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二诊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二诊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1. 丝绸之路将我国古代的技术传送到了国外。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纺织纱布 B. 矿石炼铁 C. 高梁酿酒 D. 烧制瓷器
2.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干冰
升华吸热
人工降雨
B
盐酸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C
氢氧化钠
能与酸反应
治疗胃酸过多
D
甲烷
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作燃料
A. A B. B C. C D. D
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B.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增大
C.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 向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消失--H+和OH−结合生成H2O
4. 紫薯因富含硒元素被誉为“抗癌大王”.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 硒元素的质子数为34
C. 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D. 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5.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NaC+4O3 B. O2−的结构示意图:
C. 3个铵根离子:3NH4+ D. 高锰酸钾的化学式:K2MnO4
6.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煤、石灰水、冰水混合物 B. 氧化物:五氧化二磷、碳酸、二氧化硫
C. 复合肥料:硝酸钾、尿素、磷酸二氢铵 D. 有机物:甲烷、乙醇、葡萄糖
7.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为:NH3+CO2+H2O+NaCl=NaHCO3+NH4Cl,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NaHCO3和NH4Cl都是氮肥 B. NaH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
C. CO2、H2O和NaHCO3都是氧化物 D. 这个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8.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所示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向80℃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不能燃烧
C. 热水起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 该实验说明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9. 为充分利用宝贵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要实行塑料制品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焚烧回收的保鲜膜,生成的二氧化碳可用来生产化工产品乙酸,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 该实验过程涉及的物质都属于有机物
C. 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D. 参加反应的“”和“”的分子个数比是1:1
10. 化学学习小组用某盐酸和烧碱探究中和反应的pH变化。实验时将一定量的盐酸溶液注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边滴边振荡,通过传感器测定并绘出pH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点到b点,锥形瓶中溶液温度逐渐升高
B. 取a点溶液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C. 取b点溶液加入小苏打固体,有气泡产生
D. c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11. 下列制备有关物质所设计的途径中,不正确的是( )
A. 空气→加压低温液态空气→升温液态氧气
B. 石灰石→高温生石灰→H2O氢氧化钙
C. Cu→△O2CuO→稀H2SO4CuSO4溶液
D. Fe→盐酸FeCl3溶液→NaOH溶液Fe(OH)3沉淀
12.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纯碱溶液与烧碱溶液
滴加稀盐酸
B
鉴别(NH4)2SO4固体和Na2SO4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区分腈纶、羊毛线
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D
除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
加水溶解,过滤
A. A B. B C. C D. D
13.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B.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和不加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 向未打磨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
D. 20℃时,把少量氧化钙放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
14.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100g水)
32
46
64
85.5
110
138
170
甲是 80℃含有 100g水的 KNO3溶液,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A. 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饱和溶液
B. 甲乙丙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式乙>甲>丙=丁
C. 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 25:34
D. 甲溶液冷却时,开始析出固体的温度在 60℃∼70℃之间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5. 构建类价二维图是化学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如图表示的是硫元素的类价二维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对应物质的类别是 ______ ;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 。
(2)如图是某反应的微粒示意图: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甲物质会导致雨水pH减小,形成 ______ 。可通过甲物质与 ______ (写化学式)反应生成CaSO3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3)根据类价二维图信息,从含硫物质中选择合适物质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Na2S2O3+ ______ =Na2SO4+b↑+S↓+H2O(写化学式)。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6. 已知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A~E五种物质都能与F发生反应,A~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且图中所涉及的反应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A常用于建筑行业及补钙,E可用于造纸、印染、纺织、洗涤等行业,F由两种元素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 ______。
(2)C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______。
(3)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四、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7. 我国已向世界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某工厂为实现本厂“碳中和”目标,设计了一种“捕捉”CO2的减排方案,流程如图所示:
(1)“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在“转化、沉淀室”发生的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在“循环Ⅱ”中循环的物质是 ______ 。若将“储存室”中的产品降温固化,所得固体可用于 ______ (答1条)。
(4)工厂要实施这一流程,还需设计“固体热解室”零排放供热的配套方案。下列方案中可以选用的是 ______ (填编号)。
A.燃煤供热
B.燃油供热
C.聚集太阳能供热
D.电供热
(5)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也是“捕捉”CO2的过程。工厂却不宜采用澄清石灰水“捕捉”CO2的减排方案,原因是 ______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8. 化学使人类生活更美好.
(1)豆浆已成为众多家庭的饮品,下表是豆浆中部分营养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请据表回答:
成分
蛋白质
油脂
糖类
钙
铁
维生素
质量分数/%
1.8
0.7
1.1
0.01
0.0005
0.015
①豆浆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______;青少年因缺______而导致佝偻病.
