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0.0分)
1.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蜡烛燃烧
C. 水在0℃以下时结冰 D. 电灯通电发光
2. 下列对物质的性质判断错误的是( )
A. 铁是银白色固体一一物理性质 B. 铁丝在空气中易生锈一一物理性质
C. 铝线能够导电一一物理性质 D. 白磷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一一化学性质
3. 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中各成分含量相对稳定 B. CO2含量过高影响人体健康
C. N2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D. O2既可以供给呼吸还能作为燃料
4. 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
A. PM2.5 B. 一氧化碳(CO) C. 氮气(N2) D. 二氧化硫(SO2)
5.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铜 B. 二氧化硫 C. 氯化钠 D. C60
6. 从微粒的角度分析,下列对生活中的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
A. 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的体积变小
B. 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分子的数量增多
C. CO有毒而CO2无毒--分子的构成不同
D. 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分子不再运动
7. 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不属于单质的是( )
A. 液氧 B. 干冰 C. 金刚石 D. 白磷
8. 笑气是人类最早应用于医疗的麻醉剂之一,笑气是氮的一种氧化物,该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笑气的化学式为( )
A. N2 B. N2O C. N2O3 D. NO2
9.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B. 可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C. 过滤操作能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 D. 明矾可吸附水中悬浮的物质
10. 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如下X+5O2=点燃3CO2+4H2O。X的化学式是( )
A. CH4 B. C3H8 C. C2H6 D. CH4O
11. 下列物质的鉴别或除杂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无色气体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B. 用适量的铁粉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
C. 用水鉴别碳酸钙和氯化钠
D.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
1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 单质中一定含有一种元素,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 制取氧气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 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都是阴离子
13.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5℃时,甲、乙溶液的浓度一定相等
B. 35℃时,30g甲加入50g水中,得到80g甲溶液
C. 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 将3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
14.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3:1
C. 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15. 有关溶液(溶质为固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一定是稀溶液
C. 在一定温度下,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1.0分)
16. 化学用语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氢元素: 。
(2)4个水分子: 。
(3)氦气: 。
(4)3个硫酸根离子: 。
17.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请按要求填空:
(1)生活中我们常说“先菜后盐”,即加碘食盐中含碘的物质是碘酸钾,碘酸钾受热易分解,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2)PM2.5专用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3)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如用硬水洗衣服,不仅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变硬,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方法是 。
(4)某食品的发热包中,含有氧化钙,加入水会放热使食品变熟,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冬天在室内用碳火取暖,门窗不能关得太严密,是为了防止 中毒。
18. 2022年世界杯在中东最富有国家卡塔尔举办。卡塔尔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天然气储量排名世界第三,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液化气生产和出口国。
(1)天然气是被广泛应用的清洁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卡塔尔在建设声赛尔体育场时引用了中国制造,用了大量中国制造的铝制品。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19.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表示的含义为______。
(2)t1℃时,6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再加______g甲物质,溶液仍然饱和。
(3)t2℃时,甲溶液中有少量丙,要提纯甲,用______结晶法。
(4)将t2℃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20.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1)用洗涤剂去除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 作用。
(2)某品牌加碘盐中添加的是碘酸钾(KIO3),KIO3中I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森林着火,消防员用水灭火的原理是 。
(4)医用酒精常用于伤口消毒,医用酒精中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1.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红色固体,D是通常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C可能的化学式 ______。
(2)写出D的一种用途 ______。
(3)反应A→B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四、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22. 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三星堆遗址也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打破了长江流域无文明的论断。2020年12月初,三星堆遗址挖掘出黄金面具,该黄金面具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重量达到了280克左右,其表面大部分被损毁,但根据其体积与密度进行估算,完整面具的重量大约超过500克左右。是目前中国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最重金器。
(1)历经数千年黄金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 ;金块能够被锻造成薄薄的面具,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性。
(2)假黄金实际就是“黄铜”,是铜锌合金,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自己在家分辨黄金真假最简单有效的化学方法是 。
(3)欲确定Au、Ag、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种盐溶液是 ,请写出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操作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向AgNO3、Cu(NO3)2和Al(NO3)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 ,上述过程中所发生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一个即可)。
五、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23. 实验室选用下列仪器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仪器G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 。
