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划,直接来自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
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像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明代《物源》载:“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缺少实物佐证,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断,我国的毛笔远早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B.甲骨文中的一些文字采用了先书后契的方法,这就使这些甲骨文仅保留了毛笔的部分特征。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
3.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
【答案】1.D 2.B 3.观点:右图标示的文字最能说明。
理由:右图标示的甲骨文“贞”字外框已契刻,而其内部笔画肥而柔,应是未契完而留下的毛笔书写痕迹,据此可推断部分甲骨文字是先(用毛笔)书而后契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错误,原文“铸铭是范铸的……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其中陈述了铸铭保存毛笔字风格的四个因素,根据我们对这四个因素与铸铭中毛笔字风格的关系理解与分析,其中最主要因素应是铸铭是范铸的这一特点,因为范铸可以在陶范上先书而后进行精雕细刻。当然此项也可以理解为重要信息遗漏,而犯以偏概全之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以……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错误,从文中来看,钉头字与圈儿体属类比论证,而并非例证,因为这两种字体并非汉字,作者只是借二者的形状主要是受其书写工具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象来类比论证汉字形态的演变与毛笔的功能特征有很大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信息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材料一中提到“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由此可知,部分甲骨文字是“书而后契”的,字体是“肥而柔”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
再看两幅图。比较两幅图上“贞”的形态来看,左边的“贞”看到的是刻痕,看不出“书”痕,无法体现材料一中“书而后契”的特点,而且刻痕细瘦,无法体现“肥而柔”的特点;右边的“贞”线条很粗,应该是用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图上“此黑线为契痕”的提示表明是先书而后契的;字体内部没有契痕,内部字体笔画是肥而柔的。
由此可知,右边最能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注)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 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
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节)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的象征意义,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把女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说,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很吊读者胃口。
D.“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5.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么?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6.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篇小说正是这种理论很好的体现。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案】4.B 5.①不同意这种看法。
②因为“雨中的猫”不仅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
③孤独无助的美国太太是在这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
④用“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⑤而“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和“不幸的婚姻”都太直白,而且包含的内容太单薄,不丰富。 6.①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雨中的猫》的情节安排上有很好体现。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却因作者的巧妙安排而起伏跌宕,意味深长。
②故事中省略了不少情节,比如,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
③小说对于急于逮猫的妻子、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的丈夫、派人送来一只大玳瑁猫的旅店老板,这三个人物的简单描写,近乎白描式的记叙和简单的对话,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又凸显了当时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B.“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错误。作者写妻子的这一系列动作,目的在于表现了这个女人烦闷、压抑和无奈的心情。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这种看法。
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得猫。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未果失望而归,却意外收到了旅店老板派人送来的猫。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
从人物塑造来看,这个孤独无助的美国少妇并非心血来潮爱上了猫,而是在这只躲在窗下避雨的流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和它都是一样的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同时,她也想借下楼找猫之机吸引她丈夫的注意力。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人想救雨中的猫,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
从小说的主题来看,结合注释“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思考,《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冰山原则”的特点,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海明威从女性的视角细腻地描绘出了她们内心的渴望和苦闷、需求和言行,传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和渴望改变处境的强烈愿望,并留有余地,表达更加言简意赅。