②豆浆所含的营养素中不能供给人体能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作用的是______.
A.蛋白质 B.油脂 C.糖类 D.维生素
(2)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①下列方法不能防止钢铁腐蚀的是______.
A.表面镀铬 B.表面涂油漆 C.部分浸入食盐水
②有一种用“冰蚕丝”面料做的衣服,面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的化学方法是______.
(3)澳大利亚工程师研制出新型太阳能电池的路灯将极大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①如图所示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②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灯材料使用的铝合金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六、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9. 如图1的A~F是实验室制备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______ 。
(2)可通过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______ ;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3)实验室如果利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______ 端通入(填“b”或“c”);用C装置代替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其主要优点是 ______ 。
(4)查阅资料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可以与无色硝酸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反应生成的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可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若观察到 ______ ,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浓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硝酸与铜片接触,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弹簧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是: ______ 。
③上述实验完成后,须用足量NaOH溶液将气体吸收,其目的是 ______ 。
七、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0. 基校学生用盐酸和碳酸钙制备CO2,产生了大量废液。兴趣小组通过以下研究固定废液处理方案:
(1)废液成分的确定:
①写出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②推测废液所含溶质。
推测一:______
推测二:CaCl2和HCl
③若要用一种药品验证哪种推测成立,可选择的有哪些?______(填标号)
A.石蕊溶液
B.AgNO3溶液
C.锌粒
D.CuO粉末
(2)废液的处理
实验表明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小组决定用Na2CO3除去它们。
【提出问题】如何估算Na2CO3固体的用量?
【进行实验】取100mL废液样品于烧杯中,逐滴滴加5.3%的Na2CO3溶液,用pH传感器测定滴加过程中溶液的pH。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结果讨论】
①a−b阶段,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______。
②b点后曲线平缓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③c点时,取少量烧杯中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处理100mL废液,所需5.3%的Na2CO3溶液的体积 ______120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④将烧杯中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重,质量为4g。若处理10L该废液,理论上需要Na2CO3固体 ______g。(实验所用Na2CO3溶液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八、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1. 在烧杯中加入2.14g久置于空气中的铝箔,再滴加稀硫酸,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总共产生氢气(H2)______g。
(2)刚开始滴加稀硫酸没有氢气放出是因为铝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______(填化学式),写出生成物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计算所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纺织纱布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矿石炼铁需要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生成铁,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高梁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烧制瓷器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
B、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因此可将用于除铁锈,故B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但其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错误;
D、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甲烷可用作燃料,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说法正确;
B、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造成的,而不是分子体积增大,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说明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D、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均不能使之变色,向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消失是因为H+和OH−结合生成H2O,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又原子序数=质子数,因此硒元素的质子数为34,故选项说法正确。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由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34=2+8+x+6,解得x=18,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解:A、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Na2C+4O3,选项中碳酸钠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B、氧离子的核内质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图中所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氖原子,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3NH4+,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正确。
D、高锰酸钾的化学式是KMnO4,K2MnO4是锰酸钾的化学式,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故选:C。
A、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B、根据氧离子的核内质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进行分析判断。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根据高锰酸钾和锰酸钾的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A、冰水共存物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碳酸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复合肥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尿素中只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无机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除外,甲烷、乙醇、葡萄糖都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A、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C、复合肥的化学式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
D、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进行.
