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3887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3887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3887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了解唐朝的徐凝及其诗歌创作特点,理解古人诗中的风景描写和思乡之情,掌握句式结构,培养朗读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徐凝对家乡愁思的真挚情感,体会古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崇敬之情,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句式结构,发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诗歌,理解古人思想和文化背景,辅助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2.分层阅读法:逐句阅读,逐句理解,逐句品味,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蕴意和文化内涵。
3.情感强化法: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爱,带领学生去发掘自己心中的情感,并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
4.课堂互动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听课笔记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人教版课本。
2.课件: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的PPT。
3.教具:白纸、挂图机、贴纸、橡皮擦、彩笔等。
4.其他:预习材料,阅读资料,课前问答题,课后玩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10)谈话导入:同学们,图片中的春景美不美?(美)你们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呢?(万紫千红、诗情画意……)你们想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描写春景的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日的乡村景色吧。(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读题目,解题意。
(1)“宿”,住宿,投宿;“店”,住宿的客店,即现在的旅馆、酒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3)根据古诗题目的意思,把古诗题目的节奏读准确。(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新课,进而揭示古诗题目;指导学生读好题目,为下面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1)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12)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感受真情。
二 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出示朗读要求。(出示课件13)
(1)大声、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生字生词,可以先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借助注释或运用其他合适的方法来学习生字生词。
3.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指导。
(1)识记生字。(出示课件14)
宿 徐 疏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
②指导书写。
“疏”:左右结构。左右宽窄相当,第一笔是横撇,第五笔是提。
(2)理解词语。(出示课件15)
疏疏:稀疏。 阴:树荫。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解决字词障碍,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
三 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了解古诗,自由朗读后交流: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古诗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出示课件16)
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径、树、儿童、黄蝶、菜花”,插图中也描绘了这些景物。
2.根据交流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篱落”指篱笆;“树头”指树枝上。
[板书:篱落、一径、树头(静) 儿童、黄蝶、菜花 追、飞(动)]
3.观察图片,说说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17)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黄蝶
( )的菜花 ( )的树
设计意图:为学生打开学习古诗“欣赏风景”的小窗。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4.读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1)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2)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①图文对照,指导理解“疏疏、深”。
②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跑。
③“无处寻”用自己的话该怎么说?(没有找到)我们学过的哪句诗中的“无”也是“没有”的意思?(“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无”也是“没有”的意思)
设计意图: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过程中,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古诗理解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5.再读诗句,读好节奏。(出示课件18)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 想象画面,渐入诗境
1.我们读着古诗,仿佛欣赏到了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吧!(小组交流诗意,全班交流诗意)(出示课件19)
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忽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黄蝴蝶,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2.看到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他非常喜爱这美丽的田园风光。(板书:情 喜爱)
3.配乐读诗。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大家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遍, 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20)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
五 图文对照,课堂总结
1.古时候的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喜爱之情。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场景,用欢快的语气再读一读这首诗。(板书:意 闲适)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1)你能看着图片,有感情地吟诵古诗给同学们听吗?
(2)在背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默写下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以诗为媒介开展写话训练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目标和难点都比较明确,同时教学方法也比较多样化和灵活,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学生们课堂自发性参与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稍有不足。因此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寻求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母鸡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白桦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