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第1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第2页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第3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口学案,共3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容量,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九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一、人口分布特点
    读下图,完成表格内容。

    从全球来看
    主要居住在北半球
    从纬度来看
    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
    从海拔来看
    主要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完成有关问题。

    1.分析图中世界人口分布与纬度的关系,总结其纬度分布规律,并说明理由。
    提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原因是中低纬地区温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好、气候环境比较适宜。
    2.说出图中显示的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并说明原因。
    提示:人口稀疏。此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不适宜生存。
    3.从整体来看,世界人口多集中于距海岸较近的平原地区,原因是什么?
    提示: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适宜人类居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很多,其中政治因素能够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推进,我国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
    (3)世界上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形成,完全是自然条件差异造成的。(×)
    2.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之间人口密集的人文因素有何不同?
    提示:东亚、南亚地区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北美东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三、人口容量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根据“木桶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在我国西部地区,最短的桶板代表什么资源?为什么?
    提示:水资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资源的数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命题视角(一)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演绎法学习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因素
    人口分布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说,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多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较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状况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大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
    经济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特点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政治
    战争
    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致使人们向安全地区迁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战争有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政策
    鼓励性或限制性的人口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文化
    宗教信仰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习俗
    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历史因素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命题点全训
    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2.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解析:1.B 2.C 第1题,人口密度=人口总量/领土面积;结合选项分析,很明显得知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第2题,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中亚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
    读某年埃及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河沿岸和乙海沿岸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土壤、交通 B.地形、水源
    C.气候、地形 D.水源、交通
    4.近几十年来,甲河沿岸人口密集区出现不断向东、西两侧拓宽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展 B.农业灌区的扩展
    C.交通运输建设 D.气候变暖
    解析:3.D 4.B 第3题,由图可知,甲河为尼罗河,沿岸水源充足,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人口密度大;乙海是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连通,交通便利,货运繁忙,所以沿岸人口密度较大。D对。第4题,近几十年来,甲河沿岸地区灌溉农业区不断向河流东西两侧扩展,随着农业区人口的增加,人口密集区出现不断拓宽的趋势,B对。

    命题视角(二) 人口容量

    演绎法学习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
    项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实质
    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警戒值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合理值
    角度
    主要是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意义
    生存
    发展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联系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性

    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计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重要参数,基于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在不超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追求并达到人口合理容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分析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2.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1.B 2.C 第1题,由图可知,从1987年到2015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的日期不断提前,“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B正确。第2题,针对人类消耗资源速度加快的现象,人类应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故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正确。
    题点(二)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朱家尖岛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部,是舟山群岛第五大岛。下表示意朱家尖岛城镇最大人口规模预测。据此完成3~4题。
    考虑要素
    土地资源
    水资源
    就业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口规模/万人
    30.8
    5.7
    10.6
    11.3
    3.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就业人口 D.地区生产总值
    4.促进朱家尖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区外调水 B.填海造陆
    C.吸引外资 D.美化环境
    解析:3.B 4.A 第3题,据表格可知,考虑水资源因素预测的人口规模最小,因此可判断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故选B。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从解决水资源短缺角度分析。跨区域调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故选A。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如图为瑞典省级行政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判断,瑞典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海人口多,半岛内部人口少
    B.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C.东南部人口少,西北部人口多
    D.山区人口多于平原人口,平原人口多于丘陵人口
    2.图示甲、乙、丙、丁四省中,土地承载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B 2.A 第1题,瑞典地处60° N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多分布在较温暖的南部,南多北少;西侧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影响,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东部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因此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故选B。第2题,甲省纬度高,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土地生物生产力较低,土地承载力最小,故选A。
    中国人口分布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下表是我国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据此完成3~4题。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1982
    43.24
    94.23
    230.25
    56.76
    5.77
    10.82
    1990
    43.24
    94.13
    259.02
    56.76
    5.87
    12.40
    2000
    43.24
    94.59
    303.78
    56.76
    5.41
    13.23
    2010
    43.24
    94.41
    325.84
    56.76
    5.59
    14.68
    3.从1982年到2010年(  )
    A.东南半壁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B.西北半壁人口数总体减少
    C.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少于西北半壁
    D.西北半壁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4.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最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差异 B.经济水平差异
    C.社会文化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解析:3.D 4.A 第3题,由表中信息判断,1982—2010年,东南半壁人口比重波动增加,A错误;西北半壁人口数总体增加,B错误;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C错误;西北半壁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D正确。第4题,黑河—腾冲一线东侧总体地形平坦,降水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人口比重大;而西侧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降水少,自然环境较恶劣,人口比重小,所以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最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差异,A正确。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示意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其中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据此完成5~7题。
    省区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
    5.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
    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
    6.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畜牧业较发达
    D.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
    7.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  )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
    解析:5.A 6.A 7.C 第5题,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故选A。第6题,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故选A。第7题,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 001.3万人,说明该省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故选C。
    闽宁镇因移民而建,因扶贫而兴,20多年接纳了来自甲地区4万多名移民,在福建省对口帮扶援助下艰苦创业,使戈壁滩变为富庶美丽的特色小镇。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完成8~9题。

