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解析: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烟台初四中考化学模拟试题01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Zn-65 Fe-56 Mg-24 AI-27 Cu-64 H-1 S-32 O-16 C-12 K-39 Ca-40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了种类繁多庞杂无序的物质世界
B. “元素论”和“原子-分子论”是物质科学的基石,是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思想工具
C. 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原因
D. 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不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说法正确;
B、“元素论”和“原子-分子论”是物质科学的基石,是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思想工具,说法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特别是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间作用方式的重要原因,说法正确;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但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说法错误。
故选D。
2. 疫情期间日常防护要做好,在以下措施中涉及到物质种类变化的是
A. 教师和宿舍勤通风 B. 佩薰戴口罩预防病毒传播
C. 用免洗抑菌洗手液对洗手 D.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答案】C
【解析】
【详解】A、教室和宿舍勤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佩戴口罩预防病毒传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免洗抑菌洗手液对洗手,与细菌病毒反应,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实验操作应该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 称量氯化钠 B. 稀释浓硫酸
C. 试纸测pH D. 闻气体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物码位置颠倒,选项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选项错误;
C、测溶液的pH时,应将待测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不可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会污染试剂,选项错误;
D、闻气体气味时,用手在试剂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药品气味,选项正确,故选D。
4.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在空气中加热铜丝,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
C. 将铁丝放入稀盐酸溶液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黄
D. 将锌粒放入氯化镁溶液中,锌粒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但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说法错误;
B、在空气中加热铜丝,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说法正确;
C、将铁丝放入稀盐酸溶液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说法错误;
D、将锌粒放入氯化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因为锌的活动性比镁弱,无法发生反应,说法错误。
故选B。
5.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列用语描述正确的是
A. 氩气的化学式Ar2 B. 2P表示两个磷原子
C. 3Fe2+表示三个铁离子 D. O3表示三个氧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氩气是由氩原子构成的,化学式是Ar,故A错误;
B、2P表示2个磷原子,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故B正确;
C、3Fe2+表示3个亚铁离子,故C错误;
D、O3表示一个臭氧分子,也可以表示一个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B。
6. 水蒸气和天然气可用于制备氢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分子数目增多
B. 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无机物
D. 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该反应表示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分析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分子,反应后有4个分子,反应后分子数目增多,选项正确;
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错误;
C.反应物中甲烷属于有机物,水属于无机物,生成物中一氧化碳属于无机物,氢气属于单质,选项错误;
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指的是一类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包含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氢盐等。
7. 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氧化物:二氧化碳、水、过氧化氢 B. 合金:黄铜、青铜、氧化铜
C. 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玻璃钢 D. 碱:火碱、纯碱、小苏打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过氧化氢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均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B、黄铜是铜锌合金,青铜是铜锡合金,氧化铜是由Cu、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属于合金,不符合题意;
C、陶瓷、水泥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不符合题意;
D、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导致溶液质量变大的是
A. 浓硫酸 B. 浓氢氧化钠溶液
C. 饱和石灰水 D. 浓盐酸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得溶液的质量增加,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浓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能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的质量增加,选项正确;
C、饱和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能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和水,溶液的质量减少,选项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暴露在空气中后,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得溶液的质量减少,选项错误,故选B。
9. 下列事实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的是
①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
②用硫酸铜溶液和铁制取铜
③用稀盐酸除铁锈
④金属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铝比铁活泼,但是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是因为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不符合题意;
②用硫酸铜溶液和铁制取铜,是因为铁比铜活泼,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符合题意;
③用稀盐酸除铁锈,是因为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符合题意;
