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练习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万源中学高2025届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它。语言文字是工具,但这工具在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已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成了民族的财富、民族的标志,从而有了积极主动的作用。我们决不能自毁长城,懈怠它、作贱它,而要纯洁它、发展它。可惜这一层意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现在语言不规范现象到处可见:第一是洋文大量涌入,中西混杂;第二是随意编造,篡改词语;第三是繁简混用,有法不依;第四是文字粗糙,常有错字病句。这些与对外开放、电视普及、广告发展等有关,也正是新形势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其次是一种艺术;最后,在发挥工具和艺术功能的过程中,它又远远超出本能而有了全局的、政治的价值。语言质量的下降,一是将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交流的质量;二是将影响文化的积累提高,如果听之任之,多少年后我们的子孙将无好书可读,无好文可诵;三是语言质量的下降,就像用低标号的水泥盖楼,将会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影响本民族的独立个性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竞争力,这不是耸人听闻。这么想来,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梁衡《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材料二:
    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从国家层面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
    当前,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传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需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理解语言作为文化资源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利用并开发语言资源,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130多种语言和十大汉语方言,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文化战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导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走向衰微。在现存的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其中25种语言使用人口在千人以下,像赫哲语、苏龙语、仙岛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已不足百人,处于濒危状态。在汉语方言中,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的方言处于绝对弱势状态,如澳门土生粤方言以及各地的小方言则已成为濒危方言。语言文化资源快速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一些机构和组织搜集、记录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语料,给国家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正确应对。
    (摘编自田立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
    材料三:
    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实施方案的创新性举措,将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开辟新局面。
    首先,语保工程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鼓励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开展实施,把政府、学术界、社会大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伟大事业。语保工程制定的系列工作规范标准,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调查研究,按照工程规范标准调查采集的其他语言方言材料,均可通过已有资源汇聚的工作方式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平台,实现长效采集保护语言资源的目的。
    其次,语保工程重视发挥现代先进技术对语言资源调查、采集、展示、开发的作用,例如录音、摄像等方面的数字化新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促进了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高度结合。目前语保中心已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语保工程专用录音软件、摄录软件、语料标注软件等的研发工作,以建设国际化、先进性的语言资源平台。在实施过程中,语保中心针对工作规范、技术标准、软硬件使用等进行专项人员培训,逐渐培养出一支具有新思维、新技术的研究队伍。以上工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最后,在“社会化”定位的指导下,语保工程高度重视对互联网的开发应用,让社会大众参与到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中来,使每个语言使用者都成为保护者。这将促使“语言资源保护”从政府工作、学者行为逐渐转变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通行动,使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和价值观,从而为提高国家公民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摘编自王莉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可惜这一层意思没能有引起注意。
    B. 针对我国语言资源的现状,材料一侧重于用语不规范的现象,材料二关注语言文化资源的流失。
    C. 我国语保工程实施方案中的创新性举措,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D. 三则材料的选文联系紧密,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递进式关系。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 )
    A. 材料一在论述语言质量下降的危害时,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 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语料也可能关乎国家安全,我们应提高警惕,防止国外一些机构收集、记录。
    C. 国家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有效遏制了语言资源消亡、民族文化衰微的现象。
    D.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语言资源的保护者,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作出贡献。
    4. 材料二第3段在论据的使用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论据什么好处?