    8.甲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交通运输 D.家庭婚姻
    9.与甲地区比,闽宁镇发展潜力较好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降水丰富 B.土壤肥沃
    C.风沙危害轻 D.离黄河水源近
    解析:8.A 9.D 第8题,结合题干可知,“甲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从粮食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耕地较少,不适宜人类居住。第9题,由图可见,“与甲地区比”,闽宁镇纬度更高,降水并不一定丰富,A错误。两地都位于宁夏,土壤都较为贫瘠,B错误。闽宁镇海拔更高,更靠近风沙源地,因此风沙危害可能更重,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甲地靠近黄河支流,闽宁镇离黄河水源地更近,D正确。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表,回答10~11题。
    年份
    2010
    2020
    2030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万人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万人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最大人口容量/万人
    1 870
    1 935
    2 000
    10.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人口容量达到实际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  )
    A.50年 B.57年
    C.62年 D.67年
    11.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0.D 11.B 第10题,从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综合最大人口容量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每10年增长65万人,从2010年的1 870万人增加到实际的2 301.91万人,大约需要67年。第11题,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错误;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正确;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③正确;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它是由弹性力系统、支撑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复合系统,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材料二 下列为2008—2017年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和各子系统指数得分及各指标变化图。



    (1)简述2008—2017年芜湖市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点。
    (2)分别简析2010—2011年、2016—2017年芜湖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弹性力和压力子系统的影响因素,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波动上升,部分年份下降。2016年最高,2009年最低;2010—2011年下降,2011—2016年上升,2016—2017年下降。第(2)题,分析在特殊时间,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原因要结合三幅图一起看,根据图1可知,2010—2011年压力系统指数变化得最大,因为人类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压力增大。而2016—2017年弹性力系统指数变化得最大,因为降水少,气温升高,使水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第(3)题,根据影响弹性力指数和压力指数的因素分析提出应对的措施。
    答案:(1)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向良好的方向发展;2011年前增长缓慢;2012—2016年增长非常迅速,但有微小的波动;2010—2011年与2016—2017年明显下降。
    (2)2010—2011年主要是压力系统指数快速下降,其主要因素是环境治理压力指数上升;2016—2017年主要是弹性力系统指数急剧下降,其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与水资源量指数下降。
    (3)①提高弹性力:要加强植被恢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修建水利设施,降低因降水不均及干旱带来的影响;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肥力。②降低压力:加强环境监测与灾害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三废”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积极落实垃圾分类。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一)国际人口迁移
    1.读15—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曲线上添加箭头,正确表达该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
    提示:绘图略。(欧洲、非洲为迁出地,美洲、大洋洲为迁入地)
    (2)该阶段人口迁移的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提示:条件是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特点是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2.二战后人口净迁入区与净迁出区(连线)。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人口930万人(截至2021年),其中外籍人口占了87.9%。试分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拥有大量外来人口的原因。
    提示:开采石油资源,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该国劳动力不足。
    (二)国内人口迁移
    读我国不同时期典型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表。

    历史时期
    人口迁移方向
    原因分析
    两宋时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20世纪60年代
    东部地区→东北和西北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90年代
    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差异
    21世纪以来
    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
    劳动力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判断正误)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
    (3)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增加了城市环境、医疗、基础设施等压力,应限制其数量。(×)