④金属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氢后金属与酸不反应,符合题意。
故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的是②④。
故选C。
10.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霉变的食物加热蒸煮以后继续食用 B. 用亚硝酸钠加工肉食
C. 多使用食物添加剂让食物看起来更美味 D. 不能在公共场合吸烟
【答案】D
【解析】
【详解】A、霉变的食物中含有霉菌毒素,且霉菌毒素很难分解,所以霉变的食物不可再食用,选项错误;
B、亚硝酸钠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可用亚硝酸钠加工肉食,选项错误;
C、摄入过量的食物添加剂会危害人体健康,选项错误;
D、不能在公共场合吸烟,避免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选项正确,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若有两个答案,漏选1个扣1分,错选则不得分)
11. 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 t2℃时,取三种物质各a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 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D. A中混有少量B,可用蒸发结晶方法进行提纯A
【答案】CD
【解析】
【详解】A、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故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不符合题意;
B、t2℃时,A、B的溶解度大于ag,C的溶解度小于ag,故取三种物质各a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溶液的状态未知,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确定,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A、B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符合题意。
故选CD。
1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分离CaO与CaCO3的固体混合物
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B
鉴别NH4Cl和NaCl
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CaC12溶液中混有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D
检验Na2CO3溶液中含有NaOH
加入足量的Ba(OH)2溶液,再滴加酚酞
A. A B. B C. C D. D
【答案】BC
【解析】
【详解】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不能用水来分离CaO与CaCO3固体混合物,故A错误;
B、硝酸铵能与熟石灰反应释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氯化钠无此性质,因此可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来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故B正确;
C、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
D、Na2CO3溶液与足量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无法确定Na2C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故D错误;
故选BC
13. 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氢氧化铜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 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氢离子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D. 复分解反应中有气体、沉淀、水的生成,所以有气体、沉淀、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不能使指示剂变色,A错误;
B、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就有氢离子,有氢离子不一定是酸溶液,B错误;
C、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和酸、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均会生成盐和水,但都不是中和反应,C正确;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生成气体、水、沉淀的反应中不一定都是复分解反应,如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盛有一定量的氯化钙与盐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C.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D. 相同温度下,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期中一份加入少量MnO2
【答案】AB
【解析】
【详解】A、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沉淀产生,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A正确;
B、向盛有一定量的氯化钙与盐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时,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不变,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时,溶液显碱性,pH升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锌比铁活泼,和稀硫酸反应时的速率比铁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快,因此锌和稀硫酸反应需要的时间短,并且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发生反应,最终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产生的氧气一样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AB.
15. 有一包金属粉末、是由镁、锌、铁、铝、铜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样品4.8g,加入2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0.4g氢气和无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样品中一定不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B. 该样品中一定只有镁
C.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D. 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为24g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于水后溶液呈浅绿色,所以不可能含有铁,有铁为浅绿色溶液,不可能是无色溶,选项错误;
B、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反应中镁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24:2,如金属只有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g,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反应中锌与氢气的质量比为65:2,4.8g锌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0.4g,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铝与氢气的质量比为54:6,则4.8g铝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4g,则金属粉末可能是只有镁,也可能含有铝、锌或镁、锌、铝,选项错误;
C、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0.4g÷2/98×100%=19.6g,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9.8%,选项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4.8g+19.6g-0.4g=24g,选项正确,故选D。
三、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1分)