    5.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们该怎样保护国家的语言资源?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 A 2. B 3. C
    4. ①列举大量数据②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有说服力,数据的对比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更能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5. ①要有保护国家语言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语言资源的重要性。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规范用语,准确表达。③要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的调查、采集,将语保工作内化为价值观。④在可以使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场合使用它,传播它,为保护语言资源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B.“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意见”错。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不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意见”,而是论述我国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和濒危性。
    C.“语言文字工作者任重道远”错。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是“语言文字工作者任重道远”,而是论述保护我国语言文字的必要性。
    D.“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错。材料二的论证角度不是“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而是国家战略高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惜这一层意思没有引起注意”错,原文为“可惜这一层意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漏掉了原文“足够的”这个限定词,就改变了原文“引起了一定的注意,但还不足够”的意思。
    C.“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错,变未然为已然。原文说的是“将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开辟新局面”。
    D.“三则材料……形成递进关系”错,材料一材料二从不同的侧面论述语言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三则材料相对独立,并不构成递进式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C.“有效遏制了语言资源消亡、民族文化衰微的现象”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一段“标志着我国从国家层面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只是说“更有效”地开展语保工作,不等于“遏制”了语言资源消亡的现象。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和论证方法的鉴赏能力。
    材料二第3段在论据的选用上最大的特点是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并且有数据比较。这就使议论分析更有说服力。列举大量数据,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直观,更具说服力,数据的对比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以便读者理解,令读者信服,更能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可惜这一层意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和材料二中“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信息可知,该怎么做,首先思想意识要到位,要有保护国家语言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语言资源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一“现在语言不规范现象到处可见”及列出的不规范现象可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规范用语,准确表达。
    根据材料三“鼓励社会参与”“让社会大众参与到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中来,使每个语言使用者都成为保护者”可知,作为普通公民,最基本的就是配合有关方面的调查、采集,积极主动地参,将语保工作内化为价值观。
    根据材料二从有些语言使用的人少可知,在可以使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场合使用它,传播它,为保护语言资源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坪的美酒
    丰子恺
    ①胜利快来到了。逃难的辛劳渐渐忘却了。我住在重庆郊外的沙坪坝庙湾特五号自造的抗建式小屋中的数年间,晚酌是每日的一件乐事,是白天笔耕的一种慰劳。
    ②我不喜吃白酒,味近白酒的白兰地,我也不要吃。巴拿马赛会得奖的贵州茅台酒,我也不要吃。总之,凡白酒之类的,含有多量酒精的酒,我都不要吃。所以我逃难中住在广西贵州的几年,差不多戒酒。因为广西的山花,贵州的茅台,均含有多量酒精,无论本地人说得怎样好,我都不要吃。
    ③由贵州茅台酒的产地遵义迁居到重庆沙坪坝之后,我开始恢复晚酌,酌的是“渝酒”,即重庆人仿造的黄酒。
    ④我所以不喜白酒而喜黄酒,原因很简单:就为了白酒容易醉,而黄酒不易醉。“吃酒图醉,放债图利”,这种功利的吃酒,实在不合于吃酒的本旨。吃饭,吃药,是功利的。吃饭求饱,吃药求愈,是对的。但吃酒这件事,性状就完全不同。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谈心,倘添上各人一杯黄酒在手,话兴一定更浓。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而来。古人所谓“酒三昧”,即在于此。所以吃酒决不是图醉。所以容易醉人的酒决不是好酒。巴拿马赛会的评判员倘换了我,一定把一等奖给绍兴黄酒。
    ⑤沙坪的酒,当然远不及杭州上海的绍兴酒。然而“使人醺醺而不醉”,这重要条件是具足了的。人家都讲究好酒,我却不大关心。有的朋友把从上海坐飞机来的真正“陈绍”送我。其酒固然比沙坪的酒气味清香些,上口舒适些;但其效果也不过是“醺醺而不醉”。在抗战期间,请绍酒坐飞机,与请洋狗坐飞机有相似的意义。这意义所给人的不快,早已抵销了其气味的清香与上口的舒适了。我与其吃这种绍酒,宁愿吃沙坪的渝酒。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真是善于吃酒的人说的至理名言。我抗战期间在沙坪小屋中的晚酌,正是“意不在酒”。我借饮酒作为一天的慰劳,又作为家庭聚会的一种助兴品。在我看来,晚餐是一天的大团圆。我的工作完毕了;读书的、办公的孩子们都回来了;家离市远,访客不再光临了;下文是休息和睡眠,时间尽可从容了。若是这大团圆的晚餐只有饭菜而没有酒,则不能延长时间,匆匆地把肚皮吃饱就散场,未免太少兴趣。所以我的晚酌,意不在酒,是要借饮酒来延长晚餐的时间,增加晚餐的兴味。
