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课练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43913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课练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43913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课练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43913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特训卷课练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
展开课练1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
练
1.[2023·湖南百所学校大联考期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传统文化摘录的化学解读错误的是( )
选项 | 传统文化摘录 | 化学解读 |
A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B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
C | 纷纷灿烂如星陨,火霍火霍喧豗似火攻 | 焰色试验是物理变化 |
D | 有硇水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 | “硇水”指盐酸 |
2.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过程包括了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
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
C.“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研磨不易分解
D.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制作过程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个数有( )
①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
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
③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FeCl3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④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
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⑥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⑦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⑧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⑨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A.4 B.5
C.6 D.7
4.某化学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福尔马林、聚苯乙烯、油脂、生铁、铝热剂、肥皂均是混合物 ②冰和干冰都是酸性氧化物,固体时是分子晶体 ③小苏打、硬脂酸钠、BaSO4、Al2O3都是强电解质 ④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烟水晶、雾都是胶体 ⑤苯酚、纯碱、胆矾和H2O2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
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
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在常温下变白
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的气化、液化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B.C60、液氯是单质,HD、干冰是化合物,NO2是酸性氧化物
C.烟、雾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可用热的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金属表面的石蜡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暖宝宝主要含有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其原理主要是利用铁粉与水反应放热
B.飞机播撒碘化银可以实现人工降雨
C.港珠澳大桥吊装缆绳全称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属于混合物
D.清晨,漫步于公园,枝叶间透过一道道光线,这是由于空气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0-9~10-7 m之间
8.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
| 甲 | 乙、丙、丁 |
① | 常见干燥剂 |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
② | 常见合金 | 不锈钢、青铜、生铁 |
③ | 腐蚀品 | 浓硫酸、烧碱、硝酸 |
④ | 碱性氧化物 |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
⑤ | 弱电解质 | 醋酸、一水合氨、水 |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练
9.[2022·广东卷,2]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顺利往返、“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奥会“飞扬”火炬所用的燃料H2为氧化性气体
B.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核电站反应堆所用铀棒中含有的U与U互为同位素
10.[2022·湖北卷,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11.[2021·广东卷,2]广东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剪纸、粤绣、潮汕工夫茶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
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
12.[2021·湖南卷,1]下列有关湘江流域的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措施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定期清淤,疏通河道
B.化工企业“三废”处理后,达标排放
C.利用微生物降解水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D.河道中的垃圾回收分类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13.[2022·辽宁卷,1]北京冬奥会备受世界瞩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冰壶主材料花岗岩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火炬“飞扬”使用的碳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冬奥会“同心”金属奖牌属于合金材料
D.短道速滑服使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14.[2022·湖南卷,1]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
15.[2022·河北卷,3]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造5G芯片的氮化铝晶圆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制造阻燃或防火线缆的橡胶不能由加聚反应合成
C.制造特种防护服的芳纶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可降解聚乳酸塑料的推广应用可减少“白色污染”
练
16.[2023·山东济南一模]2022年2月4日,万众瞩目的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本届冬奥会尽显化学高科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飞扬”火炬喷口外壳采用聚硅氮烷树脂,该树脂属于无机聚合物
B.运动员的“战袍”利用微信小程序调控石墨烯片加热保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互为同分异构体
C.国家速滑馆采用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滑雪头盔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和弹性体三种成分合成的新材料,其中玻璃纤维和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相同
17.[2023·昆明模拟]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石油的裂解和煤的干馏都属于化学变化
B.用热的纯碱溶液能清除灶具上的油污
C.工厂的静电除尘利用了胶体带电的性质
D.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臭氧漂白纸浆的原理不同
