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一零一中高一(上)期中化学(教师版)
展开2022北京一零一中高一(上)期中
化 学
友情提示:
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两部分,共25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Ⅰ卷 选择题(共42分)
(共21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
1. 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光合作用
C.冰块融化
D.钢铁生锈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是
A. 盐酸 B. 漂白粉 C. 氯水 D. 生石灰
3.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大气中浓度增加会导致气温升高
B. 为实现“碳中和”,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 植树造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 我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新思路
4.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
A. 硝酸钾溶液 B. 雾 C. 蛋白质溶液 D. 石灰乳
5. 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A. 酸性 B. 碱性 C. 较强氧化性 D. 较强还原性
6. 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 金属钠着火时,可用水来灭火
C. 将一小块钠投入溶液中,会生成红色的固体
D. 实验时用剩的钠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7.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B.
C.
D.
8. 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钠在氯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C. 纯净的氢气能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9.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与胶体都是澄清、透明的液体
B. 用渗析的方法提纯胶体时,透过半透膜的是杂质的分子和离子
C. 胶体能够吸附水中色素、悬浮固体等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D. 用激光笔照射溶液和胶体时,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10. 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小苏打()可用于制作糕点的膨松剂
B. 过氧化钠可用于潜水艇和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C. 地震灾区和洪涝灾区都用漂白粉消毒,主要是利用漂白粉溶液的碱性
D. 将少量食醋加入“84”消毒液中,会增强其杀菌消毒效果(已知:醋酸比碳酸酸性强)
11. 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提纯、收集Cl2、尾气处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甲制取Cl2
B. 用装置丙收集Cl2
C. 用装置丁吸收尾气中的Cl2
D. 用装置乙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醇()摩尔质量是46 B. 0.5mol/L的硫酸溶液中,的浓度为1mol/L
C. 2mol/L的NaOH溶液中,含有2molNaOH D. 标准状况下,0.5mol水的体积约为11.2L
13. 关于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化性: B. CuO中的Cu元素被氧化
C. 还原产物是 D.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14. 同温同压下,关于等体积的CO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质量之比为7:11 B. 分子数之比为2:3
C. 密度之比为11:7 D. 原子数之比为3:2
15. 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C. 某元素在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 用双线桥表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6. 下图是氯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a、b、c、d、e均为含氯元素的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e可由b与碱的溶液反应得到
B. b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因为b有漂白性
C. a和d的溶液均呈酸性
D. 化合物c的化学式为,可作自来水消毒剂
17. 对已变质的NaOH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溶液中存在Na2CO3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B
除去溶液中的Na2CO3
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然后过滤
C
证明溶液部分变质
取样加入过量呈中性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D
测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涂在PH试纸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A. A B. B C. C D. D
18. 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mol与足量反应,生成的数目为NA
B. 常温常压下,92g和混合气体含有的氧原子数为4NA
C. 标准状况下,22.4L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D. 2.3gNa与足量反应生成和混合物,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19. 以氯酸钠(NaClO3)等为原料制备亚氯酸钠(NaClO2)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1中,每生成1molClO2有0.5molSO2被氧化
B. 从母液中可以提取Na2SO4
C. 反应2中,H2O2作氧化剂
D. 采用减压蒸发可能是为了防止NaClO2受热分解
20. 常温下,发生下列反应:
Ⅰ.
Ⅱ.