作者并不以含义更直白的如“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等为标题,因惟有原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可见一斑。《雨中的猫》叙述的故事简单明了,但因作者巧妙安排的故事情节而起伏跌宕,意味深长。在《雨中的猫》讲述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首先是因无聊呆坐窗前而发现了一只在雨中的猫,心生怜悯而冒雨出门寻猫,丈夫则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对妻子的举动视而不见。妻子空手而归后,向丈夫表达了她想要实现的简单的种种愿望,丈夫毫不客气地一一否决。最后,峰回路转,旅店老板派人送来了一只大花斑猫。尽管并不是原来雨中的那只小猫,海明威在故事的描写中并不介入个人的评论来影响读者的感受,但他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却令读者不知不觉地意会了他的个人看法,并在内心与他产生共鸣。
故事中省略了不少情节,比如,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又如对于丈夫的描写,小说也只寥寥几笔,但是一个冷漠、虚伪的男子形象却跃然纸上;再如对妻子坐在梳妆台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对话虽然十分简单,却把一个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
作品中丈夫一直看书,而陌生的旅店主人看到女主人公冒雨寻猫而给她送伞,以及最后给她送来了一只“替补”的猫,这三个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乎白描式的记叙、简单的对话,却更凸显了小说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形同陌路的恶劣关系和不平等地位,使读者更为她的处境感到同情和愤慨,也更痛恨和鄙视她丈夫的独断专权、惟我独尊。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廖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文本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丈夫,古代可以指成年男子。
B.于是旦而属之大夫,其中“属”字与《琵琶行》:“名属教坊第—部。”的属含义一致。
C.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这里表示对臧丈人的尊重。
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0.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C 8.B 9.(1)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
(2)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 10.庄子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不可”表否定,修饰后面的“为量数”,排除BD;
“于天地”是后置状语,与“比形”不能断开,,另外,“比形于天地”与“受气于阴阳”结构一致,排除A。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正确。
B.错误。“属”含义不同,同“嘱”,嘱咐;登记。句意:于是大清早便召来诸大夫嘱咐说。/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
C.正确。
D.正确。“贻笑大方”,句意:被有见识的人耻笑。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少”,贬低;“闻”,见闻、见识;“轻”,轻视;“弗信”,不相信。
(2)“语于冰”,跟它们谈论冰;“笃于时”,受时节的局限;“曲士”,孤陋寡闻的人;“束于教”,被动句,被所受的教育束缚。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文本一,文王在渭水旁臧地游历,看见一位老者持竿手在钓鱼,但却心不在鱼。文王遂委以政事。三年后,举国无朋党,官员不吹嘘功德,其他诸侯也没有野心。于是文王拜他为大师,请他把政事推及天下。臧老默默不言,白天照常行使政令,而夜晚就遁匿了,终身再无音讯。后因以“臧丈”或“臧丈人”用以喻无为而治、功成退隐的人。庄子写臧丈人无为而治,阐明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文王在臧地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是他身在垂钓却不像是在钓鱼;不是手拿钓竿有心钓鱼,钓钩总是悬在水面上。文王想要起用他并把朝政委托给他,可是又担心大臣和宗族放心不下;打算就此作罢放弃这个念头,却又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得不到天子的恩泽。于是大清早便召来诸大夫嘱咐说:“昨晚我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面是黑色的,有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马蹄半侧是红色的,他对我大声呼喊说:‘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臧地的老人,这样百姓也就差不多解除了痛苦啦!’”诸位大夫惊恐不安地说:“这个显梦的人就是君王的父亲。”文王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是卜问这件事吧。”诸位大夫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还是不必多虑,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于是迎来了这位臧地老人并且把朝政委托给他。典章法规不更改,偏颇的政令不发布。三年以后,文王在国内遍访考察,见到各级官员不立朋党,各级长官不显功德。朋党纷纷离散,也就政令通达上下同心;各级长官不再显耀个人的功德,也就政务相当劳绩统一。文王于是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师,以臣下的礼节恭敬地向他问道:“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到天下吗?”臧地老人默默地不作回应,漫不经心地推辞,早晨还行使政令而夜晚就遁匿了,从那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消息。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文本二:
秋天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洋向海神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受生活空间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减少;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见有变化,无论是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
(节选自《庄子·秋水》)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②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③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被人以避讳父名为由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主父:主父偃。元光元年,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后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一年中升迁四次。③马周:《旧唐书》中说,马周“少孤贫好学……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后被唐太宗重用。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
C.“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D.“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12.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两篇劝酒歌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答案】11.D 12.①《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大声呼唤僮仆拿出“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让我和你一起痛饮来排遣这万古同愁,表现了诗人在怀才不遇的愤懑中纵情享乐、慷慨豪迈。
