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0分)
    1. 202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智库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碳抵消额是指通过捐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林场等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 沼渣肥田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 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2. 细胞需要维持某些离子的正常浓度才能保持活性。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是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形多肽,可将K+运输到细胞外,降低微生物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导致其死亡,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缬氨霉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11个肽键
    B.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得缬氨霉素能够发挥作用
    C. 缬氨霉素将细胞内的K+顺浓度梯度运输到细胞外
    D. 缬氨霉素同时具有运输K+和催化ATP水解的作用
    3. 眼虫和衣藻都有眼点、鞭毛和叶绿体,眼虫属于动物,衣藻属于植物。斑点钝口螈由于与藻类共生,被称为“太阳能脊椎动物”。下列关于三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眼虫和衣藻都是低等单细胞生物,细胞内均有中心体和染色体
    B. 三种生物中只有斑点钝口螈有生物膜系统,有细胞分化现象
    C. 通过研究斑点钝口螈与藻类的共生关系,可为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提供相关信息
    D. 眼虫与植物和动物都有相似之处,从进化的角度看,眼虫是与动植物共同祖先很接近的生物
    4. 极端天气会使蝗虫蔓延,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科院团队在《自然》发表文章指出:群居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吸引力,蝗虫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能够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数量的这种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B. 信息素4VA通过负反馈调节蝗虫种群密度,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C. 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D. 用样方法对蝗虫幼虫进行调查,即可得蝗虫种群密度
    5. 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白细胞和某些化学物质进行保护,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发炎。天然抗氧化剂多酚存在于各种果蔬、茶、咖啡、红酒等中,有助于减少体内导致炎症发生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人体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受到破坏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 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
    C. 多酚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阻断氧化反应,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
    D. 多酚类物质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延缓机体的衰老
    6. 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下列实验中,采用“加法原理”的是(  )
    A. “探究性激素对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影响”的实验中,对实验组公鸡切除睾丸
    B. “探究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给实验组饲喂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C. “探究某种新病毒遗传物质种类”的实验中,实验组分别用DNA酶和RNA酶处理
    D. “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向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呼吸酶抑制剂
    7.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PH基因编码的酶异常引起的遗传病。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妻(①-父亲,②-母亲)生育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孩③。②再怀孕,为确定后代是否患该病需要进行产前诊断。已知PH基因两侧存在两种形式的限制酶切点,酶切后电泳分离并利用荧光标记的PH基因片段与酶切片段杂交,得到DNA条带,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①②均为携带者
    B. 母亲②个体19kbDNA条带代表正常PH基因
    C. 子女④的23kb片段可以来自①,也可以来自②
    D. 根据电泳结果推测④不患病
    8.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未体现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0J/(cm2•a)
    C.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
    D. 将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产生的粪便用作沼气发酵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9. 酿酒酵母菌种的性能是决定果酒品质的重要因素。如图表示从土壤中筛选酿酒酵母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据结果推测1g土壤中酵母菌数最多为1.6×106
    B. 分离、纯化酵母菌时,还可采用平板划线法且该方法也需要进行③步骤操作
    C. 获得酿酒酵母纯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故应对土壤、培养基及用具进行灭菌
    D. 进行步骤⑤时,应用液体培养基培养④中的酵母菌,并检测酵母菌的数量和酒精含量
    10. 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具有典型的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却特化为以各种竹子为食。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40%,b基因频率为6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大熊猫以竹子为食的原因是肠道中可能含有能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
    C. 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30%
    D. 我国分布着大熊猫、小熊猫以及不同种的熊猫,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11. 甲图是帕金森患者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患者常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乙图是某患者用药后的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患者常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过多导致的
    B. 黑质通过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 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
    D. 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存在相互抑制关系
    12. 据科技部2022年5月19日消息,我国科学家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研究生命从认识有机物开始,下列有关人体内有机物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离不开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B. 活性蛋白失去结合水后会改变空间结构,重新得到结合水后能恢复其活性