(2)完成该实验,图中有一种仪器不必用到,该仪器的名称是 。
(3)若其他操作正确,量取水时按照如图所示读数,对结果造成影响是 。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5g氯化钠
B.用50mL的量筒量取水
C.溶解氯化钠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24. 实验室现有高锰酸钾、块状石灰石、稀硫酸、稀盐酸、浓盐酸、棉花以及下列仪器及装置。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装置A制氧气还需改进的地方是 。
(2)实验室常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使用装置F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该装置使用铜丝网而不使用铁丝网盛放固体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六、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25. 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演示了如图实验:
【知识回放】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Zn Fe Sn Pb(H) Hg Ag Pt Au,请你在上面横线上填写对应金属的元素符号。
【给出资料】M是一种金属,MSO4溶液是无色液体。
【实验目的】探究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Al>Cu>M;猜想Ⅱ:Al>M>Cu;猜想Ⅲ: 。
【进行实验】
第一步:老师取出M丝、铜丝、铝丝用砂纸进行打磨,目的是 。
第二步:老师按照如图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同学们填写如下表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铝丝插入装有MSO4溶液的试管中(图甲)
铝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M丝插入装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图乙)
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的颜色 。
M>Cu
铝丝插入装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图丙)
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Al>Cu
第三步:根据表格,可判断猜想 正确。
【交流表达】
老师要求同学们写出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经同学们讨论后大家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 (填试管编号)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6. 10g的铜锌合金和100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g,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求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至0.1%)。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水在0℃以下时结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电灯通电发亮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铁是银白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铝线能够导电,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白磷在空气中能够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3.【答案】D
【解析】解:A、空气中各成分含量相对稳定,A正确;
B、CO2不能帮助呼吸,含量过高影响人体健康,B正确;
C、N2化学性质很稳定,故可以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C正确;
D、O2可以供给呼吸,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为燃料,D错误;
故选:D。
根据已有的空气的成分以及用途进行解答即可。
加强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PM2.5为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属于在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
B、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属于在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氮气为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正确;
D、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属于在空气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物,注意理解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
5.【答案】C
【解析】解: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硫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C60是由碳60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CO有毒而CO2无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C。
根据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分子(或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或原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或原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或原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液氧是指液态的氧气,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C.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
D.白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
故选:B。
单质是指含有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据此解答。
本题难度系数不大,考查学生对单质的定义及其应用的掌握。
8.【答案】B
【解析】解:“笑气”是一种氮的氧化物,则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其化学式为NaOb,则a+b×(−2)=0,a:b=2:1,则笑气的化学式为N2O。
故选:B。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遵循的原则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据此可书写笑气的化学式。
本题考查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注意书写化学式是必须遵循化合价原则。本题也可使用排除法,将A、B、C、D四个选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求出再排除。
9.【答案】C
【解析】解:A、煮沸能将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可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操作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明矾能对悬浮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可吸附水中悬浮的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降低水的硬度,要降低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明矾在净水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水的净化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由某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X+5O2=点燃3CO2+4H2O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10个,反应后碳原子是3个,反应前应该是3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氢原子是8个,反应前应该是8个,包含在X中,则X中含有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C3H8。
故选: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来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1.【答案】D
