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3967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3967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3967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事件导致下列哪一诸侯国的灭亡( )
A.宋国 B.楚国
C.晋国 D.鲁国
答案:C
2.《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一记载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服装华美
C.礼仪之邦 D.文明先进
答案:D
解析:经济发达、服装华美、礼仪之邦都是文明先进的表现,故D项为根本原因。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重农抑商
D.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导致了人们防范心理的加强。故选D项。
4.春秋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首先跌入庶民世界,失去封土、爵位、职官的是( )
A.诸侯 B.卿
C.大夫 D.士
答案:D
解析:在分封宗法制下,处于贵族最底层的是士,他们在社会变革中首先受到冲击,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B
解析:“礼”和“仁”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故选B项。
6.“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提出上述观点的先秦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为君主指出了战胜别国以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即“务力”,也就是依靠实力。在四个选项中,为君主争霸提供指导的仅有C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夺得政权以后,很快就在中原各国改革的影响下,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一是整顿经济。任用从楚国逃至吴国的伍子胥为客卿,把楚国相对先进的技术传于吴,“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动员垦荒,大兴农桑,修筑水利。二是整顿军队。重用军事家孙武,对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主张“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强调教育与法纪相结合的治军之道。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王阖闾推行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吴王阖闾的改革举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1)富国强兵。
(2)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诸侯争霸;社会经济发展。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怎样说法家之学,是按切东周时代的情形立说的呢?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一)裁抑贵族,以铲除封建势力。(二)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这两个条件,秦国行之,固未能全合乎理想,然在当时,毕竟是最能实行的,所以卒并天下。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法家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家的上述主张。
参考答案:(1)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变革;打击贵族,削弱分封势力;实现富国强兵,以完成国家的统一。
(2)法家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秦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了秦统治者的赏识和推行,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法家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强调严刑峻法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齐国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燕国挫败北戎的进攻,帮助卫国挫败狄人的进攻,又联合诸多诸侯国讨伐楚国。这些现象出现在( )
A.西周初年 B.西周末年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C
解析:题干中齐国的行为是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重要表现。
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以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成为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手工业得到发展
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
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郭纵、猗顿、清都是手工业主,他们的发家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 )
A.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 B.法家推崇者的需要
C.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 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参与政权。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就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4.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的坚决抵制。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
答案:B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A项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决心,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B项流露出对变法成效的忧虑,是对变法的反对。
5.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为广大下层社会成员跻身政治生活提供了机会。但商鞅变法使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惴惴不安,主要是因为这些人( )
A.不愿参加作战 B.怕被同罪连坐
C.不能经商致富 D.反对移风易俗
答案:B
解析:商鞅推行连坐制,什伍内一人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这种严厉的手段,对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故选B项。
6.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 )
A.君主专制 B.实行仁政
C.以德治国 D.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孟子的“定于一”、墨子的“同于天子”、韩非子的“要在中央”都体现了国家统一的主张,D项正确。
7.春秋时代,官学瓦解,学术文化下移,使民间逐渐兴起私人教育。对私学发展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的阶层是( )
A.诸侯 B.卿
C.大夫 D.士
答案:D
解析:春秋时代,士阶层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从贵族中分离而游散于民间,在失去爵位、封土、职官的窘况下,他们开始把兴办“私学”作为谋生的手段,为思想文化的活跃创造了条件。
8.战国时期,某派别“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下列属于该派别主张的是( )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善”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反对儒家“入世”,反对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是道家的观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商鞅变法全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参考答案:(1)理念:农战兴国(奖励耕战);轻罪重罚(严刑峻法)。效果: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
1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一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到冲击,兼并争霸战争的进行;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倚重士人、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兴盛;推行军功制,奖励耕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