    C. 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剧烈运动时可以通过肝糖原分解供能
    D. 膜上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的糖蛋白可成为判断细胞膜内外表面的依据
    13. 水稻的花属于两性花,水稻的花粉是否可育受到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R、r)共同控制。细胞核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R对r完全显性;细胞质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细胞核可育基因(R)能够抑制细胞质不育基因(S)的表达。因此,当细胞质基因为S且细胞核基因型为rr[记为S(rr)]时,水稻才表现为雄性不育。袁隆平的“三系法”生产杂交水稻S(Rr)生产过程如图所示,根据题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保持系B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恢复系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
    B. “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缺点是需要年年制杂交种
    C. 基因(S、N)符合母系遗传规律,基因(R、r)遵循遗传分离定律
    D. 已知精子中几乎不含细胞质,所以S(rr)自交时产生的精子中几乎不含S基因
    14. 科研人员利用细胞结构完全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研究了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和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各项中,不能依据该实验结果得出的是(  )

    A. dATP和细胞色素C同时存在可促进细胞凋亡
    B. 有细胞色素C时,在一定范围内随dATP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效果增加
    C. 有dATP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效果增加
    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dATP的有无和细胞色素C的浓度
    15. 某些蛋白质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可在特定氨基酸位点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些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体现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B. 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不影响细胞信号传递
    C. 作为能量“通货”的ATP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
    D. 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受温度的影响
    16. 鱼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生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导致鱼肉鲜味下降。在探究鱼类鲜味下降外因的系列实验中,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实验的自变量只有pH和温度,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
    B. 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
    C. pH低于3.8、温度超过60℃,对鳝鱼肌肉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影响的机理不同
    D. 由图可知,放置相同的时间,鮰鱼在pH 6.0、温度40℃条件下,鱼肉鲜味下降最快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17. 玉米和小麦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二者在结构和代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适宜条件下,分别对玉米、小麦幼苗的CO2补偿点和CO2饱和点进行检测,结果如表。(CO2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CO2浓度,CO2饱和点是指植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环境中的最低CO2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项目
    玉米
    小麦
    CO2补偿点
    12µmol/L
    23µmol/L
    CO2饱和点
    34µmol/L
    50µmol/L
    (1)对玉米叶片中叶绿体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时,使用的分离方法为 ______ 。滤纸条上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带呈 ______ 色。玉米植株叶片内的叶绿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基粒的叶绿体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另一种是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存在于维管束鞘细胞中。据此推测,玉米维管束鞘细胞只能进行 ______ (填“光反应”或“暗反应”)。
    (2)植物体内存在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它被激活后,能传递信息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整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如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 ______ ,这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
    (3)据表推测, ______ (填“玉米”或“小麦”)更可能原产于热带地区。若将正常生长的玉米、小麦幼苗放置在有适宜光源的同一密闭小室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 ______ 。
    18. 慢波睡眠分为浅睡期和深睡期。深睡期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中老年人的体温和血糖稳定、人体的精神和体力恢复等尤其重要。在整个慢波睡眠中,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最近研究表明,生长激素(GH)分泌的高峰在慢波睡眠期,GH不但能促进机体生长,还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慢波睡眠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此时瞳孔 ______ (填“收缩”或“扩张”)、 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胃肠蠕动。
    (2)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 ______ ,从而降低血糖。某些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深睡眠期间出现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
    (3)哺乳动物 GH的分泌机制如图所示。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抑素(SS)均能调节GH的分泌,IGF-1为生长介素(图中实线代表促进作用,虚线代表抑制作用)。据图分析,GH分泌的调节机制是 ______ 。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分泌GH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 。
    19. 某豚草是一种常见的入侵物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1)某豚草的主要天敌是广聚萤叶甲,它可取食豚草叶片。利用广聚萤叶甲防治豚草的方式属于 ______ 。若要研究该豚草的生态位,需要研究 ______ 。
    (2)如图曲线Ⅰ为研究该豚草入侵某地区调查过程中绘制的“种群增长”坐标曲线。调查某区域中该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 ______ 法。为了控制该豚草的增长速度,科研人员引入了替代植物紫穗槐,若右图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该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时对应的时间点是 ______ ;从时间段 ______ 可以看出,紫穗槐可以一定程度影响该豚草生长。
    (3)豚草地有大量的青蛙,蛙在生殖季节,雄蛙不断发出声音吸引异性,雄蛙发出的声音对于蛙种群来说是一种 ______ 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 。

