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5)《桃花源记》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5)《桃花源记》,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翻译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桃花源记》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1)便要还家:________(2)处处志之: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设酒杀鸡/作食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寻/病终4.翻译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坻,为屿/为具言所闻 B.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C.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 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B.桃花源中的人们与世隔绝,自给自足,过着一种安定快乐、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C.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处处做了记号,太守派人沿着先前做的记号寻找,却迷路了。这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D.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生活,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幻想一个世外桃源,这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消极颓废的。10.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吠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相关题目。【甲】夜入瞿唐峡①白居易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②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濒③堆。【注释】①元和十四年三月,贬谪四年后的白居易由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三峡,因夜入瞿塘峡而作此诗。②稔(rěn):纤夫拉船用的竹纤。③滟派(yàn yù)堆: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口中,此地狭罕水急,航路最为险恶。【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丙】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①北复有一磴②,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上跻③必奇境,遂趋石瞪道。芳叔与奴辈惮高涉,皆以为误,顷之,说潮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④,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⑤荡荡,正似式院人误入桃花源,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注释】①坳:山间的平地,②磴:石阶,③跻:翠登,④励:振奋,⑤畴:田地。11.甲诗的颔联如何写出瞿塘峡的“险”的?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12.白居易的诗“语浅而情深,言短而味长”,“欲识愁多少”一句中的“愁”包含了哪两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①缘溪行___________②落英缤纷___________③遂趋石碰道___________④既而愈上愈高___________14.用斜线(/)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1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16.联系下面两句话,简要分析《游九鲤湖日记》与《桃花源记》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②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视:比,比较。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7.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1)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2)黄发垂髫 垂髫:____________(3)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汲:____________(4)盖江北之俗 盖:____________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B.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C.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D.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2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节选自苏轼《桃花源志略》)2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①具答之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③又云“杀鸡作食”__________④或至百二三十岁__________22.下列句中粗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酒食 饮其水皆寿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寿益衰C.非秦人不死者也 有见五世孙者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居民三十余家2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划一处)(1)皆 出 酒 食(动宾之间)(2)道 极 险 远(主谓之间)24.翻译下列句子。(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25.苏轼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持怀疑态度,可他也是忠实的“陶粉”,试联系乙段文句分析苏轼怀疑的是什么,他与陶渊明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同“邀”,邀请(2)做记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②句意: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记号。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不同,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B.相同,肥沃的田;C.不同,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的总称;D.不同,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故选:B。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节奏的划分。ABD.正确;C.有误,正确的节奏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故选:C。4.答案: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甚,很;复,又。句意为:渔人句中重点词语有:甚,很;复,又。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5.答案: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为:老年人和小孩都非常愉快,各得其乐。由此能看出,这里的社会稳定,人们生活稳定幸福,安居乐业。据此分析,意到即可。6.答案: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到处做标记。“不复得路”的意思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渔人在回去的路上到处做了标记,若再回头去找,理应找得到,可是却没找到。只能说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说明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成为/介词,对、向;B.均为副词,均理解为:大约;C.形容词,凄清/形容词,清凉;D.动词,做记号/名词,做的记号;故选B。8.答案: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写作手法。D.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幻想一个世外桃源,这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消极颓废的”有误;故选D。10.