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
    ·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
    译文
    手如柔夷,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答案】1.A 2.B 3.C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说法绝对。
    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D.“二者相互依存” “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光
    鲁迅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他于是重新再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看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凉风虽然拂拂地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这回又完了!”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走,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只好缩回里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闪烁;他目睹着许多东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这前程又只是广大起来,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月亮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颇清净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的复述道:“右弯!”
    他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雕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可惜大抵刚以为可以通,却又立刻觉得不合了。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者偶一迟疑,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上阴森的摧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跨进里面的时候,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幽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一声脆响,颇震得手腕痛,锄尖碰到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急忙抛下锄头,摸索着看时,一块大方砖在下面。他的心抖得很利害,聚精会神的挖起那方砖来,下面也满是先前一样的黑土,爬松了许多土,下面似乎还无穷。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终于传到地保的耳朵里了,便叫乡下人捞将上来。那是一个男尸,五十多岁,“身中面白无须”,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经县委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抬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士成乡试再次失败后依然拿起“制艺和试帖”却又感受到来自一群鸡的嘲笑。鸡自然不会笑,这只是他对过去的自我价值的怀疑。
    B.面对阻挡住自己一切道路的倒塌的“糖塔”,陈士成却“眼光格外的闪烁”,这种不协调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科考失败后对“重生”的强烈希望。
    C.陈士成挖宝时依次发现了大方砖、坚硬的小圆东西、破碎磁片等,而突然摸见“触手很松脆”的东西,那“松脆”的触感给之后梦想的彻底破灭做了铺垫。
    D.小说《白光》除了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病态的科举制度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对陈士成十六年科考坚持不懈的肯定和对其屡次落榜的同情。
    7.关于开头部分陈士成看榜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事件发生在初冬的某一天,地点是试院的照壁前,县考再度惨败后的陈士成独自站在那里,精神涣散,非常地绝望。
    B.从叙事者的视角看,风是凉的、太阳是温和的,但被叙述者陈士成“被晒得头晕”,凸显出主人公与外部世界的割裂之感。
    C.“试院的照壁”代指封建科举制度,照壁上的图榜是陈士成迄今为止唯一的希望,照壁是他无法自拔又难以逾越的“墙”。
    D.乡试前陈士成曾对前程有着美好的畅想,但现在这前程却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二者对比鲜明,给读者的冲击力强。
    8.小说题目“白光”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
    9.如果说人的价值被毁灭是悲剧,那么漠视人的价值被毁灭是更大的悲剧。请结合陈士成死亡事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6.D 7.C 8.①陈士成得知没有考中后的当天晚上月亮放射出的清冷的光;②陈士成因发疯而眼前出现的虚幻的光;③引导陈士成寻找祖上留下的财宝的亮光;④象征陈士成的利欲之心。 9.①作为封建大家庭子弟,陈士成只能走读书应试的道路,科举幻梦扼杀了他的精神生命,这是他个人价值的一重悲剧。②科举考试的失败,寻宝又没有成功,终于导致陈士成肉体生命的死亡,从而加重了精神死亡的悲剧性。③陈士成死后,邻居懒得去看,也没有尸亲认领,仅仅是地保自行简单处理,这是社会对陈士成之死的冷漠,是更大的社会悲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对陈士成十六年科考坚持不懈的肯定和对其屡次落榜的同情”错误,文中并没有对陈士成的肯定,反而是通过对他内心的贪婪予以批判,讽刺和批判封建制度下物欲浮动之贪婪而病态的“人心”。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作用的能力。
    C.“代指封建科举制度”表述不当,此处用的是比喻修辞,并非借代。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题目含义的理解。
    从文中“月亮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看,白光首先就是指陈士成落榜当晚月亮发出的寒光。
    从“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看,白光指陈士成落榜后眼前出现的虚幻的光。
    从“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等,可知白光指陈士成寻找祖上留下的财宝时起引导作用的亮光。
    从文中看,白光其实是对陈士成的一种诱导和迷惑,使得他心理变态,心灵扭曲,而这正是因为陈士成利欲熏心,所以白光又是陈士成利欲之心的象征。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题干前半部分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的价值被毁灭是悲剧,即陈士成之死是悲剧;二是漠视人的价值被毁灭是更大的悲剧,即人们对陈士成之死的冷漠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悲剧。
    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这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在陈士成的心目里,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一步青云,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个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