【解析】解:A、可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无色气体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若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说明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适量的铁粉和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钠和氯化钠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且碳酸钡溶于水会放出热量,而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故使用水能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D、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B
【解析】解: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制取氧气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选项推理正确。
C、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通电时灯泡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故选项推理错误。
D、阴离子带负电,但带负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A、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B、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通电时灯泡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D、根据带负电荷的离子是阴离子进行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3.【答案】C
【解析】解:A、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在该温度下,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相等,没说溶液是否饱和,不能判断浓度大小,故A错;
B、35℃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40甲,所以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20g甲,所以35℃时,30g甲加入50g水中,得到70g甲溶液,故B错;
C、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C正确;
D、将35℃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没说等质量不能判断析出晶体多少,故D错。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催化剂 CH3OH+H2O。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丙是甲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3:1,故B正确;
C、反应前氢气是单质,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生成的甲醇和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根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催化剂 CH3OH+H2O,据此分析物质的类别、物质的结构等。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5.【答案】C
【解析】解:A、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对于大多数固体,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等方法,若采用的是降低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由于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结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C、根据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最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方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H 4H2O He 3SO42−
【解析】解:(1)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氢的元素符号是H。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4个水分子可表示为4H2O。
(3)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He。
(4)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3SO42−。
故答案为:
(1)H;
(2)4H2O;
(3)He;
(4)3SO42−。
(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答案】元素 吸附 煮沸 CaO+H2O=Ca(OH)2 一氧化碳
【解析】解:(1)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PM 2.5专用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4)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
(5)冬天燃煤取暖时,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过多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因此应注意室内通风,门窗不能关得太严密。
故答案为:(1)元素;
(2)吸附;
(3)煮沸;
(4)CaO+H2O=Ca(OH)2;
(5)一氧化碳。
(1)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4)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5)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CH4+2O2=点燃CO2+2H2O 铝常温下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被腐蚀
【解析】解:(1)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甲烷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2)铝化学性质较活泼,常温下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被腐蚀,所以铝制品耐腐蚀。
故答案为:(1)CH4+2O2=点燃CO2+2H2O;
(2)铝常温下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被腐蚀。
(1)根据甲烷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铝化学性质较活泼,常温下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答案】(1)t1℃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15;
(3)降温;
(4)乙>甲>丙
【解析】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表示的含义为:t1℃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6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质量为50g,溶质质量为10g,升温到t2℃,溶解度为50g,所以再加25g−10g=15g甲物质,溶液仍然饱和;
(3)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t2℃时,甲溶液中有少量丙,要提纯甲,用降温结晶法;
(4)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t2℃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故答案为:(1)t1℃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15;
(3)降温;
(4)乙>甲>丙。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乳化 +5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2H5OH或C2H6O
【解析】解:(1)用洗涤剂去除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故答案为:乳化;
(2)咋化合物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依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1)+x+(−2)×3=0,解得x=+5;
故答案为:+5;
(3)森林着火,消防员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医用酒精常用于伤口消毒,医用酒精中的溶质为C2H5OH或C2H6O;
故答案为:C2H5OH或C2H6O。
(1)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4)根据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合价的计算方法,除油污的原理,灭火的方法。
21.【答案】HCl或H2SO4 冶炼金属(合理即可) 3CO+Fe2O3− 高温 2Fe+3CO2
【解析】解:(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为红色固体,D是通常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D是氢气,A会与氢气反应,所以A是氧化铁,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E是碳酸钙,氧化铁转化成的B会与碳酸钙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C会转化成氢气、二氧化碳,所以C是盐酸或硫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可能的化学式是HCl或H2SO4;