16.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独立完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建造。
(1)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有液氢、煤油等。
①氢气目前还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填字母)。
a 制取成本高 b 产物无污染 c 燃烧热值高
②为使煤油充分燃烧,一是要有足够的氧气,二是_______。
(2)长期驻留空间实验室会导致航天员肌肉萎缩、骨钙丢失。通过航天食品摄取优质蛋白质、补充钙元素有利于维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
①下列航天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脱水米饭 b 鱼香肉丝 c 冻干水果
②可在航天食品中添加_______(填字母)来补钙。
a C12H22O14Ca b FeC6H6O7 c KIO3
(3)舱段建造使用的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是由颗粒状的铝和碳化硅(SiC)复合而成。
①铝在空气中具有很好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_。
②制取SiC反应为。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SiO2是由Si原子和O2分子构成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
c 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CO质量
【答案】 ①. a ②. 煤油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③. b ④. a ⑤. Al与O2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里层的铝进一步被氧化 ⑥. c
【解析】
【分析】
【详解】(1) ①氢气目前还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的原因之一是制取成本高,不易储存,故选:a
②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从增大氧气的浓度或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来考虑,所以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氧气;二是燃料有与它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故填:煤油与氧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①脱水米饭富含糖类;鱼香肉丝以泡辣椒、子姜、大蒜、糖和醋炒制猪里脊肉丝而成,富含蛋白质;冻干水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b
②航天员可通过食用富含钙元素的食品来补钙,故选a。
(3)①Al与O2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里层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所以铝在空气中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②SiO2不是由Si原子和O2分子构成,故a不正确;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分别为-4、+2,反应前后碳元素发生了变化,故b不正确;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对于本反应来说,参加化学反应的SiO2和C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反应后SiC和CO的质量,所以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CO质量,故c正确。故选:c。
17. 我国每年报废的手机超过1亿部。废旧手机的电路板中含有多种金属,随意丢弃会造成资源浪费并污染土壤和水体。某手机电路板中含有铁(Fe)、锡(Sn)、铜(Cu)、银Ag、金(Au)等金属,如图是某工厂回收其中部分金属的流程图。(其中S、Au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3价)
(1)过程Ⅰ、Ⅱ、Ⅳ均涉及的操作是______,该操作需要用到一种金属材料制成的仪器是______。
(2)写出过程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写出过程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由本题信息分析,铁、锡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铁架台
(2) ①. SnSO4+Fe=FeSO4+Sn ②. Fe+H2SO4=FeSO4+H2↑
(3)2Cu+O2+2H2SO42CuSO4+2H2O
(4)Fe>Sn>Cu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过程Ⅰ、Ⅱ、Ⅳ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得到滤渣和滤液,为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过滤时用到的一种金属材料制成的仪器是铁架台,用于固定漏斗,故填铁架台。
【小问2详解】
过程I中,手机电路板中含有铁、锡、铜、银、金等金属,与足量稀硫酸混合后,其中的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由图可知,滤渣1后的反应最终得到的固体中不含锡,说明锡在过程I中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锡和氢气,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锡和氢气,滤液1中含有硫酸锡、硫酸亚铁,过程II中加入铁,铁与硫酸锡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SO4+Fe=FeSO4+Sn,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填SnSO4+Fe=FeSO4+Sn和Fe+H2SO4=FeSO4+H2↑。
【小问3详解】
由图和(2)可知,滤渣1中含有铜、银和金,则过程Ⅲ中发生的反应是铜、氧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Cu+O2+2H2SO42CuSO4+2H2O。
【小问4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铁、锡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Sn>Cu,故填Fe>Sn>Cu。
18. 海洋中值含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前最十分广阔。
(1)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钠。硫酸钠是制造纸浆、燃料稀释剂、医药用品等的重要原料,某硫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硫酸钙、氯化镁,实验室进行提纯的流程如:图1: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除杂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如果添加过量了,可在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溶液除去。
③“后续处理”的主要操作时蒸发,为了获得纯净的硫酸钠,应蒸发至______(填序号)。
A.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
B.快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C.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过滤弃去剩余的少量溶液
④已知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g。将该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至90℃,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利用苦卤制取镁,主要流程如图3:
步骤Ⅱ中的试剂a______。步骤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主要流程如图4:
①上述Ⅰ、Ⅱ两个步骤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从步骤Ⅱ过滤得到碳酸氢钠,近日,一则《重大突破! 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研究人员用小苏打用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的肿瘤细胞,请你用一个化学反应证明该研究成果的科学性______。当然,科学原理如何转换到临床上来,还会是一个很艰难漫长的过程。
【答案】(1) ①. 2NaOH+MgCl2=Mg(OH)2↓+2NaCl ②. Na2CO3+CaSO4=CaCO3↓+Na2SO4 ③. 稀硫酸 ④. C ⑤. 50 ⑥.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2) ①. 稀盐酸 ②.