②《致酒行》中“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年轻人应当有凌云壮志,不能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在感伤不平之后积极进取、充满雄心壮志。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致酒行》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未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表现了诗人在感伤不平之后积极进取、充满雄心壮志。
《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思是: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进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既在悲叹美好的时光的消逝,也有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
五、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特别是在边塞诗中比较常见,被广泛运用于诗词句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惟、尉、瀚、腓。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甚至难免 ① 。
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在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载了历经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职业因时而变。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触手可及,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随着时代 ② 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 ③ ,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
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14.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 ②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 15.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记载了经过两个打箔人6—8小时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的制箔过程。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上文“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此处是说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好坏人都有,可以填“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
第二处,结合上文“因时而变”“新陈代谢”,此处是说时代发展快、变化大,可以填“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
第三处,结合上下文“职业因时而变”“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推断此处是说“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可以填“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要去掉“在……中”;
二是搭配不当,“历经”要改为“经过”或“通过”;
三是不合逻辑,“约3万多锤”,要去掉“约”或“多”;
四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要加上“的制箔过程”。
七、语言表达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但是如何形成持久话题,如何与时俱进地不断寻找新的话题,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毕竟没有什么话题是千秋不变的。当我们在为“曹县666”“芜湖起飞”等网络“梗”狂欢时,切记不要因为这些“梗”而忽略掉城市本身的价值和努力。我们必须明白,支撑这些城市长红的______,而在于这些城市已经实现了经济规模化,人均GDP相对较高,并且致力于生态环保建设,同时______。就像西安,虽也是网红城市,但西安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这才让它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失去了文化涵养、奋斗气质的网红小城,再多的网络“梗”也无法推动其进步。
(摘编自《莫让“梗”消解城市内涵》)
【答案】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话题(或一个城市需要话题) 不在于一两个网络“梗” 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但是如何形成持久话题”可知,前文说的“话题”,由“切记不要因为这些‘梗’而忽略掉城市本身的价值和努力”可知,文段论述的是城市应当有话题,但更要注重“如何形成持久话题”的问题,因此填写“一个城市需要话题”“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话题”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由“而在于”可知,前文应填写“不在于”,由“切记不要因为这些‘梗’而忽略掉城市本身的价值和努力”可知,应填写“不在于一两个网络‘梗’”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由“虽也是网红城市,但西安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这才让它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可知,前文强调的是不但要“致力于生态环保建设”,还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填写“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类的句子。
八、选择类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B.必知疾之所自起 疾风知劲草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国与国不相攻
D.治乱者何独不然 其声呜呜然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都是动词,治理;
B.名词,疾病;形容词,急剧而猛烈;
C.动词,治疗;动词,攻伐;
D.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选A。
九、材料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色列生物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妈妈教导我说,人走入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而行,也可以逆水而行,你这辈子如果想成功,就永远要选择后者,尽管它可能并不舒服。我能有今天,就是按照妈妈给我画的‘路线’而行的。”
材料中“可以顺水而行,也可以逆水而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们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三条河流中逆水而行
阿龙的母亲这句“人走入一条河流”看似简朴,实则意味深长。首先,这条“河流”所指何在?是时间维度上的漫漫人生,还是空间维度上的广袤世界,抑或是人类实践角度上的繁杂社会?其次,不同维度上的河流,其奔涌方向又由何决定,“逆水而行”指向何方?