根据上述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强弱的顺序为:
B. 溶液中可发生反应:
C. 向溶液中通入少量,会生成和
D. Ⅱ反应中,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21. 亚磷酸()是一种弱酸,其与足量的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亚磷酸受热分解的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亚磷酸属于三元酸
B. 属于酸式盐
C. 亚磷酸受热分解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3
D. 亚磷酸受热分解时,每生成1mol,转移的电子数为6mol
Ⅱ卷 非选择题(共58分)
(共4道小题,共58分、将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2. 实验小组同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针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了实验探究及分析。
(1)甲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上述生成的气体,观察到试纸变蓝,据此判断氧气中混有。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甲判断试纸变蓝的原因_______。
(2)乙认为上述现象只能说明混合气体具有_______性,实验中使试纸变蓝的气体单质还可能是_______。为了进一步验证甲的推测,乙补充了一个实验:将上述生成的气体冷却后通入盛有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中,若现象为_______,则甲的推测合理。
(3)丙查阅文献获知,这种方法制取氧气的过程中确有产生,并且查到了以下反应历程:
①
②反应②
③
总反应:
i.丙设计实验,通过观察的特征颜色来验证反应历程中①的发生,具体实验操作为:将一定量的和混合于试管中,加热,_______。
ii.写出历程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3. I.某化学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某同学夹取一块钠,用滤纸吸干后再切一小块放在如图所示装置上做钠的燃烧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该小组的同学将产生的固体投入水中,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反应停止后,同学们观察到烧杯内有少许黑色固体物质,经检测为碳。
(3)某同学分析碳可能是加热过程中钠与反应产生的,为此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先取一块纯净的钠放入干燥的E管中,然后打开A的活塞,反应一段时间后,点燃E处酒精灯。观察到钠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有黑色物质生成,冷却后有白色固体附着在管壁上。
①C中所盛试剂为饱和溶液,作用是_______。若缺少D装置,可能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B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再点燃E处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
③装置E中反应生成碳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II.某实验小组发现实验室里盛放和固体的试剂瓶丢失了标签。于是,他们先将两瓶固体编号为A、B后,进行鉴别,再通过实验进行性质探究。
(4)分别加热固体A、B,发现固体A受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称取两种固体各2g,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再各加10mL蒸馏水,振荡,测量温度变化:待固体充分溶解,恢复至室温,向所得溶液中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①发现固体完全溶解,而固体有剩余,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
②同学们在两烧杯中还观察到以下现象。其中,盛放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液温度下降 b.溶液温度升高
c.滴入酚酞后呈浅红色 d.滴入酚酞后呈红色
(6)如下图所示,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I和II中分别放入药品,将气球内的固体同时倒入两支试管中。
①两试管中均产生气体,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反应结束后,气球均有膨胀,恢复至室温,下列说法正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装置I的气球体积较大 b.装置II的气球体积较大
c.装置I中反应程度更为剧烈 d.装置II中反应程度更为剧烈
24. 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对物质的性质进行解释和预测。
(1)阅读资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资料:人们常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84”消毒液的名称源于北京某医院在1984年研制成功的一种高效含氯消毒液。“84”消毒液呈无色或淡黄色,可由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其主要成分为NaClO、NaCl。
①资料涉及的物质中,属于碱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盐的是_______。
②实验室中,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与NaOH溶液反应制取“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④“84”消毒液的稀溶液在浸泡餐具过程中,因吸收空气中使消毒杀菌能力增强,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物质类别)
(2)“84”消毒液需要在阴暗处密封保存,否则容易失效,是因为“84”消毒液会与空气中的发生反应,生成物会发生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含盐酸)混用,混用会发生如下反应:。
①该反应中起氧化作用的微粒是_______。
②若反应中生成了0.01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4)2016年巴西奥运会期间,工作人员将“84”消毒液与双氧水两种消毒剂混用,导致游泳池藻类快速生长,池水变绿。可能的原因是NaClO将氧化,NaClO变成NaCl,失去杀菌能力,产生的促进藻类快速生长。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5)实验室要配制480mL制备“84”消毒液用NaOH溶液。
①实验需要称量的NaOH的质量为_______g。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和_______。
②下列实验操作步骤的顺序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③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会引起所配制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OH固体已经潮解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
c.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
25. 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欲用上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是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该实验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_______。
(2)为探究的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乙同学分别量取50mL1%加入容器中,在一定质量范围内,加入不同质量的,测量所得气体体积,数据如下:
