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
·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师徒用“克”字、用“事”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中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1.下列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规范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只用法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完全是由礼来维持的,因为乡土社会的确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发端“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答案】1.C 2.C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观点态度能力。
A.“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中“这”指代不明,据第一段“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可知作者指明了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而“这”指代不明。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D.“乡土社会的秩序完全是由礼来维持的,因为乡土社会的确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一个前提”说法绝对和强加因果,说“乡土社会的秩序完全是由礼来维持的”文中无据,文中只出现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中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样的说法,既然无据,原文也就无此因果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说法错误,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由原文“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可知,并没有体现“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这一观点。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陈红军:铁拳尖兵永驻喀喇昆仑
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在位于喀喇昆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营区门口,矗立着一座由原营长陈红军和战士们亲手制作的雕塑,这座雕塑由拳头和战车组成,象征着“铁拳”永远守护在这片雪域高原。
“祖国山河寸土不让”
2020年6月,有关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往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赶到对峙点增援的陈红军,在得知团长祁发宝被围困的消息后,带人冲入人群营救,冒着敌人的“石头雨”“棍棒阵”,奋不顾身、英勇战斗,成功营救出祁发宝,而他自己却再也没有出来。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回顾那场战斗,一名指挥员动情地说,我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是这次战斗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
翻开陈红军看过的一本书,一段被标注的话格外醒目:“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巍巍喀喇昆仑山,就是陈红军建功立业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数千米,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从军十余载,历经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陈红军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铮铮誓言。
壮美的牺牲彰显忠诚的底色,陈红军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精神可歌可泣、壮举动人心魄。他用生命践行的“铁拳尖兵忠诚守防、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誓言,激励着官兵们奋勇前行。
“ ”
陈红军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从条件优越的城市,跋涉3600多公里,奔赴清苦高寒的西陲边关,他一干就是10年。
从排长、连长再到作训股长、机步营营长,在战士的心中,陈红军一直是一名“老大哥”。野外驻训开饭时,他总是排在队尾最后一个打饭;日常巡逻中,他与战士们同住地窝子、同爬执勤点、同吃大锅菜、同站深夜哨;每次蹚河时,为了防止战友摔倒,陈红军会先下河亲自试水深,哪里路好走就会给战友标记起来。
为了让部队能在高原站得住、打得赢,争当“昆仑铁拳”,陈红军带领全营下定决心全心备战,组织训练时,他亲自示范、手把手帮带基础薄弱的战士,总是和战士们一起铆在训练场上,一起练战术、瞄枪,并在石头地上示范出枪、卧倒、卧姿装退子弹。
平时战友情深同甘共苦,战时一往无前同生共死。谈到陈红军,官兵们都说:“营长,我还想做您手下的兵!”
“你以后要以他为榜样”
陈红军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营队建设和执行任务中,对妻子、对家人的牵挂只能深深藏在心底。平时只有在工作之余,陈红军才能通过视频与家人们说上几句话。2020年10月25日,陈红军的儿子出生了,这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而这一切,陈红军再也看不到了。“墙上挂的照片里的人,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叫陈红军,是个解放军,你以后要以他为榜样……”陈红军的妈妈经常对宝宝念叨,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英雄。
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一线官兵常说,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义无反顾、冲锋向前。陈红军血洒边疆一年之际,战友们再次来到烈士们的牺牲地,加勒万河谷崖壁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越发醒目,年轻的边防战士依然像陈红军那样扎根在这里,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永远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只因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选自李龙伊、刘博通《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9日,第04版)
4.根据选文内容,填入文中横线处作第二部分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干就是10年 B.老大哥
C.昆仑铁拳 D.营长,我还想做您手下的兵
5.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红军和战士们亲手制作的象征“铁拳”的雕塑矗立在喀喇昆仑,永远守护着这片雪域高原。
B.在得知外军恶意围困祁发宝等人时,陈红军带人冲入人群营救,最终带领祁发宝等人成功突围。
C.陈红军在生活中团结友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与战友们同甘共苦,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和爱戴。
D.陈红军的儿子出生后,陈红军的妈妈希望他以陈红军为榜样,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英雄。
6.请结合材料,“从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谈谈如何以陈红军为榜样捍卫国家利益?