    ⑦沙坪的晚酌,回想起来颇有兴味。那时我的儿女五人,正在大学或专科或高中求学,晚上回家,报告学校的事情,讨论学业的问题。他们的身体在我的晚酌中渐渐高大起来。我在晚酌中看他们升级,看他们毕业,看他们任职。就差一个没有看他们结婚。在晚酌中看成群的儿女长大成人,照一般的人生观说来是“福气”,照我的人生观说来只是“兴味”。这好比饮酒赏春,眼看花草树木,欣欣向荣;自然的美,造物的用意,神的恩宠,我在晚酌中历历地感到了。陶渊明诗云:“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我在晚酌三杯以后,便能体会这两句诗的真味。我曾改古人诗云:“满眼儿孙身外事,闲将美酒对银灯。”因为沙坪小屋的电灯特别明亮。
    ⑧还有一种兴味,却是千载一遇的:我在沙坪小屋的晚酌中,眼看抗战局势的好转。我们白天各自看报,晚餐桌上大家报告讨论。我在晚酌中眼看东京的大轰炸,莫索里尼的被杀,德国的败亡,独山的收复,直到波士坦宣言的发出,八月十日夜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我的酒味越吃越美。我的酒量越吃越大,从每晚八两增加到一斤。大家说我们的胜利是有史以来的一大奇迹。我的胜利的欢喜,是在沙坪小屋晚上吃酒吃出来的!所以我确认,世间的美酒,无过于沙坪坝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我有生以来,从未吃过那样的美酒。即如现在,我已“胜利复员,荣归故乡”;故乡的真正陈绍,比沙坪坝的渝酒好到不可比拟,我也照旧每天晚酌;然而味道远不及沙坪的渝酒。因为晚酌的下酒物,不是物价狂涨,便是盗贼蜂起;不是贪污舞弊,便是横暴压迫。沙坪小屋中的晚酌的那种兴味,现在已经不可复得了!唉,我很想回重庆去,再到沙坪小屋里去吃那种美酒。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吃酒不是功利的事,是为兴味,为享乐,所以相比之下,他更爱吃不易醉人的黄酒而不是白酒。
    B. 作者将“渝酒”与抗日时期坐飞机来的真正“陈绍”做对比,讽刺了不思国难、沉迷于口腹之欲的情状,并标明自己宁吃“渝酒”和共渡国难的态度。
    C. 作者将晚酌中看儿女的成长进步,比作“饮酒赏春”,抛开了世俗的得失利害,他在儿女们身上品味出了诸多“兴味”。
    D. 第六段作者引用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意在说明自己吃酒意不在酒,只是为了延长晚餐时间而已。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喜欢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吟味世态人情,于琐屑平凡中挖掘宏旨精义,本文即是如此。
    B. 本文语言含蓄隽永,文笔细腻,色彩明快,且文中多用引用、对比等手法,风格隽永疏朗。
    C.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画面进行刻画,描写细腻,富有生活情趣。
    D. 本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千载一遇的“兴味”才是喜欢渝酒的重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8. 本文主要是写“沙坪的美酒”,但在文中却写到贵州的茅台、广西的山花以及故乡的陈绍,用意何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作者说“沙坪的晚酌,回想起来颇有兴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兴味”的内涵。
    【答案】6. D 7. B
    8. ①为了引出后文内容。写山花、茅台是为引出渝酒;写故乡的陈绍为了引出后文“想回重庆去,再到沙坪小屋里去吃那种美酒”的感叹。②为了和“渝酒”作对比。写山花、茅台等白酒和黄酒对比,说明作者喜欢黄酒的原因,得出“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而不是为了醉这一结论。写故乡的陈绍为了与“渝酒”对比,故乡的陈绍虽比渝酒好了很多,但对作者来说不如渝酒味美,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关心和顾念以及国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给作者带来的压抑和痛苦。
    9. ①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关心和顾念;②摆脱白天生活中的俗务的释然与放松;③一天工作辛劳之后家庭团聚时光的珍惜与眷念;④儿女成长的欣慰与快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意在说明自己吃酒意不在酒,只是为了延长晚餐的时间而已”的“只是”一词表达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可知,并不只是如此。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本文语言含蓄隽永”“色彩明快”概括错误,本文语言风格应是通俗平实。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文章开头“因为广西的山花,贵州的茅台,均含有多量酒精,无论本地人说得怎样好,我都不要吃”“由贵州茅台酒的产地遵义迁居到重庆沙坪坝之后,我开始恢复晚酌,酌的是‘渝酒’,即重庆人仿造的黄酒”可知,作者写山花、茅台是为引出渝酒。而根据“即如现在,我已‘胜利复员,荣归故乡’;故乡的真正陈绍,比沙坪坝的渝酒好到不可比拟,我也照旧每天晚酌……唉,我很想回重庆去,再到沙坪小屋里去吃那种美酒”可知,写故乡的陈绍为了引出后文“想回重庆去,再到沙坪小屋里去吃那种美酒”的感叹。所以,作者写到贵州的茅台、广西的山花以及故乡的陈绍,一方面是为了引出后文内容。
    根据文章“我所以不喜白酒而喜黄酒,原因很简单:就为了白酒容易醉,而黄酒不易醉……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可知,作者写山花、茅台等白酒和黄酒对比,说明作者喜欢黄酒的原因,得出“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而不是为了醉这一结论。根据原文“然而味道远不及沙坪的渝酒。因为晚酌的下酒物,不是物价狂涨,便是盗贼蜂起;不是贪污舞弊,便是横暴压迫。沙坪小屋中的晚酌的那种兴味,现在已经不可复得了”可知,作者写故乡的陈绍为了与“渝酒”对比,故乡的陈绍虽比渝酒好了很多,但对作者来说不如渝酒味美,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关心和顾念以及国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给作者带来的压抑和痛苦。所以,作者写到贵州的茅台、广西的山花以及故乡的陈绍,一方面是为了和“渝酒”作对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内涵的能力。
    根据原文“在抗战期间,请绍酒坐飞机,与请洋狗坐飞机有相似的意义。这意义所给人的不快,早已抵销了其气味的清香与上口的舒适了。我与其吃这种绍酒,宁愿吃沙坪的渝酒”“还有一种兴味,却是千载一遇的:我在沙坪小屋的晚酌中,眼看抗战局势的好转。我们白天各自看报,晚餐桌上大家报告讨论。我在晚酌中眼看东京的大轰炸,莫索里尼的被杀,德国的败亡,独山的收复,直到波士坦宣言的发出,八月十日夜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我的酒味越吃越美”可知,这里的“兴味”有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关心和顾念。
    根据原文“我的工作完毕了;读书的、办公的孩子们都回来了;家离市远,访客不再光临了;下文是休息和睡眠,时间尽可从容了”可知,这里的“兴味”有摆脱白天生活中的俗务的释然与放松。
    根据原文“我借饮酒作为一天的慰劳,又作为家庭聚会的一种助兴品。在我看来,晚餐是一天的大团圆”可知,这里的“兴味”有一天工作辛劳之后家庭团聚时光的珍惜与眷念。