    20. 某雌雄异株植物(ZW)的红果和黄果由基因A/a控制,叶片菱形和卵形由基因 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人员选择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黄果菱形雌株(丙)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亲本
    F1

    甲×乙
    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3:3:1:1

    甲×丙
    红果菱形雄株:黄果菱形雄株: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2:2:1:1:1:1
    (1)根据实验二结果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Z染色体上的是基因 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 。
    (2)实验一中,F1全为雌株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植株甲的基因型是 ______ 。
    (3)取实验一F1中卵形叶雌株并对其进行射线处理,进行培育后与杂合的菱形叶雄株杂交,分别统计F2单株的表型及比例,发现其中一个株系的F2中雌、雄株都表现为菱形叶:卵形叶=1:1。已确定该结果的出现与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有关。
    ①发生的具体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是 ______ ,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 (从配子的可育性方面作答)。
    ②若让该株系F2的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则其F3的表型及比例是 ______ (写出性别)。
    ③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 F2中 ______ (填“雄株”、“雌株”或“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若 ______ ,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
    21. 塑料制品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短时期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研究人员欲比较肠杆菌YT1和芽孢杆菌YP1两类细菌降解塑料(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两类细菌主要降解PE)的能力,并通过基因工程拼接黄粉虫肠道内菌株WZ的降解PVC的胞外酶基因CD3D,培育降解塑料的“超级菌”。
    (1)菌株的筛选。配置固体培养基,接种菌株后表层覆盖0.1mm厚度的PE塑料。分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培养基及接种菌株
    培养基1
    培养基2
    培养基3
    单独培养并接种YT1
    单独培养并接种YP1
    混合培养YT1和YP1后,选取YP1接种
    降解圈(直径D/mm)
    3.5
    1.8
    4.2
    ①在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大小的菌株时,应将两类菌株接种到以 ______ 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______ 。
    ②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强的菌株不能直接以降解圈的大小为指标,其原因是 ______ 。培养基3中接种混合培养后的YP1,其降解圈直径明显加大,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
    (2)培育“超级菌”。对菌株WZ改造后的CD3D基因进行研究,把CD3D基因和His标签基因(His标签由6个组氨酸组成)连接起来构建融合基因,并构建重组基因表达载体,如图为载体、CD3D基因的结构、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欲将标签基因连接在CD3D基因编码区的末端,已知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终止密码子为UAG。

    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MunⅠ:CAATTG、XhoⅠ:CTCGAG、BcoRⅠ:G↓AATTC、SalⅠ:G↓TCGAC
    ①写出His的基因编码链的碱基序列5′ ______ 3′。
    ②为构建融合基因并将其插入载体,科研人员设计了一对与CD3D基因编码区两端序列互补配对的引物,设计时需在引物 ______ (填“A”或“B”)的5′端增加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和His基因的编码序列,请写出该引物开头的12个碱基序列:5′ ______ 3′。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海洋中具有大量的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对调节大气圈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A正确;
    B、沼渣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使无机盐和CO2流向农作物,达到肥田的效果,促进了物质循环,没有提高人类对能量利用率,B错误;
    C、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碳是以CO2的形式在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传递,C错误;
    D、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D错误。
    故选:A。
    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入无机环境。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掌握碳循环的具体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解:A、缬氨霉素是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形多肽,缬氨霉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12个肽键,A错误;
    B、缬氨霉素能结合在细胞膜上且在磷脂双子层间移动,将K+运输到细胞外进而导致微生物细胞死亡,该过程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
    C、缬氨霉素可将K+运输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推测细胞内的K+顺浓度梯度运输到细胞外,C正确;
    D、缬氨霉素具有运输K+的作用,但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缬氨霉素是否能够催化ATP水解,D错误。
    故选:C。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3.【答案】B 
    【解析】解:AB、眼虫和衣藻都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和染色体,没有细胞分化现象,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的特征;眼虫是(低等)动物,衣藻是低等植物,两者均有中心体;三种生物均为真核生物,都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B错误;
    C、脊椎动物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会攻击体内的“非己”成分,然而与斑点钝口螈共生的藻类能绕开这种内在的生物防御机制,这可为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提供相关信息,C正确;
    D、眼虫有叶绿体,与植物细胞类似;有眼点,能感受光的刺激,有鞭毛,能运动,这些特征与动物类似。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眼虫可能是与动植物共同祖先很接近的生物,D正确。
    故选:B。
    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而且经常会聚集成为细胞集落。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
    本题考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极端天气使蝗虫在东非蔓延,因此蝗虫数量的这种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
    B、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让蝗虫聚集,然后种群数目增多,又反过来使得4VA增多,再吸引更多的蝗虫,为正反馈调节,B错误;
    C、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用样方法对蝗虫幼虫进行调查,只能得到蝗虫幼虫的密度,不能得到蝗虫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减、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本题主要考查总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5.【答案】B 