    命题视角(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演绎法学习
    1.自然环境因素——基础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

    2.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社会因素——明显的因素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期望以及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促进人口迁移
    政治
    因素政策
    对人口迁移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社会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因素主要影响青年人的人口迁移,家庭因素则主要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人口迁移

    [典例] (2020·天津等级考)读2000年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万人),回答(1)~(2)题。
    省区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广东
    1 505
    1
    2 150
    1
    浙江
    369
    2
    1 182
    2
    上海
    313
    3
    898
    3
    江苏
    254
    4
    738
    4
    北京
    246
    5
    705
    5
    福建
    215
    6
    432
    6
    天津
    73
    12
    299
    7
    山东
    103
    10
    211
    8
    新疆
    141
    7
    180
    9
    辽宁
    104
    9
    179
    10
    内蒙古
    55
    15
    144
    11
    河北
    93
    11
    140
    12
    云南
    116
    8
    123
    13
    (1)据表中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2)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解题指导]

    [答案] (1)B (2)D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的时间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反映的是该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此类城市较普遍存在的地区是(  )
    A.东亚 B.南美
    C.西欧 D.北非
    解析:1.B 2.C 第1题,城市人口迁移率是指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图中除去时间①外,均为正值;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②时最低,为-0.5%,此后逐渐升高,而且②时城市人口迁移率为0.5%,此时二者之和为0,此后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故选B。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最近四十年来人口迁移率逐渐增加,可见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应该属于现代型;西欧工业化较早,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吸引大量外来移民。故选C。
    题点(二) 人口流动及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下表示意2019年3月某日北京市人口流出数据。据此完成3~4题。
    目的地排名
    出行方式所占比重/%
    汽车
    火车
    飞机
    1.上海市
    10
    37
    53
    2.重庆市
    0
    22
    78
    3.廊坊市
    49
    51
    0
    4.长沙市
    9
    28
    63
    5.保定市
    30
    70
    0
    3.上海成为北京人口流出首要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贸更频繁 B.距离更近
    C.交通更便捷 D.文化更接近
    4.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地之间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试推测部分北京人口每天在北京与廊坊之间频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在廊坊从事加工业    B.在廊坊居住
    C.在廊坊从事旅游业 D.返乡探亲
    解析:3.A 4.B 第3题,上海经济发达,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与北京之间经贸更频繁,故成为北京人口流出首要目的地,故A正确。第4题,廊坊市位于河北省,距离北京较近,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中,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廊坊成为可能,人口出现钟摆式流动,故B正确。
    命题视角(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一、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描述角度
    思维建模
    利弊角度
    有利和不利两方面
    区域角度
    迁出地和迁入地两方面
    三要素
    社会
    就业、婚姻家庭、住房、教育、治安、劳动力
    经济
    经济结构、发展速度
    环境
    资源消耗、交通、污染
    人口角度
    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据此完成1~2题。
    1.促进近年来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户籍制度 ②惠农政策 ③婚姻家庭 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人口回流带来的影响有(  )
    ①增大就业压力 ②增加土地撂荒 ③缓解农村“空心化” ④助推乡村振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D 第1题,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了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限制,不会促进人口回流,①错;婚姻家庭也不是近年来才有的因素,③错。由于近年来我国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导致人口回流明显,②④正确。C对。第2题,人口回流,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这些人回乡创业有利于带动就业,①错;人口回流,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减少了土地撂荒,②错;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助力乡村振兴,③④正确,D对。
    题点(二)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分析
    下图为浙江某个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类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地政府计划对该村落进行重构改造。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该古村落(  )
    A.位于平原地区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无祠堂建筑 D.“大户人家”居住在北部
    4.当地政府在对该村落进行改造时,计划修建一个小型公共绿化区域,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当前,我国乡村重构改造过程中,乡村活力普遍不足,原因在于(  )
    A.建筑老旧 B.人口外流
    C.污染严重 D.距城市远
    解析:D 4.A 5.B 第3题,“大户人家”一般是指较为富有的家庭。由于较为富有,通过购买木料,可建造更为舒适、形式多变(砖石、土木建筑基本上为单一的长条形)的木结构房屋。故图示中木结构建筑应为历史上“大户人家”居住地,D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该古村落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图中甲区域土木结构建筑历经久远,尤其是土墙历经风雨,破损较为严重,保护价值不大,且土墙不易于修葺维护。位置上甲位于村落中心地带,因此最可能拆除修建公共活动、绿化空间,A正确。第5题,根据题意,乡村活力应与人的因素有关,由于我国乡村目前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乡村人口数量锐减,经济增长慢,导致活力不足,B正确。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向,其特征表现为人口流动而不定居,转移而不迁移。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镇融合是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因素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率呈负相关的是(  )
    ①城市就业收入 ②城市房价 ③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④农村劳动力年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强城乡间的交通建设
    B.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
    C.健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流转
    D.提高城市户籍准入门槛
    解析:1.D 2.C 第1题,城市收入越高,劳动力的生活条件越好,其定居率就越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城市中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定居率就更高,①③排除。城市房价越高,劳动力生活成本越高,定居率越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依赖性越高,在城镇的定居率越低,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加强城乡间的交通建设有利于城乡间的交流,缩短城乡间通勤时间,但不一定会增加永久性迁移人口,A与题意不符;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有利于提升乡村的吸引力,不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B与题意不符;健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C与题意相符;提高城市户籍准入门槛会加大农村劳动力迁移至城镇的难度,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D与题意不符。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流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下图示意我国各年龄组分阶段农业劳动力净转出占当年净转移总量比重。据此完成3~5题。