    根据原文“他们的身体在我的晚酌中渐渐高大起来。我在晚酌中看他们升级,看他们毕业,看他们任职。就差一个没有看他们结婚。在晚酌中看成群的儿女长大成人,照一般的人生观说来是‘福气’,照我的人生观说来只是‘兴味’”可知,这里的“兴味”有儿女成长的欣慰与快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乙)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二年,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君其礼焉!”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重耳去。
    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谏,乃受。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秦送重耳至河,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日:“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B. 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C. 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D. 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可译为“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B.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其意义和用法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相同。
    C. 丙午:文中指丙午年,古代纪年法。即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循环纪年。
    D. 其:甲乙两段文言中加点的“其”意义一样,表请求或命令的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12. 下列对两个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墙逃跑,被一路追杀,最终得以逃脱,到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后离开狄国。
    B. 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暗中派人到秦国劝说重耳回到晋国,并在秦缪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并做了晋国国君。
    C. 重耳在逃亡的过程中,途径郑国,郑国国君没能以礼相待,重耳怀恨在心,所以做了国君后第七年,联合秦国围攻郑国。
    D. 重耳在流亡中主动请求联姻,结秦晋之好;后秦晋两国攻郑,秦缪公被郑说服,放弃攻郑,与郑结盟,秦晋联盟瓦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14. 这两段文字都叙述了秦晋放弃攻打郑国的过程,试简要概括《左传》和《史记》对此在叙事特点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2)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使郑国灭亡,增强了晋国(的国力),对于晋(而言)有收获了,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
    14. 《左传》对秦晋放弃攻打郑国的过程叙述详尽,主要是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而《史记》则简略述之,重在叙述事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经过五鹿这个地方,饿了,就向当地村夫乞讨食物,村夫在器皿中盛上土进献给他,重耳大怒,赵衰说:“土,象征着您将拥有国土,君王您还是跪拜接受它吧。”
    “野人盛土器中进之”中“进之”的主语是“野人”,“重耳怒”的主语是“重耳”,所以应从“重耳”的前边断开,排除AC;
    “曰”“也”是断句停顿的标志,从前后文看,“曰”后的内容应该是赵衰说的,所以“赵衰”是“曰”的主语,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两句中的“微”都是假如没有的意思。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假如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C.“丙午:文中指丙午年,古代纪年法”说法错误,文中指丙午日,古人不但用干支纪年,还用干支纪月、纪日、纪时。
    D.正确。“吾其还也!”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君其拜受之。”句意:君王您还是跪拜接受它吧。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重耳在流亡中主动请求联姻”错,由原文(乙)中第三段“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谏,乃受”可知,是秦缪公主动联姻。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厌”,满足;“封”,边境、疆界;“肆”,延伸,扩大;“阙”,消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何厌”,“之”就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2)“间”,暗地里;“令”,派;“使”,使者;“厚”,形容词作动词,增强,变雄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比较文章叙述特点的不同之处。
    《左传》中烛之武对秦缪公可分为五层:一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五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可见,《左传》主要是通过烛之武的谈话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对秦晋放弃攻打郑国的过程叙述详尽。
    而《史记》只用一段内容“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日:‘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简略记述了秦晋放弃攻打郑国的过程,对使者的话没有记载,重在叙述事件。
    参考译文:
    (甲)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献公二十二年,献公让宦官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翻越墙头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于是逃到狄国,居住在狄国共十二年后离开。
    逃经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接待。离开卫国,经过五鹿这个地方,饿了,就向当地村夫乞讨食物,村夫在器皿中盛上土进献给他,重耳大怒,赵衰说:“土,象征着您将拥有国土,君王您还是跪拜接受它吧。”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郑叔瞻劝郑文公说:“晋公子重耳贤能,跟随他的人都是相国之才。君王您还是礼待他们吧!”郑文公说:“诸侯逃亡的公子经过我们这里的有很多,哪里能够全都以礼相待!”叔瞻说:“君主你对他不客气,不如杀了他,以除后患。”郑文公不听,重耳离开郑国。