7.【答案】B
【解析】解:A、NH4Cl是含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NaHCO3不含氮元素,不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
B、钠、氢元素均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1)+x+(−2)×3=0,则x=+4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2、H2O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NaHCO3是由钠、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四种,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A、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氮肥的特征、氧化物的特征、化合价的原则、复分解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说法错误;
B、向80℃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因为此时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
C、热水起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的作用,说法正确;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说法错误。
故选:C。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结合装置的特点来分析解答。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9.【答案】B
【解析】解:A、该反应将甲烷和二氧化碳进行转化,所以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该选项正确。
B、该实验过程涉及的物质甲烷和乙酸都属于有机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有机物,该选项不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变,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原子,该选项正确。
D、参加反应的“”和“”,也就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是1:1,该选项正确。
故选:B。
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碳和甲烷反应生成乙酸。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C
【解析】解:A、a点到b点,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等于7,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则锥形瓶中溶液温度逐渐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取a点溶液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溶质是氯化钠,取b点溶液加入小苏打固体,不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D、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c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空气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能压缩成液态空气,液态空气在升温条件下能分离出液态氧气,故选项正确;
B、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选项正确;
C、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选项正确;
D、铁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能直接生成氯化铁,氯化铁和氢氧化钠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D。
根据各组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各组物质间能按转化关系图完全物质间转化的一组;通过列出具体的反应,可以使分析和判断变得直观、简单。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D
【解析】解:A、加入稀盐酸,能够产生气泡的是纯碱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烧碱溶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加熟石灰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硫酸铵,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点燃,能够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另一种是腈纶,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加入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C
【解析】解:A、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金属的质量会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B、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错误。
C、未打磨的铝片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向未打磨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氧化铝反应完,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选项图像正确。
D、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则溶质质量减少;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随着反应结束,温度恢复至室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但溶质质量一定比反应前少,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C。
A、根据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和铜,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未打磨的铝片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4.【答案】A
【解析】解: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2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2g,所以8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质量为25.6g;即丙溶液是饱和溶液,已经析出晶体,过滤出110.4g硝酸钾,所以甲溶液中含有硝酸钾的质量为:110.4g+25.6g=136g,而甲是80℃含有100g水的KNO3溶液,溶解度是170g,所以甲是不饱和溶液,蒸发20g水,得到乙,乙溶液中含有80g水,因为8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70g,所以80g水最多溶解136g,而现在溶解了136g,所以乙溶液是饱和溶液,丙、丁溶液是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故错误;
B、甲溶液蒸发20g水得到乙,甲、乙溶质质量相等,所以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乙析出晶体后得到丙,丙过滤得到丁,所以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丁,故正确;
C、甲溶液中溶质是136g,溶剂是100g,所以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0:136=25:34,故C说法正确;
D、由于甲溶液中溶质质量是136g,所以在降温时,降到60℃~70℃之间。开始析出晶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表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表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氧化物 H2SO3 2SO2+O2− 一定条件 2SO3 酸雨 Ca(OH)2 H2SO4
【解析】解:(1)三氧化硫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属于氧化物;c点对应的物质是酸,其中硫元素显+4价,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故填:氧化物;H2SO3;
(2)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2SO2+O2− 一定条件 2SO3;甲是二氧化硫,会导致雨水pH减小,形成酸雨。可通过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SO3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故填:2SO2+O2− 一定条件 2SO3;酸雨;Ca(OH)2;
(3)b是一种氧化物,其中硫元素显+4价,所以b是SO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2个硫原子、3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钠原子、3个硫原子、7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所空格处应有2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1个硫原子,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H2SO4;故填:H2SO4。
(1)根据物质的种类以及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2)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酸雨的形成、降低酸雨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应用、方程式的书写和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学会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HCl 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解:A可用作建筑材料及作补钙剂,则A是碳酸钙,E可用于造纸、印染、纺织、洗涤等行业,则E是碳酸钠,依据流程图信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可知B可以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D可以是氢氧化钠,A~E五种物质都能与F发生反应,F由两种元素组成,则F可以是稀盐酸,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F是盐酸,化学式为HCl
(2)C物质是氢氧化钙,它的一种用途是改良酸性土壤。
(3)D→E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1)HCl;
(2)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3)2NaOH+CO2=Na2CO3+H2O。
根据A可用作建筑材料及作补钙剂,则A是碳酸钙,E可用于造纸、印染、纺织、洗涤等行业,则E是碳酸钠,依据流程图信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可知B可以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D可以是氢氧化钠,A~E五种物质都能与F发生反应,F由两种元素组成,则F可以是稀盐酸,带入框图推断合理。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答案】CO2+2NaOH=Na2CO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氧化钙 人工降雨 CD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差
【解析】解:(1)“捕捉室”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在“转化、沉淀室”发生的反应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3)在“循环Ⅱ”中循环的物质是氧化钙;若将“储存室”中的产品降温固化,所得固体升华时吸热,可以用作人工降雨。