    3.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主要因为(  )
    A.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B.农村人口寿命延长
    C.年轻农业劳动力转移
    D.老年农业人口回流
    4.2005年以前,农村(  )
    A.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增加
    B.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减少
    C.年轻劳动力增加,老年劳动力减少
    D.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
    5.图示时段内年轻劳动力转移趋势的变化,反映(  )
    A.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B.农业劳动强度增加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解析:3.C 4.D 5.D 第3题,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农村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增大,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2005年以前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高,而老年劳动力转移占比低,甚至是负数,年轻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转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推知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越来越低,反映了农村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D正确。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发展,出生且生长在城市的二代流动未成年人数量日益增多。如图示意我国某年不同年龄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的比例。据此完成6~7题。

    6.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的比例总体较低,主要是由于(  )
    ①户籍制度严格 ②其城市生活条件较稳定 ③回流成本较高 ④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大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7.与1~4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相比,13~16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更多,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父母收入水平 B.受教育机会
    C.人居环境 D.医疗保障水平
    解析:6.C 7.B 第6题,二代流动未成年人的父母来城市时间较长,生活条件相对稳定,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出生且成长在城市,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故乡的生活方式,减少了其回流数量,④正确。故选C。第7题,与1~4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相比,13~16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人数更多,主要是因为他们处在学龄,受户籍、学籍制度等因素影响,在迁入地可能无法获得较好的教育机会,只得选择回到老家接受教育。故选B项。
    人口政策的执行不仅影响婚姻生育行为,而且影响人口的空间移动。新加坡在1980年之前实行了多年的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政策放开以后,先是鼓励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生育,再是对所有家庭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并增加移民数量。下图示意新加坡不同时期人口变化情况,包括人口增长量、自然增长量和净移民人数。据此完成8~9题。

    8.新加坡在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之后,人口变化情况是(  )
    A.人口自然增长量持续上升
    B.人口增长量先升后降
    C.人口自然增长量先升后降
    D.净移民人数先降后升
    9.新加坡外来移民中,来自中国的人数远高于马来人等其他族群,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邻近 B.经济收入差异
    C.文化习俗相近 D.环境质量差异
    解析:8.C 9.C 第8题,人口增长包括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所以①为人口增长量;②总体趋于下降,应为人口自然增长量;新加坡经济发达,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大,人口迁入多,因此③为净移民人数。结合图中的信息可得,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以后,人口自然增长量先升后降,C正确;净移民人数增加;人口增长量上升。故选C。第9题,马来人等族群分布地区与新加坡空间位置更邻近,同时也存在经济收入差异和教育水平差异。而新加坡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与中国文化习俗相近。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在尖扎县城附近,依黄河建新村,并将此村命名为德吉村(德吉,藏语“幸福”的意思),集中易地搬迁了附近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藏族群众近千人。德吉村海拔1 900多米,村旁有高速公路,距离省会西宁市120多千米。随着整体搬迁的推进,很多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下图示意尖扎县位置。