18.[2023·四川眉山一诊]下列关于各物质的所属类别及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物质 | 乙烯 | 氯化钠 | Al(OH)3 胶体 | 生铁 |
类别 | 烃 | 离子化合物 | 混合物 | 合金 |
性质 | 不可燃 | 熔融状态 下能导电 | 能产生丁 达尔效应 | 易发生电 化学腐蚀 |
19.[2023·天津模拟]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下列过程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太阳能分解水制取氢气 | B.开采可燃冰获取燃料 |
C.新能源汽车燃料 电池供电 | D.运载“嫦娥四号” 的火箭发射 |
20.[2023·兰州模拟]中国文化古籍对于研究我国化学发展史有重要价值。下列有关我国传统文化古籍中语句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水银乃至阴之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盐、矾炼而为轻粉,加以硫黄升而为银朱”,其中涉及化合反应Hg+S===HgS
B.“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或聚或散,俗称鬼火,实乃诸血之磷光也”,鬼火是指人或动物死亡后形成的含磷物质的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
C.炒铅丹法:“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消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文中所言“消石”即硝石,属于碱
D.“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倾入盆中,经宿成白雪”,其中包含的提纯方法是重结晶,是物理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与类别不对应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物质 | 小苏打 | 食用油 | 淀粉 | “84”消毒液 |
类别 | 碱 | 油脂(酯类) | 天然高分子 化合物 | 混合物 |
2.[2023·马鞍山一测]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液冷散热技术中的石墨烯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B.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超环”(人造太阳)应用的氕、氘、氚互为同位素
C.“地沟油”经处理可生产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变废为宝
D.我国海洋开发走向“深蓝时代”,大型舰船的底部常镶嵌锌块作负极,防止船底腐蚀
3.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
A.酸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没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C.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D.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类比”结果正确的是( )
A.Ca(HCO3)2的溶解度比CaCO3的大,则NaHCO3的溶解度也比Na2CO3的大
B.CO2、SO2是酸性氧化物,则NO2也是酸性氧化物
C.pH=1的盐酸稀释100倍后pH=3,则pH=6的CH3COOH稀释100倍后pH=8
D.将丙三醇加入新制Cu(OH)2中溶液呈绛蓝色,则将葡萄糖溶液加入新制Cu(OH)2中溶液也呈绛蓝色
5.学习化学不是靠一味背诵的,要学会运用合适的方法,如“类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下列类推不正确的是( )
A.已知CO2通入Ca(OH)2溶液中先变浑浊后溶解,SO2通入Ba(OH)2溶液中也先变浑浊后溶解
B.已知BaCO3能溶于盐酸,溶液变澄清,BaCO3也能溶于硫酸,溶液变澄清
C.已知H2O能与Na2O2反应生成NaOH,H2O也能与BaO2反应生成Ba(OH)2
D.已知CO2+2NaOH===Na2CO3+H2O,则SiO2+2NaOH===Na2SiO3+H2O
6.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D.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加入乙醚萃取,此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7.古诗词清晰描绘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对下面的“诗情画意”分析错误的是( )
A.“日照澄洲江雾开”,雾是一种气溶胶,受阳光照射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
C.“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说明绿矾加热生成了Fe2O3
D.“火树银花不夜天”指的是金属单质的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8.如图表示一些物质间的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
| X | Y | Z | H |
A | 分散系 | 胶体 | 溶液 | 烟 |
B | 电解质 | 酸 | 碱 | 盐 |
C | 元素周期表 的纵列 | 副族 | 主族 | 卤族 |
D | 化合物 | 共价化合物 | 离子化合物 | 碱 |
9.[2023·成都摸底]下列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部分反应中的H2O已略去)( )
| W | X | Y | Z |
A | Cl2 | Fe | FeCl2 | FeCl3 |
B | O2 | C | CO | CO2 |
C | CO2 | NaOH | Na2CO3 | NaHCO3 |
D | O2 | H2S | S | SO2 |
10.以工业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铵[(NH4)2S2O8]和氧化铁红颜料,其主要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束光照射(NH4)2S2O8溶液,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B.H2、CO2、Fe2O3、FeCO3均属于电解质
C.NH4HCO3是酸式盐,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D.室温下,FeSO4溶液、NH4Cl溶液的pH均大于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
11.以下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某些物质与水反应的情况进行分类的分类图。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按要求填空:
(1)上述第一级分类标准(分成A、B组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组中物质除了Cl2外,还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D组中的氨水呈弱碱性,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其呈弱碱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Al3+制备Al(OH)3最好不选择D组中的NaOH溶液,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验室里常用的干燥剂有:①生石灰;②氢氧化钠固体;③变色硅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其中掺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钴作指示剂);④五氧化二磷;⑤无水氯化钙;⑥浓硫酸;⑦碱石灰。
(1)上述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②④⑤ D.全部
(2)上述②④⑤⑥四种干燥剂中,其主要化学成分所属的类别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硅胶中无水氯化钴(CoCl2)呈蓝色,吸水后变为粉红色的CoCl2·6H2O,该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下列气体中,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O2 B.HCl C.NO2
D.NH3 E.NO
(5)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后易失去干燥能力,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3.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最早冶炼的青铜器,由于时间久远,其表面有一层“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是铜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的,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铜铜绿ACu(OH)2BCu
(1)从物质分类标准看,“铜绿”属于________(填字母)。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_。
(3)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
课练1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
狂刷小题 夯基础
[练基础]
