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
- 0.0 绪言-【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 试卷 6 次下载
-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 试卷 4 次下载
- 1.3.1 走进化学实验室(1)-【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 试卷 4 次下载
- 1.3.2 走进化学实验室(2)-【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 试卷 4 次下载
- 2.1 空气-【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
展开这是一份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文件包含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解析版docx、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固本强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认识物质的变化,知道化学变化的特征,常伴随着的现象。能准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物质的性质,知道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准确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并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_________、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汽油_________、溶液的结晶等。
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燃烧、钢铁_________、食物_________、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放出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伴随的能量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理变化有4种常见形式:
(1)_________的改变(固态、液态、气态)
(2)_________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玻璃破碎)
(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
(4)位置的改变(物体从甲地移到乙地)
5、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中_________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_________化学变化(填“一定有”“可能有”“没有”)。
二、物质的性质
1、概念: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气味、熔点、________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性、_________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浓硫酸的吸水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能____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性、还原性、酸性、碱性、金属的活动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易分解)、腐蚀性、毒性等。
2、区别: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表现出来。
能通过感官感知的、仪器测量的、由实验获得的数据计算的物质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是否易挥发、易升华,可以利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感知;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可以用仪器测量;
溶解性可通过做实验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
三、性质与变化
1、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变化描述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过程;
物质性质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
性质_________变化,性质是变化的内因;变化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化学性质只有在_________中才能表现出来。
2、性质和变化在叙述上的区别是:
性质一般描述为:某物质“能……”或“不能……”
(或“可以……”、“易……”、“会……”、“难……”、“不能……”、“不可以……”、“不易……”、“不会……”)变化一般描述为:某物质“在……”或“……了”
四、变化、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例:酒精燃烧体现了酒精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可燃性),酒精的可燃性又决定了酒精可以做酒精灯或内燃机的燃料,同理反推即可。
五、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用手__________________,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 氧气 | 二氧化碳 |
物理性质 | _________气体 | _________气体 |
化学性质 | _________支持燃烧 | _________支持燃烧 |
鉴别方法 | 将_________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木条_________是氧气,木条_________是二氧化碳 |
知识点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例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产生沉淀 B.生成气体 C.发光放热 D.生成新物质
【变式1-1】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看到耀眼的强光
C.有白色固体生成 D.镁带消失
【变式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一定有能量的变化
B.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D.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2.下列诗句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 ②烈火焚烧若等闲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侵权必究 ⑧吹尽狂沙始到金
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⑩伐薪烧炭南山中
【变式2-1】我国古代技术无不体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下古代技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瓷器烧制 B. 纺丝织布
C. 水车灌溉 D. 活字印刷
【变式2-2】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楠木制舟 C.五谷酿酒 D.沙里淘金
例3.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蜡烛熔化 B.牛奶变酸、蜡烛燃烧
C.天然气燃烧、蔗糖溶解 D.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变式3-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打造金饰 B.风力发电
C.葡萄制酒 D.雕琢玉石
【变式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蜡炬成灰 B.火上浇油 C.滴水成冰 D.百炼成钢
例4. 豆浆起源于我国,味道纯美,营养丰富。下列制作豆浆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泡黄豆 B.黄豆磨浆 C.过滤豆渣 D.烧火煮浆
【变式4-1】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下列节日活动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编五彩绳 B.缝制香包 C.煮熟粽子 D.剪纸
【变式4-2】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变化过程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A.葡萄酿酒 B.食品发霉 C.水分蒸发 D.煤气中毒
知识点3.性质与变化的判断
例5.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受热后,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会变成黑色的氧化铜
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1
D.液氧降温加压能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态氧
【变式5-1】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纸张能燃烧 B.酒精易挥发
C.石墨能转化成金刚石 D.牛奶在夏天易腐败
【变式5-2】下列各组物质中,需要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分开的是
A.水和酒精 B.氧气和二氧化碳 C.冰和块状冰糖 D.铁和水银
例6.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④酒精可燃烧,⑤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⑥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⑦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
(2)化学性质有_________。
(3)物理变化有_________。
(4)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
(5)酒精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
【变式6-1】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成黑火药;⑥取一块木炭点燃;⑦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⑧发出白光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
(3)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______,
(4)属于用途的是__________。
知识点4.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例7.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煤气可做燃料 B.玉米可用于酿酒
C.木炭粉可用作黑火药原料 D.生铁用做炒菜锅
【变式7-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气焊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变式7-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赤铁矿用于炼铁 B.银用于制作导线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干冰用作制冷剂
知识点5.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
例8.(1) 实验室闻气味的正确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O2和CO2的鉴别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8-1】现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请设计两种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方案 | 实验步骤 | 现象和结论 |
(1) | 取少量的_______分别倒入两个集气瓶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_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_的是氧气。 |
(2) | 将_______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 | 燃着的木条________是氧气,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________。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 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铁钉生锈 C.木材燃烧 D.面包发霉
3.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切割玻璃 B.浓盐酸挥发
C.海水晒盐 D.铁钉生锈
4.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下列古诗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中国是茶的故乡。下列茶叶制作过程以化学变化为主的是
A.采摘 B.发酵 C.揉捻 D.摊晾
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盐溶解 B.火药爆炸 C.酒精挥发 D.蜡烛熔化
7.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植物生长 B.冰变成水
C.火箭发射 D.粮食酿酒
8.在家庭厨房中,下列做法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用食醋除水垢②用钢丝球擦除灶具污渍③用西瓜榨汁④用燃气煮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高熔点 C.可燃性 D.难溶于水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石墨作电池的电极 B.用食盐作冬天融雪剂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用汽油作汽车的燃料
11.下列叙述:
①酒精挥发②汽油能燃烧③铜器生锈④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⑤植物的光合作用⑥水冻冰⑦木炭是黑色的⑧木炭有还原性⑨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1)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___,原因是___;B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原因是___;
(2)②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原因是_______。③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综上所述,判断物质变化的唯一依据是______。
13.阅读以下描述语句,选取数字序号填空。
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③氯化钠不能燃烧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⑥氯化钠用于配制医疗上的生理盐水⑦工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来制取碳酸钠、氯气等。
(1)描述物理性质:___________。
(2)描述化学性质:___________。
(3)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
(4)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
(5)描述用途的是:___________。
1.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同时会发生物理变化
C.锅炉爆炸和煤气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D.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就不是化学变化
3.春节即将来临,下列生活中的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鞭炮爆炸 B.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C.布艺剪裁成新衣服 D.使用煤气作燃料烧菜
4.下列有关我市蟒蛇河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措施中,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定期清淤、疏通河道 B.河道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
C.两岸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D.微生物代谢、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5.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乙酸乙酯(C4H8O2)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O2无色无味 B.H2CO3易分解 C.铝有延展性 D.浓盐酸易挥发
7.山西省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广灵窗花 B.沁源石雕
C.晋南版画 D.玉堂春酒
8.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其相应变化或性质的序号: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把块状硫粉碎_____,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____,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_____。
9.(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下表有四位同学的错误观点,请你用熟悉的日常事例来否定其错误观点。
同学 | 错误观点 | 否定例证 |
甲 | 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______ |
乙 | 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______ |
丙 | 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______ |
丁 | 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______ |
(2)某单位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氯化钠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 亚硝酸钠 | 氯化钠 |
常温状态 | 白色固体 | 白色固体 |
熔点 | 271℃ | 801℃ |
沸点 | 320℃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 | 1413℃ |
加稀盐酸 |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二氧化氮 | 无现象 |
①根据上表,请你写出氯化钠的两条物理性质。Ⅰ、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化学性质:Ⅰ、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
③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方法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