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韩城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A. 氨基酸 B. K+ C. 性激素 D. 呼吸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
【详解】氨基酸、K+ 、性激素都可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即是内环境的成分,而呼吸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即呼吸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睛】
2. 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是相互渗透的。
【详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 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出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减少
B. 白蛋白增多会使血浆渗透压增加
C. 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D. 白蛋白增多会使机体免疫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1、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越低。
2、在水平衡调节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吸收。
【详解】A、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尿液增多,A错误;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因此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B正确;
C、白蛋白增多,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较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题干中信息没有表明白蛋白参与免疫调节,D错误。
故选B。
4.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的是( )
A. 血浆pH下降 B. 细胞代谢紊乱
C.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D. 细胞发生癌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血浆pH下降,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B。
5. “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当一桶冰水从参加者头顶浇下,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加
C. 体温明显下降,酶活性降低
D.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正确;
B、寒冷条件下,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
C、当一桶冰水从参加者头顶浇下时,参赛者进行体温调节,体温仍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下降,因此体内酶活性也不会降低,C错误;
D、寒冷条件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6. 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大脑皮层和大脑皮层
D. 下丘脑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7. 如图为a点开始进食后,人体中葡萄糖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b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
B. bc段下降是由于血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等途径
C. 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补充
D. 该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可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糖的三种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与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三大去向: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
【详解】A、ab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A正确;
B、bc段下降是由于血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转化为非糖物质、合成糖原等途径,B正确;
C、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补充和非糖物质转化,C错误;
D、该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可引起下丘脑某区域兴奋,从而通过神经调节调节血糖含量平衡,D正确。
故选C。
8. 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B.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
C.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D. 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是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血糖平衡的调节途径有激素调节和神经-----体液(激素)调节,当人体的血糖调节失衡后会引起多种疾病,其中糖尿病在生活中发病率较高,对人体危害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详解】A、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A正确;
B、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B正确;
C、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以降低血糖,C正确;
D、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D错误。
故选D。
9. 下列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的是( )
A.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B. 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
C. 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
D. 抗体与某些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
C、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
D、抗体与某些单细胞病菌(抗原)结合抑制其繁殖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10. 下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膜表面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识别受体
B. 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
C. 细胞⑧是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D. 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⑦能快速分泌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淋巴因子,④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因此抗原呈递细胞膜表面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识别受体,A正确;
B、④是T细胞,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细胞⑧是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能够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原体,C正确;
D、⑦表示记忆B细胞,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⑦能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D。
1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 )
A. 吞噬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红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
【详解】由分析可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机体被该链球菌感染后,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风湿性心脏病。下列现象与该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异体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导致关节畸形的风湿性关节炎
D. 注射青霉素时发生的不良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机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病。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
【详解】A、肝脏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与题干致病机理不同,B错误;
C、导致关节畸形的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病,与题干中致病机理最为相似,C正确;
D、注射青霉素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属于过敏反应,与题干致病机理不同,D错误。
故选C。
13. 如图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断e,刺激b处,能引起收缩反射
B. b处未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呈内正外负
C. 刺激e处会引起b处的电位发生变化
D. d处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解析】
【分析】完整的反射弧包含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e处是传出神经,连接效应器,因此切断e,刺激b处,不能引起收缩反射,A错误;
B、b处未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是静息电位,呈外正内负,B错误;
C、由于反射弧上存在突触结构,刺激e处(所在之处为传出神经),信号不能传到b处(所在之处为传入神经),不会引起b处的电位发生变化,C错误;
D、d处为突触结构,其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D。
14.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 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 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的相关知识。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点睛】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要注意静息状态时,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
15. 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B. 高位截瘫的病人无法排出尿液
C. 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
B、高位截瘫的病人,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B错误;
C、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等,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
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B。
16.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人脑中与上述现象有关的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 小脑、大脑皮层、脑干 B. 大脑皮层、小脑、脑干
C.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 D. 小脑、下丘脑、脑干
【答案】B
【解析】
【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
【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受损时的症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 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下表为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前30min和后30min每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10