    (1)试从劳动力角度,说明浅脑山区贫困率高的原因。
    (2)指出政府针对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所做的主要工作。
    (3)简述村民回流对德吉村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从劳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率高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吉村海拔1 900多米,距离省会西宁有120多千米,而浅脑山区在德吉村附近,且生存条件恶劣,说明地理位置偏僻,教育比较落后,因此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流也是造成贫困一个原因。第(2)题,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设施不便,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少且技能缺乏,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当地没有产业,就业岗位少,政府应加大产业扶持,增加就业岗位;生态环境恶劣,要改善人居环境等。第(3)题,劳动力回流可以给当地带回先进的致富理念,也带回了资金、技术等,可以推动德吉村的经济发展;村民回流还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答案:(1)浅脑山区位置偏远,教育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3)村民回流增加劳动力,带回信息、资金、技术等,推动德吉村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和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如图为川渝地区不同年份人口流动数量变化图。

    (1)说出2000—2017年川渝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
    (2)推测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后川渝地区人口流动发生的变化,说出该变化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依据图可以得出,2000—2017年川渝地区人口以向外流出为主,人口流出数量较多,人口流入数量较少,但呈波动增加特征,流出人口在2000—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顶峰,此后流出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第(2)题,城市经济圈建设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速人口逐渐回流,使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利于招商引资,利于调整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成渝经济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答案:(1)人口流出数量大于人口流入数量;人口流入量呈现波动增加的特点;2015—2017年,流入人口数量减少;人口流出量在2000—2010年波动增加,2010年后流出人口波动减少。 (2)流出人口减少,流入人口增加。为成渝经济圈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大量流入人口促使当地投资增加;就业结构多样化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利于成渝经济圈城镇化的提高。



    第三节 人口问题命题的常见载体和热点素材(综合思维)

    命题视角(一) 命题载体——常以“人口统计图”的形式考查
    对于“人口问题”的考查,高考常以多种类型的统计图为载体进行呈现。由人口数量和地区变化引发的诸多人口问题将是我国今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借助人口统计图表考查人口发展的相关知识仍是今后高考主要的命题方向之一。正确判读图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典题感悟] (2021·山东等级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增长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则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项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误。第(2)题,2007—2010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第(3)题,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的支柱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应该为制造业,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1)B (2)D (3)C
    [技法指导]
    一、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与三条边平行的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通过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第一步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第二步
    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注意:在图中平行直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直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第三步
    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数值。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如下: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通过对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例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中Ⅰ处的虚线。(Ⅱ、Ⅰ、Ⅳ、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如下图: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针对训练]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安徽省(  )
    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
    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
    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
    2.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  )
    A.户籍制度调整 B.生态环境改善
    C.生育政策改变 D.就业机会增加
    解析:1.D 2.D 第1题,由图可知,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相比,常住人口一直少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向外流动,A错误。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少于户籍人口数量,B错误。由于人口向外流动,且流出的人口大多是青壮年,老年人口比例应该是增加的,C错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D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常住人口增加,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而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所以可能是安徽省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劳动力回流。故选D。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82—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 ②15~64岁的人口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③数据证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④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为合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我国计划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该政策有利于(  )
    A.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B.降低人口老龄化
    C.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D.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解析:3.B 4.D 第3题,我国人口总量在不断上升,图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一直在减少,但是数量并没有减少,①错误。15~64岁的人口比重总体在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②正确。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2.6%,远超过7%,数据证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③正确。201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年龄结构不合理;应该是1990年比较合理,老龄化不严重,劳动力比重较大,④错误。故选B。第4题,我国计划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该政策增加了工作年限,增加了劳动力数量,有利于减轻社会养老负担,D正确。与调整人口年龄结构、降低人口老龄化和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无关。