的质量/g
0.1
0.2
0.4
40s末体积/mL
49
61
86
由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催化效果是用_______来体现的。由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为分析和对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三支试管中均盛有10mL5%):
试管
Ⅰ
Ⅱ
Ⅲ
滴加试剂
5滴
5滴
5滴NaCl
产生气泡情况
较快产生细小气泡
缓慢产生细小气泡
无气泡产生
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两条结论是_______,实验Ⅲ的目的是_______。
(4)查阅资料得知:将作为催化剂的溶液加入溶液后,溶液中会发生两个氧化还原反应,且两个反应中均参加了反应,试从催化剂的角度分折,这两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按反应发生的顺序写)。
参考答案
Ⅰ卷 选择题(共42分)
(共21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
1.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天然气燃烧涉及甲烷燃烧生成CO2、H2O,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A不选;
B.光合作用涉及CO2、H2O在光合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B不选;
C.冰块融化涉及水由固态变为液态,不存在化学变化,故C选;
D.钢铁生锈涉及铁转化为铁的氧化物过程,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D不选;
故选:C。
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盐酸含HCl和水,为混合物,故A错误;
B.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2和Ca(ClO)2,是混合物,B错误;
C.氯水中含有Cl2、H2O、H+、Cl-、HClO、ClO-,为混合物,C错误;
D.生石灰为CaO,是纯净物,D正确;
故选D。
3.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大气中浓度增加,造成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A正确;
B.为实现“碳中和”,应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不是禁止使用化石燃料,B错误;
C.植树造林,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
D.由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新思路,D正确;
故选B。
4.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浊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在选项给出的物质中,硝酸钾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雾、蛋白质溶液都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石灰乳属于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所以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硝酸钾溶液。
故合理选项是A。
5.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空气中,氧气能够把+2价铁氧化成+3价;而加入维生素C则能防止这种氧化,说明被氧化的是维生素C而不再是+2价铁,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故选D。
6.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属钠密度比煤油大,煤油可防止钠接触空气,应保存在煤油中,A项正确;
B.钠与水会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金属钠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要用沙土扑灭,B项错误;
C.根据B可知,溶液中钠不能置换出Cu,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C项错误;
D.实验时用剩的钠要放回原试剂瓶,D项错误;
答案选A。
7. 【答案】B
【解析】
【详解】氧化还原反应特征为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选项中,只有该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Fe元素化合价升高,H元素化合价降低,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选B。
8.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故A正确;
B.钠在氯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NaCl,产生大量白烟,故B正确;
C.纯净的氢气能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故C错误;
D.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说明溶液中存在氯离子,说明氯气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9. 【答案】D
【解析】
【详解】A.FeCl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稳定分散系,胶体也是澄清、透明的稳定分散系,选项A正确;
B.用渗析的方法提纯胶体时,透过半透膜的是杂质的分子和离子,胶体的胶粒不能通过,选项B正确;
C.胶体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和色素,做净水剂,选项C正确;
D.用激光笔照射溶液和胶体时,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10.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酸氢钠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受热分解,均生成二氧化碳使得糕点蓬松,对人体无害,可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馒头,A项正确;
B.因为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均生成氧气,所以过氧化钠可以用作供氧剂,B项正确;
C.地震灾区和洪涝灾区用漂白粉消毒是利用了漂白粉的强氧化性,C项错误;
D.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醋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所以醋酸和反应生成,会增强其杀菌消毒的效果,D项正确;
答案选C。
11.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需要加热,装置甲不能制取Cl2,故A错误;
B.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可以用装置丙收集Cl2,故B正确;
C.氯气有毒,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因此可用装置丁吸收尾气中的Cl2,故C正确;
D.氯化氢易溶于水,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可用装置乙除去Cl2中的少量HCl,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醇()的摩尔质量是46g·mol-1 ,A项错误;
B.H2SO4~2H+,故0.5mol/L的硫酸溶液中,的浓度为1mol/L,B项正确;
C.根据n=cV,没有溶液体积无法计算溶质物质的量,C项错误;
D.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不能用22.4L/mol进行计算,D项错误;
答案选B。