    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宗室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作为妻妾。重耳不想接受,司空季子劝谏,才接受。晋惠公十四年秋天,晋惠公死。晋国大夫听说重耳在秦国,悄悄派人来劝重耳、赵衰等回国,于是秦缪公就出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秦缪公送重耳到黄河边,十六日到达曲沃,十七日重耳到(祖父)武宫的宗庙祭拜,继位为晋国君主,即为晋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一起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在晋文公逃亡经过郑国时没有以礼相待。晋文公说:“一定要杀了郑国君主才甘心。”郑国非常害怕,于是暗中派遣使者对秦缪公说:“使郑国灭亡,增强了晋国(的国力),对于晋(而言)有好处了,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何不解郑国之围,把晋国作为你的东道国相交往?”秦缪公听后非常高兴,于是退兵,晋国也只好退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创作于开元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笔不凡,先说洁白画绢之上现出风霜肃杀之气,然后再点明原因,生动地勾勒了画鹰的气势。
    B. 中间两联具体描绘画上的苍鹰,“耸身”写其动态,“侧目”写其静态,“绦镞”描摹其饰件,极为传神。
    C. 尾联承上,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寄寓深意,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之志。
    D. 本诗与王维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16. 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即可以通过题诗来阐发画面以外的心理意趣和情感。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补出了苍鹰蓄势搏击的心理活动,以及激昂威猛的气势。“风霜起”写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的心理感受;“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
    ②补出了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尾联“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将“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托物言志,借咏“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D.“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理解错误,本诗诗人借鹰言志,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而“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唐代王维《画》中的内容,没有用到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起句用惊讶的口气说: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风霜起”写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的心理感受。“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这几句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苍鹰的心理活动、搏击的激情及威猛的气势,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最后两句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托物言志,借咏“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认为,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
    (2)《庖丁解牛》中直接表明用刀时遵循事物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借用秦灭六国的故事,对自己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警告,如《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再如《六国论》中“为国者___________”。
    【答案】 ①. 幼吾幼 ②. 以及人之幼 ③. 依乎天理 ④. 因其固然 ⑤.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依”“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很多网友 ① 地说是“斯”,可是翻出压箱底的老课本求证后,才发现自己一直都背“错”了。
    其实,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误传,或是理解的分歧。除了个人的记忆偏差,有时,可能是因为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比如电视剧《神雕侠侣》中,李莫愁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其实原句是“直教生死相许”。因为角色的荧幕形象 ② ,很多人也会跟着记错。有时,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等原因,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学界也说法不一。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求真态度。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扩展到公众讨论中,都鼓励大家 ③ ,积极探讨,营造尊重知识、热爱思考的美好氛围。
    这次在“是人”还是“斯人”等细节问题上,公众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就值得点赞。最后得到的结论虽然是二者都没错,仿佛是“讨论了个寂寞”,而且我们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对于事物的本质以及文化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斩钉截铁②深入人心③各抒己见
    19. 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是“讨论了个寂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锻炼了思维,对于文化知识以及事物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由后文“才发现自己一直都背‘错’了”可知,前文是讲网友们之前非常肯定,故可填“斩钉截铁”。斩钉截铁:斩断钉子截断铁。形容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第②处,由后文“很多人也会跟着记错”可知,前文是指李莫愁的荧幕形象影响深远,故可填“深入人心”。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主张、学说等为人们所深刻理解并拥护。
