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4299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4299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4299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课后习题(22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10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下列对其出现主要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A.农业的出现 B.交通条件的改善C.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两河流域水源充足答案:A解析: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故A项正确。2.《周易·系辞下》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这表明集镇的出现( )A.与农业发展有关 B.与手工业发展有关C.与商业发展有关 D.与政治、军事有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知集镇的出现与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3.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成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浙江崇德石门镇专营榨油、嘉善干窑镇专营陶业、平望镇专营米麦,说明当地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倾向,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私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进行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浙江的一些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倾向,只涉及经济问题,并未提及政治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业中心的内容,无法得出出现多个商业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4.据记载,宋朝东京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这反映了( )A.市场秩序混乱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城市行政功能增强 D.城市防御功能增强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许市人买卖于其间”体现了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5.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地方。下列对两河流域的民居描述正确的是( )A.建筑材料以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为主B.用椰子叶铺成屋顶以防晒C.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D.出现了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为两河流域民居的特征。B项是古埃及民居的特征,C项是中国古代民居的特征,D项是古罗马民居的特征。6.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纷五方,商贾富兼并。”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答案:C解析:“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指中国远古的人们在地势高且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即穴居,故选C项;A项描绘的是唐都长安,排除;B项描述的是清朝汉口镇,排除;D项反映了周朝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排除。7.下图是古罗马的住宅模型,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完全继承古希腊建筑的风格B.为了缓解人口剧增而出现C.在3世纪广为流行D.满足了古罗马贵族的需求答案:B解析:古罗马建筑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古罗马的集体住宅,其出现是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故B项正确;这一住宅形态的出现是在3世纪,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故C、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系辞下》材料二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墨子·辞过》材料三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从其发掘遗址来看,整个聚落以环绕中心广场的居住房屋组成居住区,周围挖有防护沟,沟外分布着氏族公墓和制陶区。其总体布局与半坡聚落如出一辙。——摘编自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分析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村落形成的影响。参考答案:(1)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出现,促使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了聚居点。穴居地潮湿,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2)影响: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筑屋定居,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村落各种功能分区的存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耶莫遗址是西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聚落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分为无陶和有陶两个阶段。无陶时期的房屋平面为长方形,一般分成数个小间。居民栽种大麦、小麦等作物,同时驯养狗、山羊和绵羊。据此可知,耶莫遗址居民( )A.居住形式是筑屋定居B.最早培育了大麦和小麦C.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房屋平面为长方形,一般分成数个小间”,可知当时人们筑屋定居,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耶莫遗址居民最早培育了大麦和小麦,故B项错误;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故C项错误;当时处于磨制石器时期,故D项错误。2.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 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170余座,都是井然有序地成行分布,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下列对古代村落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国家B.半穴居是中国原始村落的主要居住形式C.村落为人们提供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D.内蒙古是中国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答案:C解析: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故A项错误;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故B项错误;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们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故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模式,故D项错误。3.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中国历史上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是在( )A.北魏时期 B.隋唐时期C.北宋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专业分工,故D项正确。4.下面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A.乡村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B.城乡之间贸易交流日益频繁C.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D.城市政治功能显著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政府对商品交易有严格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的经济功能不突出,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故D项正确。题干图片没有反映A、B、C三项,均排除。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棉布”“丝绸业”“瓷业”等反映了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化分工,没有反映其规模,排除D项。6.下面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变化图,据此可知( )A.宋朝到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加快B.江浙地区市镇发展不断加快C.江浙地区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答案:B解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江浙地区宋、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明清时期数量激增,市镇发展不断加快,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长途贸易的发展,故C项错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受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且中国古代政府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项错误。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为防御柔然等漠北少数民族的袭扰,在北方设置了高平镇、怀朔镇等。其目的在于( )A.促进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B.保卫平城的安危C.促进平城政治建设 D.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防御柔然等漠北少数民族的袭扰”,可知北魏时期镇的设置主要出于军事目的,故B项正确。8.古罗马城市是古代西方城市的典型。古罗马的城市设计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A.复合式公寓 B.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C.突出政治功能D.突出军事功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故选B项。9.近代西方有人这样描述:“从12世纪往后,中世纪世界再一次成为城市的世界。城市生活和市民精神几乎与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同样浓厚。中世纪城市也不再是先前消失了的事物的翻版,而是一次新的创举。”“新的创举”是指( )A.城市突出宗教信仰 B.城市是行政中心C.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D.城市突出军事功能答案:C解析: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这些城市主要以发展经济为主,故选C项。10.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其文明源远流长。古埃及的民居是其文明的一大体现,其民居主要使用的材料是( )A.黏土和芦苇 B.泥和木材C.砖和木 D.混凝土与砖答案:B11.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下列属于南方干栏式民居的是( )答案:D解析:A项是北方的四合院;B项是福建土楼;C项是徽派建筑;D项是湖南湘西吊脚楼,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故选D项。12.福建民居——土楼的结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体现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制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高低尊卑、主次分明”“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知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邻里关系,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一个家族,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宗教色彩,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村落选择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多依山傍水,方便生活。如陆游《西村》诗云:“数家临水自成村。”——摘编自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材料二 半坡村落遗址模型照片半坡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居住区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小的面积达120平方米。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陶器的造型和纹饰十分精美。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棒除去谷皮。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狗等。环绕村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摘编自杨静萍《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村落是怎样形成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半坡村落遗址的构成。参考答案:(1)形成:依山傍水,生态环境较好;战乱迁徙而成村落;生产力发展,聚族而居形成村落。(2)构成:村落由房屋、窖穴、陶窑、沟壕等构成。