(3) ①. 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②. 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杂质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杂质硫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SO4=CaCO3↓+Na2SO4;
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中的氢氧根和碳酸根可用氢离子除去,因产物是硫酸钠,为不引入新杂质则可以加入硫酸溶液;
③“后续处理”的主要操作时蒸发,为了获得纯净的硫酸钠,应蒸发至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过滤弃去剩余的少量溶液,故选:C;
④从图中可知,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50g;硫酸钠40℃时的溶解度比90℃时高,所以将40℃时的该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至90℃,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固体析出;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步骤Ⅱ中的试剂a是盐酸,步骤III氯化镁通电反应生成镁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①上述Ⅰ、Ⅱ两个步骤总反应为氯化钠、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②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19. 已知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八种物质,其中D的固体叫做“干冰”,C中只有两种元素,A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H与F反应有刺激性的气体放出。如图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省略;“→”表示转化,“-”表示相互反应)。
(1)A、G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
(2)F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A与C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B的用途______。
【答案】(1) ①. Fe ②. AgNO3
(2)(NH4)2CO3+Ca(OH)2=CaCO3↓+2NH3↑+2H2O
(3) ① 置换反应 ②. 作燃料##冶炼金属等
【解析】
【分析】D的固体叫做“干冰”,则D为二氧化碳;A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A为铁;C中只有两种元素,能够与A(铁)反应,则C为盐酸;G能够与A(铁)、C(盐酸),则G为硝酸银;A(铁)、C(盐酸)反应后都能够生成B,则B为氢气;E能够与D(二氧化碳)相互转化,还能够与C(盐酸)反应,则E为碳酸盐,如碳酸钠等;H与F反应有刺激性的气体放出,都能够与C(盐酸)反应,且F还能够与E(碳酸盐)反应,则H是含有铵根离子的碳酸铵,F是氢氧化钙。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A为铁,其化学式为Fe,故填Fe;
G为硝酸银,其化学式为AgNO3,故填AgNO3。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F是氢氧化钙,H是碳酸铵,则F与H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铵生成碳酸钙沉淀、氨气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H4)2CO3+Ca(OH)2=CaCO3↓+2NH3↑+2H2O。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A为铁,C为盐酸,则A与C的反应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由分析可知,B为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氢气具有还原性,还可以用来冶炼金属,故填作燃料或冶炼金属等。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3个小题,31分)
20. 利用如图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a______,b______。
(2)在实验室中,既能制取一种常见的气体又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装置是______(填“A”或“F”),写出制取上述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小爱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
①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②补充画出装置C中m、n导气管______,当装置C中收集满CO2,关闭止水夹K1,打开K2,把注射器D中的5mL浓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③小平同学认为证明CO2与NaOH反应,还应把注射器内D中浓NaOH溶液换成______再另做一次实验,其目的是______。
【答案】 ①. 锥形瓶 ②. 集气瓶 ③. F ④. (或) ⑤. 除去水蒸气 ⑥. ⑦. E中溶液倒吸入装置C中,形成红色喷泉 ⑧. 5mL蒸馏水 ⑨. 形成对比
【解析】
【分析】
【详解】(1)标号仪器名称a锥形瓶,b集气瓶。
(2)在实验室中,既能制取一种常见的气体又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装置是F,关闭导管活塞,管内气体不能排出,气压增大,将液体药品压回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该装置属于固液混合不需加热型,制取上述气体可以是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或制取氢气,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
(3)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
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装置C中m、n导气管为,当装置C中收集满CO2,关闭止水夹K1,打开K2,把注射器D中的5mL浓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装置C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体减小,压强减小,且酚酞遇碱变红,固液混合不需加热型观察到的现象是E中溶液倒吸入装置C中,形成红色喷泉。
③要证明CO2与NaOH反应,还应把注射器内D中浓NaOH溶液换成5mL蒸馏水再另做一次实验,其目的是形成对比,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时现象更明显,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21. 某校甲、乙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纯碱的性质”实验中,分别做了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并将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分别倒入洁净的A、B烧杯中、实验结束后,甲、乙小组同学都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固体不溶物,上层溶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中的上层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含有哪些?