答案: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的生活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桃花源记》第三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根据链接材料“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可知,滁人的生活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11.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两岸陡壁比作一对合拢的屏风,把中间仅留的一线天空比作一匹白绸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瞿塘峡的高峻陡峭。表达了作者感叹瞿塘峡奇险,抒发了夜行险地的内心的哀愁。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颔联写景,是“险”字的展开。那刀劈斧斩般的悬崖,如同两面对立的石屏,正向内合拢来,给人一种山体的、巨大的压迫感。而石屏合到什么程度了呢?从江面向上望去,只见一条窄窄的天空,恰似展开的长匹白绢,逶迤曲折。12.答案:既包含诗人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难以预卜之愁,也暗指诗人仕途坎坷不顺,心中郁结的无限愁绪。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两层含义,一是作者遭遇贬谪的忧愁,二是作者人生无奈的忧愁。将要出峡口时,诗人忽然看见了滟滪堆,由于是枯水期,水位降低,它高高地耸立在江心。诗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由于写诗揭露权贵,得罪了当权者,政治上倍受打击,屡遭贬斥的经历,联想起这仕途的“险”与宦游的“难”,他感慨了,那累积起的忧愁,怎能不比滟滪堆更高呢?诗人把瞿塘峡的“险”与行船的“难”,更进一步推广到人生中,赋予那“险”与“难”以更深刻的社会的内涵,为全诗找到了牢固的落脚点。13.答案:①沿着;②繁多的样子;③于是,就;④不久,一会儿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他沿着溪水划船。缘:沿着;②句意: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缤纷:繁多;③句意:于是从石阶道走。遂:于是;④句意:很快就愈登愈高。既而:很快。14.答案:又二里 / 一侧径西向坳 / 北复有一磴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又走二里,一条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边又有一条石阶道。故断为: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15.答案:①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②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迷茫地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平旷,平坦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句意为: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②中重点词语有:酷,酷热;绝,没有。句意为: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迷茫地不知道该往哪里走。16.答案:《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本文表达了徐霞客对攀登绝顶、领略奇特风光的热切追求。解析:本题阿卡从对句子情感的分析。结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思“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可见《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祟暗社会的不满。结合“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的意思“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认为走错了。不久,路渐渐狭窄,他们更以为走错了,我却越走越振奋”,《游九鲤湖日记》表达了徐霞客对峚登绝顶、领略奇特风光的热切追求。17.答案:(1)交错相通;(2)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3)从井里取水,提水;(4)大概。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2)“黄发垂髫”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3)“而妇人汲井且浣衣”的意思是:女子从井里提水洗衣。汲:从井里取水,提水;(4)“盖江北之俗”的意思是:大概是江北的风俗。盖:大概。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笑鸡犬鸣吠”意思是: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门有豆棚瓜架”主谓结构,应在“架”后停顿;“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动宾结构,应在“然”后停顿;“儿女啼笑”主谓结构,应在“笑”后停顿;因此断句为: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故选C。19.答案:(1)(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刚走了几里地,看见四方的田野禾苗长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解析:(1)重点词语: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2)重点词语:甫:刚刚。四野:四周田野。油油然:禾苗茂盛的样子。俱:都。耘:耕耘,耕作。20.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第一问:根据【甲】文第①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结合第②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根据【乙】文“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作者路过一户农家,发现农家男女在院中劳动,孩子在院中嬉戏欢笑,过着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可见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共同之处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远离战乱,没有压迫。第二问:根据【甲】文第①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和第②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可知,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根据【乙】“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农户一家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的羡慕。据此可知,两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21.答案:①详细;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③说;④有人,有的人22.答案:D解析:A,都;B,表转折;C,……的人;D,其他的,剩下的/零数。23.答案:(1)皆出/酒食(2)道/极险远24.答案:(1)村里的人对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假如当时武陵太守能够到达那里,那么那里早已成为人们争夺的地方了。25.答案:从“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和“岂有仙而杀者乎”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从考证上怀疑渔人所见的真实性;从“桃源盖此比也”可见苏东坡和陶渊明在思想上都对自然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充满向往。【参考译文】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查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到的似乎应该是避乱人的子孙,并不是长生不死的秦朝人。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呢?以前传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水边)住了很多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桃花源大概与这里的情况差不多吧。假如当时武陵太守能够到达那里,那么那里早已成为人们争夺的地方了。(我)常常想天下像这样的地方一定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9)《马说》,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解释加粗的词,翻译句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8)《礼记》二则,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文专练(7)《庄子》二则,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翻译下面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