在我看来,这“逆水”是一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突破,是一种“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探寻,是一种“道在光明照千古”的坚守,是在每条河流中,实现不一样的价值。
作为个人,逆水便要打破偏见与短视的禁锢,以独特的奋斗提升人生厚度。马斯洛在《人生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的需求以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顺序存在,此情形由人类基因决定,这是人生的顺水行舟。然古有庄子面对楚国的邀请“不做死鳖挂墙上,宁为活龟戏泥中”;近有孙中山离开富足的家庭,惟愿以此身求得天下大同;今有张桂梅“把药当饭吃”仍坚守华坪女高,心念更多乡村女童的未来。他们都是世人眼中的成功者,都对抗着内心自我怜惜的水流,追求更伟大的价值实现。
生于广袤世界,逆水便要跳出自己的茧房,追寻不同的认识与实践,以别样体验丰富人生色彩。中华大地上,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凭一腔热爱创造奇迹;西方文明中,哥伦布开拓全新航道,揭开了美洲的神秘面纱。他们反叛的是栖居一地的惯性与耳目闭塞的安逸,获得的是“别有洞天”的满足。
身为社会的一分子,逆水便要不顾他人劝诱和阻挠,以灼灼斗志坚守人生理想。费尔南多·佩索阿得有一名言,今听来犹振聋发聩:“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看似夸张的比拟道出了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孔子被他人称作“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仍不曾放下心中的道义,成就了一代圣师;孟德尔面对他人的嘲笑与冷落完成了长达八年的豌豆实验,终成“现代遗传学之父”;黄文秀不理世俗的阻挠,学成之后回到乡村,以自己的方式绽放了人生价值。他们抗衡的是世俗的“大势所趋”,是盲目的工具理性,最终获取的是价值理性的实现。
逆水行舟并非盲目否定一切思潮,而是在确切目标指引下战胜自我、突破局限、超越世俗,在每条河流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于我辈青年,唯有在大浪中不改方向,做暴风雨里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才能在“内卷”和“躺平”的纷扰中保有平和,迎接成功的曙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阿龙·切哈诺沃既间接解释了自己获得杰出成就的原因——逆水而行,也提供了走入人生河流后的两种方式:顺水而行和逆水而行。按照材料的指向,顺水而行舒服、轻松,意味着享受人生,但无益于成功,难以实现人生价值;逆水而行费劲、辛苦,但却是成就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这道材料作文看似倾向性明显,实则有一定的思辨空间,聪明的考生可以写出自己的思考和个性。首先,对于顺流和逆流,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说“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有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朱光潜在《谈修养》中向青年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往阻力最大处行”。这些句子都被奉为至理名言,但都有一定的道理,问题出在哪里?考生可以很敏锐地发觉:这些句子里或“顺”或“逆”的对象并不统一。若把“水”的本体确定为“时代潮流”,顺从进步的时代潮流当然不能直接断定为错误。若把“水”的本体确定为人与生俱来的惰性,落后的社会潮流,限制人向上向前的阻力,当然应该“逆水而行”。
也就是说,要想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议论清楚“顺水”和“逆水”的问题,首先应该界定清楚文中“水”的具体内涵。无论是界定为“社会潮流”还是“阻力”,都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看问题。社会潮流很复杂,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即使是进步的社会潮流,也不能一味地“顺”,也要在“顺”中保持独立和理性精神,避免为潮流所裹挟,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阻力”是突破的对象,正是在突破阻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我,创造价值;但若“阻力”超过了承受范围,战术性暂时的“顺”未尝不是一种与自我和解或放眼长远的理智选择。
“顺水”和“逆水”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处群”和“处己”关系的探讨上,因为“群”往往构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流”。陶渊明“怀良辰以孤往”,远离污浊的官场,在田园中安顿自己的灵魂,就是成功“处己”的典范,未尝不是一种“逆流而行”;孟子所推崇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也是一种“逆流而行”;而东方朔“大隐隐于朝”的说法又提供了另外一种观照视角。而人是社会性动物,在“流”(社会)中如何调整自己,何时“顺”,何时“逆”,如何“顺”,如何“逆”都不是简单的问题,很值得思索并辨析一番。
总之,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可展开论述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认可“顺水而行”,也可以认可“逆水而行”,还可以辩证地谈是“顺”还是“逆”,何时“顺”,何时“逆”,如何“顺”,如何“逆”。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逆水而行,做时代的弄潮儿。
顺水之进,不失逆水之勇。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时“顺”时“逆”,方显处世智慧。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