    第③处,由前文“学界也说法不一”以及后文“积极探讨”可知,此处应指大家的讨论能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故可填“各抒己见”。各抒己见:意思是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前后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而且”改为“但是”。
    二是语序不当。遵循同前异后原则,在前后两个半句中,主语不同,那么主语应在关联词之后,故“虽然”应放在句首。
    三是不合逻辑。应该是“文化知识以及事物的本质”。
    四是结构混乱。“对于事物的本质以及文化知识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不能沿用前一句的主语。可改为“我们锻炼了思维,对于文化知识以及事物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故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是“讨论了个寂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锻炼了思维,对于文化知识以及事物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 ① ,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 ②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 ③ ,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20.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1. 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鸟巢”加了引号,其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示特定称谓 B. 表示引用 C. 表示强调 D. 表示讽刺或反语
    22. 文段中加点词语“打卡”原是指把磁卡放在磁卡机上使其读取相关内容,多用来记录出勤情况,文中却另有寓意,请分析“打卡”一词的新意和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②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③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21. A
    22. ①“打卡”指到了某个地方,文中表示到喜欢的地方去游玩。
    ②用“打卡”代替“游玩”,强调特意来此,对景点情有独钟,语言活泼(口语化),增强了趣味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对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双重体现,故可填“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空,根据原文“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关联词“无论……还是……”及其文意,可知作者是想说这些类型的意境、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故可填“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第三空,根据前面“反之”可知,此处所填应与前文相反,而根据后文“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可知,此处体现的是对自然的亵渎与伤害,故可填“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
    A.鸟巢”本来指鸟儿的窝,此处特指形状像鸟窝的体育场馆。因此是特定称谓。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打卡”多用来记录出勤情况,指的是到了上班地点后进行登记、记录,因此在语段中,“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指的是人们纷纷到文化地标这些地点,而来这里显然是来游玩的。所以,“打卡”指到了某个地方,文中表示到喜欢的地方去游玩。
    到景点“游玩”,看上去显得较为随意。而用“打卡”,在内容上似乎带有定期上班“打卡”的特意感,因此用“打卡”代替“游玩”,强调特意来此,对景点情有独钟。在语言表达上,用人们常说的“打卡”来表达,能增强语言的口语化表达,使得语言表达更为活泼,增强了趣味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是妈妈写给孩子的信。信中例举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情况,总是说“不”,“不听”“不关心”“不想跟你做朋友”“不想读书”,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其实是“放纵”“倨傲”“无情”“退缩”。这对这个问题,妈妈提出了希望,要履行“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并指出“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
    考生在行文时要分清处境(实际情况),谈“说‘不’是我的权利”和“说‘行’更可贵”都可以。面对生活中的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大胆说“不”。面对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他人善意的提醒和师长的教导,理应说“行”。其他立意,持之有据亦可。
    材料是一段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需要抓住“这就是担当”分析,语段主要讲“担当”。“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担当的一些表现。“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精神”主要讲“担当”的内涵。本题主要围绕“担当”审题立意。
    行文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的书信格式,要有题目、称呼语、问候语和“此致敬礼”、落款等,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要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向妈妈述说,字里行间体现的是母子(女)情深。
    立意:
    1.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2.担当责任是使命,是义务。
    3.辩证对待“不”和“行”。




    相关试卷

    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万源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2024达州万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达州万源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答题卡pdf、语文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