【答案】4.D 5.B 6.①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功立业;
②忠诚守防、寸土不让。陈红军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③团结同志、锻炼本领。陈红军和战士们一起铆在训练场上,练就“昆仑铁拳”;
④舍“小家”为“大家”。陈红军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营队建设和执行任务中,对妻子、对家人的牵挂只能深深藏在心底。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第二部分主要写陈红军带兵的情况,用“营长,我还想做您手下的兵”作为标题既可以表现陈红军带兵时身先士卒、关爱战友等特点,也能表达战士们对陈红军的感激与爱戴之情,较其他三个语意更丰富更准确。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终带领祁发宝等人一起成功突围”表述错误,依据原文“成功营救出祁发宝,而他自己却再也没有出来”可知,陈红军为营救战友而壮烈牺牲了。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巍巍喀喇昆仑山,就是陈红军建功立业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数千米,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从军十余载,历经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陈红军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铮铮誓言”可知,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功立业;
根据“陈红军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精神可歌可泣、壮举动人心魄。他用生命践行的‘铁拳尖兵忠诚守防、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誓言,激励着官兵们奋勇前行”可知,忠诚守防、寸土不让;
根据“为了让部队能在高原站得住、打得赢,争当‘昆仑铁拳’,陈红军带领全营下定决心全心备战,组织训练时,他亲自示范、手把手帮带基础薄弱的战士,总是和战士们一起铆在训练场上,一起练战术、瞄枪,并在石头地上示范出枪、卧倒、卧姿装退子弹”可知,团结同志、锻炼本领;
根据“陈红军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营队建设和执行任务中,对妻子、对家人的牵挂只能深深藏在心底。平时只有在工作之余,陈红军才能通过视频与家人们说上几句话”可知,舍“小家”为“大家”。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B.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
C.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准确华丽的语言风格。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8.“青年”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C 8.示例:①谨守信用,虽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
②坚持执著,青年十几年间,千里迢迢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归还古砚——“孩儿面”。
③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一心只为归砚报恩。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
④古朴淡泊,无论是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还是友人以钱酬谢,青年都不为所动。 9.示例: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波澜。
②从人物塑造看,插叙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思想主旨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华丽”错误,结合原文“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等语言分析可知,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质朴略带古韵而非华丽。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可概括为青年虽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但苦苦追寻主人,他讲诚信、谨守信用。
结合“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可概括为青年坚持执著,青年十几年间,千里迢迢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归还古砚——“孩儿面”。
结合“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分析可知,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一心只为归砚报恩,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该青年心存感恩。
结合“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可概括为青年古朴淡泊,无论是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还是友人以钱酬谢,青年都不为所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由青年回忆“救孩子”“结友情”“托古砚”构成,引出如今的“归还古砚”的情节,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波澜。
从人物塑造看,青年讲述往事属于插叙,通过青年之口,交代了上一辈人汪铭老先生“智救孩童”、队长牺牲、以砚救济等故事,表现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思想主旨看,小说通过汪铭先生救孩子和自己被救,然后临走欲救济孤苦的母子以砚相托,青年信守承诺归还古砚等情节,表现了古砚情,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此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C.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美人:文中指称容颜美丽的女子。
12.下列对选文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完全可以称为“一世之雄”的豪情。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10.D 11.D 12.D 13.(1)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的声调节拍与之相应和。
(2)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朋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且夫”意思是“何况,况且”,表示另提一个话题,引出话题“天地之间”,意思是“何况(况且)天地之间”,意思联系紧密,中间不用断开,排除AC;
“所有”所字结构,名词性,“吾之所有”意思是“我应该拥有的”,做“非”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指称容颜美丽的女子”错误,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也指君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D.“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完全可以称为‘一世之雄’的豪情”错,作者对曹操的这些描写是为了突出“千古风流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一世之雄”尚且如此,诸如自己和朋友这些平庸之辈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即“有吹洞箫客”,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倚”,循,依;“和”,同声相应,唱和。
(2)“况”,何况;“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即“于江渚之上渔樵”,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的声调节拍与之相应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檐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
C.“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是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介意。
D.颈联宕开一笔,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15.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从写作手法、诗歌情感等角度)