1.D 远处闻到墙角的梅花香味,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A正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性质稳定,且密度较大,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故B正确;烟花是以焰色试验为原理制作的,为物理变化,故C正确;“有硇水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说明该物质能溶解单质银,盐酸和银不反应,此处指硝酸,故D错误。
2.B 文中描述了提纯固体的方法:将固体溶解,通过煎炼蒸发水分,进一步析出晶体,涉及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故A正确;文中“石灰”指的是CaCO3,B错误,C正确;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磺(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文中描述的应为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故D正确。
3.B ①淀粉溶液属于胶体,错误;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错误;④胶体与溶液都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者,错误;⑤“血液透析”的原理是渗析,正确;⑦葡萄糖是小分子,溶于水形成溶液,错误;⑧胶体本身不带电,只是胶体中胶粒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才带电荷,错误。
4.A ①福尔马林是甲醛水溶液,聚苯乙烯是苯乙烯的加聚反应产物,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铝热剂是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等的混合物,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盐,上述物质均属于混合物,正确;②冰不是酸性氧化物,错误;③小苏打、硬脂酸钠、BaSO4、Al2O3都是强电解质,正确;④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烟水晶、雾都是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⑤纯碱为Na2CO3,属于盐类,苯酚不是酸,属于酚类,H2O2为过氧化物,错误。
5.C A项涉及的都是物理变化;B项中涉及的都是化学变化;D项中涉及的都是物理变化。
6.C A项,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化学变化;B项,C60、液氯、HD都是单质,NO2不是酸性氧化物;D项,石蜡是多种烃的混合物,与热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不反应,故不能用热的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金属表面的石蜡。
7.A 暖宝宝放热是利用原电池原理,铁作负极,最终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A错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层中播撒催化剂(碘化银)可以达到降雨目的,B正确;聚合物中分子聚合度不同,属于混合物,C正确;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10-9~10-7 m)之间,枝叶间透过一道道光线,为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正确。
8.C 石灰石不能用作干燥剂,故①错误;不锈钢、青铜、生铁都是合金,故②正确;浓硫酸、烧碱和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故③正确;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④错误;醋酸、一水合氨、水都存在电离平衡,故⑤正确。
[练高考]
9.D 在H2与O2反应过程中,H2是还原性气体,A项错误;玻璃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B项错误;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从无结晶水的状态变为三水合乙酸钠,是化学变化,但物质由液体变为固体,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U与U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D项正确。
10.B 加入明矾后,Al3+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对泥水中的悬浮物有吸附作用,故泥水变澄清,涉及化学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用水快速制冰是物理变化,B项符合题意;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可使骨头中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涉及化学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是由于茄子中所含的酚氧化酶与空气接触被氧化而褐变,涉及化学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11.D 剪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A说法正确;茶香四溢说明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扩散,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B说法正确;植物纤维是纤维素,其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说法正确;纯碱水溶液是碳酸钠和水的混合物,不是纯净物,D说法错误。
12.A 清理江河淤泥,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化工企业“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处理是指将有害固体、液体、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可回收利用的物质,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微生物降解使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垃圾无害化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处理等方式处理垃圾,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13.B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长石等矿物,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碳纤维指的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金属奖牌属于合金材料,C正确;聚乙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正确。
14.D 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是利用液态CO2汽化吸热导致环境温度下降,从而使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D项符合题意。
15.B 氮化铝是一种高温结构陶瓷,属于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天然橡胶的单体为异戊二烯,合成橡胶的单体如顺丁烯等中均含有碳碳双键,通过加聚反应合成制得橡胶,B错误;“芳纶”为合成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正确;可降解聚乳酸塑料的推广应用,可以减少难以降解塑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D正确。
[练模拟]
16.B “飞扬”火炬喷口外壳采用聚硅氮烷树脂,其结构简式为,该树脂属于无机聚合物,A正确;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性质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国家速滑馆采用的碲化镉发电玻璃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即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正确;玻璃纤维和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相同,均是二氧化硅,D正确。
17.C 石油的裂解是以获得短链不饱和烃为主要目的的石油加工过程,是深度裂化;煤的干馏是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强热分解的过程,均为化学变化,A正确;纯碱的水解使溶液呈碱性,且加热水解程度增大,碱性溶液能促进油脂水解而除去,B正确;静电除尘利用的是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胶体总体不显电性,C错误;活性炭使糖浆褪色、臭氧漂白纸浆分别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和臭氧的氧化性,原理不同,D正确。
18.A 乙烯属于烃类,可以燃烧,A项错误;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B项正确;氢氧化铝胶体属于混合物,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生铁属于合金,易发生电化学腐蚀,D项正确。
19.B 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从海底开采可燃冰获取燃料,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供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运载“嫦娥四号”的火箭发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机械能,发生的是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D不符合题意。