13.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反应中,氧化铜中铜元素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铜单质中的0价,氨气中的氮元素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氮气中的0价,氧化剂是CuO,对应生成的还原产物是Cu,还原剂是NH3,对应生成的氧化产物是N2。
【详解】A.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uO,氧化产物是N2,氧化性:CuO> N2,A选项错误;
B.CuO中的Cu元素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被还原,B选项错误;
C.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Cu,C选项错误;
D.由反应可知,氧化剂CuO与还原剂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D选项正确;
答案选D。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CO2和CO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详解】A.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根据m=nM可知,二者质量之比为7:11,A项正确;
B.根据N=nNA可知,二者分子数之比为1:1,B项错误;
C.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CO和CO2密度之比为7:11 ,C项错误;
D.CO与其原子数之比为1:2,CO2与其原子数之比为1:3,故二者原子数之比为2:3,D项错误;
答案选A。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可以是同一种元素,如氯气与水反应,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氢气燃烧反应中氢气做还原剂,故A错误;
B.氧化还原反应有时发生在同一种元素之间,如氯气与水反应,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故B错误;
C.某元素在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有可能是化合价升高也有可能是化合价降低,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如SO2+2H2S=3S+2H2O,故C正确;
D.该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以推知,a为HCl,氯元素为-1价,属于氢化物;b为Cl2,属于单质,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c为ClO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属于氧化物;d为HClO,氯元素为+1价,属于弱酸;e为次氯酸盐,氯元素为+1价;
【详解】A.次氯酸盐可由Cl2与碱的溶液反应得到,比如Cl2+2NaOH=NaClO+NaCl+H2O,A项正确;
B.b为Cl2,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是由于Cl2+H2OHClO+HCl,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B项错误;
C.a为HCl,为溶液为强酸,d为HClO,为弱酸, a、d溶液均具有酸性,C项正确;
D.化合物c为,具有氧化作用,能消毒杀菌,可作自来水消毒剂,D项正确;
答案选B。
17.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能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钠,A错误;
B.加入氯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B错误;
C.证明溶液部分变质,要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取样,加入过量呈中性的氯化钡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振荡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则证明溶液部分变质,C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碱性减弱,测定结果偏小,D错误;
故选C。
18. 【答案】A
【解析】
【详解】A.2Na+2H2O=2NaOH+H2↑,1mol与足量反应,生成的数目为0.5NA,A项错误;
B.NO2和N2O4最简式相同,将混合气体均换算为NO2计算,则92g的混合气体为2mol NO2,NO2~2O,故含有氧原子数为4NA,B项正确;
C.与铁反应为2Fe+3Cl22FeCl3~6e-,1mol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C项正确;
D.Na与反应无论生成还是,其中Na元素均为+1价,故Na与其失电子的关系为Na~e-,则0.1molNa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D项正确;
答案选A。
19. 【答案】C
【解析】
【分析】氯酸钠(NaClO3)在酸性条件下被二氧化硫还原为ClO2,则反应1的离子方程式为:,所以得到的母液中含氢离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分离出来的ClO2经过反应2在碱性条件下继续被H2O2还原为NaClO2溶液,其离子方程式为:,得到的NaClO2溶液再经过55减压蒸发、冷却结晶方法得到亚氯酸钠(NaClO2)粗产品,据此结合氧化还原规律分析解答。
【详解】A.反应1:,NaClO3被SO2还原为ClO2,Cl元素化合价降低1,而S元素化合价从+4价升高到+6价,升高2,所以还原剂SO2与还原产物ClO2的物质的量制备为1:2,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母液中含氢离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可经过分离提取Na2SO4,B正确;
C.结合工艺流程所得产物和上述分析可知,反应2中,H2O2作还原剂,将ClO2还原为NaClO2,C错误;
D.NaClO2受热易分解,减压蒸发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可防止其分解,D正确;
故选C。
20. 【答案】D
【解析】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反应Ⅰ.;Ⅱ.中,氧化性大小为,还原性大小为,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据分析可知,还原性强弱顺序为:,故A错误;
B.氧化性大小为,Fe3+不能氧化Cl-生成Cl2,故B错误;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向溶液中通入少量,优先氧化Fe3+,故C错误;
D.Ⅱ反应中,中铁离子为化合价升高的产物,溴离子是化合价降低的产物,所以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把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判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1.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亚磷酸()是一种弱酸,其与足量的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说明亚磷酸属于二元酸,A错误;
B.根据A的分析可知,亚磷酸属于二元酸,则属于正盐,B错误;
C.中P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5价和-3价,所以亚磷酸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生成H3PO4的亚磷酸作还原剂,生成PH3的亚磷酸作氧化剂,所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3,C正确;
D.中P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5价和-3价,则每生成3molH3PO4,转移的电子数为6mol,故每生成1mol,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D错误;
故选C。
Ⅱ卷 非选择题(共58分)
(共4道小题,共58分、将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2. 【答案】(1)
(2) ①. 氧化 ②. 或(只要写出1个即可) ③. 硝酸银溶液 ④. 产生白色沉淀
(3) ①. 在未完全分解前,冷却混合物并将其倒入水中 ②.