    陈士成是科举时代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害死陈士成,当他一次次地选择科举应试时,他的精神生命就已经被科举制度扼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个人价值无法体现的悲剧,而伴随着第十六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他的精神彻底崩溃,再加上寻宝的失败,才导致了他肉体生命的陨灭,是精神生命的死亡导致他肉体生命的死亡,而肉体生命的死亡又加重了精神死亡的悲剧性。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当陈士成死后,“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经县委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抬埋了”,这是社会各阶层对他的死的漠视,是一种更严重的社会悲剧。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随桓公杨忠卒,子杨坚袭爵。大将军杨坚姿相奇伟。周主待坚素厚,齐王宪言于帝曰:“坚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帝亦疑之,以问下大夫来和。和诡对曰:“随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阵无不破。”周太子伐吐谷浑,至伏侯城而还。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王轨尝与小内史贺若弼言:“太子必不克负荷。”弼深以为然,劝轨陈之。轨后因侍坐,言于帝曰:“皇太子仁孝无闻,恐不了陛下家事。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贺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为忧。”帝以问弼,对曰:“皇太子养德春宫,未闻有过。”既退,轨让弼曰:“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弼曰:“此公之过也。太子国之储副,岂易发言。事有蹉跌,便至灭族。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轨默然久之,乃曰:“吾专心国家,遂不存私计。向者对众,良实非宜。”后轨因内宴上寿,捋帝须曰:“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先是,帝问右宫伯宇文孝伯曰:“吾儿比来何如?”对曰:“太子比惧天威,更无过失。”罢酒,帝责孝伯曰:“公常语我云,太子无过,今轨有此言,公为诳矣。”孝伯再拜曰:“父子之际,人所难言。臣知陛下不能割慈忍爱,遂尔结舌。”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公矣,公其勉之。”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杨坚貌有反相。”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帝深以轨等言为然,但汉王赞次长,又不才,余子皆幼,故得不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杨坚篡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遣/
    B.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C.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D.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1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杨坚袭爵              继承
    B.周主待坚素厚向来很好
    C.但恨后嗣弱耳            遗憾
    D.轨让弼曰                对…谦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认为杨坚有不臣之心,皇帝就此事询问来和,来和欺骗皇帝说,杨坚是一个可以镇守一方、坚持气节的人。
    B.王轨与贺若弼谈及太子承担帝业的问题,贺若弼同意王轨有关皇太子不能承担大任的看法,并让王轨向皇帝进言。
    C.王轨告诉皇帝,皇太子不可靠,于是皇帝拿王轨的话询问宇文孝伯,宇文孝伯含蓄地否定了王轨关于皇太子不可靠的说法。
    D.皇帝虽然认同王轨关于皇太子的说法,但是苦于次子汉王没有才干,而其他儿子还年幼,所以没有废黜皇太子。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事有蹉跌,便至灭族。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
    14.从王轨与贺若弼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王轨有哪些性格特点?简要概括。

    【答案】10.B 11.D 12.C 13.(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
    (3)事情有失误,便可导致灭族。本来认为你秘密陈述太子的好坏,怎么能够就至于直言不讳呢? 14.敢于直言;忠义无私;知错能改。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宫尹郑译等人,都被太子宠爱。太子在军中有很多失德的事,郑译等人都参与了。军队返回,王轨等人把这件事告诉皇帝,皇帝生气,杖打太子和郑译等人,并免除郑译等人的官职,宫官里被太子宠爱的都被遣散。
    “在军中”是“多失德”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D;
    “被谴”的主语应是“宫官亲幸者”,而不是“周主”,所以应在“宫”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让:责备。句意:王轨责备贺若弼说。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王轨告诉皇帝,皇太子不可靠,于是皇帝拿王轨的话询问宇文孝伯,宇文孝伯含蓄地否定了王轨关于皇太子不可靠的说法”错误。由原文“先是,帝问右宫伯宇文孝伯曰”可知,皇帝向宇文孝伯询问皇太子的事是在王轨告诉皇帝皇太子不可靠之前。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认真地兴办;“申”,反复讲;“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负戴于道路”,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2)“距”,把守;“内”,使……进入;“王”,称王。
    (3)“蹉跌”,失误;“臧否”,好坏;“昌言”,直言不讳。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轨后因侍坐,言于帝曰:‘皇太子仁孝无闻,恐不了陛下家事。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贺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为忧。’”可知,王轨趁着陪坐皇帝时,对皇帝说:“皇太子仁爱孝敬无有名声,恐怕不能承担陛下的家事。我浅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认为贺若弼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这件事作为忧虑。”从而可以看出王轨敢于直言。