【猜想假设】一定含有NaCl,可能还含有NaOH、Na2CO3、Ba(OH)2、BaCl2、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小明同学猜想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Ba(OH)2、Na2SO4小红同学认为小明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
①HNO3与Na2CO3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先),(后)。
②BaC12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甲组同学:
往A烧杯中逐滴滴入稀HNO3,一段时间后,才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无色。烧杯中固体不溶物的质量,随滴入稀HNO3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写出固体不溶物质量增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由此得出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NaOH、______。
乙组同学: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B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______
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NaOH、Na2CO3
继续往上述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HNO3
【交流反思】
乙组同学经讨论后,一致认为:根据甲组同学所做实验的现象,无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是否存在NaOH,理由是______(用文字叙述)。
【答案】 ①. Ba(OH)2、Na2SO4不能共存,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②. ③. Na2SO4 ④. 溶液颜色不变 ⑤.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同时硝酸与碳酸钠反应是分步反应,加入少量的硝酸时也没有气体产生,所以无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是否存在NaOH;
【解析】
【分析】
【详解】猜想假设:小明同学猜想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NaCl、Ba(OH)2、Na2SO4,而氢氧化钡和硫酸钠不能共存,所以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
甲同学:烧杯中的不溶物中碳酸钡在加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硝酸钡与烧杯中剩余的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溶物由碳酸钡变成硫酸钡,质量增加。由这一现象说明溶液中还一定含有硫酸钠;反应的方程式为
;Na2SO4;
乙同学:根据实验结论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氯化钡后,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溶液中因为还有氢氧化钠,故溶液依然显碱性,使酚酞变红,故溶液颜色不变;
交流反思:
根据查阅资料可知硝酸与碳酸钠的反应是分步进行,少量的硝酸与碳酸钠反应时生成碳酸氢钠和硝酸钠,无气体产生,故在滴加硝酸时,没有气体产生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氢氧化钠,同时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可以是酚酞溶液变红,故填: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同时硝酸与碳酸钠反应是分步反应,加入少量的硝酸时也没有气体产生,所以无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是否存在NaOH;
22. 碳酸镁晶须(MgCO3•nH2O,n=1~5的整数)广泛应用于冶金、耐火材料及化工产品等领域。为测定碳酸镁晶须中n的值,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了3次实验:(不考虑稀盐酸挥发)
【查阅资料】a、碳酸镁晶须受热分解,生成3种氧化物;
【实验步骤】
(1)①______;
②准确称取3.45g MgCO3•nH2O放在B装置中,连接仪器;
③打开弹簧夹a,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a,______;
编 号
1
2
3
实验前
309.00
309.00
309.00
实验后
310.10
310.00
310.20
⑥准确称量C装置的质量(如表);
⑦重复上述步骤;
⑧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2)A装置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B装置中反应的现象______。
(3)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4)计算碳酸镁晶须中的n值______(只写结果)。
【实验反思】
(5)若缺少D装置,n的值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6)MgCO3•nH2O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缓缓鼓入空气
(2) ①. NaOH浓溶液 ②.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3)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C装置,造成误差
(4)解:由图可知,三次实验中,装置C中溶液增加的质量的均值为1.1g,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1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镁的质量为x
=
x=2.1g
样品中水的质量=3.45g−2.1g=1.35g
化学式中,MgCO3、H2O的个数比=:=1:3
即化学式中,n=3,故填3。
(5)偏小 (6)MgCO3•3H2OMgO+3H2O+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该实验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所以该实验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中,通过装置C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实验步骤是⑤打开弹簧夹a,缓缓鼓入空气,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填缓缓鼓入空气。
【小问2详解】
A装置中盛放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鼓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故填NaOH浓溶液;
B装置中的反应是碳酸镁晶须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溶解,产生气泡,故填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小问3详解】
D装置中的碱石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故填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C装置,造成误差。
【小问4详解】
见答案
【小问5详解】
若缺少D装置,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即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计算出的碳酸镁的质量偏大,则测出的n的值将偏小,故填偏小。
【小问6详解】
由(4)可知,n的值为3,即MgCO3•nH2O为MgCO3•3H2O,该物质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MgCO3•3H2OMgO+3H2O+CO2↑。
23. 请根据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信息作答:
(1)实验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
(2)实验所用K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至0.1%)。
(3)计算原混合液中CaC1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至0.1%)
【答案】(1)氯化钾、碳酸钾(KCl、K2CO3)
(2)13.8% (3)设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为x.
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
答:原混合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11.1%。
【解析】
【小问1详解】
第一次加入50g碳酸钾,生成了2.5g沉淀,说明混合液中稀盐酸已经被完全反应,接着第二次加入50g碳酸钾,生成了7.5g-2.5g=5g沉淀,说明每50g碳酸钾能够生成5g沉淀,那么按照理论,再次加入30g碳酸钾能够生成了3g沉淀,但实验数据只生成了10g-7.5g=2.5g沉淀,说明混合液中氯化钙已经被完全反应,且碳酸钾过量,所以实验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稀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和过量的碳酸钾。
【小问2详解】
设:实验所用K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为y。
【小问3详解】
见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多选题,综合应用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Za-65 Cu-63,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