20.C A项,“加以硫黄升而为银朱”,指水银和硫黄反应生成HgS,即Hg+S===HgS,是化合反应,正确;B项,人或动物死亡后,其身体中含有的磷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产生的磷的氢化物能在空气中自燃,发出蓝绿色的火光,俗称鬼火,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C项,硝石的主要成分是KNO3,属于盐,不正确;D项,根据“再入水”“煎炼”“成白雪”,可知该操作为重结晶,正确。
综合测评 提能力
1.A 小苏打是NaHCO3,属于盐,A项符合题意;食用油是油脂,油脂属于酯类,B项不符合题意;淀粉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项不符合题意;“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属于混合物,D项不符合题意。
2.A 石墨烯是碳单质,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A项错误。
3.B 酸性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2CO2+2Na2O2===2Na2CO3+O2,所以能实现,故A不选;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实现,故B选;没有水、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存在,该反应中可能生成弱电解质,如HCl+CH3COONa===CH3COOH+NaCl,所以能实现,故C不选;有单质参加的反应可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所以能实现,故D不选。
4.D 钙盐、钡盐等的碳酸盐溶解度小于碳酸氢盐溶解度,而钠盐相反,所以Ca(HCO3)2的溶解度比CaCO3的大,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A错误;NO2与水反应产生HNO3和NO,不符合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因此NO2不是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将pH=6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100倍后,溶液c(H+)减小,溶液无限接近中性,不可能呈碱性,故C错误;多羟基的醇遇新制Cu(OH)2溶液呈绛蓝色,丙三醇加入新制Cu(OH)2溶液呈绛蓝色,葡萄糖为多羟基的醛,所以遇新制Cu(OH)2溶液呈绛蓝色,故D正确。
5.B CO2和SO2都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所以化学性质类似,与Ca(OH)2或者Ba(OH)2溶液反应时都是先变浑浊后溶解,A项正确;BaCO3能溶于硫酸,但是会生成新的沉淀BaSO4,溶液依然浑浊,B项错误;Na2O2和BaO2都是过氧化物,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1价,所以都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C项正确;CO2和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D项正确。
6.D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铁和硫酸铜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符合置换反应特征,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正确;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正确;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加入乙醚萃取,此过程利用了相似相溶原理,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发生的是物理方法,D错误。
7.D A项,雾是一种气溶胶,有胶体的性质,受阳光照射会产生丁达尔现象,正确;B项,千遍万遍过滤虽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黄金,说明可以用物理方法得到黄金,则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形式存在,正确;C项,矾中绿色的是绿矾,绿矾煅烧会生成红色的氧化铁,正确;D项,“火树银花”是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颜色的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D。
8.A 分散系包括胶体、溶液和浊液,其中烟属于胶体,A正确;酸、碱、盐都属于电解质,但盐不属于酸,B错误;元素周期表的纵列包括主族、副族和0族,其中卤族属于主族,C错误;化合物包括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其中碱属于离子化合物,D错误。
9.A Fe与Cl2直接反应生成FeCl3,FeCl3溶液和Fe反应生成FeCl2,FeCl2溶液和Cl2反应生成FeCl3,即①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②③通过一步反应均能实现,A项符合题意。C在少量O2中燃烧生成CO,CO继续燃烧生成CO2,CO2和C在高温时生成CO,即①②③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B项不符合题意。CO2和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生成NaHCO3,NaHCO3与NaOH反应可生成Na2CO3,即①②③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C项不符合题意。H2S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生成S和H2O,S在O2中燃烧生成SO2,H2S和SO2发生归中反应可生成S,即①②③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D项不符合题意。
10.C 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 m,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错误;Fe2O3、FeCO3属于电解质,H2属于单质,CO2不是电解质,B错误;FeSO4、NH4Cl均属于强酸弱碱盐,水解后溶液均显酸性,D错误。
11.答案:(1)是否与H2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NO2 (3)NH3·H2O⇌NH+OH-
(4)过量的NaOH溶液会溶解生成的Al(OH)3沉淀
解析:(1)根据两组物质与水反应的特点可知,第一级分类标准是依据物质与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NO2与水反应时,H2O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所以F组中物质除了Cl2外,还有NO2。(3)D组中的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是NH3·H2O电离生成OH-,电离方程式为NH3·H2O⇌NH+OH-。(4)由Al3+制备Al(OH)3最好不选择NaOH溶液的原因是过量的NaOH会溶解生成的Al(OH)3沉淀。
12.答案:(1)C (2)B D C A (3)化学变化 (4)DE (5)CaO+H2O===Ca(OH)2
13.答案:(1)C (2)CuO (3)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4)① ①⑤
解析:根据题意,铜被腐蚀生成铜绿,铜绿溶于盐酸生成铜盐,然后加碱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CuO,最后氢气还原CuO得到Cu。(1)“铜绿”是碱式碳酸铜,属于盐。(2)Cu(OH)2B是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3)依据转化过程,知碱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4)在反应过程中①铜―→铜绿发生了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②铜绿―→A是铜绿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A为铜盐,是复分解反应;③A―→Cu(OH)2是铜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是复分解反应;④Cu(OH)2―→B是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是分解反应;⑤B―→Cu是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是置换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真题研练: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真题研练,共2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练2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附解析):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练2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附解析),共4页。
2024届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练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练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作业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