    由原文“轨默然久之,乃曰:‘吾专心国家,遂不存私计。向者对众,良实非宜。’”可知,王轨沉默了好久,就说:“我一心一意,专心于国家,就不心存个人私念。从前面对群臣,贸然提出,确实不应该。”从而可以看出王轨忠义无私、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周随桓公杨忠去世,他的儿子杨坚继承爵位。大将军杨坚姿容相貌奇异伟岸。后周国君对杨坚一向很好,齐王宇文宪对皇帝说:“杨坚恐怕不会久居人下,请求尽早铲除他。”周武帝也怀疑杨坚,就以此询问下大夫来和。来和欺诈皇帝说:“随公杨坚只是一个坚守节操的人,可以镇守一方,如果作为将领,敌阵没有不被攻破的。”周太子讨伐吐谷浑,到伏侯城而返回。宫尹郑译等人,都被太子宠爱。太子在军中有很多失德的事,郑译等人都参与了。军队返回,王轨等人把这件事告诉皇帝,皇帝生气,杖打太子和郑译等人,并免除郑译等人的官职,宫官里被太子宠爱的都被遣散。王轨曾经与小内史贺若弼说:“太子一定不能承担大任。”贺若弼很赞同,劝说王轨向皇帝陈述这件事。后来王轨趁着陪坐皇帝时,对皇帝说:“皇太子仁爱孝敬无有名声,恐怕不能承担陛下的家事。我浅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认为贺若弼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这件事作为忧虑。”皇帝用这件事咨询贺若弼,贺若弼回答说:“皇太子在东宫培养德行,从没有听说过有过错。”退朝后,王轨责备贺若弼说:“(你)一向说话,没有不直言的,如今面君奏对,为什么竟然如此反复无常呢?”贺若弼说:“这是你的过错啊。太子是国家的副君,难道轻易发难?事情有失误,便可导致灭族。本来认为你秘密陈述太子的好坏,怎么能够就至于直言不讳呢?”王轨沉默了好久,就说:“我一心一意,专心于国家,就不心存个人私念。从前面对群臣,贸然提出,确实不应该。”后来王轨趁着在宫内宴会向皇上祝寿,摸着皇帝的胡须说:“真是一个好好的老头,只遗憾没有强大的继承人。”从前,皇帝问右宫伯宇文孝伯说:“我的儿子近来怎样?”宇文孝伯回答说:“太子近来畏惧皇上威严,更没有过错。”喝完酒,皇帝责备宇文孝伯说:“你常常告诉我说,太子没有过错,如今王轨有这样的话,你在欺骗我。”宇文孝伯拜了两拜说:“父子之间的关系,别人难以说清。我知道皇上不能割舍慈爱,于是不敢说罢了。”周武帝知道他的心意,沉默了很久,于是说:“我已经委托给你了,希望你尽力吧。”王轨突然对皇帝说:“皇太子不是承担国家重担的君主,杨坚好像有造反的迹象。”周武帝不高兴,说:“一定有天命在,那怎么办!”周武帝认为王轨等人说的话是对的,只是次子汉王宇文赞年龄大,却又没有才能,其他的儿子都还年幼,所以太子没有被废黜。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6.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15.C 16.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错误,应为感叹自己。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掩泪空相向”意思是“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结合诗歌标题可知,作者在送别李端,而且尾联后一句说“风尘何处期”,身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可见二人相见无期,这“泪”中包含相见无期之痛。
    因为是诗歌尾联中的“泪”,所以还需结合上面几联内容作答;如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意思是“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绝少知音,现在终于认识了一个友人,却又要别离,表现出与友人相见恨晚之悲。
    如首联前一句“故关衰草遍”,意思是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这是为故园衰败而悲,后一句“离别自堪悲”意思是“与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这是为即将与友人别离而悲伤。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闲适、自在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浴乎沂 风乎舞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沂、舞、雩。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坚苦卓绝地奋斗着,并 ①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 ② ,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些精湛的传统工艺 ③ ,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许多人都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掣……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①乐此不疲
    ②另起炉灶
    ③薪火相传 19.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都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20.①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喻“事业”,以“汗水”来比喻“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喻“事业兴旺”,这是“比”。
    ②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工匠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坚苦卓绝地奋斗着”可知,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而不厌倦,说明他们爱好自己的工作。然后一个“并”字,使后文意思更进一层,后文又说“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说明工匠们因为喜欢自己的职业而不厌烦,并沉浸其中,故可用“乐此不疲”。(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第二处,此处语境说“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 ,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此处是说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放弃原来的成果从头做起,故可用“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意思是另外重支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第三处,前文说“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说明这些传统工艺是代代相传的,后文也说“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进一步告诉我们“传统工艺”代代传承,绵延不尽,故可用“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也比喻师生授受不绝,或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
    一、“全国劳动模范”成分残缺,应在其后加上“当中”;
    二、“实现工匠精神”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践行工匠精神”;
    三、“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有误,应改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故整个句子应改为: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都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了解什么是“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从构成上来讲:
    画波浪线的句子“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此处先说“鲜花因汗水而绽放”,随后再说“事业因实干而兴旺”,目的是借汗水浇灌鲜花,鲜花从而绽放,来引出“事业因实干而兴旺”这一话题,这就是所谓的“兴”。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作者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事业兴旺”比作“鲜花绽放”,这是“比”。
    从效果上来讲:
    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文章的韵味和感染力,使得整段文字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 ① ,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快车道”; ② ,类似“慢车道”;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人行道”。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 ③ ,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
    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   )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更不懂英语。
    B.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
    C.有很多人在我们身边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
    D.有很多人在我们身边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更不懂英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B 22.示例:①专业领域;②公民个人生活领域(写到“个人”“私人”即可);③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不懂英语”和“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之间,在逻辑程度上,后者更深刻,因此,应将“不懂英语”放前面,“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放后面,排除AD;“在我们身边”作句子的状语,一般放句首,排除C。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可知本空应填“××领域”。再由后文“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可知,这一领域是专业的。因此本空可填“专业领域”。
    第二空,根据前文“专业领域类似‘快车道’”,后文“类似‘慢车道’”可知,前后两分句构成并列关系,应填入“××领域”。再结合后文的“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人行道’”可知,本空可填和“个人”“私人”有关的领域。
    第三空,由前文“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可知,本句将的是和吸收外来语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可知,人们并不反对吸收外来语,但是对外来语有要求。因此本空可填“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合理负重,轻装前行
    鸟,以一双翅膀迎接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挑起天地。不管是瘦弱的,还是强壮的,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天地间的重重压力。
    承受是一种力度,它是上帝赐予人类处理困难的通行证。在承受中,如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就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他默默承受着屈辱和痛苦。他卧薪尝胆,以苦行激励自己;他不忘国耻,暗中积蓄力量,苦思复仇。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他诠释了“承受”的精神实质:努力地自求上进,决不停息,决不懈怠。
    承受是一种品质,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但他却说“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
    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
    但是否负重一定会取得成功呢?那么为了快速成功是否要负重很多呢?其实不然,如果负重过多,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还会将自己累垮。所以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度,这个“度”是其在合理范围内得以发展的一个标准,只有在这个合适范围内“承受”,才能打败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打败。
    比如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为了取得好成绩,没日没夜地在家刷题,导致每天精疲力尽,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考试时也无法打起精神来答题,总也得不到好的成绩。更有甚者,给自己过多的负重还有可能使自己患上抑郁症,林肯公园主唱因为生活节奏过快,还想出一些好的作品,强迫自己晚睡,一直在工作,最后不但没取得应得的成果,也因过于劳累患上了抑郁症,最后灰心意冷,早早离开了人世。所以应合理负重,制定好计划,适当休息,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合理负重,轻装前行,让我们更加努力,走好我们自己的人生路,取得应有的成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读此题材料,可以使用“关键词定位法”抓取信息:
    材料一:泰戈尔
    花——我热烈的爱它“承受”不住——花谢
    弦——我强弹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弦断
    材料二:米兰•昆德拉
    我们——能“承受”住一切——这使人坦荡充实地活着
    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泰戈尔认为花谢、弦断是因为它们承受了我们过多的爱和压力;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米兰•昆德拉认为人(我们)能够承受一切压力和负担,承受住重压,能让我们坦荡充实地活着。因此,两则材料中对于“承受”这一核心关键词显然是二元对立的。泰戈尔强调万事万物(包括人)承受力都是有限的,超越限度就会受到伤害,过犹不及;米兰•昆德拉则充分肯定人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强调人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重压的承受能让人更强大,更坦荡更充实!在这两方二元对立的观点中,泰戈尔的视角是:人与承受的关系是施力者;而米兰•昆德拉的视角是: 人与承受是受力者。
    由此,我们围绕“承受”,就可延伸出小论点:一、“承受”要率先考虑对方的承受,给于有限度的爱(有边界)(不超出对方(可以是人或物)承受范围的承受);二、“承受”要充分激发自身,心灵因顶住重压变得强大、坦荡充实,重压能让我们提高“承受”阈值,曾益己所不能;三、“承受”于己,并未毫无休止地一直施压,因许多复杂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承受”值有不同,要分类型、分场景对待,适度“死磕”,不“走火入魔”!(避免抑郁、绝望、崩溃,磨练心性,在绝望中找寻希望,能奋力扛住重压,也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有时候得放过自己,才不会倒下!)四、“承受”是承担该承担的,也是接受能接受的。承受是动态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过去不能承受的,今日成长成熟便能承受;过去熟视无睹的,今日则眼里不揉沙(不能承受或不愿、不必承受)。
    写作时应注意写作任务中的具体期刊约稿要求,不要忽视文体要求。
    立意:
    1.能“承受”重,也能“承受”轻。
    2.承受是接受,也是承担。
    3.在“承受”中变强,在“承受”中温柔。
    4.能学会“承受”,也能放过自己。

    相关试卷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