【答案】14.D 15.①尾联写自己深夜难眠,挑灯细细品读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②借用《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③同时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也暗含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北伐无望”“失望之情”错误,颈联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广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暗含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杜甫在《登高》诗中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掇”“霓”“鸾”“鬓”“樯橹”“砺”“蜉蝣”“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是一部奋斗者的信仰之书,作品内容丰富, ① 流露出崇高的师德大爱。读者能从作品中领悟到,这个因忘我而大半辈子匆忙得近乎踉跄的人,是因为灵魂里有“真金白银”,有闪光的信仰和目标,才得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她舍弃现实世界浮躁、实惠的诱惑,把认准的事情做到底。她带着满身的病痛为山区女孩教育成长 ② ,为贫困儿童健康成长鞠躬尽瘁,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楷模。
书中谈到,张桂梅在工作中发现:教育落差、资源有限扩大了教育不公,而消除这种不公的利器就是公平普惠的教育。她把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指导教师不断矫正个人好恶,秉持公平公正之心,对所有学生 ③ 。她决心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隔离贫困代际传递,让更多大山深处的孩子沐浴在文化教育恩泽之中。她是一棵树,扎根在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园里,用自己的浓荫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用文明、感恩、自强的乳汁哺育下一代,通过改变农村女孩去改变山村,泽被后代。张桂梅的故事是当代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两位作者围绕张桂梅的信仰大爱与生命尊严来书写呈现,将她燃烧自己为山区贫困女孩点亮人生之路的故事 ④ ,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弘扬崇高、传递大爱、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①字里行间 ②呕心沥血 ③一视同仁 ④娓娓道来 18.她决心以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大山深处更多的孩子沐浴在文化教育恩泽之中。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形容形容书中流露出的情感,故可填“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指文章的字句中间所表达、流露或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二处,语境形容“她”“为山区女孩教育成长”费尽心血,与后面“鞠躬尽瘁”照应,故可填“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
第三处,语境说“矫正个人好恶,秉持公平公正之心,对所有学生”,可知应是指“一视同仁”。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等看待,不分厚薄。
第四处,语境形容作者生动地谈论张桂梅的故事,故可填“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共有三处语病:
①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知识”前加“以”或“用”;
②搭配不当,“隔离……传递”搭配不当,应将“隔离”改为“阻断”;
③语序不当,多层定语顺序不当,应将“更多”放到“大山深处”之后。
故修改后句子为:她决心以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大山深处更多的孩子沐浴在文化教育恩泽之中。
八、选择 简答
俗话说:“多运动,少生病。”还有人说:“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师。” 如今,① ,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日前,一条“女生每天跳操2小时致肌肉溶解”的新闻冲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过度运动真的会让人体肌肉“溶解吗?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横纹肌溶解”②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又称为横纹肌,分布于人体四肢、颈、肩、胸、腰、背、喉咽部、眼球外及面部等处。“横纹肌溶解”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坏死后,肌红蛋白等内容物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同时引起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学专家表示,一般运动后肌肉都会有酸痛感,但是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度不同:前者③ ,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临床经典三联征,如未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很高。
所以,运动也不能一味“蛮干”,要注意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根据身体实际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避免突然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案】19.①人们(为了健康)开始重视运动
②人体肌肉分为三大类
③通过休息就能恢复正常 20.A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师”,下文写后来“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表明大家认可运动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加,然后就有运动的损伤风险,因此应该补写表示大家参与健身的句子“人们(为了健康)开始重视运动”。
②处根据下文出现冒号以及“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填写的句子应表示肌肉的分类,据此可填充“人体肌肉分为三大类”。
③处根据上文“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度不同”下文“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临床经典三联征”,能够看出前种状态可通过休整调节,应该填写“通过休息就能恢复正常”。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比喻,把“运动”“健身”比作“滋润剂”和“美容师”。
A.比喻,“白银盘”比喻洞庭湖。“青螺”比喻洞庭山。句意: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B.借代,“丝竹”是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此处借代奏乐的声音,“案牍”是公文,文书,借代繁忙的公务。句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C.对偶,句式结构词性相同。句意: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D. 拟人,“殷勤”把鸟人格化。句意:蓬莱仙山离这儿大概路途不远,但愿青鸟能为我殷勤探望我的恋人。
故选A。
九、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步履匆匆,又是年关将至。这一年,我们与无数个瞬间擦肩而过,这一年我们与无数的感动挥手告别,我们不断的认识着新事物,却也不断与各类事物做告别。生命的河流永远奔腾向前,而消失在历史中的瞬间对于我们的前进有哪些推动呢?告别过去,放下包袱,才能更好的继续向前。
请以“ ,再见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不断的认识着新事物,却也不断与各类事物做告别”“告别过去,放下包袱,才能更好的继续向前”,意在表明人们处在不断的新旧告别中,告别过去,留下感动,珍藏美好的瞬间,放下思想的负担,向未来前进。人生在每一次告别中都见证着自己的成长。
任务要求以“ ,再见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命题内容上,主要突出个性化,考生可以联系自己过往的生活,发挥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告别、对成长、和对人生等的思考。如告别往日时光,面向新未来;或告别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或告别失意,在乐观中体验生活的激情;告别感人的瞬间,在感动中体验人性之美。总之,选择自己独有的告别对象,可以是人、物、事、心情、观念等,写清楚过去与之有关的或欢乐、或幸福、或痛苦、或困惑的那个瞬间,此刻回想起来得到的感悟,获得生命的体验,前行的动力。如此才符合作文要求。
行文构思时,要突出关键词“再见了”,写出对告别对象的独特心理感受。正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告别”而渐渐成长,而在每一次的告别中都会使自己慢慢走向成熟,使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慢慢地向自己的理想更进一步。在告别中失去,在告别中获得,告别是一种成长,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告别过去,珍惜现在,面向未来。因为美好的时光来之不易,青春应有远大的梦想,等待着我们去实现。
立意:
1.告别昨天,迎接未来。
2.告别青涩,收获成熟。
3.告别自卑,收获自信。
相关试卷
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共8页。
2024届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1):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1),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