10~40
甲
10~40
>40
乙
<10
<10
A. TSH的靶细胞可以是下丘脑、甲状腺细胞和肌肉细胞
B. 甲注射TRH后,TSH浓度增高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C. 甲、乙两人病变部位不同,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D. 甲、乙两人注射TRH前的耗氧量比正常人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首先下丘脑释放出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TRH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细胞代谢,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如果增加,耗氧量也会增加。通过题图中表格可以看出甲在注射前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但是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可能是甲状腺激素负反馈弱的原因;注射后更高,说明甲的垂体没有病变,但是甲的甲状腺可能存在病变。而乙在注射前和注射后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注射TRH没有起到作用,由于TRH作用的对象是垂体,这可能跟乙的垂体的病变有关系。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A错误;
B、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增高是TRH促进垂体分泌TSH的结果,B错误;
C、通过题图中表格可以看出甲在注射前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但是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可能是甲状腺激素负反馈弱的原因;注射后更高,说明甲的垂体没有病变,但是甲的甲状腺可能存在病变。而乙在注射前和注射后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注射TRH没有起到作用,由于TRH作用的对象是垂体,这可能跟乙的垂体的病变有关系,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甲、乙两人注射TRH前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故耗氧量比正常人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数据,根据注射甲状腺激素前后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变化,判断甲乙两者发生病变的器官种类。
18. 下列各组病症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紊乱所引起的是( )
A. 糖尿病和坏血病 B. 侏儒症和白化病
C. 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D. 呆小症和甲亢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尿病病因与胰岛素有关,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侏儒症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白化病是酪氨酸酶表达不足所致,巨人症是生长激素分泌过多造成,大脖子病是碘摄入不足所致,呆小症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甲亢则是甲状腺激素过度分泌导致的。
【详解】A、糖尿病病因与胰岛素有关,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A错误;
B、侏儒症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白化病是酪氨酸酶表达不足所致,B错误;
C、巨人症是生长激素分泌过多造成,大脖子病是碘摄入不足所致,C错误;
D、呆小症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甲亢则是甲状腺激素过度分泌导致的,均与甲状腺激素有关,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B. 体液调节能影响神经调节
C. 体液调节反应迅速,作用准确
D. 神经调节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内不少内分泌腺是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两种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动物体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并且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详解】A、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A错误;
B、体液调节能影响神经调节,比如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
C、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准确,C错误;
D、体液调节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D错误。
故选B。
20. 如果饮用水中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
A. 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 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
C. 雌性个体分泌雌激素含量上升 D. 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雌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卵巢→雌性激素,同时雌性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由于雌性激素对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A错误;B、由于雌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下降,B错误;C、由于负反馈调节,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雌激素含量下降,C错误;D、由于雌激素能促进卵细胞的形成,因此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D。
21. 生长素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B.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 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一定会抑制根生长
D.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它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它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A错误;
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条件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当缺乏氧气或有氧呼吸受抑制时,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减少,则主动运输的速率减慢,B正确;
C、由于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茎敏感,但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一定抑制根的生长,C错误;
D、生长素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B。
22. 茶农适时摘除茶树上的顶芽,其目的是
A. 促进光合作用 B. 抑制呼吸作用
C. 解除顶端优势 D. 提高侧芽生长素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详解】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由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因此,茶农适时摘除茶树上的顶芽,其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发育成枝条,提高产量。
故选C。
23. 探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NAA浓度大小为X
C. 实验结果说明NAA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生根
D. 不加NAA的插条仍然生根,这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生长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X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Y浓度和Z浓度都促进插条生根,Y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作用大于Z浓度。
【详解】A、看图可知:X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X浓度大于Y浓度和Z浓度;Y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作用大于Z浓度,但是不能确定Y浓度和Z浓度的大小关系,A错误;
B、本实验只设置了3个浓度,设置组别太少,不能说明Y浓度为促进该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B错误;
C、看图可知:X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Y浓度和Z浓度都促进插条生根,C错误;
D、不加NAA的插条仍然生根,这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生长素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4. 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过程都离不开植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其中存在拮抗作用的两种激素是( )
A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B.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C. 生长素和赤霉素 D. 脱落酸和乙烯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细胞生长,二者具有协同作用,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延缓叶片衰老,脱落酸可促进叶片脱落,二者为拮抗作用,B正确;
C、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二者为协同作用,C错误;
D、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也具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二者为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B。
25.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③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 ④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正确;
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无需标记,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
C、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但不能减少样方数量,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 以减少误差,C错误;
D、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但不能缩小样方面积,因为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 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错误。
故选A。
26. 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2hm2)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次捕捉了50只,标记之后放回,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捉了20只,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有5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标记方法要适宜,不能影响田鼠的正常生活
B. 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C. 若已被标记的田鼠标志物容易脱落,则估算的数值会偏大
D. 该地区田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
【答案】B
【解析】
【分析】标记重捕法: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标记方法要适宜,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A正确;