    命题视角(二) 热点素材——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这类人口迁移主要是因为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而促成的。
    生态移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一是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教材案例]
    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
    生态移民是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以改善移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护和恢复迁出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立足于区域自身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生态移民工程。
    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生态移民的主要迁出区。这里属贫困县连片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生态移民成为改善该地区人居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和构筑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途径。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位于吴忠市,属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199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这里地处盆地,地势南高北低,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该地区充分利用宁夏沿黄河两岸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建设了红寺堡灌区,解决了宁夏南部山区移民的用水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选自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思考探究]
    1.为什么要进行生态移民?
    提示: 主要是为了改善迁出地和迁入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在移民迁出区和迁入区,分别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移民迁出区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迁入区需要解决移民安置就业、发展经济等问题,促进迁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考印证]
    (2021·浙江6月选考)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1)~(2)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三者均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是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故选D。
    [答案] (1)C (2)D
    [教考导向]
    生态移民是缓解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地带生态脆弱问题的重要措施。高考试题与教材选取的案例非常相似,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移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实施开发性生态移民的措施和意义角度进行分析。
    [针对训练]
    下表示意我国1985—2010年主要人口迁入地的人口迁入率(单位:%)。据此完成1~3题。
    省区
    1985—1990年
    1990—1995年
    1995—2000年
    2000—2005年
    2005—2010年
    上海
    5.469
    5.289
    15.662
    18.071
    27.562
    北京
    7.007
    6.228
    16.042
    16.247
    24.888
    浙江
    0.833
    1.088
    6.443
    10.824
    17.095
    广东
    2.011
    2.989
    17.17
    13.881
    15.091
    天津
    3.027
    2.459
    5.434
    9.075
    14.354
    江苏
    0.925
    1.104
    4.318
    5.572
    6.930
    福建
    1.273
    1.394
    2.810
    4.424
    6.538
    新疆
    2.511
    3.605
    6.998
    3.000
    4.178
    1.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迁入率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和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  )
    A.教育、医疗等优势突出,薪资水平高
    B.交通发达,便于人员往来
    C.政策优势突出,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
    D.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居住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0年,上海市净迁入人口数量最多
    B.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向表现为明显的“向海型”
    C.大量人口的迁入必定会加剧新疆的环境危机
    D.人口迁入率波动由小到大为新疆、广东、上海
    3.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人口迁移。最适合推广生态移民政策的省区是(  )
    A.北京 B.上海
    C.新疆 D.天津
    解析:1.A 2.B 3.C 第1题,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迁入率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和增长趋势,主要是因为两城市的教育、医疗等优势突出,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居全国前列。1985—201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第2题,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我国沿海经济较内陆发达,因此1985—2010年我国人口迁入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表现为明显的“向海型”;2005—2010年,上海市的迁入率最高,但其人口基数没有广东、江苏等省区大,实际迁入的人口绝对数量并不是最多;大量的人口迁入不一定加剧新疆的环境危机;人口迁入率波动最大的是广东,高值为低值的7倍多。故选B。第3题,北京、上海、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达,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污染严重。新疆深居内陆,干旱面积广大,生态极为脆弱,人口增多或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最适合推广生态移民政策。故选C。
    贵州省晴隆县某彝族乡地处高寒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脱贫攻坚任务重。贵州省委、省政府通过精准调研和科学决策,提出该乡决胜脱贫攻坚可行路径为整乡搬迁,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该乡是全国唯一一个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据此完成4~5题。
    4.该乡整乡搬迁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实现了地区脱贫致富
    B.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
    C.改变了当地传统文化
    D.促进了地区城镇化进程
    5.整乡搬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A.资金缺乏 B.居民意愿
    C.文化冲突 D.道路曲折
    解析:4.D 5.B 第4题,整乡搬迁不意味着直接实现了地区脱贫致富;整乡搬迁有青壮年也有老年人,是所有人的搬迁,当地老龄化水平不变;没有改变当地传统文化;根据材料“整乡搬迁,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可知,当地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故选D。第5题,整乡搬迁过程中,居民的意愿是遇到的最大困难。资金、技术和文化冲突也是搬迁中遇到的困难,但不是最大困难。故选B。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状态。如图示意199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表示意人口结构类型与老龄化系数。据此完成1~3题。

    人口结构类型
    老龄化系数P/%
    年轻型

    相关学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6讲 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6讲 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含解析),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含解析),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7章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7章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