(4)A.燃煤供热时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能实现零排放;
B.燃油供热时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能实现零排放;
C.聚集太阳能供热能够实现零排放;
D.电供热能够实现零排放。
故选:CD。
(5)工厂却不宜采用澄清石灰水“捕捉”CO2的减排方案,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差。
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
(2)Na2CO3+Ca(OH)2=CaCO3↓+2NaOH。
(3)氧化钙;人工降雨。
(4)CD。
(5)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差。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3)在“循环Ⅱ”中循环的物质是氧化钙;若将“储存室”中的产品降温固化,所得固体升华时吸热,可以用作人工降雨。
(4)A.燃煤供热时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B.燃油供热时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C.太阳能是清洁能源;
D.电能是清洁能源。
(5)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差。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铁 钙 D C 灼烧、闻气味 塑料灯罩 4Al+3O2=2Al2O3 混合物
【解析】解:(1)①铁属于微量元素,佝偻病是因为缺钙引起的;故填:铁;钙;
②营养素不能提供能量,但是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等作用;故填:D;
(2)①镀铬、涂油漆能隔绝氧气和水,防止生锈;浸入食盐水,金属会锈蚀的更快;故填:C;
②蚕丝成分是蛋白质,灼热有烧焦羽毛味,合成纤维燃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填:灼烧、闻气味;
(3)①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故填:塑料灯罩;
②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故填:4Al+3O2=2Al2O3;
合金最少有一种金属单质,还有其它成分,所以一定是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1)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青少年缺钙会引起佝偻病;根据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来分析;
(2)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接触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鉴别物质时,利用物质之间的性质不同,通过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加以区别;
(3)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来分析;根据铝的化学性质来分析;根据合金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元素与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9.【答案】水槽 催化作用 D 2KClO3=MnO22KCl+3O2↑ b 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干燥管内的水面比烧杯内的水面低,且过一段时间后干燥管内的水面保持不变 干燥管内出现红棕色气体,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干燥管内液面下降,反应停止 除去二氧化氮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解:(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水槽。
(2)可通过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作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则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MnO22KCl+3O2↑。
(3)实验室如果利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应从b端通入;C装置能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则用C装置代替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其主要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4)查阅资料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可以与无色硝酸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反应生成的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可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若观察到:干燥管内的水面比烧杯内的水面低,且过一段时间后干燥管内的水面保持不变,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浓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硝酸与铜片接触,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弹簧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是:干燥管内出现红棕色气体,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干燥管内液面下降,反应停止。
③二氧化氮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则上述实验完成后,须用足量NaOH溶液将气体吸收,其目的是:除去二氧化氮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
(1)水槽;
(2)催化作用;D;2KClO3=MnO22KCl+3O2↑;
(3)b;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4)①干燥管内的水面比烧杯内的水面低,且过一段时间后干燥管内的水面保持不变;
②干燥管内出现红棕色气体,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干燥管内液面下降,反应停止;
③除去二氧化氮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2)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以及C装置能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来分析;
(4)①根据装置不漏气,干燥管放入溶液中溶液不能大量进入来分析;
②根据铜片与硝酸发生反应,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成蓝色硫酸铜溶液来分析;
③根据二氧化氮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应避免造成空气污染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制取的原理和装置,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 CaCl2 ACD 产生气泡 CaCl2+Na2CO3=CaCO3↓+2NaCl 小于 530
【解析】解:(1)①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情况有三种,恰好反应和碳酸钙过量,溶质只有氯化钙;盐酸过量,则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钙;故答案为:CaCl2;
③根据题意,只要证明是否含有盐酸就可以,据此分析;
A、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盐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可验证;
B、氯化钙和盐酸中都含有氯离子,和AgNO3溶液都产生白色沉淀;故不可验证;
C、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故可验证;
D、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色,故可验证;
故选:ACD;
(2)【结果讨论】
①根据碳酸钠加入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溶液中,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a−b阶段为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故答案为:产生气泡;
②b点后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故答案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③c点时,取少量烧杯中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碳酸钠溶液已经过量,说明处理100mL废液,所需5.3%的 Na2CO3溶液的体积小于120mL;故答案为:小于;
④设生成4g碳酸钙沉淀需碳酸钠质量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x 4g
106100=x4g
x=4.24g
所需碳酸钠溶液的体积为:4.24g÷5.3%÷1g/mL=80mL,
即80mL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4.24g,故20mL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4.24g÷4=1.06g,则处理100mL废液需碳酸钠固体为:4.24g+1.06g=5.3g,因此若处理10L该废液,理论上需要Na2CO3固体为10×1000mL÷100mL×5.3g=530g;故答案为:530。
(1)①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②根据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情况分析;
③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2)【结果讨论】
①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②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b点后曲线平缓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根据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
④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结合化学方程式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1)0.2;
(2)Al2O3;Al2O3+3H2SO4=Al2(SO4)3+3H2O;
(3)设生成0.2g氢气需要硫酸的质量为x,
2Al+3H2SO4=Al2(SO4)3+3H2↑
294 6
x 0.2g
2946=x0.2g,x=9.8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g107.8g−9.8g×100%=10%,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会结合图示找出解题突破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首先化学方程式要正确,再者相对分子质量要计算正确,才能解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
(1)根据图示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刚开始滴加稀硫酸没有氢气放出是因为铝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Al2O3,稀硫酸和氧化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
(3)由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计算出与铝反应的硫酸的质量,然后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
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二月化学测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二月化学测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2g,7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