    【解析】解: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要突破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也就是非特异免疫,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已遭到破坏,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含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造血细胞等很多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B错误;
    C、据题可知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体内自由基减少能够减缓细胞衰老,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C正确;
    D、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能延缓机体的衰老,D正确。
    故选:B。
    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2、细胞衰老机制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 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
    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具有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解:A、“探究性激素对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影响”的实验中,对实验组公鸡切除睾丸,属于减法原理,A错误;
    B、“探究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给实验组饲喂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是对处理对象进行干预,属于加法原理,B正确;
    C、“探究某种新病毒遗传物质种类”的实验中,实验组分别用DNA酶和RNA酶处理是将DNA和RNA水解,属于减法原理,C错误;
    D、“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向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呼吸酶抑制剂是抑制呼吸,属于减法原理,D错误。
    故选:B。
    1、加法原理是绐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
    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
    本题主要考查“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7.【答案】C 
    【解析】解:A、根据题意和图2分析可知:③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双亲皆为携带者,A正确;
    B、基因两侧存在酶切位点,切下来的23kb和19kb为DNA片段,片段中可能含有正常基因PH或者患病基因ph,根据电泳图结果可知,③号患者23kb中含有患病基因ph,并且该患病基因来自①和②,由于①和②为携带者,故①中PH和ph均为23kb,②中23kb中含有患病基因ph,19kb中含有正常基因PH,B正确;
    CD、④号个体含有23kb和19kb片段,由图可知19kb一定来自②并且片段中为正常基因PH,另一23kb片段必然来自①,④不患病,C错误、D正确。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2分析可知:③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②、③号分别为杂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解:A、图中Ⅳ为分解者,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Ⅰ、Ⅱ、Ⅲ为消费者,A错误;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由C选项详解可知,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6-2=14[J/(cm2.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23+70+3+14=110[J/(cm2.a)],所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0+2+5+5=122[J/(cm2.a)],B错误;
    C、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0.25+0.05+5.1+2.1-5=2.5[J/(cm2.a)],第二营养级(Ⅰ)同化量为4+0.5+9+2.5=16[J/(cm2.a)],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C正确;
    D、将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产生的粪便用作沼气发酵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提高能量利用率,D错误。
    故选:C。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是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一般来说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人工输入的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答案】D 
    【解析】解:A、图示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据结果推测1g土壤中酵母菌数为1.6×106,该方法估算值低于真实数值,故1g土壤中酵母菌数最少为1.6×106,A错误;
    B、分离、纯化酵母菌时,还可采用平板划线法且该方法不需要进行③步骤稀释操作,B错误;
    C、对土壤灭菌可将其中的酿酒酵母杀死,将不能获得酿酒酵母的纯培养物,C错误;
    D、用经过④纯化的菌种,需要检测酵母菌的数量和酒精含量,然后进行步骤⑤,D正确。
    故选:D。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大熊猫以竹子为食很可能是肠道内含有能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B正确;
    C、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基因频率的平方,因雌雄数量相等,则XbXb在整个群体中基因型频率为12×60%×60%=18%,同理,雄性个体XbY的基因型频率为12×60%=30%,C正确;
    D、大熊猫、小熊猫以及不同种的熊猫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1.【答案】C 
    【解析】解:A、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过多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增强,导致患者发生静止性震颤,A正确;
    B、黑质通过神经元a释放的是多巴胺,多巴胺对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B正确;
    C、帕金森病产生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分泌过多而多巴胺分泌少,故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C错误;
    D、图甲中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相互抑制,为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2.【答案】B 
    【解析】解: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一般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行,该过程离不开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A正确;
    B、蛋白质失活后,其活性不能恢复,B错误;
    C、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储存,剧烈运动时可以通过肝糖原分解供能,C正确;
    D、膜上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的糖蛋白一般分布在细胞膜外侧,所以糖蛋白可以用来判断细胞膜内外表面的依据,D正确。
    故选:B。
    细胞内有机物主要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其中核酸能携带遗传信息,糖类和蛋白质可以组成糖蛋白,作为受体发挥信息交流的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胞吞和胞吐、糖蛋白的作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3.【答案】D 
    【解析】解:A、结合以上分析,不育系A基因型是S(rr)它与保持系B的杂交子代都是不育系,且保持系B自交的子代都是保持系B,因此可以推测保持系B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用基因型为N(RR)的品种作父本,与基因型为S(rr)的雄性不育系杂交,才能使后代恢复可育性,所以恢复系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A正确;