(2)D的一种用途是冶炼金属(合理即可);
(3)反应A→B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 高温 2Fe+3CO2。
故答案为:(1)HCl或H2SO4;
(2)冶炼金属(合理即可);
(3)3CO+Fe2O3− 高温 2Fe+3CO2。
根据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为红色固体,D是通常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D是氢气,A会与氢气反应,所以A是氧化铁,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E是碳酸钙,氧化铁转化成的B会与碳酸钙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C会转化成氢气、二氧化碳,所以C是盐酸或硫酸,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2.【答案】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延展 灼烧,变黑为黄铜,无变化为黄金 硝酸银溶液 Cu+2AgNO3=Cu(NO3)2+2Ag Ag、Cu、Zn Zn+2AgNO3=Zn(NO3)2+2Ag或Zn+Cu(NO3)2=Zn(NO3)2+Cu
【解析】解:(1)历经数千年黄金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金块能够被锻造成薄薄的面具,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假黄金实际就是“黄铜”,是铜锌合金,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自己在家分辨黄金真假最简单有效的化学方法是)灼烧,变黑为黄铜(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无变化为黄金。
(3)欲确定Au、Ag、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种盐溶液是硝酸银溶液,是因为金不能和硝酸银反应,说明银比金活泼,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比银活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2Ag。
(4)向AgNO3、Cu(NO3)2和Al(NO3)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锌不能和硝酸铝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锌过量,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Ag、Cu、Zn,上述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Zn+Cu(NO3)2=Zn(NO3)2+Cu。
故答案为:(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延展。
(2)灼烧,变黑为黄铜,无变化为黄金。
(3)硝酸银溶液;Cu+2AgNO3=Cu(NO3)2+2Ag。
(4)Ag、Cu、Zn;Zn+2AgNO3=Zn(NO3)2+2Ag或Zn+Cu(NO3)2=Zn(NO3)2+Cu。
历经数千年黄金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金块能够被锻造成薄薄的面具,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3.【答案】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漏斗 偏大 BD
【解析】解:(1)仪器G是玻璃棒,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2)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溶解,药匙用于取用氯化钠,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完成该实验,图中有一种仪器不必用到,该仪器的名称是漏斗。
(3)若其他操作正确,量取水时按照如图所示读数,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4)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g,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3g=47g(合47mL),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解氯化钠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2)漏斗;
(3)偏大;
(4)BD。
(1)仪器G是玻璃棒,进行分析解答。
(2)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溶解,进行分析解答。
(3)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解答。
(4)A、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主要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2KMnO4=△K2MnO4+MnO2+O2↑ 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棉花 CaCO3+2HCl=CaCl2+H2O+CO2↑ Fe+2HCl=FeCl2+H2↑
【解析】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利用装置A制氧气还需改进的地方是: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棉花;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若使用装置F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装置使用铜丝网而不使用铁丝网盛放固体的原因是:Fe+2HCl=FeCl2+H2↑。
故答案为:(1)2KMnO4=△K2MnO4+MnO2+O2↑;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棉花;
(2)CaCO3+2HCl=CaCl2+H2O+CO2↑;Fe+2HCl=FeCl2+H2↑。
(1)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5.【答案】Al Cu M>Al>Cu 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铝比M活泼 由蓝色变成无色 Ⅱ 2Al+3CuSO4=Al2(SO4)3+3Cu 丙
【解析】解:【知识回放】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故答案为:Al;Cu。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Al>Cu>M;猜想Ⅱ:Al>M>Cu;猜想Ⅲ:M>Al>Cu。
故答案为:M>Al>Cu。
【进行实验】
第一步:老师取出M丝、铜丝、铝丝用砂纸进行打磨,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故答案为: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第二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铝丝插入装有MSO4溶液的试管中(图甲)
铝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铝比M活泼
M丝插入装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图乙)
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成无色。
M>Cu
铝丝插入装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图丙)
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Al>Cu
故答案为:铝比M活泼;由蓝色变成无色。
第三步:根据表格,可判断猜想Ⅱ正确。
故答案为:Ⅱ。
【交流表达】
试管丙中硫酸铜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3CuSO4=Al2(SO4)3+3Cu。然后经同学们讨论后大家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丙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由试管甲、乙实验现象可以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故答案为:2Al+3CuSO4=Al2(SO4)3+3Cu;丙。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6.【答案】解:由于铜为氢后元素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生成氢气0.2g,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
(1)设生成的硫酸锌、消耗的硫酸、锌的质量分别为x,y,z
Zn+H2SO4=ZnSO4+H2↑
65 98 161 2
z y x 0.2g
1612=x0.2g
982=y0.2g
652=z0.2g
解得x=16.1g,y=9.8g,z=6.5g
则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9.8g100g×100%=9.8%;
答: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6.1g6.5g+100g−0.2g×100%≈15.1%
答: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5.1%。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科普阅读题,离田后还田,推断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