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8页。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即(  )A.崇文抑武 B.强干弱枝C.重内轻外 D.冗官冗费答案:A2.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度更能选拔大量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度的特点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两层信息:布衣出身的比例高;通过科举入仕的布衣比重不断加大。这说明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强,科举制在阶层流动中作用大且具有开放性,故B项正确;科举选官并不能保证官员的优秀,故A项错误;材料是统计入仕前的身份比例,并不能说明官员数量,故C项错误;布衣入仕并不意味着限制世家子弟,故D项错误。3.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北宋以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地方分裂割据现象的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反映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是(  )A.文人治国 B.分化事权C.削弱相权 D.兵将分离答案:B解析: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分割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故选B项。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副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宰相,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D项正确。5.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栗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C.榷场贸易  D.对外贸易答案:C解析:朝贡贸易是明清时期出现的,A项错误;两宋的榷场贸易是政府严格控制的,民间虽有参与,但是受到严格的限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C项正确;民族间的交往不属于对外贸易,D项错误。6.(公元1127年)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宋史·本纪第二十三》的这段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  )A.标志着北宋的灭亡B.维持了南北相对和平的局面C.直接导致了绍兴和议的签订D.南宋灭亡答案:A解析: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是指金南下,北宋被金朝攻灭,故选A项。7.“(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加强B.宋辽边界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交往局面,这是澶渊之盟签订后形成的情景,故C项正确。8.“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C.创立科举制 D.推行行省制度答案:D9.据记载,交子三年一届,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据此,可知宋朝(  )A.金属货币不被认可 B.交子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 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答案:D解析:迄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说明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D项正确;交子的流行并不是因为金属货币不被认可而是因为其携带不便,A项错误;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0.与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时期边疆地区合计春秋战国至北宋912710119南宋至明清16731510114合计1071001610233 (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的岭南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古代思想家曾经最多,后逐渐减少,是黄河流域;逐渐成为中国人才汇聚之地,是中国新的经济重心,即长江流域;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没有超越长江流域,是岭南地区。故选A项。11.《宋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 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理学强调等级制度,A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等级制度受到冲击,B项错误;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C项错误。12.影响下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地域西汉元始二年晋太康元年唐天宝元年宋元丰三年北方965149493459南方11165257830(据钱穆《国史大纲》)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故选D项。13.《金史》记载: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A.火药 B.指南针C.印刷术 D.造纸术答案:A14.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答案:B15.我国古代的正史,记载的往往是一些政界要人”“国家大事,但《梦溪笔谈》却不是这样,它关注的是普通民众。在历史上,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却被称为沈存中法(沈括字存中),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偏见:沈括毕竟是一个官僚,这个身份的受认可度不是毕昇这个布衣可以相比的。这表明(  )A.《梦溪笔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B.中国正史记载的都是大人物C.毕昇的发明被沈括剽窃载入史册D.当时中国社会重道轻器的社会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代中国重视学识、轻视技术、重视权贵、轻视工匠,这反映了中国社会重道轻器的社会环境,故D项正确。A项错误,《梦溪笔谈》关注社会底层只是个例,不能反映中国社会的转型。B项不是题干主要反映的内容。C项错误,《梦溪笔谈》对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进行了明确的记载,沈括并未剽窃毕昇的发明,该选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王安石曾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为达到这个目的,王安石变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要的变革。第一,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为此,变法派曾设立了青苗、免役等法。王安石特别重视对差役法的变革,认为它是抑制兼并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限制中,政府以年息百分之四十的青苗钱,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第二,按照每户产业情况,负担国家赋税,这是历代统治者一向标榜的均平赋税。免役法是这类措施中最为突出的一项。方田均税法,不言而喻,也是这类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到元丰八年(1085年)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共清丈了上述五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四顷土地。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百分之二十,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摘编自漆侠《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宋代经济史》(1)材料中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反映出当时北宋政府面临着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抑兼并关键是要调节哪三者的关系。(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田均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参考答案:(1)问题:财政危机。关系:国家(政府)、地主(豪强)与农民的关系。(2)不足:未能在变法开始时立刻推行,或推行迟缓;局限在少数地区,或未能在全国推广。原因:统治者推行改革的立场摇摆不定(宋神宗的动摇);改革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改革的时机不成熟。(3)影响: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8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8分)参考答案:(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