    B、生产出的杂交水稻S(Rr)是杂合子无法稳定遗传,因此需要年年制杂交种,B正确;
    C、基因(SN)细胞质基因,因此符合母系遗传规律,基因(R)是细胞核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此遵循遗传分离定律,C正确;
    D、S(rr)是雄性不育,只能作母本,不能进行自交,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干:雄性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包括:N(RR)、N(Rr)、N(rr)、S(RR)、S(Rr)、S(rr),由于基因R能够抑制基因S的表达,当细胞质中有基因N时,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因此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它均为可育。
    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解:A、据图分析,与无dATP和细胞色素浓度为0相比,有dATP和细胞色素时细胞的凋亡率增加,说明dATP和细胞色素C同时存在可促进细胞凋亡,A正确;
    B、本实验中并未探究不同dATP浓度对于细胞凋亡的影响,故不能得出有细胞色素C时,在一定范围内随dATP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效果增加的结论,B错误;
    C、据图可知,有dATP存在时,随着细胞色素C浓度的升高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升高,说明细胞色素C能促进细胞凋亡。在同一细胞色素C含下,存在dATP较不存在dATP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更明显,这说明dATP也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C正确;
    D、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和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合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dATP的有无及细胞色素浓度,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和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是dATP的有无及细胞色素浓度,因变量是促凋亡效果,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以细胞凋亡为载体,考查实验中变量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准确获取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15.【答案】B 
    【解析】A、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去磷酸化是指磷酸化的蛋白质在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去掉磷酸基团,复原成羟基,失去活性的过程。这些过程体现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正确。
    B、磷酸化需要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失去特定氨基酸,将无法磷酸化。因此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会影响细胞信号传递,B错误。
    C、ATP在蛋白质磷酸化的过程中提供能量,参与细胞信号传递过程,C正确。
    D、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都要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进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因此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受温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分析图示: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去磷酸化是指磷酸化的蛋白质在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去掉磷酸基团,复原成羟基,失去活性的过程。
    本题考查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16.【答案】D 
    【解析】解:A、由图示曲线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和鱼的种类,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A错误;
    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合成ACP的基因不同,B错误;
    C、反应温度超过60℃与pH低于3.8,鳝鱼肌肉ACP都会因为空间结构的改变失去活性,影响机理是相同的,C错误;
    D、由图示曲线可知,在pH6.0、温度40℃条件下,鮰鱼体内酸性磷酸酶相对活性最高,因此,鱼肉鲜味下降最快,D正确。
    故选:D。
    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本题以酸性磷酸酶(ACP)为素材,结合和曲线图,考查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明确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纸层析法  橙黄  暗反应  光敏色素  玉米  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解析】解:(1)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用纸层析法。滤纸条上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带为胡萝卜素,呈橘黄色。玉米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没有基粒因此无法进行光反应,只能进行暗反应。
    (2)能传递信息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整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的为光敏色素。
    (3)热带地区由于气温高,植物气孔开放程度较低,CO2的吸收量低,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玉米对CO2的需求量较低,更可能原产于热带地区。两幼苗置于同一密闭小室,一段时间后,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故答案为:
    (1)纸层析法     橙黄     暗反应
    (2)光敏色素
    (3)玉米     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1、由表中数据可知,小麦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均高于玉米,相对来说小麦对CO2的需求量更大。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3、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收缩  促进  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甘油三酯)  深度睡眠时,GH的分泌量增加,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血糖水平下降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若GH含量上升,则SS占据优势;若GH含量下降,则GHRH占据优势 
    【解析】解:(1)慢波睡眠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此时人体处于安静状态,心跳减慢,瞳孔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胰岛素属于降血糖激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转化或储存,如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甘油三酯),从而降低血糖。某些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深睡眠期间,GH的分泌量增加,GH不但能促进机体生长,还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使血糖水平下降,从而容易出现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
    (3)据图,下丘脑分泌的GHRH能促进垂体分泌GH,血浆中的GH能促进TGF-1的合成,GH和IGF-1能促进SS的合成。GH浓度增大时能抑制垂体分泌GH,TGF-1浓度增大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SS能抑制垂体分泌GH,则GH分泌的调节机制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分泌GH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则SS和GHRH不能作用于垂体,若SS占据优势,则SS不能抑制垂体分泌GH,GH含量上升;若GHRH占据优势,GHRH不能促进垂体分泌GH,GH含量下降。