【解析】
【分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反应式为:,结合反应中元素,分析出现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氯气;
【小问1详解】
Cl2有氧化性,会把I-氧化为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试纸变蓝的原因是Cl2 + 2I- = 2Cl- + I2;
【小问2详解】
I-被氧化为I2,说明气体有氧化性;结合反应中元素,且体有氧化性,则该气体单质还可能是O3 或O2;若产生了氯气,则氯气溶于水会产生Cl-,Cl-与 Ag+反应产生AgCl白色沉淀,进而证明气体中有氯气,故将气体冷却后通入盛有硝酸酸化硝酸银溶液的洗气瓶中,若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则甲的推测合理;
【小问3详解】
想观察颜色,需要在历程中①中观察,防止后续历程②发生,故需要:将一定量的KClO3和MnO2混合于试管中,加热,在KClO3未完全分解前,冷却混合物并把它倒入水中,观察溶液的颜色;根据①②③叠加得到的总方程式2KClO3→2KCl + 3O2↑及反应①2KClO3 + 2MnO2 → 2KMnO4 + Cl2 + O2↑,③K2MnO4 + Cl2 → 2KCl + MnO2 + O2↑的方程式可得反应②的方程式是:2KMnO4K2MnO4 + MnO2 + O2↑;
23. 【答案】(1)
(2)
(3) ①. 除去中的HCl ②. ③. 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钠与氧气反应 ④. (或)
(4)
(5) ①. 同温度下,比易溶于水 ②. b、d
(6) ①. ②. a、c
【解析】
【小问1详解】
钠燃烧生成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钠燃烧生成Na2O2,Na2O2投入水中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小问3详解】
A中稀盐酸和B中大理石反应产生CO2,盐酸容易挥发,要将气体通过C中饱和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在通过D浓硫酸溶液,干燥CO2,若缺少D装置,水会与钠反应生成氢气,可能产生的方程式为;
②B处产生CO2,通一段时间CO2可以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钠与氧气反应;
③装置E中钠与CO2反应生成碳单质和白色固体,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或者是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
【小问4详解】
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分别加热固体A、B,发现固体A受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为,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①两种固体各2g,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再各加10mL蒸馏水,发现固体完全溶解,而固体有剩余,由此得出结论同温度下,比易溶于水;
②溶解放热,溶液显碱性,碳酸钠碱性比碳酸氢钠碱性强,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故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bd;
【小问6详解】
①I中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和均为1g,n()>n(),I产生的气体多,气球大,与盐酸反应比更剧烈,故说法正确的是ac;
24. 【答案】(1) ①. NaOH ②. NaClO、NaCl ③. ④. ⑤. 酸+盐=(新)酸+(新)盐
(2)
(3) ①. ②. 0.01
(4) (5) ①. 20.0 ②. 500mL容量瓶 ③. badc ④. acd
【解析】
【分析】容量瓶在使用前需要检漏,配置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装瓶,根据大而近的原则选取容量瓶,根据,判断误差分析,以此解题。
【小问1详解】
①在上述物质中,NaOH属于碱;NaClO、NaCl属于盐;
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方程式为:;
③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方程式为:;
④“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方程式为:CO2+NaClO+H2O==HClO+NaHCO3,该反应属于酸+盐=(新)酸+(新)盐;
【小问2详解】
由第一问可知,“84”消毒液会与空气中的发生反应会生成次氯酸,次氯酸会分解,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①该反应中次氯酸根离子中的氯由+1价变为0价,作氧化剂,故该反应中起氧化作用的微粒是;
②由方程式可知,生成1个氯气转移1个电子,故若反应中生成了0.01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1mol;
【小问4详解】
该反应中次氯酸根离子将过氧化氢氧化为氧气,本身被还原为氯离子,方程式为:,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
【小问5详解】
①应该配制500m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n(NaOH)=0.5L×=0.5mol,其质量为m(NaOH)=0.5mol×40g/mol=20g;本实验用到的基本实验仪器有500mL容量瓶、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外,在把烧杯中的液体转入容量瓶的时候,还必须使用玻璃棒进行引流;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实验操作步骤为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故答案为:badc;
③a.NaOH潮解则,称量时固体药品质量偏小,最终浓度偏低,a正确;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则加入的蒸馏水偏少,浓度偏大,b错误;
c.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造成溶质损失,浓度偏小,c正确;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则加入的蒸馏水偏多,浓度偏小,d正确;
故选acd。
25. 【答案】(1) ①. 不能 ②. 没有证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2) ①. 相同时间内,生成的多少(或产生的快慢) ②. 在一定质量范围内质量越大,催化效果越好
(3) ①. 和对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 比对分解反应催化效果好
(4) ①.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实验中没有确认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所以不能确定二氧化锰的催化剂作用;
【小问2详解】
由表格可知,催化效果是用相同时间内,生成的多少(或产生的快慢)来体现的;从表中数据分析,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说明在一定质量范围内,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小问3详解】
实验中加入的铁离子和铜离子对实验有影响,且 和对的分解均有催化作用,且比催化效果好;实验III的目的是做对比实验,证明对的分解没有催化作用;
【小问4详解】
氯化铁中的铁离子具有氧化性,所以和过氧化氢反应中氯化铁做氧化剂,过氧化氢做还原剂,生成氧气和氯化亚铁,要注意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氯化铁是催化剂,反应结束质量和化学性质不能改变,故下一个反应中氯化亚铁做还原剂,过氧化氢做氧化剂生成水和氯化铁,反应的方程式为:2FeCl3+H2O2=2FeCl2+O2↑+2HCl、2FeCl2+H2O2+2HCl =2FeCl3+2H2O。
2021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5 137,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关于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交大附中高一(上)期中化学(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交大附中高一(上)期中化学(教师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Na23 Fe56,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化学(A)(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化学(A)(教师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0 g 胶头滴管,02×102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