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时作业
展开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19世纪中叶……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选C项;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动力方面的变革,排除B项;“特有”强调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独特性,而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很多,无法体现“特有”性,排除D项。
2.利用公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简化教材内容,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下列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经济成分的公式表述,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小农经济=农业+家庭手工业
B.福州船政局=资产阶级+机器生产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D.官僚资本主义=政权+近代工商业
答案:B
解析:福州船政局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小农经济具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特征,故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雇佣关系,其出现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官僚资本主义是国家权力和财产私人所有制的结合,故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3.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达到4/5。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依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工厂应运而生。大量劳动力进入工厂工作,工资也就成为工人主要的生活来源,故选D项。
4.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世纪末”,可知当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马路”与交通运输有关,故C项正确。
5.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下列选项中,符合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变化的是( )
A.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
B.乡村未发生任何改变
C.准点准时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D.人们的文化素质飞速提升
答案:C
6.观察下图,判断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英国人口结构变化图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
D.黑人奴隶贸易
答案:B
7.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城乡差距缩小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不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故D项错误。
8.19世纪50年代,英国暴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的常见病和导致人口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1)材料一中现象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1)影响: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交通工具的革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工厂逐渐取代工场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变化中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资本积累的多少
B.自由劳动力的丰富与否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生产力水平进步与否
答案:C
解析: 工场使用手工劳动,工厂实行的是机器大生产,工厂逐渐取代工场反映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2.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填充下列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加完整( )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工厂制度的产生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世纪起”“欧洲”“纺织机器……交通工具”,可知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工厂的大批兴建以及工厂制度的产生,使得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故应填充的内容是B项。
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着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初”和题干材料情景,可知英国的纺车和手织机被闲置起来,其主要原因是蒸汽机的使用使新式纺织机器出现,故A项为正确答案;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因此不能体现出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故B项错误;纺织业的发展反映的是轻工业的变化,不能说明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而且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后,家庭手工业仍存在了很长时间,故D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
4.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几种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
A.由私人投资兴办
B.采用机器设备生产
C.都设于通商口岸
D.都是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B
解析: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之所以被称为近代企业,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故选B项。
5.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反映了( )
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说明封建等级制度被打破,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故选D项。
6.据《维多利亚地方史·白金汉郡志》记载,到1800年前后,“在这个郡中已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占用了绝大多数农业用地
B.众多妇女被工厂雇用,成为女工
C.大多数妇女成为家庭主妇
D.妇女地位提高,不再从事繁重劳动
答案:B
解析:1800年前后,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这推动了英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妇女进入工厂成为雇佣工人,开始从事工业劳动,所以“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故选B项。
7.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答案:C
解析: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说明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完善问题,排除A项;工业革命减少教育隔阂,无法消除教育隔阂,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8.《欧洲家庭史》中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从有生产职能到没有生产职能的转变,反映了生产的社会化,这是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的形成引起的,故选A项。
9.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
B.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新航路的开辟带来航运中心的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辛……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摘编自《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的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借鉴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1)特点:以立法促发展(或圈地运动和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了工业革命);以科技带动进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或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或加速了贫富分化)。
(2)注意问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选取典型史实,对工业革命的三个层次展开说明。(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第一层次: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第二层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革。轻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工业结构出现变化。为便于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资本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生产出现。第三层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世俗化,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变革。(若有其他具体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历史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