B、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是该种群数量远低于K/2的时期,B错误;
C、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已被标记的田鼠标志物容易脱落,则会使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小,那么估算的数值会偏大,C正确;
D、该地区田鼠的种群密度=50×(20/5)/2=100只/hm2,D正确。
故选B。
27. 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三孩政策”是一项调整性政策,它的实施有利于( )
A. 降低出生率 B. 调整年龄组成
C. 降低人口密度 D. 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近期启动实施“二孩”政策,这说明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开始凸显.只有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才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详解】A、“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A错误;
B、“二孩”政策实施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B正确;
C、“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增大人口密度,C错误;
D、“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理论上不会变性别比例,D错误。
故选B。
28.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分别等量均匀取样4次,测定样液的pH和酵母菌数量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A. 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
B. 10mL培养液的K值可能为1.21×107个
C.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D. 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答案】CD
【解析】
【分析】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每天同一时间,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误差小。
【详解】A、可根据培养液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值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A正确;
B、由于1立方毫米=1×10-3mL,而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情况,由表中数据可知,pH由5.4降到4.8,再到3.7,其数量由820到1210到稳定,表明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总数K值为1.21×107个,B正确;
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时增加,有时减少,增加是因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减少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
D、滴加培养液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D错误。
故选CD。
29. 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
B.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C. 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群落的丰富度不一定高
D. 农田中虽然庄稼长很茂盛,但丰富度较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
【详解】A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B正确;
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动物的数目,因此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群落的丰富度不一定高,C正确;
D、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D正确。
故选A。
30. 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共生、捕食、寄生 B. 共生、竞争、捕食
C. 寄生、共生、竞争 D. 共生、捕食、竞争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
【详解】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D。
3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蜻蜓与小荷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 荷塘中的动物、绿色植物和细菌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有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详解】A、互利共生是指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种间关系,蜻蜓和小荷不属于互利共生,A错误;
B、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生态系统,B错误;
C、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有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故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C。
32. 生物群落的两种演替类型中,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其原因是( )
A. 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 B. 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
C. 次生演替中原有的土壤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 D. 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一般情况下,只要是环境允许,次生演替也会形成森林,A错误;
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类型比较多,不一定比较湿润,B错误;
C、由于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较好,因此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C正确;
D、一般情况下,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将会复杂化,D错误。
故选C。
3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消费者都是动物,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分解者都是腐生微生物,利于死亡机体中有机物和能量回归环境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空气、土壤、水域中存在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
B、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是消费者,B错误;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包括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分解后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利用,还有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所以能量没有完全回归环境,C错误;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D错误。
故选A。
3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链的营养级数是有限的
B. 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C.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会使下一级生物的数量也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详解】A、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因为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A正确;
B、对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是不固定的,视具体食物链而定,B正确;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该结构进行的,C正确;
D、一种生物可吃多种生物,也可成为多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所以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不一定会使下一级生物的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35. 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
B.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A1+B1+C1+D1)/C表示
D. 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中的B1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净光合作用C=总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散失A1,C将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A错误;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桑树同化的总能量减去桑树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和流入蚕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桑树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量÷桑树的同化量=(A1+B1+C1+D1)÷A,C错误;
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未利用的能量B1,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能量流动的去向,总结如下:
特别要注意:(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36. 如图为某亚热带山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分解者和“大气中CO2”的是( )
A. 甲和丁 B. 乙和丁 C. 甲和丙 D. 丙和丁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一方面把握: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分析图: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详解】分析图: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故选D。
37. 一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随雨水进入土壤中,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 灌木释放的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C. 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 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信息传递抑制杂草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种间关系包括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竞争关系。
【详解】A、这种灌木释放出来的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由题干信息“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可以推断调节的是种间关系,B错误;
C、灌木和它抑制的草本植物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C正确;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杂草生长,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D正确。
故选B。
【点睛】
38. 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上事实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
