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复习题
展开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马铃薯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用途广泛,在欧洲历史上多次缓解了饥荒。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是在( )
A.15世纪末
B.16世纪中叶
C.16世纪末
D.17世纪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故C项正确。
2.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很多物种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的发展。下列物种中由美洲传入欧洲,经改良培育后又从欧洲传回美洲的作物是( )
A.玉米 B.马铃薯
C.甘薯 D.番茄
答案:D
解析: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故D项正确。
3.新航路开辟后不但美洲作物外传到欧洲乃至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同时很多欧亚作物也传入美洲。下列作物传入美洲后,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的是( )
A.大麦 B.小麦
C.南瓜 D.粟
答案:B
解析: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故B项正确。
4.明朝时,江浙、福建一带大量引种甘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在政府的鼓励下,出现“地不分南北,遍种于天下”的情况。这说明当时( )
A.农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B.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C.南北的饮食结构趋同
D.明政府强力干预经济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明朝时,高产粮食作物被引种、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这说明明朝的农产品结构有了新变化,故选A项;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棉花的广泛种植,只能说明衣食有所变化,无法推断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反映了甘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在江浙、福建一带大量种植,体现不出中国南北方人们的饮食结构趋同,排除C项;“在政府的鼓励下”不能等同于政府强力干预,排除D项。
5.洲际物种交流约从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A.引起欧洲所谓的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了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丰富了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与欧洲的价格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物种交流出现了高潮,这会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但不一定会促进饮食文化的全球化推进,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洲际物种交流对疾病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故D项正确。
6.新航路的开辟在历史上有多个别称,其中“物种大交换”的说法与下列哪一项关系最为密切(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科学革命
D.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时需要注意“物种大交换”属于商品流通领域,与价格革命、科学革命、资本原始积累没有直接联系,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商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摘编自潘锦云、殷功利《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有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参考答案:(1)现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积极作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2)内涵:商品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A.丝绸 B.瓷器
C.玉米 D.葡萄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与美洲建立了新的联系,所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西欧市场上的出现最能体现时代特色,故C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改变了传统的饮食习惯,这一现象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明朝的对外开放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作物外传并促进了“餐桌革命”的出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3.新航路开辟后,一种辛辣调味品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这一调味品就是我们熟识的辣椒,其原产地是( )
A.美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答案:A
解析: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故A项正确。
4.下面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反映了(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洲际物种交流。题干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在英国培育成功,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洲际物种交流,故选A项;题干材料仅说明菠萝在英国培育成功,无法体现出南美洲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167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5.甘蔗在16—17世纪传入巴西和加勒比地区,很快就成为以非洲黑人奴隶劳动力为基础的美洲种植园经济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也在18世纪成为美洲种植园作物。这些作物引入美洲( )
A.加剧了美洲地区对奴隶的需求
B.导致种植园经济走向衰退
C.加速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D.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甘蔗等作物传入美洲后,在美洲广泛种植,而热带的种植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剧了美洲地区对奴隶的需求,故选A项;作物的引入和劳动力的到来,会促进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种植园经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洲的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咖啡和甘蔗引入美洲,并没有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
6.清朝《汉中府志》记载:“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玉米),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这一变化说明( )
A.人们种植以追逐利益为主
B.玉米更适合人们的口味
C.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
D.外来物种完全取代本土物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由以粟谷为主到以玉米为主,主要原因是玉米适应性强,属于高产作物,但不能因此就推断出人们种植以追逐利益为主,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人们口味的变化,排除B项;玉米的大量种植只能说明这一农作物得到推广,不能得出外来物种完全取代本土物种的结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7.在金庸的小说中曾经多次出现关于外来物种的描述。例如《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天龙八部》第11回:“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对于这些场景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人喜欢外来物种
B.这些场景不符合历史事实
C.外来物种的传播有利于经济发展
D.美洲物种在宋朝时已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小说中的玉米、辣椒都原产于美洲,明朝时才传入中国,而这两部小说都是以宋朝为历史背景的,故B项正确。
8.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答案:A
9.17世纪以来,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用马铃薯做的饭菜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这种转变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全球联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
C.经济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D.欧洲民众的生活质量在全球最高
答案:B
解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出现,美洲的马铃薯等作物流入欧洲,使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这表明全球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欧洲人的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
10.据《英国饮食五百年》记载,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
B.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
C.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
D.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可知茶叶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故选A项;茶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面貌,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可知茶叶在英国的两个郡的普及程度没有差别,排除C项;茶叶只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英国饮用茶叶不代表英国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前后,世界各大洲结束了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最活跃的是欧洲的商人们,他们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品运到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销售,然后把欧洲、美洲的物产运到世界各地。商人们赚取了利润,而物产的流通则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摘编自《历史地图册·必修(Ⅱ)》
材料二 明朝时甘薯开始引入我国种植,由于明清时期天灾不断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并且甘薯有易活、高产、稳产、耐旱、抗虫害等优点,在政府官员的大力倡导下,甘薯得到迅速传播。明清时期甘薯的引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粮食单产增加,促使农民开垦更多的土地,抗灾能力、生存能力增强,自耕农增加。
——摘编自庞兰《明清时期甘薯在我国的引种、传播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薯引入我国后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理解:各地文明的汇合交融;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渐密切。
(2)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所发展与变化;粮食产量增加;荒地得以开垦,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人们抗饥荒能力增强。消极影响: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甘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甘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1)解读: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