    D、水稻泥鳅共作是将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D。
    28.【答案】B
    【分析】
    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的灭绝,所以在引种过程中应慎重。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A、在树种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外来物种入侵因素,因此应尽量选用当地树种,为本地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A正确;
    B、该公园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地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错误;
    C、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些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绿化率升高可有利于缓解城市污染状况,C正确;
    D、各类植物混栽,布局美观,还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正确。
    故选B。
    29.【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
    A、由题意知:投放菌剂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农药,属于分解者,A正确;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D、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故修复后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能改变,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CD正确。
    故选B。
    【点睛】
    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稳定性,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30.【答案】D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C正确;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31.【答案】B
    【分析】
    根据图解,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分别是①植物→兔→鹰;②植物→鼠→鼬→鹰;③植物→鼠→鹰;④植物→兔→鼬→鹰;由植物到人的食物链共有2条,分别是①植物→兔→人;②植物→人;据此解答。
    【详解】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食物链有6条,A正确;鹰以鼬为食,同时两者均以鼠为食,所以鹰与鼬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人以兔为食,同时人和兔都以植物为食,所以人和兔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错误;C正确;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都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32. 【答案】C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澳大利亚大火过后,使得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的过程,其中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桉树对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在该群落中可能处于优势物种的地位;且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因此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
    【详解】
    A、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从而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因此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桉树的特点可知,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营养结构的复制程度有关,而桉树优先恢复只能提现了其作为优势种的优点,不能反映出营养结构的复杂性,C错误;
    D、根据以上桉树的特点可知,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大火的发生利于其优点的体现,D正确。
    故选C。
    33.【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传粉榕小蜂在榕树榕果中产卵,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另外非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说明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详解】根据“杨氏榕树金小蜂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可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A正确;
    由表格数据,只有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5.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10.0,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也有助于榕树传粉B正确;
    传粉榕小蜂单独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8.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5,可见榕果内杨氏榕树金小蜂比传粉榕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C错误;
    传粉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的幼虫提供营养,说明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因变量是三刺鱼对水蚤的进攻次数,由此可推断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故A、B项正确;翠鸟是三刺鱼的天敌,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当没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喜欢取食高密度的水蚤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即此时饥饿的三刺鱼对高密度区的水蚤的攻击次数更多。当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会转移到水蚤低密度区去捕食,即此时三刺鱼对低密度区的水蚤的攻击次数更多。由此可推知,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5.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北美水貂脚上有蹼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其游泳和捕食,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北美水貂不同季节的捕食动物的种类不同,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北美水貂适应力强,放逐野外可能会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因此可能会降低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
    D、进入我国野外的北美水貂与当地水獭的生态习性相似,因此北美水貂会与水獭形成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C。
    36.【答案】A
    【分析】
    1、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害物质的浓度总是在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详解】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故海洋生态系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降低塑料污染的危害,维持整个系统的稳态,A错误。
    B、塑料还可能会成为某些难降解污染物的载体,增加了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风险,B正确;
    C、生活中对这些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通往海洋的“道路”,C正确;
    D、塑料微粒被海洋生物取食后会沿食物链富集,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迁徙,D正确;
    故选A。
    37. 【答案】C
    【解析】
    A.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A正确;
    B.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正确;
    C. 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错误;
    D. 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
    38.【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②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③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④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⑤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
    D、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正不确。
    故选B。
    39.【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多细胞动物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他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叫做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体液是指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
    【详解】
    A、体液(Ⅰ)包含细胞外液(Ⅱ)和细胞内液(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Ⅱ)中含有血浆蛋白(Ⅳ),如血浆中就含有血浆蛋白,A正确; 
    B、生态系统(Ⅰ)的组成成分(Ⅱ)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形成食物链/网(Ⅳ),食物链/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Ⅲ),图中的示意图不对,B错误; 
    C、免疫细胞(Ⅰ)包含淋巴细胞(Ⅱ)和吞噬细胞(Ⅲ),T细胞(Ⅳ)属于淋巴细胞(Ⅱ),C正确;
    D、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Ⅰ)=同化的能量(Ⅱ)+粪便的能量(Ⅲ),同化的能量(Ⅱ)=呼吸消耗的能量(Ⅳ)+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40.【答案】D
    【解析】在光暗信号的刺激下,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进而引起褪黑素的分泌,可见,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
    HPG轴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睾丸增加雄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雄性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可见,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B正确。