A.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B. 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C.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D. 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故选A。
39.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的含义是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技术固碳,最终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
B. 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
C. 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D.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结合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等。
【详解】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B正确;
C、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C正确;
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农业生产,D错误。
故选D。
【点睛】
40. 甘草、五灵脂可用作药材,橡胶树可提取橡胶;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出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上述事例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
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观赏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
【详解】甘草、五灵脂可作药材,橡胶树可提取橡胶,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成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 2021年9月21日,第十四届全运会的田径赛场上,苏炳添在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以9秒95的成绩夺冠,圆了自己的全运金牌梦,比他在东京奥运决赛的9秒98快了0.03秒。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请回答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问题:
(1)运动员听到枪响后迅速起跑,该过程中兴奋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__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
(2)正常情况下,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扩散至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3)运动员因运动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增加,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答案】(1) ①. 电信号 ②. 单向
(2) ①. (特异性)受体 ②. 防止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
(3) ①. 抗利尿激素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即电信号。运动员听到枪声奋力起跑,属于复杂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在该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耳朵→传入神经元→大脑→传出神经元→肌肉,由于该过程传递的单向性,决定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递。
【小问2详解】
正常情况下,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扩散至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其意义是防止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
【小问3详解】
运动员因运动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继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42. 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有两种解释: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②生长抑制物分布不均匀。为确定植物弯曲生长的真实原因,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用某种理化方法测得,经单侧光照射后,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萝卜下胚轴中相关物质含量如下表所示(表中相对数据为平均值)。
实验二:用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测得放射性如下图所示。
单侧光处理
黑暗处理
向光侧
背光侧
萝卜下胚轴
生长素
萝卜宁
生长素
萝卜宁
生长素
萝卜宁
50
43
49
36
50
40.5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是否支持解释①的观点?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仅根据实验一的数据分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二的结果支持解释_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原因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生长素先发生_______________运输,再进行_______________运输,从而弓起两侧生长不均匀,造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 ①. 否 ②. 单侧光照射下,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3)萝卜宁是生长抑制物,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萝卜宁的含量多于背光侧,从而抑制了向光侧的生长,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4) ①. ① ②. 横向 ③. 极性
【解析】
【分析】分析图:实验用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的分布分别为:15.8%、84.2%,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了转移,背光侧生长素由15.8%变为31.1%。
【小问1详解】
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
【小问2详解】
单侧光照射下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因此实验一不支持解释①的观点。
【小问3详解】
若仅根据实验一的数据分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可能是萝卜宁是生长抑制物,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萝卜宁的含量多于背光侧,从而抑制了向光侧的生长,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小问4详解】
实验二的结果支持解释①,原因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生长素先发生横向运输,再进行极性运输,从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造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43. 下图1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下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1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_______________(用数学公式表示),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投放田鼠天敌—蛇,草原中田鼠的增长如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_______________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分析图2,第_______________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8~10年,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___型。
【答案】(1) ①. N0(1+1.47%)t ②.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2) ①. ef ②. 增大
(3) ①. 10 ②. 衰退
【解析】
【分析】分析图1:曲线I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中Oe段表示S型曲线,其中b点表示K/2,种群增长率最大,d点表示K值,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e点后种群数量减少。分析图2: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1时,种群数量不变;λ> 1时,种群数量增加;λ< 1时,种群数量减少。
【小问1详解】
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1中的“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 年的λ倍)。若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则λ=1+1.47%,t年后鼠的数量是Nt=N0(1+1.47%)t。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增多,然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导致种群增长变缓,种群数量不再按一定倍数增长,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J型增长。
【小问2详解】
蛇是田鼠的天敌,蛇发挥明显的生态效应时会使得田鼠的数量明显下降,缓解草原的鼠患,因此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蛇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鼠的数量下降幅度放缓,则图中a的角度将会增大。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前4年λ=1,则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4年到第10年之间,λ<1,说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小,即第10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8~10年,λ<1,说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44. 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该人工鱼塘的能量形式有______________。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蓝藻属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
(2)图示系统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鱼塘中的富营养化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含有丰富藻类的鱼塘水流经稻田后,藻类数量大大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3)为了提高B处水样的水质,有经验的农民常常控制鱼塘水进入稻田的速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光能和化学能(或太阳能和化学能) ②. 生产者
(2) ①. 池塘水中含有较多的N,P等无机盐 ②. ①水稻植株较高,使藻类在竞争光照时处于劣势;②蓝藻进入稻田后获得的无机盐减少;③稻田中的动物摄食藻类
(3)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流出稻田的水含的有机物大量减少,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小问1详解】
该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输入该人工鱼塘的能量形式有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蓝藻属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能将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
【小问2详解】
鱼塘中的富营养化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原因是池塘水中含有较多的N、P等无机盐;含有丰富藻类的鱼塘水流经稻田后,藻类数量大大减少,原因是水稻植株较高,使藻类在竞争光照时处于劣势;蓝藻进入稻田后获得的无机盐减少;稻田中的动物摄食藻类。
【小问3详解】
为了提高B处水样的水质,有经验的农民常常控制鱼塘水进入稻田的速度,原因是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