    故答案为:
    (1)收缩     促进
    (2)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甘油三酯)     深度睡眠时,GH的分泌量增加,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血糖水平下降
    (3)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若GH含量上升,则SS占据优势;若GH含量下降,则GHRH占据优势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答案】生物防治  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资源的情况及种间关系  样方  b  ef  物理  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解:(1)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生物间信息传递,如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办法,也可以用特殊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降低动物种群繁殖能力。广聚萤叶甲可取食豚草叶片,利用广聚萤叶甲防治豚草是生物防治。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占据的空间位置,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故若要研究豚草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资源的情况及种间关系。
    (2)估算种群密度时,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某区域中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种群增长速率最高时,种群数量应为K2,对照时间点是b点;引入替代植物紫穗槐的作用是控制豚草的生长速度,因此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ef段。
    (3)雄蛙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故答案为:
    (1)生物防治     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资源的情况及种间关系
    (2)样方     b     ef
    (3)物理     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生物间信息传递,如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办法,也可以用特殊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降低动物种群繁殖能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b  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  含Zb的雌配子致死  AaZBZb  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  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  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  雄株和雌株  突变株子代中的雄株Z染色体上缺失了片段,而雌株W染色体上多了一个片段 
    【解析】解:(1)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叶形的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
    (2)可能含Zb的雌配子致死,导致实验一中叶片菱形:叶片卵形=1:1,由于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子代,红果:黄果=3:1,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说明果实颜色的亲本基因型都是Aa,则雄株基因型为AaZBZb。
    (3)①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基因型变为ZWb,且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与ZBZb杂交,才可能出现F2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b:ZbZ:ZWb=1:1:1:1,雌、雄株都表现为菱形叶:卵形叶 =1:1。
    ②ZWb杂交ZBZb,F2 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b:ZbZ:ZWb=1:1:1:1,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即ZBZ和ZBWb杂交,F3为ZBZB:ZBWb:ZZB:ZWb,表现型为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
    ③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以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F2中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突变株子代中的雄株Z染色体上缺失了片段,而雌株W染色体上多了一个片段,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
    故答案为:
    (1)B/b    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
    (2)含Zb的雌配子致死    AaZBZb
    (3)①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    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
    ②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
    ③雄株和雌株     突变株子代中的雄株Z染色体上缺失了片段,而雌株W染色体上多了一个片段
    1、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PE塑料  选择培养基  因为菌体繁殖力不同,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  YP1和YT1混合培养过程中,YP1菌株整合了YT1的对PE塑料高分解力的基因,发生了转化  CATCATCATCATCATCATTAG  B  CTCGAGCTAATG 
    【解析】解:(1)在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大小的菌株时,应将两类菌株接种到以PE塑料为唯一碳源的培养甚,不能分解PE塑料的细菌,因为缺少营养物质碳源死亡;该培养基能够筛选出能分解PE塑料的细菌,所以从功能上讲属于选择培养基;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强的菌株不能直接以降解圈的大小为指标,因为菌体繁殖力不同,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故应该看菌落直径和降解圈直径的比值来判断菌株对PE塑料的分解能力;原本YP1对PE塑料的分解能力弱于YT1,而培养基3中接种混合培养后的YP1,其降解圈直径明显加大,其原因可能是YPI菌株整合了YT1的对PE塑料高分解力的基因,发生了转化。
    (2)①基因编码链的碱基序列,相当于把mRNA的序列中U改为T,His标签由6个组氨酸组成,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终止密码子为UAG,所以His的基因编码链的碱基序列为5'CATCATCATCATCATCATTAG3;②欲将标签基因连接在CD3D基因编码区的末端,也就是在图中的右侧,所以要加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和His基因的编码序列需要在右侧,即用引物B,增加的是His的基因编码链的互补链碱基序列和Xhol的识别序列:5'CTCGAGCTAATG3′。
    故答案为:
    (1)PE塑料     选择培养基      因为菌体繁殖力不同,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
    YP1和YT1混合培养过程中,YP1菌株整合了YT1的对PE塑料高分解力的基因,发生了转化
    (2)①CATCATCATCATCATCATTAG       ②B      CTCGAGCTAATG
    1、PCR技术的原理是模拟生物体内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利用DNA分子热变性原理,通过控制温度控制DNA分子的解聚和结合;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甚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甚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相关的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属于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高三(第3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高三(第3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