    光暗信号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影响雄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正确;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神经递质,D错误;
    41.【答案】 (1). 随机 (2). 取样器取样(或“样方”) (3). 在0~20 cm土壤中, 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20cm土壤中,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4). ①生物群落 (5). 垂直 (6). ②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7). ③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8). 数量 (9). 植物寄生
    【解析】
    (1)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取样时需要进行随机选择若干取样点。
    (2)分析数据,在0~20cm的土层中频繁化学防治,使线虫数量明显降低,而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线虫的数量最多,所以得出结论: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而超过0~20cm的土层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3)①同一地点全部的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不同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在>20cm土层中,实验区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③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从(2)结果看出在土壤表层,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土壤线虫的数量明显下降,而深层中实验组的农药胁迫较轻,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其对农药更加敏感。
    42.【答案】生产者 镉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盐、镉等重金属) 自我(自动)调节(自净化) 水平 狐尾藻 狐尾藻虽然对镉的耐受性很强,但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而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 食物链(和食物网) 植物体(和动物)死亡腐烂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水体(通过物质循环使镉等重金属又回到水体)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详解】
    (1)沉水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镉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盐、镉等重金属),净化水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芦苇、破蓬和柽柳是依次生长,因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由表可知,狐尾藻的半数抑制浓度最高,说明其对镉的耐受性最大;据图分析,狐尾藻虽然对镉的耐受性很强,但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因此应该选择黑藻和菹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而不选用狐尾藻和金鱼藻。
    (3)根据表格和图形分析可知,黑藻的生长率大于菹草,且黑藻地上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菹草,黑藻的迁移系数也比菹草高,说明黑藻是最适合修复Cd污染水体的物种。
    (4)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植物体(和动物)死亡腐烂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水体(通过物质循环使镉等重金属又回到水体)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点睛】
    识记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表格、曲线图获取关键信息,依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43【答案】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消费者 (3). 低 (4). 在Y岛选择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适量施肥实验后发现Y岛植物干重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 (5). B (6). D (7). C (8). 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1)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
    (2)由图可知,Y岛的海鸟种群密度低于W岛。
    (3)为验证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否由土壤肥力低所致,需对Y岛植物进行适量施肥,观察Y岛植物干重是否恢复,如果有所恢复说明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导致的。
    (4)由此推断,Y岛植物干重之所以低,是因为北极狐的引入定居,海鸟被北极狐捕食,导致海鸟数目下降,进而使得土壤中的鸟粪减少,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点睛】该题目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4.【答案】抑制 抑制 第3组 第4组
    种子对ABA的敏感性降低
    【分析】
    1、分析图2:培养时间一定时种子的萌发率:第3组(pla3种子,无ABA)>第1组(WT种子,无ABA);第4组(pla3种子,与ABA)>第2组(WT种子,有ABA)。
    2.【详解】
    (1)图1中水稻种子用ABA处理16小时后,与不用ABA处理的对照种子相比,结果是对照组种子的萌发,用ABA处理的组不萌发,说明ABA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
    (2)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ABA 、种子的类型,因变量是种子的萌发率。用WT种子做实验材料的第1组和第2组相比,图2结果显示,第1组种子的萌发率大于第2组,说明ABA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无ABA处理的第1组和第3组对比,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pla3种子的萌发率大于WT种子的萌发率,说明在WT种子中PLA3基因的作用是抑制种子的萌发。用pla3种子做实验材料的第3组和第4组,无ABA处理的第3组种子萌发率大于有ABA处理的第4组,两组种子萌发率的差值可以反映出ABA处理对pla3种子的作用。有ABA处理的第2组与第4组对照,pla3种子的萌发率大于WT种子的萌发率。由图中四组实验结果可推知PLA3基因功能丧失使得种子对ABA的敏感性降低,促进了水稻种子的萌发。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信息和图形信息,提取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关的处理与种子萌发率变化的关系,梳理PLA3基因、ABA含量、种子萌发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情境组织语言答题。
    45.【答案】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NF-α和IL-6 IL-4和IL-10 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 思路一:减少相关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思路二:使用甲类细胞因子拮抗剂;思路三:使用受体阻断剂阻断甲类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思路四:降低靶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受体的数量 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b e b b d c 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补充完善的相关知识,对各小题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图的分析,是解题关键。
    1.根据(1)题题干可知,甲类细胞因子有促进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所以健康人体内的甲类细胞因子应比RA患者体内的少,而乙类细胞因子应比RA患者体内的多。据此答题。
    2.据(2)题图分析可知,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当体内糖皮质激素(GC)的的含量增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3.根据(3)题的表格和题意可知,造模组实验前注射弗氏完全佐剂的目的是完成RA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所以正常对照组实验前不用注射该药剂,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即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有无。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推知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后期处理都应该是b注射生理盐水,只有姜黄素组的后期处理是c注射姜黄素。
    (1)信号分子可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细胞接受信号分子传递的信息之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有促进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所以健康人体内的甲类细胞因子应比RA患者体内的少,而乙类细胞因子应比RA患者体内的多。结合题图可知,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IL-4和IL-10;结合甲、乙的作用分析,推测RA的发生可能是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导致的免疫失调;针对甲类细胞因子治疗RA的思路有:思路一:减少相关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思路二:使用甲类细胞因子拮抗剂;思路三:使用受体阻断剂阻断甲类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思路四:降低靶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受体的数量。
    (2)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
    (3)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正常对照组实验前期处理应该是b注射生理盐;前期处理后关节情况是正常对照组e关节不肿胀,造模组d关节肿胀;后期处理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为b注射生理盐水,姜黄素组是c注射姜黄素。若实验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是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相关试卷

    2021北京石景山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石景山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清华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清华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1页。

    2021北京平谷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平谷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某人因体温持续在3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